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应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实验研究的可行性,以及胸腰段后凸畸形对腰椎三维运动的生物力学影响.[方法]收集24例成年家猪胸腰椎脊柱新鲜标本,随机分为三组,制造两个Cobb角度水平的胸腰段后凸畸形和相应的腰椎过度前凸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测量L2、3和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运动范围( ROM)以及所对应的中性区(NZ)的大小,对各组数值进行方差分析,用snk(q检验)法对分组变量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后凸的胸腰段对邻近运动节段(L2、3)矢状面上的运动(前屈/后伸)ROM以及NZ的影响更明显,P<0.05,而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下腰椎运动节段(L4、5)的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左/右旋转的ROM及NZ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成年猪脊柱制作胸腰段后凸畸形模型进行脊柱三维运动实验是可行、简便、有效的;腰椎前屈/后伸运动范围的过度增大,是胸腰段后凸畸形后为维持脊柱矢状面平衡的一个重要代偿改变,且ROM的增大以上腰椎的改变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
胸腰段后凸畸形影响腰椎诸节段矢状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腰段后凸畸形的病因主要有先天性脊柱畸形、胸腰段脊柱骨折、强直性脊柱炎、Scheuermann s病、老年性脊柱后凸、脊柱结核椎体破坏、椎体肿瘤、软骨发育不全等〔1、2〕,除了脊柱本身的因素外,胸腰段后凸畸形可由腹部肿瘤引起〔3〕。脊柱曲度正常时,身体重力线应通过各节段生理弯曲的交界处。胸腰段以上重心位于胸椎的前部,胸腰段后凸畸形所造成的成角的或短弧形后凸畸形使损伤平面以上躯体的重心更趋前移,必将进一步加重后凸畸形〔4〕。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胸腰段后凸畸形的患者不断增多,胸腰段后凸畸形常出现局部不稳定,脊柱支撑功能…  相似文献   

