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外科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应用氨甲环酸对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术后复发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收集2004年06月至2019年12月有完整资料的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20例,均采用刮除骨水泥填充内固定术治疗。按照是否应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手术切开皮肤前10 min,氨甲环酸20 mg/kg静脉滴注完毕,术后24 h内每间隔3~4 h给药1次(每次10 mg/kg)。对照组:手术前后均未应用氨甲环酸治疗。比较2组病人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复发率及术后MSTS评分。结果:氨甲环酸组术中出血量(750.00±73.60)mL、术后引流量(277.00±40.43)mL、手术总失血量(1 121.30±74.85)mL、HCT差值(0.05±0.02)低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877.50±93.13)mL、术后引流量(334.00±28.17)mL、手术总失血量(1 304.50±108.07)mL、HCT差值(0.09±0.02),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隐性失血量(94.30±13.10)mL与对照组(93.00±13.51)mL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复发率(10%)与对照组(20%)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氨甲环酸组MSTS评分[(28.20±1.14)分]与对照组[(28.40±0.97)分]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氨甲环酸在Campanacci Ⅱ级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刮除骨水泥填充术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仅降低手术总失血量、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而且不影响肿瘤复发率及术后肢体功能恢复。可作为肱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新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阿司匹林结合关节腔内应用氨甲环酸在减少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同期行双侧人工全膝置换术患者101例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45例未使用氨甲环酸为对照组,使用氨甲环酸的56例为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骨水泥固定后关节内喷洒氨甲环酸1 g(10 ml)。术后使用阿司匹林预防静脉血栓。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男女比例,体重指数,术前血容量,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以及血小板计数,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总失血量、有无输血、输血量以及有无症状性静脉栓塞(VTE)发生。结果氨甲环酸组和对照组在术后第1天总失血量分别为729.0 ml和1163.0 ml,术后第5天总失血量为915.8 ml和1358.2 ml,总输血量3.1 U和4.2 U,输血率为92.9%和100.0%,观察组数据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第5天的血红蛋白水平(1108 g/L)明显高于对照组(982 g/L)(P0.05)。两组患者术后血小板计数[(159.4±44.4)×109/L和(165.4±45.7)×109/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症状性静脉血栓。结论同期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以有效减少出血量,且不增加血栓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应用方式对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失血量的影响,并进行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6年7月符合纳入标准需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8例,按照区组随机法,分为A组、B组、C组,A组在止血带解除前10 min给予氨甲环酸溶液100 ml静滴(氨甲环酸1 g)。B组在止血带释放前假体植入后,切口内予氨甲环酸溶液100 ml(氨甲环酸1 g)浸泡5 min。C组缝合关节囊后通过引流管注入关节腔氨甲环酸溶液100 ml(氨甲环酸1 g),临时夹闭引流管2 h。比较3组术中出血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总引流量、术后血红蛋白水平、输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失血量:A组(134.88±12.12)ml、B组(131.19±11.02)ml、C组(132.85±10.21)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0.05);术后总引流量:A组(252.27±57.42)ml、B组(208.14±38.62)ml、C组(158.5±20.70)ml,B组、C组低于A组(P=0.000.05);隐性失血量:A组(351.03±89.87)ml、B组(288.96±67.13)ml、C组(180.26±31.33)ml,B组、C组低于A组(P=0.000.05);总失血量:A组(550.65±87.91)ml、B组(458.12±77.30)ml、C组(366.89±70.69)ml,B组、C组低于A组(P=0.000.05)。术后12、24、48 h血红蛋白减少量平均值:A组(24.62±3.51)g/L、B组(21.84±2.81)g/L、C组(17.43±2.24)g/L,B组、C组低于A组(P=0.000.05);术后输血病例A组4例、B组5例、C组2例,输血量B、C组小于A组(P=0.020.05)。3组均无术后感染、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氨甲环酸应用方式与术后失血量有明显的相关性,局部关节腔注射止血效果优于静脉输液、局部浸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静脉滴注氨甲环酸对老年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围手术期失血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行PFNA的老年患者60例,分为静脉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20 mg/kg),B组不使用氨甲环酸。