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骨科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以及预防策略。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住院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共79例,根据是否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将其分为手术切口感染组(21例)和非感染组(58例)。分析两组患者SSI发生率,筛选SSI影响因素,并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79例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中发生SSI者共21例(26.58%),其中13例为切口浅部感染,5例为深部感染,3例为腔隙感染。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糖尿病)、合并疾病(结核)、术前HIV RNA载量、术后1周红细胞沉降率(ESR)、术后1周C-反应蛋白(CRP)、手术时程、住院时间、腰部及下肢手术部位、BMI指数、CD4+ T计数、CD8+ T计数、CD4+/CD8+ T、白细胞(WBC)和血红蛋白(HG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将临床中及以往文献报道的SSI相关因素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LB、BMI、CD4+ T计数、HGB、WBC、合并疾病(结核)、手术类型、手术部位、手术时程、切口类型、麻醉类型和术中出血量均为HIV/AIDS患者骨科相关手术部位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 0.05)。 结论行骨科手术的HIV/AIDS患者为SSI高危人群,应针对其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干预,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纠正贫血、低蛋白血症,合理围手术期用药包括高效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进行免疫重建、应用抗菌药物以预防性抗感染治疗;尽量控制术中出血量,减少手术时间,术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学指标检测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腹部手术后脓毒症发生的预测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行腹部手术的34例术前未合并脓毒症的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HIV感染患者中男31例,女3例,年龄(45±13)岁。术后新发脓毒症19例,其术前CD4水平、术后CD4水平、术前CD4/CD8、术后血小板水平均显著低于15例无脓毒症患者(均P〈0.05)。术前CD4细胞计数小于或等于200×10^6/L的患者19例,其术后脓毒症发生率84.2%(16/19):术前CD4细胞计数大于200×10^6/L的患者15例,其术后脓毒症发生率为20.0%(3/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4例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3例.均死于脓毒性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结论CD4细胞计数可作为预测HIV感染患者腹部术后脓毒症发生的一个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查本院创伤骨科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患者的发病情况,并分析感染原因,为预防和控制SSI提供依据。 方法选取本院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创伤骨科所有住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共计10 645例患者,依据卫生部2001年颁布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进行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并根据临床科室上报的医院感染资料信息进行病历筛选和回顾性分析。 结果10 645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中,31例患者发生SSI,感染发生率为0.29%。2016年至2019年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G(+)球菌,占87.50%。感染类型主要是器官(或腔隙)感染,占61.29%。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手术时间、手术方式、手术部位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有相关性(P<0.05)。 结论创伤骨科手术患者SSI是临床上不可回避的问题,应重视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改善可变因素,以有效降低骨科手术患者SSI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EN)+肠外营养(PN)可行性。并将其与完全胃肠外营养(PN)对患者营养状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进行比较。方法将2002年10月-2004年3月在本院普外科行择期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为EEN+PN组(22例)和TPN组(24例),于术后24h开始营养治疗。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血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和血色素(Hb)水平;术前、术后第7天测定血IgA、IgG、IgM、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及CD4/CD8水平;术后第1~7天每日测定氮平衡(NB)。比较两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的差异。结果两组问在术前、术后第1、3、7天测定的血PA、ALB、Hb及术后第1-7天测定的NB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术后第7天EEN+PN组CD3、CD4水平明显高于TPN组(P〈0.05,P〈0.01)。结论EEN+PN是腹部术后安全有效的营养途径。rh于EEN+PN在改善免疫功能方面明显优于TPN.因此它应成为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首选的营养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探讨患者参与预防感染的作用。方法:对经手术治疗的 248 例骨科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时间先后为指标,将前期的 124 例作为对照组,后期的 124 例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感染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通过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生 SSI 的相关因素包括金葡菌定植、糖尿病、血糖水平、吸烟史。将患者纳入预防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管理后,观察组手术感染发生率 4.0%,低于对照组11.2%(P<0.05);观察组满意度 95.1%,高于对照组 86.3%(P<0.05),患者参与 SSI,能降低 SSI 发生率,并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患者参与骨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可有效降低手术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围手术期处理对HIV阳性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2010年1月到2014年2月,本研究收集49例骨科HIV阳性合并闭合性骨折患者(治疗组)及68例HIV阴性闭合性骨折患者(对照组)的临床资料,两组患者均给予钢板螺钉、髓内钉或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组通过围手术期应用营养支持、免疫调节药物、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及术中精细操作规范手术程序等处理;观察组仅给予一般围手术期处理。观察两组患者术后骨科并发症、HIV/AIDS并发症、骨折愈合情况及其治疗前后白细胞、血红蛋白和CD4^+T淋巴细胞等变化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总结围手术期处理方法。