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动脉硬化患者中医证型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的关系,探究中医病机及辨证论治的规律。方法:29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根据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厚度进行分组,按照慢性肾衰竭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进行辨证分型。检测血清klotho蛋白、FGF23水平等指标,分析不同中医证型与各项参数的关系。结果:CIMT增厚组在本虚证型中以脾肾气虚最多(50.3%),依次为脾肾阳虚证(17.4%),气阴两虚证(16.1%),肝肾阴虚证(9.3%),阴阳两虚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在邪实证以湿浊证最多(36.6%),依次为血瘀证(33.5%),水气证(13%),湿热证(9.9%),浊毒证最少(6.8%),与CIMT正常组对应的证型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IMT增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较CIMT正常组降低,FGF23水平较CIMT正常组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虚证型中脾肾气虚组血klotho蛋白明显低于其他组(P0.05),FGF23水平明显升高(P0.05),邪实证中湿浊组及血瘀组分别与其他组比较FGF23明显升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FGF23和Hs CRP、伴发糖尿病、脾肾气虚证、血瘀证、湿浊证是C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动脉硬化与血klotho蛋白、FGF23水平密切相关,在脾肾气虚证、湿浊证、血瘀证表现最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运用张琪经验方治疗慢性肾衰竭,验证张琪教授辨证论治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本课题选择张琪教授治疗慢性肾衰竭常见的5个证型:湿浊内蕴证,瘀血内停证,湿热伤阴证,脾肾气血亏虚型,脾肾两虚、湿浊瘀血证,采用多中心、随机、开放、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前瞻性临床试验,通过扩大样本量、延长疗程、病证结合进行临床观察24周。观察肾存活率、血肌酐变化。结果:张琪经验方优于对照组,到达终点的时间较慢,整体生存率较高(χ2=6.43,P=0.011 2);可以明显降低慢性肾衰竭(CRF)患者Scr,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以及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血肌酐随时间变化趋势不完全一致(P0.000 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张琪经验方可提高肾存活率,降低CRF患者血清肌酐水平,对多种原因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可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确诊的72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组3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中成药治疗,治疗组加用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日1剂,1个月为1疗程,5个疗程后比较两组疗效。观察整体疗效及其对患者临床症状、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测定等指标的影响。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总体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2)治疗组在降低患者Scr,提高GRF,降低24 h尿蛋白定量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加减治疗脾肾阳虚型慢性肾衰竭的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中药高位结肠透析治疗慢性肾脏病3~4期湿浊证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龙华医院肾内科门诊及病房CKD3~4期湿浊证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灌肠组、结透组三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基础治疗(慢性肾衰一体化)联合中医辨证本虚证治疗(不含祛湿泄浊中药),灌肠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灌肠治疗,结透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药高位结肠透析治疗。灌肠和结肠透析每周3次(隔1~2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观察5个疗程25次(共约8周)。观察治疗前后及各组间中医证候积分、临床有效率、肾功能(肌酐、尿素、尿酸、eGFR)等指标,判定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方面,对照组有效率为30%,灌肠组53.33%,结透组60%,三组有效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候积分方面,灌肠组及结透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改善优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组间比较,中医证候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肾功能情况:灌肠组及结透组血肌酐、尿素氮均较治疗前降低,肾小球滤过率较治疗前升高,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血肌酐、尿素氮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安全性情况:三组治疗前后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大便隐血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高位结肠透析可以改善CKD3~4期湿浊证患者肾功能、缓解临床症状、延缓肾脏病进展,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益气清利化瘀方对脾肾气虚兼湿瘀证2~3期慢性肾衰竭分期逆转及其临床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34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上加益气清利化瘀方结合肾俞穴物理透药,疗程8周。观察主要症状积分变化,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血清白蛋白、体重指数,胆固醇、三酰甘油,24 h尿蛋白定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乏力、腰酸、腰痛、泡沫尿证候积分明显降低(P 0. 05),对照组(P 0. 