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了解某市中老年居民就医行为现状,探讨影响中老年就医行为的社会支持因素,以期提出中老年居民建立健康就医行为的社会支持策略.方法:通过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该市≥40岁的户籍居民,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因素.结果:影响中老年就医行为的因素有性别、教育程度、医保类型、到最近医疗机构的时间、基层医疗服务质量、健康档案服务、患病时获得照顾或陪同就医、体检、就医时机、就医相关偏好等因素.结论:政府支持、医疗服务支持、经济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支持利用度对科学就医模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应该从完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社会支持利用程度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医联体内患者选择基层或非基层医疗机构的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基层首诊提供政策建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医联体内医疗机构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单因素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患者就医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距离近”是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首要因素,选择非基层医疗机构就医的患者还关注医疗水平;患者个体特征因素(年龄、学历、职业等)、医疗服务感知因素(取药等候时间、诊疗费用及诊疗结果等)、医联体相关政策认知因素都会影响患者就医机构的选择。结论:应完善医联体内部制度建设,优化外部政策环境,合理引导患者的就医机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患病人群自我医疗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中老年人医疗服务利用提供建议。方法基于2015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对中老年人群患病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慢性病人群更倾向于自我医疗(42.06%),一个月内新患病人群更倾向于就医(63.24%);在自我医疗与不处理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0.36,P0.001)倾向于不处理,在自我医疗与就医的选择上,慢性病患者(OR=4.13,P0.001)、居住城市者(OR=1.23,P=0.001)倾向于自我医疗。结论慢性病、男性、高龄和农村地区的中老年患病群体治疗率仍有待提高,慢性病、城市地区居民自我医疗率应降低。应采取增加农村卫生资源投入、健康教育等方式,改善城乡基层卫生服务公平性,降低自我医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河南省农村居民常见病首诊机构选择行为进行分析,探索影响农村居民就诊行为的因素,为完善基层首诊制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样本进行简单描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农村居民在患常见病时首诊机构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农村居民在患"感冒发烧"与"感冒发烧以外"常见病的就医行为方面存在不同,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职业不同对"感冒发烧"首诊行为影响不同(P0.05);文化水平不同对"感冒发烧"以外常见病首诊行为影响不同(P0.001)。结论:常见病类型影响了居民的首诊行为,对于"感冒发烧",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居民更倾向于基层首诊,对于"感冒发烧以外"的常见病,文化程度越高的村民越倾向于大医院首诊,收入水平并未成为农村居民常见病就医的障碍,首诊制的认知情况并未对农村居民首诊行为起到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为完善家庭医生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淄博市周村区1 550名社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χ2检验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社区居民就医行为的影响因素。结果:38.67%的社区居民患病首诊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家庭收支结余、签约前后医疗服务改善度、签约双方沟通频率对社区居民首诊是否选择签约家庭医生有影响。结论:加强对家庭医生制度的宣传和落实,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家庭医生队伍建设,多措并举引导社区居民基层首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某市中老年(40岁以上)居民医疗需求、利用现状和患病后就医方式,探讨影响就医方式选择的因素,以期引导中老年居民形成正确的就医模式。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将某市6个行政村(居委会)766名年龄≥40岁的户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数据,描述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及利用现状、患病后就医方式选择行为并分析及其影响因素。结果中老年居民慢性病患病率为74.5%,两周患病率为47.7%,两周就诊率为12.5%,两周患病就诊率为26.3%。患病后有161人选择医院就诊(21%),有455人选择自我医疗(59.4%),有150人选择不做任何治疗(19.6%)。经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婚姻状态、体检、健康档案、获取健康知识频率和医疗类型偏好等因素影响着中老年居民的就医方式。结论中老年居民卫生服务需求量较大但卫生服务利用率不足,患病不就医现象严重,急需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居民合理就医。  相似文献   

7.
目的基于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引导,对老年群体的认知情况、签约情况和满意情况进行调查,从签约与未签约两个角度分析制度对老年群体就医行为的影响,为签约服务全面铺开提出相关的科学措施。方法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天津市辖区内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随机发放300份问卷。结果老年群体的知晓率为28.7%、签约率为28.5%;对医护人员医疗技术的满意度最高,占70.2%;除首诊选择外,就医频率、服药时长和医疗费用对老年群体的就医行为都有影响。结论加大制度的宣传与推广,构建信任的桥梁,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8.