记录术前、术后1、3、5、7天两组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压积(Hct),两组隐性失血量、显性失血量、围手术期总失血量、输血率,记录血栓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失血量分别为(760.7±115.5) ml、(950.8±110.9) ml,隐性失血量分别为(590.5±42.5) ml、(780.5±41.6) ml,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显性失血量分别为(152.5±43.5) ml、(160.5±41.1) ml,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A、B组输血率分别为4/30、15/3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组术后2例出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B组术后3例出现肌间静脉血栓,两组均无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0)。结论氨甲环酸静脉用药可明显降低PFNA固定老年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失血量及输血率,以隐性失血为主,且不增加术后DVT、PE等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对人工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术后引流量、血红蛋白(Hb)及凝血功能水平影响。方法将75例TKA患者,根据关节腔内是否注射氨甲环酸治疗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未行氨甲环酸注射,观察组患者注射关节腔内氨甲环酸。观察两组患者输血量、术后24 h引流量、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凝血三项、Hb、CRP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输血量观察组(352.11±45.21)ml,对照组(478.98±51.22)ml(P0.05);术后24 h引流量观察组(241.22±158.41)ml,对照组(452.85±185.22)ml(P0.05);隐性失血量观察组(407.55±85.66)ml,对照组(584.11±100.11)ml(P0.05);总失血量观察组(821.33±101.15)ml,对照组(955.44±154.21)ml(P0.05)。术前Hb,观察组(130.89±11.58)g/L,对照组(133.14±10.14)g/L(P0.05);术后1天Hb,观察组(111.11±8.11)g/L,对照组(96.58±7.14)g/L(P0.05);术后3天Hb,观察组(102.64±7.47)g/L,对照组(87.69±6.11)g/L(P0.05);术后7天Hb,观察组(100.74±6.91)g/L,对照组(82.88±6.10)g/L(P0.05)。两组患者术后CRP、D-二聚体水平均较术前升高,HS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并发症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CRP水平低于对照组,HSS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KA术后关节腔内注射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引流量和总失血量,改善患者膝关节功能,并不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验证口服氨甲环酸的临床止血效果是否优于静脉与局部用药途径。方法将初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口服组(术前2 h服用氨甲环酸2 g),静脉组(切皮前5 min按20 mg/kg静滴氨甲环酸),局部组(3 g氨甲环酸溶于150 ml生理盐水局部应用)。主要观察指标为血红蛋白下降值,次要指标为出血量、输血率、住院时间、氨甲环酸费用、不良事件以及术后凝血功能变化。结果三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相似,血红蛋白下降值:口服组(34.6±13.2) g/L,静脉组(35.4±10.7) g/L,局部组(36.5±12.6) g/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失血量:口服组(1004±415) ml,静脉组(1032±350) ml,局部组(1064±410) ml,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例数,口服组4例,静脉组5例,局部组7例,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天数,口服组(5.43±0.95)天,静脉组(5.58±1.17)天,局部组(5.41±0.72)天,三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费用,口服400元,静脉组3300元,局部组3550元,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事件本研究三组没有出现深静脉血栓、肺栓塞或者感染等事件。凝血功能三组间变化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止血效果上,口服氨甲环酸可以与静脉注射和局部应用氨甲环酸相媲美,因口服氨甲环酸费用成本更低、更易于操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改善情况。方法:选取2003年3月至2015年12月在我科治疗且有完整资料的胫骨近端骨肉瘤患者20例,男性12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4.5岁(9~27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组1为仅采用肿瘤假体置换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组2为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重建髌韧带止点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10例)。术后6个月测量膝关节主动背伸最大角度,对所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14.4±4.84)°,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为(73.8±8.59)°,组2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大于组1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角(P=5.76E-14<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肿瘤假体联合人工补片技术治疗胫骨近端骨肉瘤术后膝关节主动背伸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5例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患者行胫骨近端瘤段骨广泛切除和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手术。其中男9例,女6例。平均年龄39.8(26—62)岁,均为单侧胫骨,左膝8例,右膝7例。按照放射影像学Campanacci’s分级:原发III级9例,原发II级6例,另3例原发II级患者先行肿瘤边缘切除后植入同种异体骨后局部复发。手术采用膝关节前正中纵行切口,或纵“S”形切口切开,所有病例切除活检通道。根据肿瘤的范围,在肿瘤边界外3cnl进行切除。分别于胫骨近端和股骨远端植入大小合适的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并用骨水泥固定。髌骨不进行置换,把髌韧带止点与假体固定装置以及翻转的腓肠肌内侧头部分肌瓣缝合,并用打断筋膜后网状纵横延展的肌瓣覆盖,把两侧与切口两边的深筋膜缝合,重建伸膝装置。结果所有患者均能较好地耐受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7±24)min,术中出血量平均(593±115)ml,输血量平均(613±160)ml。15例都获32~53个月的随访,没有发生神经血管损伤、感染、深静脉栓塞、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松动和断裂。