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了解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现状。方法于2018年1月-12月对本院口腔科及本院附近7所综合医院口腔科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情况进行问卷调査,收集锐器伤暴露次数、黏膜暴露次数、锐器伤构成情况(注射器针头、钻针、缝合针、刀片、扩大针、探针、玻璃、结扎丝、其他锐器),自动免疫情况(疫苗注射时间、注射后抗体情况)及职业防护实施情况(洗手、锐器处理、防护用具、暴露后处理)。结果1年内口腔科医生与护士锐器伤暴露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48,P>0.05);医生黏膜暴露次数明显高于护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31,P<0.05)。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医生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72,P<0.01);锐器伤构成在口腔科护士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81,P<0.01)。医生钻针、结扎丝引发的锐器伤比例明显高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184,4.708,均P<0.05);玻璃伤比例明显低于护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842,P<0.05)。结论口腔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职业防护措施实施不到位,其中医生职业防护实施水平明显低于护士。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升口腔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的风险和职业防护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4月本院手术室发生的98例次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血源性暴露情况,包括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操作环节、职业防护情况3个调查表,职业防护情况采取百分制评分,得分越高代表职业防护越好。结果98例次血源性职业暴露类型包括锐器伤63例次(64.29%)和暴露于血液/体液35例次(35.71%)。锐器伤中手术缝合针18例次(18.37%)、手术刀16例次(16.33%)、玻璃伤14例次(14.29%)、套管针8例次(8.16%)、注射针头7例次(7.14%)。皮肤暴露于血液/体液中24例次(24.49%),黏膜损伤11例次(11.22%)。手术室医生与护士职业暴露操作环节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室医生主要风险因素、血源性疾病感染途径、预防性接种评分明显高于护士,锐器伤原因评分明显低于护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暴露风险因素复杂,医生血源性暴露职业防护的总体水平高于护士,应提高手术室医务人员职业防护行为的执行率。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措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5,他引:2  
目的 探讨避免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的有效措施,预防血源性职业暴露引发医务人员感染的危险.方法 采用回顾性问卷法,随机对23所医院医源性锐器伤发生、HIV/AIDS职业认知和标准预防依从性进行调查,并建立防护体系防止血源性职业暴露.结果 23所医院锐器伤的发生率为64.07%,平均每年受伤2.81次/人,折断安瓿与安装针头、输液注射与拔针、重套针帽与分离注射器针头是发生锐器伤的主要环节,医务人员不同学历和不同职称的HIV/AIDS职业认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士标准预防依从性得分低,通过建立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方法,提高医务人员的防护意识,减少锐器伤的发生.结论 医源性锐器伤发生率高,职业暴露防护认知低,血源性职业防护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医务人员防护意识的提高,避免锐器伤引发血源性传播疾病.  相似文献   

4.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探讨预防对策,为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模式提供依据.方法 对石家庄市1所口腔专科医院及6所综合医院口腔科的临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医师149名、护士137名,1年内医师与护士皮肤锐器伤发生率分别为87.92%与85.40%,医师与护士黏膜暴露发生率分别为85.23%与68.61%;医师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钻针、扩大针和锉,分别占18.94%、16.71%、16.16%,护士锐器伤种类占前3位的是注射器针头、扩大针和锉、探针,分别占22.52%、13.74%、12.21%;乙型肝炎疫苗平均注射率为92.72%,注射后确定抗体阳性的占50.00%;临床上正确的防护措施执行率较低.结论 口腔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较高,职业防护知识缺乏,防护措施执行不到位,应加强职业安全教育,提高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技术,建立职业安全管理机制,减少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某骨科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情况,探讨其职业防护措施。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6年10月某骨科医院登记备案的职业暴露医务人员796例,其中发生锐器伤594例,调查其年龄、性别、职业类型等基本信息,同时调查锐器伤发生原因、频次、操作环节、受伤部位、受伤时使用锐器种类、暴露源病原体、锐器伤发生后采取的相关保护措施等情况。结果护士发生锐器的比例明显高于医生、医技和勤杂人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医务人员工作年限的增加,锐器伤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不同工作年限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操作环节中发生锐器伤的比例明显高于术中操作、临床穿刺及废物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致锐器伤的物种主要为注射针头,其次为废弃锐器;受伤部位主要为双手,其次为腿部;手部受伤原因主要为未佩戴手套操作。