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7 毫秒
1.
腹部手术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   总被引:65,自引:3,他引:62  
(2 0 0 3年 8月 )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 ,其发生率约为 2 %~ 11% ,其发病常与切口感染、手术操作不当、腹内压增高和其他全身性因素如 :营养不良、黄疸、肥胖、使用类固醇激素等有关。典型的切口疝诊断较容易 ,B超和CT有助于确定诊断和了解缺损大小。一、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腹部手术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两部分 :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1)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3cm ,(2 )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3~ 5cm ,(3)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5~ 10cm ;(4)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  相似文献   

2.
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对腹壁切口疝提出手术治疗方案 (草案 )作为实践中参考用。腹壁切口疝的分类 :对切口疝的分类有助于手术方法的选择和随访结果的可比性。切口疝的分类应包括疝环缺损的大小和疝环缺损的部位。根据疝环缺损的大小分为 :①小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φ ,φ <3cm ;②中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φ ,3cm≤φ≤ 5cm ;③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φ ,5cm <φ <1 0cm ;④巨大切口疝 :疝环最大距离 φ ,φ≥ 1 0cm。根据疝环缺损的部位分为 :①中线切口疝 (包括脐上中线切口疝、脐下中线切口疝和脐上下中线切口疝 ;②侧腹壁切…  相似文献   

3.
巨大腹壁切口疝围手术期处理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部手术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11%[1] .切口疝是腹内脏器经手术切口所致缺损而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疝.欧洲疝学会将其定义为:在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2].切口疝的修补手术复杂,尤其是对于疝环最大距离≥10cm的巨大切口疝的修补是一项较困难的手术[3].围手术期的处理是手术成功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围手术期时间跨度长,病情变化各异,有时候甚至病情变化突然,处理不当,会给患者带来严重后果.围手术期处理应该是从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高度着手,警惕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非简单的皮肤切口、引流管的外科处理.  相似文献   

4.
巨大腹壁切口疝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切口疝是腹部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约为2%~11%[1]。欧洲疝学会将其定义为:在临床体检、影像学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有或不伴有腹壁包块[2]。切口疝的修补手术复杂,尤其是修补疝环最大距离≥10cm的巨大切口疝是一项较困难的手术[3],而且围手术期处理不当,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后果,甚至造成病人死亡。近年来,随着手术操作技术的日臻完善,高科技补片材料的应用,以及围手术期支持治疗,病人的治愈率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着重从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的处理谈谈体会。  相似文献   

5.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在腹部手术切口位置的疝,是腹腔内组织或器官经由手术切口的潜在间隙或薄弱区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壁包块.欧洲疝学会的定义为:在临床体检或影像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1].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 将切口疝分型为:疝环最大径<3 cm为小型切口疝,3~5 cm为大型切口疝,>5 cm为巨大切口疝[2].欧洲疝学会根据腹壁切口疝的大小分型为:小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 cm),中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5~10 cm)和大型切口疝(横径或纵径>10 cm)[1].  相似文献   

6.
腹壁切口疝是普外科常见并发症之一,发病率为2%~11%。手术是治疗切口疝唯一可靠的方法[1-2]。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分类标准,疝环最大径≥10 cm为巨大切口疝。围手术期处理对腹壁巨大切口疝的治疗和预后起着关键作用[3]。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医院收治的腹壁巨大切口疝患者50例,予围手术期护理,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自体组织移植修补腹壁巨大缺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腹壁缺损可由创伤或腹壁肿瘤切除造成的原发性大面积腹壁缺失,也可由手术切口或肠造口造成疝,以及疝修补失败、合成材料修补术后感染、复发等继发形成[1,2],其发生率约为2%~11%[3]。如缺损大(巨大切口疝:疝环最大距离≥10cm),可用自体组织移植或人工合成材料修补,目前临床上广  相似文献   