05);两组治疗后血肌酐、血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均改善,尿蛋白定量均下降,(P 0. 05),组间比较差异(P 0. 05);两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改善(P 0. 05),组间比较差异(P 0. 05);两组间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变化(P0. 05)。临床综合有效率:治疗组为91. 12%,对照组为76. 67%,且治疗组平均有效率、显效率、分期逆转率和平均起效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益气清利化瘀方具有显著逆转脾肾气虚兼湿瘀证2~3期慢性肾衰竭的分期,加速起效时间,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益气养阴方对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脾肾气阴两虚型原发性慢性肾小球疾病(CKD 1-2期)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8例;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服益气养阴方,对照组加服氯沙坦,疗程为16周;治疗前后对比观察研究对象中医证候积分、24 h尿蛋白定量、尿MA/Cr、尿β2-MG、血胱抑素-C、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血白蛋白等指标变化,分析比较两组间的疗效差异。结果:益气养阴方能减少治疗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尿MA/Cr、24 h UPro的排泄(P均〈0.05)。结论:益气养阴方具有改善症状,减少蛋白尿,延缓慢性肾脏病进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慢性肾衰竭早期(CKD3期)从脾论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3例患者按照随机平行的研究方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均根据CKD一体化治疗原则给予基础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营养、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纠正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健脾清化方治疗,疗程6个月。期间观察两组间及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变化、肾脏保护的临床疗效以及临床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在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肾脏保护方面:24 h尿蛋白定量减少、肾功能好转以及微炎症控制程度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安全性评价未见明显的毒副反应。结论:慢性肾衰竭早期完全可以从脾论治而获效,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怡肾丸对慢性肾衰竭(CKD2~4期)临床治疗的回顾性研究,评价怡肾丸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期)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以2012年6月~2014年3月间,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住院及门诊接受怡肾丸治疗的慢性肾衰竭(CKD2~4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观察怡肾丸组与对照组治疗慢性肾衰竭(CKD2~4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指标及安全性。结果:两组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疗效评定、肾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比较中均较治疗前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分别组间比较中,发现怡肾丸组在中医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西医疗效、肾功能及血红蛋白的影响中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未发现不良反应。结论:怡肾丸可有效延缓慢性肾衰竭(CKD3~4期)进展,同时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且具有一定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温脾汤加味联合常规治疗对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的疗效,以及对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总抗氧化能力(TAC)、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慢性肾衰竭患者共140例,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温脾汤加味治疗,1剂/d,2次/d。连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肾功能、脾肾阳虚证主症评分、临床疗效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结果: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水平以及脾肾阳虚证主症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5.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OD、TAC水平高于对照组及MD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温脾汤加味治疗早中期慢性肾衰竭脾肾阳虚证,可促进患者肾功能、中医证候改善,提高疗效,且发挥了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维持性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制定中医临床证候调查量表,以搜集到的80例MHD伴SHPT患者的临床资料为依据,使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MHD伴SHPT患者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进行初步探讨。结果:(1)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以及血瘀证均各占32.50%,水气证16.25%,肝肾阴虚证10.00%、气阴两虚证6.25%,湿热证与湿浊证各占1.25%。(2)在轻中度及中重度的MHD伴SHPT患者当中都是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所占比例高,分别为30.77%、42.86%;在极重度的患者当中血瘀证所占比例最高,为71.42%。结论:(1)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的主要中医证型为脾肾阳虚、脾肾气虚证及血瘀证。(2)血PTH水平对于血液透析伴继发性甲旁亢中医证候的分布有一定的影响,血PTH水平越高,血瘀证的发生率就越高。  相似文献   

11.
