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淋巴结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在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世纪坛医院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的40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就年龄、性别、术前TSH水平、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等因素与颈部不同区域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甲状腺癌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多数转移至中央区,其次为颈侧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中Ⅲ区和Ⅳ区转移率相当,且明显高于Ⅱ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肿瘤最大径、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与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均有关(P<0.05),而年龄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是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年龄<45岁的男性患者、肿瘤最大径>1cm、多灶病变可增加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而表现为多灶病变、被膜侵犯、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疑跳跃性转移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阳性的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2.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的发病率不断增加,总体预后较好,但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存在争议。通过分析患者资料,总结PTMC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精准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间行手术治疗的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结果:在228例患者中,109例发生中央区淋巴结和(或)颈侧区淋巴结转移(47.8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最大径及原发灶数目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P均<0.05);二元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是PTM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PTMC虽然肿瘤较小但不等同于淋巴结转移风险小,特别对于男性患者、年龄<45岁、肿瘤最大径>4 mm及多中心病灶患者应积极进行外科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 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microcarcinoma,PTM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 月至2014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甲状腺颈部肿瘤科收治的1 401 例具有完整病例资料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应用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临床病理特征方面,PTMC 男女性别比约1:3.4,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30.5% 。单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χ2= 14.587,P < 0.01)、性别(χ2= 21.636,P < 0.01)、原发灶数目(χ2= 35.505,P < 0.01)、肿瘤最大直径(χ2= 58.868,P < 0.01)、肿瘤位置(χ2= 8.385,P < 0.05)及被膜外/ 腺外侵犯(χ2= 26.481,P < 0.01)均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处于甲状腺下极时,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被膜外/ 腺外侵犯及双侧多发癌灶为PTMC 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具备男性、年龄< 45岁、肿瘤直径> 6 mm、腺外侵犯及双侧甲状腺受累等特征的PTMC 患者较易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在颈部高危临床颈淋巴结阴性(cN0)甲状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1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收治的63例颈部高危cN0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3例患者均经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63例患者术后病理检查甲状腺被膜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6.9%,而甲状腺被膜未侵犯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8).Ⅵ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54.3%,而Ⅵ区淋巴结阴性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41.4%,而原发灶肿瘤<2 cm患者的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率为38.2% (P =0.803).术前超声检查发现侧颈淋巴结肿大,但不考虑转移的34例患者中,17例出现隐性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50.0%,而侧颈淋巴结术前超声检查阴性患者的隐性淋巴结转移率为27.6% (P =0.07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仅Ⅵ区淋巴结转移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有关(P=0.017).而原发灶肿瘤被膜侵犯、原发肿瘤大小和术前超声检查侧颈淋巴结状态与侧颈淋巴结隐性转移无关(均P >0.05).结论 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颈部高危的cN0甲状腺癌患者是可行的,能及时发现和清除侧颈隐性淋巴结的转移.建议对甲状腺被膜侵犯和Ⅵ区淋巴结转移的cN0甲状腺癌患者,常规行颈部Ⅲ、Ⅳ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的颈部淋巴结转移规律及其危险因素,为规范手术清扫范围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3月至2018年4月在解放军第960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行甲状腺全切+颈部中央区和侧区淋巴结清扫手术治疗的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及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685例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有54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总转移率为791%;其中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715%(490/685),侧区淋巴结转移率为552%(378/685),“跳跃性”转移率为267%(52/195)。在中央区转移的490例患者中,有326例(665%)出现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男性、年龄<55岁、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患者的肿瘤直径大、侵犯包膜、多灶性、双侧肿瘤和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颈部侧区淋巴结转移率较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55岁、男性、双侧性、侵犯包膜是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侵犯包膜、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直径>1 cm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较高,应在常规进行规范的治疗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同时,积极行预防性侧区淋巴结清扫,尤其是对于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侵犯包膜、多灶癌、双侧肿瘤、不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  相似文献   

7.