8.
腹壁切口疝是发生在腹部手术切口位置的疝,是腹腔内组织或器官经由手术切口的潜在间隙或薄弱区域突出于体表所形成的腹壁包块.欧洲疝学会[1]的定义为:在临床体检或影像检查中可看到或可触及的原切口下的腹壁缺损,可伴或不伴腹壁包块.中华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壁切口疝手术治疗方案草案"[2] 将切口疝分型为:疝环最大径<3 cm为小型切口疝,3~5 cm为大型切口疝,>5 cm为巨大切口疝.  相似文献   

9.
我院自 1980~ 2 0 0 1年采用自体腹壁真皮片修补腹壁巨大切口疝 (大于 10cm) 2 9例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 :本组 2 9例 ,男 9例 ,女 2 0例。年龄 44~79岁 ,平均年龄 6 2 7岁。 1次腹部手术史 8例 ,2次腹部手术史 18例 ,3次腹部手术史 2例 ,4次腹部手术史 1例 ;疝环最大 2 2cm× 13cm ,最小 10cm× 7 5cm。2 手术方法 :有效麻醉使腹壁肌肉充分松弛 ,龙胆紫将疝环以虚线标出 ,捏起松弛皮肤估计皮肤切除范围 ,以修补缝合时无张力为准并以龙胆紫实线标出 ;依实线以缺损为中心做梭形切口至深筋膜。巨大切口疝…  相似文献   

10.
腹壁巨大切口疝手术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唐健雄 《腹部外科》2009,22(3):133-134
腹壁切口疝的外科治疗目前仍较为困难,尤其是巨大腹壁切口疝。巨大腹壁切口疝一般是指缺损在10CITI以上的手术后发生的腹壁缺损。其治疗上的困难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术后的切口疝发生率5o,4~10%,甚至更高;而且手术治疗面临的困难很多。②对于手术切口疝的治疗不能令人满意,直接修补的手术失败率约30%~67%。③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也较高,甚至有不少病例死亡。这些严重问题的发生使得相当部分的外科医生对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望而却步。由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给病人带来长期的、不断加剧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   总被引:125,自引:2,他引:123  
(2 0 0 3年 8月 )  一、腹股沟疝腹股沟疝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 ,除先天性因素外 ,常与腹内压增高有关。除嵌顿疝外 ,以常见发病部位的可复性肿物为诊断依据。成人疝是不可自愈的 ,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10 0多年来 ,腹股沟疝修补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出现了Bassini手术 ,McVay ,Halsted和Shouldice手术等。近2 0年来 ,无张力修补手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为此 ,我们对腹股沟疝、股疝的手术治疗提出下列建议。1.分型方法 :根据疝环缺损大小、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 ,把腹股沟疝…  相似文献   

12.
成人腹股沟疝股疝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一、腹股沟疝腹股沟疝修补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出现了Bassini手术 ,McVay ,Halsted和Shouldice手术等。近 2 0年来 ,无张力修补手术在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治疗腹股沟疝的主要手术。为此 ,我们对腹股沟疝、股疝的手术治疗提出下列建议。1 .分型 :根据疝发生的原因、部位、内容物的临床表现等对腹股沟疝进行分型 ,有利于实施疝手术的个体化方案 ,并有助于对不同病变使用不同手术方法的效果作出判断。分型方法 :根据疝环缺损大小、疝环周围腹横筋膜的坚实程度和腹股沟管后壁的完整性 ,把腹股沟疝分成Ⅰ、Ⅱ、Ⅲ、Ⅳ型。Ⅰ型 :疝环缺损≤ 1 .5cm…  相似文献   

13.
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肌腱膜上补片置人手术(premuscular positioning of prosthesis Onlay,ONLAY)修补术治疗腹壁切口疝的治疗。方法1999年9月至2007年6月应用复合补片修补腹壁切口疝126例。其中男性60例,占47.5%,女性66例,占52.5%,年龄28—89岁,平均58.5岁。上腹部切口疝占36%,下腹部切口疝占64%。按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类,大切口疝(疝环缺损5—10cm)67例,巨大切口疝(疝环缺损≥10cm)59例。均采用肌腱膜上补片置人手术(ONLAY)修补法。结果全部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及严重并发症。平均手术时间95min(70—120min),术中平均出血80na(60—250m1),术后住院14.5d(10—28d)。术后随访3个月至8年,复发3例,手术复发率为2.38%。结论ONLAY手术安全可靠,复发率低,是可以接受的切口疝修补方法。  相似文献   