术后1年患者MSTS功能评价:优5例,良6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73%。伸膝肌力平均4.2(3—5)级,膝关节屈曲平均(98.1±12.4)°,伸膝平均3.3°(0—15)°。结论瘤段骨广泛切除和肿瘤型全膝关节假体置换术治疗胫骨近端骨巨细胞瘤,能较好地恢复膝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在腰椎手术中局部联合应用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3月,在我院接受腰椎后路手术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进行比较,实验组(氨甲环酸注射液和吸收性明胶海绵局部联合应用)30例,其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25~71岁,平均(51.13±6.20)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21例(70.0%),腰椎管狭窄症4例(13.3%),腰椎滑脱症5例(16.7%);其中8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对照组(单独使用吸收性明胶海绵)30例,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24~78岁,平均(52.80±6.30)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例(63.3%),腰椎管狭窄症3例(10.0%),腰椎滑脱症8例(26.7%);其中10例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等内科疾病。实验组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对照组单纯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观察术后前3个8 h引流量、总引流量、拔管时间、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的红细胞容积(HCT)及Hb值,对两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第1个8 h引流量明显减少[(83.52±60.78)ml vs.(169.38±76.9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3个8 h引流量均减少[分别为(47.24±40.67)ml vs.(54.93±44.03)ml、(23.86±26.01)ml vs.(33.21±26.1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术后3个8 h引流量之间比较,两组第1个8 h和第2、3个8 h之间总体引流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更为明显,第2个8 h与第3个8 h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引流量比较[(154.62±97.74)ml vs.(257.86±123.5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高于实验组。(4)两组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平均拔管时间低于对照组。(5)两组术后第1天的Hb及HCT值[分别为(120.79±14.96)g/L vs.(111.14±19.64)g/L、(36.441±4.345)%vs.(33.717±5.0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术前、术后第3天、第7天的Hb及H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术后2例出现脑脊液漏,但未观察到其它不良反应。结论腰椎后路手术中局部联合应用氨甲环酸注射液与吸收性明胶海绵比单纯应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可明显减少引流量,具有止血效果,无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止血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腹腔镜辅助与开放D2胃癌根治术手术、病理与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202例胃癌患者。查阅电子病历系统,收集腹腔镜与开放胃癌根治术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腹腔镜组和开放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并发症与术后恢复等相关指标。结果: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90.63±78.66)vs (154.15±151.65)ml,P<0.001],淋巴结清扫数目相当[(21.4±10.5) vs (21.7±11.4)个,P=0.810],术后伤口脂肪液化发生少,术后通气时间早[(3.0±0.8)vs (3.5±1.0)天,P<0.001],术后进半流食时间早[(6.2±1.5)vs (6.8±2.3)天,P=0.028],术后住院时间短[(9.4±2.3)vs (11.3±3.0)天,P=0.022],仅手术时间稍长[(222±36)vs(205±62)min,P=0.021]。结论:在进展期胃癌D2根治术中,虽然腹腔镜手术时间略长于开放组,总体而言,腹腔镜组能达到与开放手术相同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且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精准肝切除理念下的中央型肝癌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中央型肝癌患者临床资料。共有72例中央型肝癌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精确肝切除组47例(精准组),传统肝切除组25例(传统组)。结果:精准组与传统组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320±145) ml和(313±246) ml,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输血率分别为10.6%(5/47)和28.0%(7/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1.3%(10/47)和24.0%(6/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2.3±2.6) d和(12.6±2.4) d,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准组和传统组中位无瘤生存时间及总生存时间分别为43个月、45 个月和28个月、37个月,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有无包膜(P=0.002)、脉管有无瘤栓(P=0.000)、切缘状态(P=0.009)是影响中央型肝癌术后生存率的危险因素。在切缘阴性前提下,切缘宽度(>2 cm,1~2 cm,0~1 cm)对术后生存率无统计学意义(P=0.886)。结论:精准肝蒂解剖法可以达到和传统的肝切除术相同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在保证切缘阴性的情况下,最小切缘的距离不是影响生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综合评价贮存式自体输血(preoperative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PABD)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08月至2020年05月在我院行肺癌根治手术的患者共415例。