目的:构建甲状腺髓样癌(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MTC)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的临床预测模型,个体化预测术前淋巴结转移概率。方法:回顾性筛选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监测、流行病学和结果”数据库(Surveillance,Epidemiology,and End Results,SEER)中的2010年至2015年甲状腺髓样癌739例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建模组(n=521)和验证组(n=218)。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甲状腺髓样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包括颈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区+颈侧区)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绘制列线图进行临床预测。应用ROC曲线和校准曲线评估回归模型的区分度与校准度。结果:建模组中,性别、甲状腺包膜外延伸、M分期和肿瘤多灶性为与颈部淋巴结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共同独立危险因素。T分期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特有危险因素,肿瘤大小是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特有危险因素。在颈部淋巴结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回归模型的ROC曲线中,建模组的AUC分别为0.845(P<0.001)和0.795(P<0.001),内部验证组分别为0.803(P<0.001)和0.828(P<0.001)。建模组和内部验证组校准曲线的拟合优度检验都为P>0.05。 结论:基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使临床医生能够实现个性化和量化术前颈部的淋巴结转移概率。列线图可以在临床上为患者是否行预防性淋巴结清扫和确定清扫范围提供辅助指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 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 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临床病理特点与颈部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分析2007年6月至2015年9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41例PTMC患者资料,组织病理证实同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结果 41例患者中,12例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大小、甲状腺包膜侵犯以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3例行术前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细针穿刺,1例组织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规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5例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与甲状腺包膜侵犯以及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 PTMC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可伴有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应常规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对于术前检查发现颈侧区肿大淋巴结可疑恶性者,可行彩超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避免颈侧区淋巴结清扫带来的相关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N1b患者(P=0.022)。  结论  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BRAF基因突变与原发性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PTC的甲亢患者。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血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水平,术前超声特征:结节回声、大小、个数、边界、钙化情况、颈部淋巴结转移与否。记录术后病理特征:癌灶直径(多个癌灶取最大直径)、癌灶个数、是否侵袭被膜、颈部淋巴结转移个数、区域、复发危险度分层及TNM分期。收集患者术后病理蜡块,提取DNA,行普通PCR扩增后,用单纯测序法测得患者BRAF基因的突变率,分析BRAF基因突变与患者临床、超声、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41/80);各组间比较显示:超声结节边界不清组、病理侵犯被膜组、淋巴结转移组、复发危险度分层中高危组以及TNM Ⅲ-Ⅳ期组BRAFV600E基因突变率均明显升高(均P<0.05);癌灶直径较大组BRAFV600E基因突变比率明显升高(P=0.002)。结论:甲亢合并PTC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率为51.25%,基因突变与癌灶直径大、被膜侵袭、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及TNM分期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探讨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 年1月至2016 年12 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手术治疗且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患者的超声及临床病理特征;通过χ2检验方法比较微小癌(直径≤1 cm)与非微小癌(直径>1 cm)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通过χ2检验、t检验及logistic 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影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80例甲亢合并PTC患者女性(93.75%)多于男性(6.25%),中位年龄48岁。术前超声结果以低回声结节(93.75%)、微钙化(67.50%)、边界不清(87.50%)为主要特征;术后病理显示微小癌居多(78.75%),微小癌组中颈部淋巴结转移、复发危险度中/高危及TNM分期III-IV期的比率均低于非微小癌组(均P<0.05);本研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比例为41.25%,转移组原发癌灶直径、患者年龄<45岁以及非微小癌所占比例均明显增大(均P<0.05),相关分析显示,原发癌灶直径增大与颈淋巴结转移独立相关(P<0.05)。结论:甲亢合并PTC女性为主,微小癌居多,其恶性程度低于非微小癌;原发癌灶直径增大是甲亢合并PTC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2月至2018年6月于安徽省胸科医院行手术切除的257例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患者,分析脉管侵犯组及非脉管侵犯组的临床资料、术前薄层CT及病理学资料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脉管侵犯与患者术前CEA水平、毛刺征、肿瘤直径、胸膜侵犯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肿瘤家族史、分叶征、胸膜凹陷征、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血管集束征、肿瘤位置及分化程度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毛刺征、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是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毛刺征、肿瘤直径及淋巴结转移是直径≤3 cm浸润性肺腺癌的脉管侵犯的独立危险因素,对脉管侵犯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散发性甲状腺髓样癌(sporadic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sMTC)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7年3月期间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94例MTC患者的临床及超声特征资料,采用Fisher's精确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侧颈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性别(F=5.234,P=0.022)、术前降钙素水平(F=21.327,P < 0.001)、最大径(F=5.875,P=0.015)、位置(F=6.088,P=0.014)、肿物性质(F=5.224,P=0.047)、形状(F=8.754,P=0.003)、边缘(F=15.971,P < 0.001)均与侧颈区淋巴结转移有显著性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术前降钙素>319 pg/mL、位于上极、边缘不规则、低回声是影响MTC侧颈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 < 0.05)。  结论  男性、术前降钙素>319 pg/mL、位于上极、边缘不规则、低回声与MTC患者侧颈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且随着危险因素个数的增多,发生侧颈淋巴结转移概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吴海 《现代肿瘤医学》2019,(12):2181-2185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高危因素及其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宫颈癌(I-IIa期)并行宫颈癌根治术的338例患者临床资料,将术后复发患者56例作为复发组,其余未复发患者282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影响患者术后复发的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术后随访,术后复发56例,术后复发率16.57%,其中鳞癌患者46例(82.14%)、非鳞癌患者10例(17.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组织分化程度、盆腔淋巴结转移、宫颈浸润深度、术后放疗、术后化疗以及术前SCC表达对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有显著影响(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宫颈浸润深度、术后化疗以及SCC表达情况进入回归模型(P<0.05)。结论:盆腔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高、宫颈浸润深、术前SCC表达异常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术后化疗是老年宫颈癌患者术后复发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分布规律、高危因素。方法选取均经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71例宫颈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71例宫颈癌患者中有14例患者发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19.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SCCAg水平、FIGO分期、病理分型、肌层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分化程度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而年龄、手术切缘与淋巴结转移不具相关性(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SCCAg水平、脉管侵犯、FIGO分期、肌层浸润深度以及分化程度5个因素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治疗前SCCAg〉4ng/ml、宫颈浸润深度≥肌层1/2、脉管侵犯、FIGO分期较晚及细胞分化程度较高是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