14.
报告成人脐疝9例,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3(35~72)岁。发病因素6例与腹压增加有关。手术治疗7例,效果满意。作者体会疝环直径小于3cm者,采用横梭形切口Mayo法或纵行梭形切口Blake法修补均可;疝环直径大于4cm,周围组织薄弱者以纵行梭形切口Blake法或Rajasinkam法修补为宜。巨大脐疝可选择人造材料修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在原发性腹壁疝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超声与手术对照的37例原发性腹壁疝的超声表现,根据欧洲疝学会分类法,分为中线上的上腹部疝和脐疝以及侧线上的半月线疝和腰疝. 结果 手术确诊的36例原发性腹壁疝,超声诊断34例,假阴性2例,假阳性1例,超声诊断率为91.89%.36例原发性腹壁疝(腹壁非切口疝),其中上腹部疝14例,脐疝15例,半月线疝5例,腰疝2例. 结论 超声检查可明确原发性腹壁疝的发生部位、缺损范围和疝囊大小以及病理阶段,对不典型腹壁疝明显优于临床诊断,超声检查对腹壁非切口疝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报告成人脐疝9例.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3(35~72)岁。发病因素6例与腹压增加有关。手术治疗7例,效果满意。作体会疝环直径小于3cm,采用横梭形切口Mayo法或纵行梭形切口Blake法修补均可;疝环直径大于4cm.周围组织薄弱以纵行梭形切口Blake法或Rajasinkam法修补为宜。巨大脐疝可选择人造材料修补。  相似文献   

17.
正自2001年我院开展腹腔镜手术以来,因腹腔镜戳孔并发症再次手术4例,其中腹腔镜手术后戳孔疝2例,脐部戳孔脐尿管瘘1例,脐部戳孔疤痕瘤样增生1例。例1,男,52岁,5年前因胆囊结石在我院行腹腔镜手术,术后3个月发现上腹部戳孔部位出现一小包块,约鸽蛋大小,平卧后可自行消失,无腹痛、腹胀、呕吐史。入院体检:上腹戳孔部位4 cm×4 cm半球型包块,质软,无压痛,可还纳,拟诊断"戳孔疝"入院。术中证实腹壁戳孔疝,疝环4 cm×4 cm,疝囊4 cm×4 cm×3 cm,疝内容物  相似文献   

18.
腹壁切口疝是腹部外科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据国外文献报道,发生率为2%~11%[1].腹壁切口疝的形成主要与手术时患者的全身因素和局部因素有关.全身因素有:高龄、营养差、心肺功能差、排便困难引起腹压增高等;局部因素有:腹壁缺损大,缝合有张力、切口感染、腹壁神经肌肉损伤、关腹时麻醉浅肌肉或组织张力大等.其中,切口感染是切口疝发生的重要原因.当切口发生感染时,切口疝发生率上升至40%左右[2].腹部手术切口疝不能自愈,均需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9.
腹腔镜治疗腹壁边缘部位疝中补片固定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腹腔镜治疗腹部中央的腹壁切口疝相对简单。选用一块防粘连补片,大小超过疝缺损边缘3~5 cm,覆盖住疝缺损,然后用疝钉将补片与腹壁固定两圈,疝钉间距约2.0 cm。外圈是将补片边缘与腹壁  相似文献   

20.
我院1998年7月~2004年7月采用两层聚丙烯材料对38例大的和巨大切口疝病人实施双层网片无张力修补手术,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性28例,女性10例;年龄42~74岁,平均年龄61岁。疝环口最小者5 cm,最大者28 cm。根据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的分类方法[1]:大切口疝20例,巨大切口疝18例。行右肋缘下切口2例,阑尾切口3例,腹中线切口33例。首次修补者32例,第2次修补者4例,第3次修补者2例。发病时间在腹部手术后3个月~14个月。有66%的病人在原手术后6个月内发病。本组病例中肥胖病人较多,约82%的病人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