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采用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65例(90条患肢)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测量患者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BI)、记录手术治疗成功率、并发症、肢体术后通畅率。结果 65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成功率100.0%;并发症率7.69%(5/65)。术后1天ABI平均为(0.84±0.19)明显高于术前(0.31±0.08),P0.05;术后7天ABI平均为(1.02±0.17)明显高于术后1天ABI平均为(0.84±0.19),P0.05。术后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3.85%(61/65);随访发现,65例患者初次通畅平均时间为242天,累积通畅率为61.54%(40/65)。结论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较好疗效,可促进患者下肢功能恢复,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支撑导管在治疗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方法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9月在宿州市立医院治疗的44例膝下ASO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支撑导管组)与对照组(单弯导管组)行血管腔内成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跛行距离。结果观察组22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ABI由术前的0.329±0.109增至术后的0.693±0.1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距离由术前的(84.09±142.58)m增至术后的(489.09±253.96)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22例患者有16例手术成功,手术成功率为72.73%,ABI由术前的0.304±0.112增至术后0.543±0.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跛行距离由术前(82.73±153.6)m增至术后的(327.27±267.59)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手术成功率、ABI和跛行距离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撑导管治疗膝下ASO较传统单弯导管具有明显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疗效及通畅情况.方法 对47例(54肢)膝下动脉缺血患者进行膝下动脉缺血PTA,将其治疗前后踝眩指数(ABI)、治疗后临床疗效及动脉通畅率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全组术前ABI平均值为O.34±O.04;术后14天为O.86±O.03.本组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其动脉累积通畅率1年、2年一期通畅率分别为88.5%及65.2%;二期通畅率分别为96.2%及83.3%;救肢率为100%.结论 PTA作为膝下动脉缺血的治疗方法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其长期通畅性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髂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2月至2008年12月收治的61例(76条血管)髂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6例,女15例.平均年龄(67±11)岁.主要临床症状包括严重的间歇性跛行(跛行距离<100 m)38例,静息痛13例,肢/趾端溃疡10例.TASC A型病变29例,B型16例,C型11例,D型5例.应用导丝导管或超声消融开通闭塞段,行腔内支架置入术后随访.结果 61例患者71条血管成功开通(共置入63枚支架),开通率93%(71/76).成功者临床症状改善率100%.踝肱指数(ABI)由术前0.33±0.17提高到术后0.72±0.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1例,随访率83%.随访时间6-60个月,平均(26±14)个月.1年通畅率90%(TASC A、B组92%;TASC C、D组84%).3年通畅率75%(TASC A、B组80%;TASC C、D组63%);5年通畅率72%.结论 髂动脉硬化闭塞的腔内成形术较传统的血管重建手术创伤小、并发症低,近、中期通畅率相当.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至2008年6月共59例(75条肢体)ASO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采取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其术后6、12、24、36及48个月的累积通畅率分别为94%、90%、85%、69%和60%。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3~1.2,平均为0.85±0.16,与术前(ABI0.1~0.67,平均为0.41±0.1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临床症状好转为34.67%(26/75),显效为57.33%(43/75)。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15例(25.4%),均经治疗病情好转痊愈出院。结论髂动脉支架联合人工血管转流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下肢ASO的方式,可以获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和中期通畅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经皮血管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膝下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3年11月本院78例(103条患肢)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析PTA后的踝肱指数(ABI)、术后并发症及一期通畅率的情况。结果经PTA治疗后,患者出院前的ABI(0.83±0.13)较术前(0.35±0.12)明显好转,术后随访3、6、12及24个月,其ABI分别为0.78±0.15、0.72±0.13、0.63±0.14及0.51±0.19;术后3、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3.6%、87.3%、81.2%及73.0%;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术后3、6、12及24个月一期通畅率分别为92.8%vs 93.9%、83.3%vs 89.5%、72.7%vs 83.9%及59.3%vs 74.1%(P0.05)。