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分析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患者80例,均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和负压引流技术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观察治疗后的整体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患者固定前、固定后4周、固定后12周、固定后24周及末次随访的骨折区缺损软组织面积逐渐减小,且固定后4周、固定后12周、固定后24周及末次随访的活动度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逐渐提高,末次随访时骨折患者的活动度评分、功能评分、疼痛评分均已恢复至固定前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治疗后的膝关节活动程度比较,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患者固定前、固定后4周、固定后12周、固定后24周及末次随访的伸直度数逐渐减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腓骨开放性骨折伴软组织损伤患者固定后4周、固定后12周、固定后24周的屈曲度均小于固定前,但屈曲度逐渐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屈曲度和固定前无显著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Johner-Wruhs疗效评估中,优61例,良11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90.0%。结论采用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联合负压引流技术(VSD)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具有较好的整体临床效果,适合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不同融合方式、内固定方法对腰椎滑脱融合术后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调查手术治疗的 68例MeyerdingⅠ -Ⅱ度腰椎滑脱患者。结果 :疗效良好率 :石膏固定“H”形植骨融合 0 % ,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 41 2 %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 80 0 % ,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 81 3 %。结论 :内固定的使用能提高Ⅰ -Ⅱ度腰椎滑脱后路融合术后疗效良好率 ,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显著高于椎板下钢丝固定后融合组。椎弓根钉固定Cage融合组疗效良好率与椎弓根钉固定后融合组无显著差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应用于脊柱后凸畸形截骨矫治内固定的疗效。方法 应用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固定 ,对后凸角度矫正率 ,截骨融合率 ,内固定结构稳定性 ,对 31例接受截骨矫治内固定治疗的患者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31例得到术后平均 1 2个月随访 ,术前脊柱后凸角平均 73° ,术后后凸角平均为 1 2°,截骨融合率 96 77% ,后凸角度矫正率为 83 56 %。无一例发生断钉、断棒及联接结构松脱。结论 USS椎弓根内固定系统具有内固定坚固、稳定 ,可早期离床活动 ,无须外固定的优点 ,使脊柱基本呈流线型 ,恢复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4.
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内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目的 探讨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3种后环内固定方法及单纯固定后环和前后环同时固定稳定性的差异。方法 将12只尸体骨盆随机分成3组,每组4具。2组造成垂直不稳定骨盆骨折,1组分别采用骶骨棒、四孔方形钢板、松质骨螺钉单纯固定后环,另1组上述方法固定后环同时用四孔钢板固定前环;第3组作为完整骨盆,进行骨盆稳定性测试。结果 使用骶骨棒、四孔方形钢板、板质骨螺钉单纯固定后环时,骨盆的稳定性分别达完整骨盆的17.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改良AO张力带固定髌骨骨折,钢丝直径、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截取无病变新鲜冰冻膝关节标本8个,将髌骨横行截断,建立髌骨横行骨折标准创伤模型,以三种直径钢丝、四种不同张力带固定方式固定,通过测试比较固定后骨折间的最大压力及屈伸活动前、后骨折间的位移。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髌骨骨折多种张力带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特点。结果 直径1.2 mm的钢丝固定后骨折间最大初始压力更大,直径1.0 mm的钢丝固定疲劳试验后骨折间位移更小。双组平行钢丝张力带固定比单组钢丝张力带固定骨折间最大压力更大,位移更小,而单组单节张力带钢丝固定最大压力最小,位移最大。结论 AO改良克氏针钢丝张力带是固定髌骨横行骨折的有效方法,能满足骨折术后的早期功能锻炼。此外,通过调整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形状方式及固定钢丝的直径能增强其固定髌骨骨折的生物力学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26例三踝骨折中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先行内、外踝骨折内固定,再行后踝骨折固定。结果本组均获平均15(10~24)个月随访,未出现切口感染、皮肤坏死等并发症。术后随访X线片未见内固定失败、断裂。踝关节骨折均于术后3~4个月愈合,平均3.5个月。