锐器伤中血液污染占69.02%、废物区污染占25.76%、未受污染占5.22%;对其病原体进行追溯发现,暴露源病原学明确为阳性的占30.47%。不同职称医务人员锐器伤后采取积极防护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职称和中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受锐器伤后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均40%,但初级职称医务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的比例较低。不同污染程度锐器伤后采取保护措施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被血源污染的锐器刺伤后采取保护措施的医务人员比例较高。结论中低年资骨科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偏高;发生锐器伤的操作环境主要为注射治疗和术中操作;应加强对职业暴露特别是血源性污染的防护知识培训,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口腔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及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方法于2018年5月对本院及本市其他医疗机构的口腔科医务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41份,分析职业暴露情况和职业防护措施执行情况。结果 241例口腔科医务人员中医生212例、护士109例、医技19例。口腔科医生和护士接触患者血液及其他分泌物,接触HIV、梅毒、乙肝等高危人群,使用锐器装置,异味刺激,噪声刺激,工作中长期处于不良姿势的职业暴露率均处于高水平,明显高于医技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科医技人员和护士放射辐射暴露率处于高水平,明显高于口腔科医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口腔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接触修复材料等化学物质率均处于高水平,3者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科护士在六步洗手法洗手、戴手套前后洗手、有喷溅可能性时戴面具、连续使用防护口罩4 h的执行率方面明显优于口腔科医生和医技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科医生和医技人员上述职业防护措施的执行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口腔科医生、护士、医技人员每年定期检查乙肝抗体的执行率均处于高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口腔科医务人员各职业暴露因素均处于较高水平,不同岗位的职业暴露因素存在差异;职业防护措施中每年定期检查乙肝抗体的执行率高,其余各项仍有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对医生的强化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江苏省医院麻醉科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和防护现状,为进一步提高防范意识和完善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8年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选取本省20家二/三级医院麻醉科482名医生、护士,采用在线问卷调查方式,了解近1年职业暴露情况和防护现状。结果麻醉科医护人员防护知识总知晓率为83.61%,护士(94.49%)显著高于医师(80.08%);锐器伤、血液/体液/分泌物暴露率医生(81.04%、81.32%)均显著高于护士(66.95%、56.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0项防护措施中,总是执行率最高的为"使用后的针头、利器放入利器盒"(97.30%),其次为"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戴手套"(61.00%);"手部皮肤破损在进行操作时戴双层手套"(10.58%)、"抽药配药时戴手套"(19.92%)执行率最差。结论江苏省二/三级医院麻醉科医护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不容乐观,职业暴露自我防护意识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了解临床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原因、环节、人群分布、锐器种类及相关血液、体液暴露源情况等,分析出锐器伤发生的流行病学特点,有效践行医院内的职业安全措施。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2月发生锐器伤的174名临床医务人员,逐一填写"医疗锐器伤登记表",对4年的监测数据进行调查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发生锐器伤的174名临床医务人员中,护士比例最高,占53.45%,其次为医师,占40.23%;手术室内发生锐器伤最多,占36.20%;导致伤害的锐器物以缝合针和注射器针头为主,分别占32.76%、32.18%;工龄≤10年及男性的医务人员更易发生针刺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务人员在白班时段更易发生锐器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主要以手术科室为主,发生刺伤最多的锐器以缝合针、注射器针头最多见,是医务人员锐器伤防护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胡爱香  李静  于鑫玮  程实  韩玮  张越巍 《职业与健康》2023,(19):2715-2718+2723
目的 了解2012—2020年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医护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2012年1月—2020年12月登记的医护人员锐器伤职业暴露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锐器伤的49名医生和67护士均以工作5年以下的新员工为主,分别有41人(83.67%)和46人(68.66%);医生锐器伤的主要原因是手术缝合时被缝合针扎伤,占55.10%,护士主要在病房抽血和输液时被注射器针头扎伤,占55.20%。医生和护士锐器伤的暴露源均主要是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type B,简称乙肝或HBV),分别占59.18%和41.79%(P>0.05)。医生对患者血源性疾病的了解(77.60%)比护士(49.30%)多(P<0.05)。暴露后护士正确处理的比例(65.70%)较医生(26.50%)高(P<0.05)。部分科室医护人员工作强度与暴露次数呈现正相关(P<0.05)。结论2012—2020年北京市某三级综合医院锐器伤主要发生在低年资医护人员,应加强对低年资医...  相似文献   

10.