结论血管腔内治疗短期内可以明显改善患肢的血流灌注,挽救肢体,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其远期的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和PTA联合支架植入(PTA and stenting,PTAS)治疗多节段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对29例多节段ASO患者采用PTA和PTAS治疗。男17例,女12例;年龄56~83岁,平均71岁。主要临床症状:患肢麻木伴皮温下降,间歇性跛行(100m),19例有静息痛。按Fontaine分期,Ⅱ期7例,Ⅲ期14例,Ⅳ期8例。合并高脂血症13例,糖尿病6例,高血压12例,慢性心功能不全5例,慢性阻塞性肺病3例,脑梗死5例,足趾溃疡15例。术前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为0.28±0.13。结果 3例膝下病变在术中通过导丝时发生血管穿通,其中1例中止手术,2例继续开通其他动脉,未发生严重出血并发症。术后1例发生脑梗死,2例发生肺部感染,2例腹股沟穿刺部位出现血肿。27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2例治疗失败后截肢,截肢创面愈合良好。术后27例介入治疗成功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6个月。患肢ABI为0.72±0.19,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和PTAS治疗ASO操作简便,近期效果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需根据血管闭塞部位及长度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在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25例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治疗,必要时行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果患者均成功完成Rotarex机械抽栓治疗,技术成功率100%。16例患者针对残余狭窄辅助PTA治疗,5例行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术后ABI为0.93±0.24,较术前0.25±0.18有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临床成功率为96%(24/25),1例患者因术前缺血程度严重,术后行小腿截肢术。患者平均随访(16.7±6.4)个月,术后12个月的一期通畅率为88%(22/25)。患者在住院和随访期间无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Rotarex机械血栓清除系统可对下肢动脉支架内再狭窄中血栓性病变进行有效减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常需联合PTA以获得更为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科室收治的64例(64条肢体)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的治疗分为2组: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组(联合组)33例和腔内介入微创技术组(介入组)31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手术时间、踝肱指数(ABI)、足趾血氧饱和度(SO2)、足部皮温、截肢率、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同组内与术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均升高(P0.05);术前和术后与介入组比较,同时点联合组患者的ABI、足趾SO2及足部皮温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血管开通率较介入组高〔97.0%(32/33)比83.9%(26/31)〕,而支架置入率〔18.2%(6/33)比64.5%(20/31)〕、截肢率〔3.0%(1/33)比16.1%(5/31)〕、手术时间〔(2.0±0.5)h比(4.0±1.1)h〕及保肢成功患者的住院费用〔(8 500±1 200)元比为(34 000±2 100)元〕均较介入组低或短(P0.05)。术后联合组和介入组保肢成功的患者(联合组32例,介入组26例)均无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6个月,联合组和介入组保肢成功患者均行血管彩超复查,结果下肢动脉血流均通畅;其中行支架置入者,均未发现明显狭窄或闭塞。结论置管溶栓联合多种腔内介入微创技术以其手术微创性、治疗的有效性和低成本性,可作为下肢ASO治疗的优选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腔内治疗的32例(43条患肢)下肢ASO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30例(40条患肢)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或较前明显减轻,治疗后踝肱指数(ABI)0.62±0.15,较术前(0.35±0.15)明显提高(P<0.05)。随访时间3~15个月,13例患者仍存在间歇性跛行,2例术后3个月对侧股浅动脉以远部位动脉狭窄闭塞,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他病例症状缓解。结论腔内介入治疗下肢ASO短期疗效满意,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Zhou M  Liu CJ  Qiao T  Liu C  Huang D  Ran F  Wang W  Zhang M 《中华外科杂志》2010,48(22):1735-1738
目的 评价杂交手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采用杂交手术治疗的46例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48条患肢)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2条患肢,女性16条患肢;年龄54~85岁,平均67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Fontaine分级,根据开放手术与腔内治疗部位的相对关系进行分组,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不同分级、分组患者间一期通畅率的差异,分析影响一期通畅率的危险因素.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41条患肢(85.4%)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平均踝肱指数0.63±0.18,高于术前的0.24±0.13(P<0.05);平均间歇性跛行距离从术前(87±48)m提高至(247±62)m(P<0.05).平均随访27.1个月,一期通畅率为79.2%,辅助一期通畅率为83.3%,二期通畅率为95.8%.生存分析显示FontaineⅡ级患者一期通畅率明显高于Ⅲ、Ⅳ级(P均<0.05);当对开放手术治疗动脉段的远近端都进行腔内干预时,其一期通畅率要低于仅在其近端或远端一侧干预者(P值均<0.05).Cox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和高血脂是影响术后一期通畅率的独立因素(P=0.013、0.008).结论 杂交手术是治疗TASC 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适用于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探讨血管腔内治疗技术在老年人腘动脉以下临界缺血性病变应用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2004年8月至2006年4月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应用球囊扩张成形术(PTA)治疗腘动脉以下病变15例(18条肢体)的效果,其中合并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4条肢体。