结果49例HIV阳性患者中四肢骨折36例(占73.46%),脊柱椎体压缩性骨折10例(20.41%),多发骨折3例(6.12%)。给予早期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占79.59%);带锁髓内钉固定术治疗7例(14.29%);脊柱骨折行切开复位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10例(占20.41%)。经过特殊围手术期治疗方法,除1例患者伤口延迟愈合不良,其余全部患者伤口均一期愈合,无伤口感染。发生机会性感染1例,无骨感染,无术后死亡、无其他严重骨科并发症(如肺栓塞、骨不愈合或慢性骨髓炎等)。对照组患者术后仅3例切口延迟愈合,无切口感染、骨感染,无术后死亡及严重骨科并发症。治疗组(15例营养不良患者)予营养支持、免疫调节治疗前、后CD4^+T淋巴细胞、血红蛋白等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HIV阳性闭合性骨折患者,通过合理术前评估、优化围手术期处理措及适当的手术方式可以显著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均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骨科清洁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SI)的危险因素,总结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发病率的经验。方法 对某医院2015年6月-2016年12月实施骨科清洁手术的患者进行SSI监测,结合国内外文献中常见骨科术后SSI高危因素:患者高龄、ASA评分高、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留置引流管等进行统计并行单因素卡方检验,筛选出阳性危险因素,对阳性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共监测患者792例,发生SSI 17例,SSI发病率为2.1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龄、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方法、手术时间长、手术类型复杂、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骨科清洁切口SSI相关阳性危险因素(均P<0.05)。患者性别、手术医生(主刀)的级别和操作技巧、留置引流管与术后SSI无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其中手术时间>3h导致的SSI风险最高(OR: 4.08, 95%CI: 1.36-12.35),其次是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OR: 3.46,95%CI:1.98-21.12),而传统备皮法在所有阳性危险因素中风险最小(OR:2.97,95%CI:1.08-14.71)。结论 患者ASA评分Ⅱ级及以上、传统备皮法、手术时间>3h会增加骨科清洁手术后SSI的风险,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和了解这些危险因素,在围手术期最大可能地优化各项可调控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骨科清洁切口SSI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HIV感染者术后感染并发症风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IV病人术后发生感染并发症的风险因素及治疗措施。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外科收治的97例HIV感染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前后HIV病人血常规、肝肾功能、CD4、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200个/μL病人(A组,51例)33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2例死于脓毒症;CD4 200~350个/μL者(B组,31例)12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CD4>350 个/μL者(C组,15例)5例发生感染性并发症。A组的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P<0.05)。结论 CD4<200个/μL的HIV病人手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风险明显增高,应加强围手术期处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分析急诊腹部手术(EAS)后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现状,并讨论其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收集26家医院2018年5月行EAS的293例成年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基本信息、围手术期数据和感染切口微生物培养结果。主要结局指标为EAS术后SSI发生率,次要结局指标为术后住院时间、ICU入住率、ICU住院时间、术后30 d病死率及治疗费用。结果 293例EAS病人中,22例(7.5%)术后发生SSI。SSI的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培养阳性率为36.4%(8/22)。发生SSI的病人较未发生病人的总住院时间和ICU入住时间显著延长,ICU入住率和治疗费用显著提高。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P=0.030)和手术时间(P=0.007)是发生SSI的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P=0.022)是发生SSI的保护因素。结论 EAS后SSI发生率为7.5%,SSI导致病人的医疗负担显著提高;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选择腹腔镜手术可减少EAS后SSI的发生,对男性病人EAS后的切口须给予相对更多关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生长激素(GH)强化的肠外营养支持对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机体营养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食管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的患者72例,随机双盲分为试验组28例(生长激素强化静脉营养基础上进行)和对照组44例(单纯静脉营养)。术后分别给予两组患者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10d,试验组于术后第3天起肠外营养提供生长激素,连用7d,8U/d。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营养和免疫指标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术前ALB、TF、IgA、IgG、IgM、CD3+、CD4+、CD4+/CD8+均低于正常值,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6天,试验组ALB、TF、IgA、IgG、IgM、CD3+、CD4+、CD4+/CD8+均高于对照组,CD8+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0天,试验组ALB、TF、IgA、IgG、CD4+/CD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IgM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生长激素强化的肠外营养支持能有效改善老年食管癌患者术后蛋白代谢及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椎后路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术中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骨科颈椎组住院接受颈椎后路手术的患者,患者主要诊断包括脊髓型颈椎病、颈椎外伤、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等。筛选出术后发生SSI的病例(SSI组)。再从未感染的患者中按1∶4的比例随机抽取对应数量的患者作为对照(非感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术前改良JOA(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术中回输血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等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进行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与SSI相关的术中危险因素,并进一步使用受试者工作曲线分析确定危险因素的临界值。