154名实习生锐器伤的调查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目的了解新毕业医务人员实习期间诊疗工作中发生锐器伤情况,探讨预防减少锐器伤的有效措施。方法对2004-2006年154名实习生进行锐器伤及职业暴露预防教育回顾性调查。结果154名学生在校期间未接受职业暴露防护知识学习,实习期间91名接受锐器伤防护相关知识教育,各专业教育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教育组83名中锐器伤62名,锐器伤发生率75.2%,未教育组71名中锐器伤64名,锐器伤发生率9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4名学生实习期间发生锐器伤126名,共585人次;锐器伤发生率为81.8%,平均每名受伤3.8次,其中>2次者占87.8%;学生实习期间锐器伤种类以药物安瓿伤为主,占35.0%,其次为注射器针头27.0%、输液针头22.0%。结论新毕业医护人员实习期间锐器伤发生率高,学生锐器伤的发生与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缺乏、技术操作不熟练、与锐器接触频率高密切相关,加强预防教育,规范操作行为、建立规范操作流程,是避免发生锐器伤的发生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锐器伤专项微型培训方法的效果,以提高职业防护的执行力、降低锐器伤的发生。方法 2015年6月对481名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基线调查,确定针剂开启、针头处理、锐器传递、锐器盒的使用为专项微型培训内容,采取制定锐器使用标准操作规程、骨干培训、现场培训、固化培训的流程组织实施,对比培训前与培训后第一个月和第六个月锐器使用标准操作正确率和培训后1年锐器伤发生率。结果 发放调查问卷501份,回收481份,应答率96.01%;基线调查锐器伤的发生率为53.85%,发生密度为0.11次/人·月;不同类别医务人员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59.83%;针头和玻璃是造成医务人员锐器伤的主要刺伤器具;锐器伤发生时机排前3位的分别是掰安瓿时、回套针头帽时和分离针头与注射器时;其中污染锐器伤218例次,占41.60%,血源性疾病暴露55例次,血源性疾病暴露率为11.07%;锐器伤专项微型培训后针剂开启、针头处理、锐器传递、锐器盒的使用操作正确率分别由20.13%、61.93%、69.15%、75.93%提高到72.43%、88.84%、90.81%、9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培训前相比,培训后一年内医师、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显著降低(P<0.001)。结论 锐器伤专项微型培训有效弥补了大课培训的不足,培训灵活机动,医务人员参与性强,锐器使用操作更加规范、高效,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急诊工作者血源性职业暴露和应对方式,了解该群体的职业防护情况。方法抽取某市5家三甲医院142名急诊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工具包括《急诊工作者血源性职业暴露现状调查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急诊工作者职业防护氛围调查表》(C-HSCS)。结果急诊工作者在过去12个月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37.04%,其中以锐器伤暴露发生率最高为41.48%,口鼻暴露发生率最低为7.69%;医生、护士和检验人员间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暴露组积极应对方式评分低于非暴露组,消极应对评分高于非暴露组(P0.05)。全组C-HSCS总均分为(3.76±0.46)分,暴露组的C-HSCS评分均低于非暴露组(P0.05)。结论急诊工作者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较高,应对方式及防护行为均有待提高;加强防护意识与行为培训、改善医院防护安全氛围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手术室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认知情况。
  方法  选取南京市某大型三甲医院手术室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问卷和现场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了解不同岗位工作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及其防护认知的情况。
  结果  参与调查的295名手术室工作人员中有139人在过去1年发生过血源性职业暴露,暴露发生率为47.12%;其中锐器伤有105人(占52.88%),皮肤黏膜暴露有66人(占22.37%),两者均发生过的有32人(占10.85%)。暴露后上报率为12.23%(17/139),未上报的主要原因是感觉没有必要62人(占50.82%)和不了解上报流程28人(占22.95%)。锐器伤发生率较高的岗位是麻醉护士和卫生员,麻醉后监测治疗室护士发生率最低,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上报流程不了解的人员中卫生员占比最高,手术室护士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暴露人员认为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是防不胜防和工作节奏快。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率和暴露后处理流程知晓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不同岗位工作人员锐器伤发生率、皮肤黏膜暴露率与职业防护培训率、暴露后处理流程知晓率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0.827~-0.529,P均 < 0.01)。
  结论  该三甲医院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较高,上报率较低,卫生员职业防护认知能力较医护人员低。医院须针对不同岗位工作人员,在职业防护方面建立正规有效的分层培训制度,全面提升手术室工作人员职业防护技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情况,为减少职业暴露发生和保障医务人员职业安全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职业暴露个案登记表》,收集2012—2014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信息,比较不同人员类别、工龄、科室、接受培训次数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发生率,分析职业暴露发生时间、部位、器具、医疗操作和暴露源分布。结果 2012—2014年该院共报告职业暴露107例,各年发生率分别为5.18%、4.87%、3.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别人员2012年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013和2014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科室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2014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工龄≤5年者职业暴露发生率高于5年者(均P0.05);未接受职业安全培训者职业暴露发生率高于接受过培训者,2012和2013年接受不同培训次数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107例职业暴露者损伤部位主要是手及手指(91.59%),以各型针头伤为主(73.83%),发生时的操作以注射为主(66.36%),发生的时间段主要集中在上午8∶00—12∶00(50.47%),暴露源以乙肝病毒为主(45.79%)。