其中80例采用贮存式自体输血(PABD组),335例未采用(No-PABD组)。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功能进行匹配,比较匹配后的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异体血输注量、输血不良反应、术后胸腔引流量、围术期的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变化情况等指标。结果:采用1∶1最邻近匹配法,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成功匹配80对患者。PABD组采血后Hb、红细胞(RBC)、红细胞压积(Hct)水平均低于采血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PLT水平在采血前后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1、3、7天的Hb和PLT变化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BD组术中出血量[(474.9±325.9)mL vs(458.1±281.5)mL]、术后胸水引流量[(873.0±360.3)mL vs(774.5±341.7)mL]及住院时间[(9.4±3.3)d vs(9.8±2.6)d]与No-PABD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PABD组异体血输注量(4000 mL vs 8800 mL)、异体血输入率(8.8%vs 23.8%)及输血相关费用[(189.5±92.2)元vs(337.8±426.8)元]均低于No-PABD组。结论:贮存式自体输血在肺癌手术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是安全的,可以降低异体血输入率,减少输血相关费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探讨自制极简入路通道(PORT)在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妇产科于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共完成的46例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其中24例使用商品化PORT,22例使用我科自制极简PORT,所有患者均配合使用常规腹腔镜器械顺利完成手术。比较两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子宫肌瘤直径、术中及术后相关并发症、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术后排气时间、术后疼痛模拟评分、住院时间、术后随访情况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或增加穿刺孔,无并发症发生。商品化PORT组和自制极简PORT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手术相关指标包括手术时间[(75±56.9)min vs (74±55.7)min]、术中出血量[(55±67.9)ml vs (56±65.8)ml]、子宫肌瘤直径[(6±2.8)cm vs (6±3.4)cm],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恢复指标包括术后排气时间[(12.6±4.4)h vs (13.5±3.4)h]、术后疼痛模拟评分[(2.1±1.3)分 vs (2.0±1.2)分]、住院时间[(3.4±2.8)d vs (3.5±2.6)d],同样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手术效果相同,但术中使用自制极简PORT几乎不增加耗材。结论:自制极简PORT在单孔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的应用安全性好,效果确切,节约成本,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创Ivor-Lewis手术和开放Ivor-Lewis手术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本院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收治的114例中下段食管癌患者,依据其手术方式分为微创Ivor-Lewis组(53例)、开放Ivor-Lewis组(61例),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住院天数、生存质量的差异。结果:微创组总手术时间[(190.6±42.4)min]与开放组[(195.4±48.5)min]接近,术中出血量[(110.2±43.9)ml]少于开放组[(185.4±76.3)ml],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7.5%vs 21.3%)明显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淋巴结清扫数目[(23.8±6.3)枚vs(22.1±6.8)枚]、住院天数及生存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微创Ivor-Lewis安全可行,其术后并发症低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腔镜和开放性肺叶切除对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和呼吸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2例,其中观察组46例采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对照组46例采用开放性肺叶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应激反应、呼吸功能、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C反应蛋白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显著降低[(4.18±0.98) ng/ml vs (4.92±1.09) ng/ml,P=0.001];C反应蛋白显著降低[(12.94±2.46) mg/L vs (17.68±2.62) mg/L,P=0.000]。两组患者术前用力肺活量和呼气峰值流速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小时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用力肺活量显著升高[(2.18±0.44) L vs (1.98±0.36) L,P=0.019];呼气峰值流速显著增高[(331.72±29.91) L/min vs (294.74±28.87) L/min,P=0.00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72.81±9.21) h vs (78.74±9.59) h,P=0.003];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1.96±1.86) d vs (12.92±1.84) d,P=0.015];术中出血量显著减少[(244.91±37.62) ml vs (299.74±41.48) ml,P=0.000]。结论: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有助于降低高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术后应激反应,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加速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普通外科并确诊为甲状腺癌行甲状腺切除术的185例患者。其中行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手术(机器人组)的患者87例,行传统开放手术(传统手术组)的患者98例,随访资料截取至术后3月。