马恩祥 《家庭健康》2014,(10):14-16
推动科学有序就医、实行分级诊疗,必须建立首诊在基层、家庭医生转诊等制度,必须有医保等相关政策的制约和社会保障的跟进。更要从教育抓起,增强城乡居民科学就医意识,培养科学就医行为,引导公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建立和谐医患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转诊患者对上下级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转诊服务的认知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明确“患者角度”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构建与优化分级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议.方法 分别在东、中、西地区选择有转诊经验的患者为样本,收集其基本情况、健康状况、就诊行为、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满意度情况及其评价等信息,运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和Ordinal Logistic进行分析.结果 82.7%的患者赞成疾病首诊应在基层医疗机构,但缺乏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在患者看来,提高基层医务人员水平和医疗费用报销比例是影响其择医的主要因素.患者对医疗机构间转诊制度满意程度受地区、患者年龄、就医方便程度、转诊过程的方便程度等因素影响.结论 患者对于分级医疗的认识存在误区,且对基层医疗机构明显缺乏信任感,应从改善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加强信息引导和健康教育、梯度化医疗保险制度等方面优化分级医疗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人就医行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安德森医疗服务利用模型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数据建立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和Probit模型,从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医疗需要等方面分析老年人就医行为影响因素。结果共调查老年人10172例,其门诊、住院比例分别为32.41%、17.68%;门诊、住院中选择公立医疗机构的比例分别为72.93%、92.18%,选择基层医疗机构比例分别为57.63%、17.00%。女性、低龄、城镇、中西部地区、有医保、自评健康不好和ADL受损的老人的门诊和住院服务利用较高,女性、高龄、居住在农村、自评健康不好、ADL受损的老人更依赖于民营或基层医疗机构。安德森模型中倾向特征、使能资源和医疗需要对老年人的就医行为解释较好,交通方式、医疗费用及自付比例、疾病的紧急程度等也与医疗机构的选择相关。当前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了老年人的就诊率,但对就诊机构选择影响不明显。结论老年人门诊、住院时选择公立医疗机构较多,选择民营机构较少,门诊时在基层医疗机构略多,住院机构选择集中于高级别医疗机构。其就医行为出发于医疗需要,也受到使能资源的制约和倾向特征的影响。应致力于提高老年人的医疗可及性和公平性,在进一步完善现有高等级、公立医疗机构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基层及民营医疗机构的作用,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我国农村居民在患病时就医机构选择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提高居民卫生资源的利用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的调查数据,采用离散选择模型中混合Logit模型对我国农村居民医疗服务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越大、文化程度越高、居民支付能力越强、健康状况越差的居民更倾向于选择到大医院就诊(P<0.05)。在同等条件下,居民往往会选择到价格水平较低、医疗质量较高的机构就医(P<0.05)。[结论]年龄、婚姻状况、学历等社会人口学因素均会对我国农村居民就医机构的选择产生显著影响,居民的支付水平、健康状况、医疗服务价格与质量同样是影响患者选择就医机构的重要因素,医保对引导患者合理就医的作用仍不够明显,诊所在我国基层医疗服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分级诊疗制度是现阶段改善患者无序就医、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促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本文界定了个人可支配收入、年龄、自感疾病严重程度及医疗机构门诊价格、服务容量等多因素影响的患者理性就医行为的效用函数,构建了基于患者就医偏好的就医选择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将理性就医偏好下虚拟行动仿真的秦皇岛医疗机构患者分布与实际统计数据进行比较,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与高水平医疗机构间的就医行为较理性,在二三级医院间却较不理性。因而分级诊疗制度下医疗服务资源优化的重点在于建立患者按需就医的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典型国家基层卫生服务提供中实现医防整合的经验,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提供借鉴。方法:本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结果:在个人层面,英国、泰国、古巴培养全科医生作为"守门人"并将其作为提供医防整合服务的主体;在机构层面,各国基层机构组成服务网络,内部强调跨学科合作;在体系层面,通过横向合作和有序的首诊与转诊协调服务;国家立法保障和健康保险筹资等引导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整合。结论:培养和配置高质量的医防一体的全科医生、促进机构跨学科融合、通过立法和筹资体系予以保障是各国提供基层整合型服务的核心,值得我国基层医防服务整合借鉴。  相似文献   

14.