病人年龄65~89岁,平均76岁。结果PTA技术成功率89%(16/18),治疗病变部位21处;选择性地对4条肢体有复发的局限性短段狭窄闭塞的5处病变应用了5枚药物洗脱支架置入治疗。术中造影即可见病变血管恢复通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改善。无围手术期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44%(8/18)术后6个月有复发,在多数复发病人中能够成功地再次进行PTA。结论PTA及药物洗脱支架在腘动脉以下病变应用的技术上可行并可重复治疗;近期临床意义主要表现在改善症状、保趾、保足或促进溃疡愈合方面。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广泛主髂动脉闭塞的腔内治疗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 32例慢性广泛主髂动脉闭塞患者,男性23例,女性9例,年龄52~81岁,平均69.7岁.其中有明显的静息痛者27例(84.38%),足部局限性坏疽者5例(15.62%).32例中TASC C型患者13例(40.6%),TASCD型患者19例(59.4%),闭塞段的长度范围为4.5~19.5 cm,平均为(14.6±1.2)cm.术前均评估均为高龄、高危病例或不能耐受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经股动脉或肱动脉入路,针对闭塞血管进行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或结合股总动脉内膜剥脱等方法进行治疗.结果 除3例未能开通外,其余29例均获开通,手术成功率为90.63%,并发症发生率为3.45%.21例患者临床症状中度改善,8例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术后平均踝肱指数为0.73±0.12,较术前(0.32±0.09)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4~26个月,平均(13.9±6.2)个月.术后6个月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81.82%、89.09%,术后12个月初次通畅率及二次通畅率分别为63.64%、80.18%.结论 对于合并广泛慢性主髂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综合应用多种方法进行腔内治疗是一项安全有效的措施,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术中髂动脉腔内成形及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术中同时行髂动脉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0例(12条肢体)。结果 术中11条髂动脉行腔内成形和支架植入均获成功,9条肢体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3条肢体行股-股-Guo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系列转流术;1条肢体股-Guo动脉旁路术失败,本组患者无重要脏器并发症和手术死亡。平均随访时间6个月(1-12个月,髂动脉腔内支架通畅率100%;3条股-股动脉耻骨上人工血管转流均通畅;而股-Guo动脉人工血管通畅率83.3%;截肢率8.3%。结论 术中髂动脉腔内支架结合股-Guo动脉旁路术是治疗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应用价值。方法 66例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患肢均有不同程度的缺血症状,均采用PTA和(或)支架植入术进行介入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踝/肱指数(ABI)。结果 66例患者成功完成介入治疗,共植入支架73枚,其中髂动脉植入27枚,股浅动脉植入32枚,髂-股动脉植入14枚,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患肢缺血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ABI由术前0.39±0.12上升至0.72±0.15,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5个月),10例患者因复发而再次接受介入治疗。结论 PTA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因其创伤小、可重复性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已成为治疗髂-股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TAO患者16例(18条下肢)T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变肢体行下肢造影,根据术前CTA结果显示的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行置管溶栓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 本组16例患者18条肢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lasty,PTA),3条肢体术后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手术2周后行膝上截肢术.FFA即时成功率为83.34%(15/18).术后15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9例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术后1周踝/肱指数由术前0.33±0.16恢复至0.79±0.23.8例有足趾坏死者渗出消失、创丽愈合.术后随访16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随访10.84个月.以下肢CTA和A/BI检杏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为81.33%,1年通畅率为60.23%.结论 TAO患者行PTA能改善患肢血供,促进溃疡及创面的愈合,增加保肢率,降低截肢平面.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肱动脉入路在双侧髂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经肱动脉入路逆行穿刺的方法,对12例双侧髂段ASO患者共24条下肢行PTA及PTSA。结果:12例患者穿刺成功率100%,23条下肢得到了PTA及PTSA治疗。术后随访2- 24个月,患肢发凉、无力、疼痛麻木等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患肢皮肤温度增高,行走距离加长,4条下肢足靴部溃疡缩小或者愈合,1条下肢足小趾坏死自行脱落、创面愈合;得到治疗的23条患肢ABI由术前0.29±0.15升至术后0.56±0.17。