结果:10年间共有3720例患者在我院骨科颈椎组接受颈椎后路手术,手术方式主要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螺钉固定术、颈后路椎管后壁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术。其中13例患者发生SSI,发生率为0.35%(13/3720),女3例,男10例,年龄为58.38±2.52岁。从未发生SSI的患者中随机抽取5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非感染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m JOA评分、术前诊断、手术方式、内科合并症情况、BMI、术中输血量等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吸烟、术中出血量、术中放置引流管数量、手术节段以及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将有统计学差异的五个因素纳入二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颈椎后路术后SSI的独立术中危险因素;其临界值分别为180ml及84.5min。结论:术中出血量多、手术时间长,术后发生SSI的风险高。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手术部位的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估全髋置换和半髋置换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SI)发生率及与主要危险因素的相关度。方法对564例人工髋关节置换病例进行临床资料的收集和治疗过程的监测。结果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4个月。564例发生SSI9例:220例全髋置换术中发生SSI2例,344例人工半髋置换术中发生SSI7例;8例为外伤后手术病例。9例中4例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3例对甲氧苯青霉素类耐药。多元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一般状况、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是重要、独立的SSI危险因素。结论全面认识人工髋关节置换术SSI相关的危险因素对是否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减少SSI的发生率有着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肠内营养(EEN)对胃癌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00例胃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EEN组和肠外营养(PN)组,每组50例。2组均于术后第1天和第2天给予1/3、2/3目标量,第3- 8天维持目标量,2组患者基本等氮、等热量。于手术前1 d和术后第9天检测患者血清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F)、前白蛋白(PA)、ALT、AST、总胆红素(TB)、CD3、CD4、CD8和CD4/CD8,记录营养支持不良反应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天数。结果:EEN组和PN组的营养指标(ALB、TF、PA)及肝功能指标(ALT、AST、TB)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EN组的免疫指标(CD3、CD4、CD4/CD8)高于PN组(P〈0.05)。EEN组和PN组营养支持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早于PN组(P〈0.01)。EEN组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PN组(P〈0.05),EEN组营养支持费用和住院时间均少于PN组(P〈0.01)。结论:胃癌患者术后EEN比PN更为安全、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内营养剂中添加微生物后应用于腹腔感染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2011年7月至2014年7月间收治的130例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随机分为两组,其中65例作为对照组给予普通肠内营养治疗,65例作为观察组给予微生物制剂肠内营养治疗。两组患者均在手术前、术后第3天、第7天行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T细胞亚群的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在手术前及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CD3、CD4、CD8、CD4/CD8和NK细胞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时,在CD3、CD4、CD4/CD8和NK细胞等指标上,观察组患者分别为(63±10)%、(40±10)%、1.81±0.2、(20±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56±9)%、(29±8)%、1.34±0.1、(14±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 vs 40%,χ2=6.190,P=0.013)。 结论肠内营养剂中添加微生物后应用于腹腔感染患者,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的免疫紊乱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力,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着重要的临床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结直肠癌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切口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对相关并发症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01—2005年327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结直肠癌手术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糖尿病及其他合并症、手术情况、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肿瘤分期、术后住院时间等因素与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327例切口SSI和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率分别为2.4%(8/327)、12.2%(40/327);肥胖或糖尿病患者切口SSI发生率显著升高(16.8%VS10.0%,28.6%VS13.7%);发生切口SSI相关并发症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显著延长(29.0dVS15.8d)。结论肥胖和糖尿病是影响结直肠恶性肿瘤患者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重要因素,尤其是SSI或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Fan YP  Yu JC  Kang WM  Zhang Q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1):1383-1386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对腹部手术患者术后谷胱甘肽水平、免疫功能、肝功能及术后感染发生率、住院天数的影响。方法选择腹部外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围手术期予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7 d。对照组给予TPN,研究组给予TPN+谷氨酰胺双肽。两组均等氮、等热量,非蛋白热量83.6 kJ.kg-1.d-1,糖∶脂为7∶5,氮量0.16 g.kg-1.d-1,热、氮比489 kJ∶1 g。分别于术前、术后第1天,第3天及术后第6天采取血样测定血浆、红细胞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及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血生化指标和免疫指标。结果研究组术后血浆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下降程度小于对照组。血浆GSSG和GSH比值(术后第3天)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53±11和31±7,F=4.725,P=0.001)。