英国是世界上实施分级诊疗最早也是效果最好的国家之一。总结英国分级诊疗的基本经验,分析我国分级诊疗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是: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弱,群众不信任;铁饭碗、大锅饭挫伤了基层医生的积极性;医疗保障助力分级诊疗困难等。提出:提高基层助力能力,大胆改革基层医疗服务体制,重视发挥社会医疗保障作用;明确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和转诊标准,按人头付费方式为居民购买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等。对我国下一步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居民签约家庭医生和就诊医疗机构的决定因素进行分析,探讨价格杠杆在吸引居民主动签约和下沉就诊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依托问卷进行横断面调查,采集上海市虹口区居民卫生服务需求与利用相关数据,通过比较不同人群之间签约与就医行为的差异,分析影响居民签约和就诊的因素以及价格因素在其中的贡献度。结果 6成居民表示便捷性是影响其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决定性因素,而价格因素是影响其签约首要因素的比例不到2成。不同收入等级人群的签约影响因素存在差异,但价格因素均不是首要因素;居民就诊方面,选择社区和二级医院的首要动因是距离因素,而选择三级或其他医院的首要动因为技术水平因素。价格因素在不同收入水平人群中影响力十分微弱。结论价格因素对居民实施家庭医生签约与就诊行为吸引力有限。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应当从提升自身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角度入手,吸引居民签约并下沉就诊。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西部农村地区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治疗常见病的就诊机构选择,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研究收集我国西部11省的县级医院和乡镇卫生院门诊患者常见病就诊机构选择情况,采用非条件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和卡方检验分析就诊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 233名样本,其中45.5%选择乡镇卫生院。样本来源机构、省份和受访者性别、教育程度、职业、月收入、医保类型等自身因素对患者的选择意愿有显著影响。就诊机构的"距离"、"收费的合理性"、"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医务人员技术水平"是就诊选择的主要外部原因。结论:男性、务农务工群体、教育程度较低、收入较低的患者,倾向于在级别较低的医疗机构就诊;农村居民对村卫生室的医疗需求多为方便、及时,对较高级别的医疗机构(如县级及以上医院)的需求则定位于更好的服务态度和技术水平,因此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应更注重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而县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着眼于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改善患者的可负担性及满足患者较高层次的卫生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不同依托单位的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现状、成果以及遇到的各种困难,为建设医养结合型健康养老服务提供借鉴依据。方法 2019年1月对江苏省24家依托于不同单位的医养结合机构提供的健康养老服务内容与现状、遇到的困境、医护服务人员缺失程度和各主体在服务过程中作用缺失程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83.33%的医养结合机构为半自理老人、失能老人提供健康养老服务,八成机构提供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83.33%)和重大疾病转诊服务(79.17%),仅有50.00%的机构考虑帮助老人实现心愿;70.83%的机构认为政策保障力度不足、制度障碍是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遇到的最大难点;83.33%的机构认为医生和护士资源最为缺乏。结论应注重老年人精神需求,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建立医养结合政策体系,提高医疗资源供给力度;完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促进医养结合多方主体协同。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陕北地区市(县)镇医疗卫生机构的转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在当前双向转诊制度中的得失和造成患者不合理分流现象的原因,探讨促进陕北地区分级医疗进一步完善的对策。方法运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取延安和榆林共六个县区的转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结果大部分患者对双向转诊制度持乐观态度,但由于基层的医疗环境难以得到广大患者的信任,导致市(县)级医疗机构仍是目前医疗服务任务的主要承担者。结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调整医疗保险政策、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卫生服务能力,并加大对双向转诊制度的宣传力度,对我地区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模式和水平,探索其对基层首诊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和方便抽样,选择山东省青岛市、东营市、枣庄市12区县的38家基层医疗机构,问卷调查当日前去就医的患者和附近居民,共调查676人。结果:64.4%的患者总体上信任基层医疗机构,人际信任(80.3%)高于体系信任(48.6%)。有明确基层首诊意愿的患者比例为60.4%,年轻、高学历人群的基层首诊意愿相对较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表明,体系信任和人际信任可通过总体信任的中介作用影响基层首诊意愿,体系信任的回归系数比人际信任更大。结论:患者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人际信任高于体系信任,但影响其总体信任和基层首诊意愿的首要因素是体系信任。当前亟需提升基层医疗水平从而增强患者的体系信任,并借助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质增效的改革契机巩固和突显基层人际信任的比较优势,从而促进分级诊疗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健康服务供给体系存在服务利用不适宜、供给效率不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居民就诊趋高、医疗服务利用过度与不足并存、供方服务动力不足等,其桎梏在于当前健康服务供给改革中回应性考量不足。健康服务供给的回应性包括政策对居民的回应性、政策对服务提供方的回应性以及提供方对居民的回应性。政府在制定政策与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时,对居民实际需求以及服务利用失衡的形成机理考虑不足、政府政策制定时没有充分把握服务提供方的发展需求、提供方服务方式不符合当前居民非医疗方面的需求水平等。基于服务接触理论,明确政策到行为转变的具体路径,提出政策制定时需要靶向精准,把握居民需求;动态调整,满足供方发展需求;供方需要关注居民多元需求,优化服务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