结论:经肱动脉入路治疗双侧髂动脉ASO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措施,近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长段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的临床疗效及其技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0例TASCⅡC型、D型股腘动脉硬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SIA开通长段闭塞管腔,同时行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以踝/肱指数(ABI)、Fontaine分期、保肢率和通畅率综合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SIA技术成功率为85%,临床症状改善率为90%,保肢率为95%,一期通畅率为83.3%,ABI从术前0.42±0.07提升至术后0.86±0.14,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随访12~24个月,18例临床症状改善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3~6个月症状复发,行第二次介入治疗,其余患者症状均无加重或复发。结论 SIA在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方法安全有效,近期通畅率较好,远期通畅率尚需要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杂交手术对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09年8月接受杂交手术的32例(35条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病变的临床资料,探讨杂交手术的适应证、治疗效果、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血管通畅率及保肢率.结果 33条患肢获得手术成功,成功率为94%(33/35).患者术后次日、术后6个月的踝肱指数(ABI)分别为1.06±0.17与0.96±0.16.与术前(0.49±0.18)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手术失败中1例因术中并发脑梗死,终止手术;1例膝下动脉开通失败而截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26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率87%(26/30);随访时间2~28个月,平均随访(11.0±1.3)个月.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为93%(26/28),保肢率为96%(27/28).2例术后5~6个月膝下动脉再闭塞,其中1例引起肢端坏疽加重行膝下截肢术,另1例给予保守治疗.结论 杂交手术对于下肢动脉多节段闭塞性病变具有较好效果,风险相对较低,近期通畅率较高.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hybrid operation for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ASO) of the lower extremity.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35 ischemic limbs in 32 ASO cases receiving hybrid operation from May, 2007 to August, 2009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sed. The indications, clinical result,complications,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vascular patency rate and limb salvage rate was evaluated.Results Thirty-five ischemic limbs in 32 cases underwent hybrid operation. Procedures were successful in 94% cases (33/35). The average postoperative ABI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from 0.49 ±0. 18 to 1.06 ± 0. 17 ( one day after surgery) or 0. 96 ± 0. 16 ( six months after therapy). One patient suffered limb amputation due to surgical failure, one case was complicated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the operation was terminated. No patient died in perioperative period. Twenty-six cases (28 ischemia limbs) were followed-up from 2 month to 28 months, the follow-up rate was 87% (26/30). Vascular patency rate in 6 months after operation was 93% (26/28), and limb salvage rate was 96% (27/28). Two cases suffered from below-knee reocclusion 5 -6 months after therapy, and one of these two cases needed a limb amputation.Conclusion Hybrid operation is the therapy of choice for multifocal lesions in 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 with a low risk and higher patency in short term.  相似文献   

20.
股浅动脉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与球囊扩张成形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股浅动脉狭窄闭塞长段病变一期置入自膨式支架与一期球囊扩张成形的中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2月至2007年2月收治的症状性股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10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支架组53例(73条肢体)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扩张组56例(76条肢体)首期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比较患者术后6、12及24个月的再狭窄、再闭塞率及临床分级改善程度.结果 支架组与扩张组的治疗段平均长度分别为(16±8)cm和(15±7)cm;经血管超声检杳支架组与扩张组术后6个月再狭窄率分别为13.7%(7例)和30.2%(16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9,P<0.05);12个月分别为25.5%(12例)和46.9%(23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75,P<0.05);24个月分别为38.1%(16例)和65.9%(29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6,P<0.01);且支架组较扩张组临床分级改善显著而持久.结论 对于股浅动脉硬化狭窄或闭塞长段病变,首期置入自膨式支架的中期疗效较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