结论后外侧入路空心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后韧带止点撕脱后踝骨折操作方便、复位精确、固定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单点固定与不固定软质补片的完全腹膜外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绵阳市中心医院普外科确诊并行TEP手术的90例单侧腹股沟疝患者,均采用软质补片,其中55例行免气囊、免固定的TEP(免固定组),35例行免气囊、单点固定法TEP(单点固定组),比较两组术后使用镇痛药物比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与免固定组相比,单点固定组手术时间较短,卧床时间较少、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药应用比率、住院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均无复发。结论:与免固定TEP相比,单点固定软质补片的TEP治疗腹股沟疝可以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难度,患者术后恢复较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固定方式在Licht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至2014年4月上海市闵行区中心医院收治的194例男性新发单侧腹股沟疝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自固定组使用自固定补片;缝合固定组使用聚丙烯补片,传统缝合固定;联合固定组使用聚丙烯补片,医用胶联合缝线固定。比较三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3 d疼痛评分、术后1个月慢性疼痛评分及异物感发生率、术后短期(1年内)复发率。结果缝合固定组手术时间为(57±6)min,长于自固定组的[41±5 min,t=3.655,P=0.002]及联合固定组的[48±5 min,t=2.672,P=0.016],自固定组和联合固定组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68,P=0.646)。三组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血清肿发生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02,P=0.316)。缝合固定组术后3 d及术后1个月疼痛评分阳性比例高于自固定组(χ2=6.224、7.069,P=0.013、0.008)和联合固定组(χ2=4.430、4.608,P=0.035、0.032),自固定组和联合固定组间术后3 d疼痛评分阳性比例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0.978,P=0.577、0.323)。三组患者术后1个月异物感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1,P=0.878)。三组患者术后短期(12个月)均未观察到复发。结论在Lichtenstein腹股沟疝修补术中,自固定及医用胶联合缝线固定相比传统缝线固定可减少患者手术时间,减轻术后疼痛,疗效安全、可靠,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评价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测试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各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并探讨其手术适应证。方法 6具新鲜C1~C4颈椎标本依次制成Ⅰ型、ⅡA型和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按照:①正常;②Ⅰ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③ⅡA型骨折G椎弓根螺钉固定;④Ⅱ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顺序测试三维运动范围并进行比较。结果 Ⅰ型~Ⅱ型骨折椎弓根钉固定前后有显著性差异,有即时稳定作用。Ⅰ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ROM值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且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达到了对照组的100.62%、96.91%、99.19%、97.12%。ⅡA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除旋转外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旋转稳定性也达到了对照组的61.86%。而Ⅱ型骨折C2椎弓根螺钉固定后与对照组比有显著性差异,相对稳定性在屈曲、后伸、侧弯及旋转只有对照组的47.84%、21.29%、65.98%、41.69%。三种骨折椎弓根钉固定后相比Ⅱ型骨折固定组与Ⅰ型、ⅡA型骨折固定组有显著性差异,稳定性最差;Ⅰ型、ⅡA型骨折固定组之间除旋转外无显著性差异,ⅡA型骨折固定组旋转稳定性稍差。结论 Ⅰ型骨折固定后达到了生理性固定;ⅡA型骨折固定后稳定性较好,基本适合C2椎弓根螺钉治疗;Ⅱ型骨折固定后稳定性较差,不适合单纯椎弓根钉内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索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新方法。方法将2014年2月至2017年7月无锡市锡山区中医医院收治的32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新型固定组(采用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固定)和传统固定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每组16例。观察两组内固定后即刻膝关节被动屈伸的安全活动度,以及术后1、3、6个月时膝关节主动活动的屈伸活动度(ROM),评估术后6个月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分,记录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8.5个月。术后骨折对位良好,新型固定组患者术中及术后1、3个月膝关节ROM明显大于传统固定组,术后6个月Bostman评分优良率明显优于传统固定组(P0.05)。随访期间新型固定组未发生克氏针移位、缆索断裂或切割骨块、骨折块移位等内固定相关不良事件,传统固定组骨折块部分移位2例、钢丝断裂2例、内固定周围组织刺激征2例。结论与传统克氏针张力带固定相比,采用新型带孔克氏针缆索系统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固定可靠、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少,短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