3.
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用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行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技术的可能性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胸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17例(男3例,女14例),年龄12~19(平均14.6)岁,术前Cobb角44°~76°(平均56°),其中4例伴有胸腰段后凸10°~18°,其余病例矢状面正常。内固定节段T11~L312例,T11~L43例,T11~L22例。手术时取凸侧在上的侧卧位,在保护膈肌的前提下在膈肌上下各作长约8cm的切口,暴露至脊柱。内固定器械采用CDH。切除椎间盘后在脊椎上置钉。将矫形棒从膈肌角处小洞中穿过,应用去旋转技术完成腰椎前凸化,同时采用凸侧加压技术进一步矫正侧凸畸形。结果:手术时间为210~270min,平均240min,术中出血310~520ml,平均400ml。术后Cobb角4°~16°(平均10°,纠正率为80%),4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术后矢状面恢复形态良好。无术中术后并发症,2例出现手术侧下肢皮温升高。随访3~11个月,无内固定并发症,2例出现6°的额状面纠正度丢失。结论:保护膈肌的小切口胸腰段脊柱侧凸前路矫形是可行的,在减少手术创伤的同时能够达到与传统入路相似的临床疗效,没有明显的并发症增加,具有较大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成俊遥  宋凯  郑国权  王征 《脊柱外科杂志》2017,15(3):141-145,155
目的设计强直性脊柱炎(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的双节段截骨方法,并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于本院接受双节段截骨设计及手术矫形的10例AS重度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临床资料,包括手术前后包含骨盆的自然站立位脊柱全长X线片,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T_5~S_1 Cobb角、胸腰段后凸角(TLK)、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骶骨倾斜角(SS)及矢状面偏移(SVA)等相关影像学参数,以及术前及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生活质量,使用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量表评估,通过对比评价双节段截骨手术矫形效果。结果与术前相比,术后T_5~S_1 Cobb角、PT、TLK及SVA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L及SS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I无明显改变。术后1年随访时HRQoL得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节段截骨设计为AS胸腰段后凸畸形合并腰椎前凸角度减小患者的矫形提供了精确且可重复的方法,可使患者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结构性腰弯患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与正常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的差异,探讨AIS患者后期出现腰背痛和腰椎退行性疾病高发的可能原因.方法: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21例(AIS组),非脊柱畸形的青少年20例(对照组).AIS组中男3例,女18例,年龄12~17岁,平均14.4岁,腰弯Cobb角38°~115°,平均54.2°.对照组男8例,女12例,年龄10~19岁,平均为15.2岁.均采用螺旋CT连续扫描T12~S1.通过PACS Client软件测量所有受试者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和结构性腰弯AIS患者腰椎RAsag角.将对照组左、右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对AIS组患者凹侧、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进行配对t检验.并对凹侧与凸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和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对照组双侧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在所有节段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AIS组所有节段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明显大于凸侧(P<0.05);凹侧和凸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角度差与Cobb角、相应节段腰椎的RAsag角没有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结构性腰弯的AIS患者凹侧的腰椎关节突关节角度明显大于凸侧,这可能是该类患者后期凹侧腰椎关节突关节更易发生退行性病变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合并胸腰段后凸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临床特点和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对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收治的413例AI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合并胸腰段后凸者共10例,其中男2例,女8例;年龄12~18岁,平均14.3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 Ⅱb2型3例,Ⅱc 3型4例,Ⅱd2型1例,Ⅲb型2例.单纯后路内固定术8例,前路松解+后路内固定术2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对侧凸类型、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胸腰段后凸、冠状面及矢状面躯干偏移进行评测和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中双弯8例,三弯2例;胸腰弯/腰弯Cobb角≥45°者7例,柔韧性指数≤70%者6例,顶椎旋转度≥Ⅱ度者9例.所有病例的融合范围均符合PUMC分型原则.手术前后平均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71.7°和37.4°,平均矫正率为47.8%;手术前后平均胸腰弯/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65.0°和27.8°,平均矫正率为57.2%;手术前后平均胸腰段后凸分别为35.5°和4.2°,平均矫正率为88.2%.全部病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23.1个月;最终随访时无躯干失平衡发生. 结论 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一般多为双弯或三弯,胸腰弯/腰弯畸形往往比较严重,并有明显的旋转畸形.对合并胸腰段后凸的AIS,应融合胸腰弯/腰弯以防止术后发生失代偿或后凸加重, PUMC分型可以有效识别病变类型并指导融合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经前路矫正术的临床效果。方法1998年1月~2004年1月,76例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前路选择性矫正融合术。患者共76例,男19例,女57例,平均年龄为16.2岁(13~27岁)。按照Lenke分型,Ⅴ型41例,Ⅵ型35例。其中Lenke Ⅴ型术前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51.3°(38°~65°),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35.5°(23°~41°);Lenke Ⅵ型术前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53.4°(46°~68°),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39.2°(27°~51°)。所有患者均接受侧前路矫正选择性胸腰段融合。术后以及随访中对胸腰段侧凸矫正以及胸段代偿矫正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同时采用SRS-22评分评价患者手术前后的功能状况。结果患者均安全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随访2年以上(2~5年)。Lenke Ⅴ型组术后胸腰段侧凸Cobb角平均11.2°(3°~15°),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8.3°(2°~11°),最终随访时分别为13.2°(5°~17°)和10.1°(4°~15°),无躯干冠状面失代偿发生;LenkeⅥ型组术后Cobb角平均16.3°(8°~21°),胸段侧凸Cobb角平均13.7°(11°~19°),最终随访时分别为17.5°(11°~24°)和15.2°(14°~21°);仅1例发生躯干冠状面失代偿,但不需要进一步治疗。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在术后以及最终随访时填写了SRS-22评分表,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均对治疗结果表示满意。结论胸腰段/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经前路矫正、选择性融合可以获得良好矫正,术后胸段弯曲能够获得较好的代偿矫正,并在远期随访中维持矫正效果和躯干冠状面的平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采用经椎弓根截骨(pedicle subtraction osteotomy,PSO)技术和非截骨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5年1月-2009年1月,对99例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分别采用PSO截骨(PSO截骨组,46例)和非截骨技术(非截骨组,53例)行后路矫形治疗。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术前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分别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测量脊柱主侧凸Cobb角、胸腰段后凸Cobb角,并计算侧凸和后凸矫正率以及末次随访的矫正率丢失。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O截骨组患者手术时间和出血量均多于非截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22.4个月。两组均未出现脊髓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均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两组患者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的主侧凸Cobb角及胸腰段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主侧凸Cobb角、矫正率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PSO截骨组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丢失明显小于非截骨组(P<0.05)。术后2个时间点的胸腰段后凸Cobb角、矫正率及矫正率丢失,PSO截骨组均优于非截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中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PSO截骨技术较非截骨技术在冠状面侧凸的矫形方面无显著差异,但能够获得更好的脊柱矢状面后凸矫形效果;但PSO截骨的手术时间和出血量会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MossMiami前路矫形系统对特发性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手术效果。方法:对21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经前路胸腹联合入路行MossMiami矫形内固定,自体肋骨椎间植骨融合术。测量手术前后Cobb角以及躯干侧方位移。结果:Cobb角术前平均53°,术后平均5°,矫正率为90%。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术前平均17°,术后矫正至平均5°。下方代偿性腰骶椎侧凸术前平均43°,术后自发矫正至19°。随访12~24个月,Cobb角平均丢失19.7°,胸腰段(T11~L1)术前平均前凸0.3°(0~4°),术后平均后凸3°(0~5°)。躯干侧方位移从术前平均26mm矫正至术后5mm。1例术后出现一侧下肢交感神经切断症状,2例术后并发气胸。无感染、截瘫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结论:MossMiami前路器械具有操作简单和低切迹的优点。棒的预弯、去旋转矫形、正确选择螺钉置入部位和椎间植骨可防止固定节段后凸畸形的形成。对Risser征小于4度的患者应密切观察上方代偿性胸椎侧凸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胸腰段脊柱后凸畸形的效果。方法56例胸腰段后凸畸形患者,均行经后路L1椎体截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全部采用单节段截骨。结果本组平均手术时间3.7(2.8~4.6)h,术中平均出血量1980(700—3600)ml。术后后凸角由手术前平均54.5°矫正到16.5°,矫正角度38°。随访6~72个月,其间畸形矫正无明显丢失,除2例出现下肢麻痹外,其余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L1椎体楔形截骨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矫治脊柱后凸畸形固定可靠,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1.
Spine Stats     
  相似文献   

12.
A Kelly  R Towbin  R Kaufman  A Crawford 《Spine》1985,10(1):15-18
Spinal column duplication in association with other vertebral, gastrointestinal, and genitourinary tract anomalies is reported in a female infant. An embryologic explanation is postulated, in which the combination of anomalies is attributed to a single embryologic insult occurring the latter half of the third week of gestation.  相似文献   

13.
14.
Spine Codes     
  相似文献   

15.
Spine Terms     
  相似文献   

16.
17.
Spine Stats     
  相似文献   

18.
19.
20.
Spine Sta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