结论低年资护士是职业暴露发生的主要群体,应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及时处理伤口及合理用药以降低职业暴露后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5.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与预防措施。方法对某综合医院2008-01/2009-12临床登记上报的职业暴露进行分析。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50例次,其中锐器伤130例次,占86.67%;黏膜暴露20例次,占13.33%。护士92例次,占61.33%;医生51例次,占34%;检验人员2例次,占1.33%;保洁人员1例次,占0.67%;其他人员4例次,占2.67%。5年以下93例次,占62%;5年以上57例,占38%。发生锐器伤的物品主要是注射针头(注射器、输液器、采血器、静脉导管)占64.62%;其次是缝合针,占32.31%,。关联操作是回套针帽和处理针头。结论针对锐器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应采取专人管理、完善制度、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等措施降低锐器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临床护士锐器伤调查分析及预防对策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 了解护士锐器伤的现状,为采取职业防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医院临床192名护士采用自行设计问卷,调查2008年1月~2009年5月锐器伤情况.结果 72.92%护士发生过锐器伤;发生锐器伤的锐器主要是注射器针头(35.37%)、其次是玻璃(31.71%);护士主要在掰安瓿(32.11%)、处理使用后锐器(23.17%)、配药治疗时(21.14%)、治疗后拔针(10.57%)等环节容易发生锐器伤;有77.86%护士发生锐器伤时未戴手套;有63.57%护士没有规范处理锐器伤.结论 临床护士面临锐器伤职业危险,应强化"标准预防"理念的教育、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完善操作规程并规范操作行为、倡导并使用安全护理器具、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分析西部地区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科学合理的方法及管理策略。方法采用分层抽样法,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51所医疗机构共选取596名医务人员进行锐器伤问卷调查。所得数据用SPSS24.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596名医务人员,男性114名,女性482名,其中锐器伤发生率为55.0%(328/596),发生锐器伤后的上报率为13.7%;锐器伤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治疗室,其次是手术室和普通病房;主要涉及的器具为一次性注射器、头皮钢针和缝合针;锐器伤发生的环节前三位依次为双手回套针帽、手术缝针和拔出动静脉针;已知暴露源的锐器伤事件中,血源性传染病锐器伤暴露有88例,其中乙肝76例,艾滋病毒6例,丙肝3例,梅毒3例;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类别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院同时提供处置锐器的安全容器和安全注射用具,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西部地区医务人员的锐器伤发生率处于较高水平,严重威胁着医务人员的职业健康,应通过加强各类安全防护,增强医务人员防范锐器伤的意识,建立锐器伤上报系统等举措来预防并降低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特点,为制定预防和控制对策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某三甲医院2016年6月—2017年1月发生的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病例,调查内容包括医务人员一般资料、职业暴露方式、暴露源及锐器伤器械种类及操作环节等。结果手术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共100名。主要为护士64名(64.00%),其次为医生30名(30.00%)。暴露方式主要为锐器伤88例(88.00%)、眼黏膜暴露10例(10.00%)。暴露源病种主要为乙型肝炎36例(36.00%)、梅毒11例(11.00%)。导致锐器伤的锐器主要为输液器针头(31例,35.23%),其次为注射器针头(24例,27.27%)、缝合针(14例,15.91%)等。锐器伤发生的操作环节主要为术中操作(31例,35.23%)。结论应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培训,完善职业暴露的登记和报告流程;严格要求医务人员,尤其是护士在手术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规范操作,从而减少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社区护士职业暴露情况,为护理管理者规范社区护士职业行为,保护护士自身安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社区护士职业暴露防护调查问卷,对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52名社区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仅有34.62%的社区护士对标准预防概念很清楚。社区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行为中得分最低的3项是:掰安瓿时加垫棉球、为患者进行采血操作时戴手套、工作中注射器针头回套。84.62%的社区护士曾发生过锐器伤,发生锐器伤后上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比例只占27.27%。结论社区护士职业暴露安全防护意识不高。护理管理者应重视对社区护士职业暴露安全相关培训,加强防护行为的监督。  相似文献   

20.
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目的探讨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培训方法 ,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06~2008年医院开展的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体系。结果多形式血源性职业防护教育培训体系,改变了医务人员不良工作行为,提高了职业防护能力,锐器伤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培训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形式防护教育活动,是改变临床护士职业暴露防护态度和行为的关键;持续强化的教育培训,是有效减少临床护士锐器伤的重要措施;营造良好的安全学习氛围,可有效激发临床护士全员参与控制管理的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