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神经损伤率、术中甲状旁腺损伤率、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切口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疼痛评分、术后3月术区感觉、术后3月美容评分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在肿瘤位置、肿瘤直径、性别、体重指数、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情况、引流天数、引流液总量、神经损伤率、切口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72 h疼痛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器人组较传统手术组在年龄[(38.60±10.00) vs (45.95±10.79)岁]、手术时间[(178.80±43.58) vs (136.19±43.22)min]、术中出血量[(27.01±21.81) vs (36.84±30.31)mL]、甲状旁腺损伤率(26.44% vs 42.86%)、术后24 h疼痛评分[(3.33±0.58) vs (4.47±0.68)分]、术后48 h疼痛评分[(1.62±0.58) vs (2.19±0.73)分]、术后3月颈部感觉异常率(3.45% vs 11.22%)、术后3月美容评分[(8.60±1.08) vs (5.39±1.12)分]上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侧腋窝-双侧乳晕入路达芬奇机器人甲状腺切除术在一定条件下是安全有效的,在降低术中出血量及甲状旁腺的损伤率上可能更具有优势,并且术后患者疼痛程度低、美容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前瞻性收集我院收治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9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单孔胸腔镜治疗,对照组采用多孔胸腔镜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应激反应、术后康复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应激激素血管紧张素(AngⅡ)和C-反应蛋白(CR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72 h,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AngⅡ显著降低[(69.49±15.92) vs (82.91±17.53) pg/ml,P=0.000];CRP也显著降低[(12.92±3.65) vs (14.62±3.84) mg/L,P=0.03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显著缩短[(64.55±9.65) vs (70.71±9.93) h,P=0.003];住院时间显著缩短[(10.81±1.78) vs (11.95±1.79) d,P=0.003];引流时间显著缩短[(63.87±12.92) vs (70.12±13.85) h,P=0.026]。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延长[(183.57±26.95) vs (171.87±28.14) min,P=0.04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治疗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虽轻度延长手术时间,但可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加速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在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robot-assisted partial nephrectomy,RAPN)治疗复杂肾肿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20年05月至2022年08月收治的92例复杂肾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43例患者(A组)术前行三维可视化成像,其余49例患者(B组)未做。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热缺血时间、术后24 h内血肌酐和血红蛋白变化值、术后拔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病例。A组相比B组热缺血时间显著缩短[(21.23±0.96)min vs (28.29±0.84)min,P<0.05]、术后24 h内血红蛋白下降量明显减少[(10.40±1.02)g/L vs (16.65±1.44)g/L,P<0.05]、术后住院时间显著缩短[(7.12±0.15)d vs (11.29±0.88)d,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4 h内血肌酐上升值、术后拔管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尿瘘,于术后第3天行输尿管支架置入术,后好转。结论:三维可视化成像技术可缩短RAPN治疗复杂肾肿瘤的热缺血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赵敏  戴成燕  丁平  闫睿 《现代肿瘤医学》2020,(14):2431-2435
目的:探究曲妥珠单抗联合TC(环磷酰胺+多西他赛)化疗对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组织多肽特异性抗原(TPS)水平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3月我院72例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各36例。对照组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前予以TC化疗,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曲妥珠单抗治疗。统计两组客观缓解率、无进展生存期及治疗前后血清T淋巴亚群、糖链抗原125(CA125)、TPS水平及生存质量(KPS)评分。采用方差、卡方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客观缓解率44.44%较对照组22.22%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D3+、CD4+、CD8+、CD4+/CD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CA125水平[(32.10±3.46)IU/ml]、TPS水平[(263.41±53.84)IU/ml]低于对照组[(38.59±2.39)IU/ml,(355.26±47.84)IU/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观察组治疗后KPS评分[(91.06±3.85)分]高于对照组[(85.49±5.3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无进展生存期为(19.22±1.37)个月较对照组(15.43±1.35)个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对HER-2阳性晚期乳腺癌患者予以TC化疗同时,加用曲妥珠单抗,可明显提高化疗效果,有效降低患者血清CA125、TPS水平,延长无进展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且未增加免疫功能损伤,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