两组血浆白蛋白(ALB)术后均轻度下降,研究组术后第3天AL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为(3.8±0.4)g/d l和(3.4±0.4)g/d l,F=2.128,P=0.02]。术后两组免疫球蛋白(IgG、IgM、IgA),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及CD4/CD8)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术后无感染发生,对照组术后1例发生切口感染。研究组患者住院天数较对照组有缩短趋势[分别为(22.3±2.1)d和(24.9±1.7)d,t=0.935,P=0.32)。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谷氨酰胺双肽强化的肠外营养具有维持机体血浆及红细胞内谷胱甘肽水平的趋势,维持较高的GSH/GSSG比值,维护机体组织细胞抗氧化能力;维持术后ALB水平,对肝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具有减少术后并发症,缩短住院天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术后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I)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 2018年1月~2021年4月305例在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脊柱外科接受TLIF的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退行性疾病(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LDD)患者,其中男性133例,女性172例,平均年龄67.6±9.3岁。收集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否≥25kg/m2)、糖尿病病程、是否合并高血压、是否合并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 A1c,HbA1c)、术前及术后平均空腹血糖(mean fasting blood glucose,MFBG)、术前降糖方案(①口服降糖药;②皮下注射胰岛素;③联合用药:口服降糖药+皮下注射胰岛素;④饮食疗法)。手术相关资料包括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手术时间、手术节段(是否≥2个)、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血糖变异性(glycemic variability,GV)监测指标包括术前及术后的空腹血糖水平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of blood glucose,SDBG)、空腹血糖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空腹血糖最大变异幅度(largest amplitude of glycemic excursions,LAGE)、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ean of daily differences,MODD)。根据SSI诊断标准确定术后SSI病例,将患者分为感染组与非感染组。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的血糖变异性指标,即SDBG、CV、LAGE、MODD等进行分析,同时通过相关性分析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探讨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参数和患者TLIF术后SSI的关系及其预测价值。结果:305例患者中发生SSI者51例,单因素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术前及术后的MFBG、SDBG、CV、LAGE、MODD、术前降糖方案、手术节段、术后引流时间、切口长度等因素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性别、年龄、BMI、高血压、冠心病、入院空腹血糖、术前HbA1c、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等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813、0.851、0.680,cut-off值分别是0.89mmol/L、13.69%、2.25mmol/L、0.92mmol/L。术后SDBG、CV、LAGE、MODD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97、0.672、0.693、0.698,cut-off值分别是1.72mmol/L、16.09%、3.95mmol/L、1.59mmol/L。岭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MFBG、SDBG、CV、LAGE、MODD及术后SDBG、CV、LAGE、MODD大以及术后引流时间长、多手术节段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TLIF术后SS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术后平均空腹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血糖变异性与TLIF术后SSI的发生密切相关,减小血糖变异性可能有助于降低术后SSI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开展早期肠内营养(EEN)与肠外营养(PN)联合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7例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即给予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检测术后第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 CD8+。结果:全部患者无死亡,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手术后恢复顺利。术后第2天与第8天患者的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和淋巴细胞总数(TLC),CD4+,CD8+,CD4+/ CD8+相比,均有显著差异性(均P<0.05)。结论: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可行的,EEN与PN联合运用能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9,(17):1579-1584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HIV阳性患者因自身因素和其他感染相关因素更容易出现手术部位感染的问题,成为威胁HIV阳性患者健康问题的又一危险因素。研究表明,HIV阳性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骨科疾病患者,但目前关于HIV阳性患者骨科手术部位感染的研究并未取得明显的进展,骨科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的分析及预防等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脊柱、创伤、关节三方面对近年来国内外HIV患者骨科疾病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研究做一综述,为临床医生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动态测定单核细胞-血小板黏附(CD42a+/CD14+)、单核细胞活化功能(HLADR+/CD14+)以观察手术创伤后炎症反应和免疫功能,并评价其临床意义.方法 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试验,采集22例择期骨科手术患者血液,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其术前及术中、术后多个时点CD42a+/CD14+和HLADR+/CD14+的表达,同时检测PLT和WBC计数;观察组术前1天与健康志愿者(20例)进行对照.结果 与T1时刻比较,HLADR+/CD14+于T2时刻开始明显下降,于T4时刻至最低35.7±8.2,后逐渐回升(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1时刻比较,CD42a+/CD14+于12时刻均开始上升,于T4时刻至最高29.9±5.0,后逐渐下降(P<0.01);CD42a+/CD14+(%)与PLT、WBC均为正相关(r值分别为0.890和0.8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前1 d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CD14+、CD42a+/CD14+是反映术后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之早期的、灵敏的、可预见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