加减抵挡汤治疗慢性肾衰竭8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 (CRF)相当于中医肾风、水肿、癃闭、关格等病证 ,众多中医文献认为其发病有内外两方面的因素 ,外因多为六邪、皮肤疮毒、肾毒性药物 ,侵犯肾脏 ,肾病既久 ,失治误治 ,致使肾脏功能日益减退 ,内因主要为肾气不足 ,肾病及脾波及胃、心、肝诸脏。脏腑气化失调 ,升清降浊的功能破坏 ,因而造成水停、湿浊、瘀血留滞、浊毒内生。形成因虚致实 ,虚中夹实的复杂临床证候。其中血行瘀滞———久病入络而络阴血瘀是CRF的病机表现之一。故笔者选择CRF(中早期 )患者为治疗对象 ,结合现代CRF的分期标准 ,对 80例氮质血症与CRF早期患者 ,…  相似文献   

12.
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古方黑地黄丸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试验组口服黑地黄丸,对照组口服肾康宁片。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0.56%,显著优于对照组63.39%(P<0.01),失代偿期患者更突出;两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Scr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Ccr水平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BUN、CO2—CP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黑地黄丸是治疗慢性肾衰竭脾肾两虚兼湿浊证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肾衰竭是因各种原因造成慢性进行性肾实质损害,导致毒素不能排出体外,水、电解质、酸碱失衡、代谢紊乱等肾功能失常及机体各系统受累,进而危及生命[1,2]。本课题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根据本病以脾肾气虚多见、水饮、湿毒、瘀血并见的特点,以补脾益肾、养血活血、化浊通腑为主要组方原则,运用中药复方制剂降浊解毒胶囊,从2003年2月~2008年5月共治疗慢性肾衰竭患者120例,临床疗效明显,并与海昆肾喜胶囊对照组120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益肾补脾加减方对慢性肾脏病(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CKD3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采用益肾补脾方加减,观察治疗前后生活质量量表、中医证候积分、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的改变。结果:(1)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的比较:治疗组与基础治疗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更能明显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P0.01);(2)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各维度积分的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更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P0.01);(3)两组患者中医临床症状的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对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肢体困重、食少纳差等中医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基础治疗对照组(P0.01);(4)两组患者理化检查指标的比较:中医辨证治疗组对改善患者肾小球滤过率、血肌酐、血尿素氮、血清蛋白、血红蛋白等方面明显优于基础治疗对照组(P0.01)。结论:益肾补脾加减方可明显改善CKD3期脾肾气虚证患者临床症状和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延缓慢性肾脏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肾衰竭 (CRF)是由于多种慢性肾脏疾患发展至晚期 ,导致的肾单位严重损伤 ,引起肾脏排泄及调节功能减退 ,水与电解质等紊乱的综合征候群。以中医药为主的非透析疗法在治疗和延缓慢性肾衰竭方面起重要作用 ,我们使用中西医综合疗法治疗慢肾衰中医辨证属脾肾气虚湿浊证和脾肾气虚血瘀证患者 ,取得较好疗效 ,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根据CRF的诊断标准[1] ,选择CRF患者 5 2例 ,采用单盲随机分组。治疗组 38例 ,男 2 2例 ,女 16例 ;年龄最大者 72岁 ,最小者 2 1岁 ,平均年龄 (47.0 8±14.95 )岁 ;病程 :最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腹膜透析(PD)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与变化,分析影响证型的相关因素,为中医药治疗干预提供参考.方法:共96例PD患者,记录病史、症状体征与舌脉,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同一患者当中医证型发生变化时进行连续性观察,并观察中医证型与透析龄、临床合并症及实验室指标间的关系.结果:(1)证型分布:本虚证以脾肾气虚证、脾肾阳虚证为主,分别占43.8%、26.0%,标实证依次为湿浊证、血瘀证、风动证、湿热证、水气证,以湿浊、瘀血证多见;(2)证型的变化:血瘀、湿热、湿浊等标实证可随病情发生变化;(3)证型与透析龄的关系:透析龄<24个月脾肾气虚、脾肾阳虚证与湿浊证多见,透析龄≥24个月脾肾阳虚、阴阳两虚、血瘀、风动证较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5);(4)证型与临床合并症的关系:发生腹膜炎与非腹膜炎时比较湿热证增多,脾肾阳虚证减少,发生容量超负荷与非容量超负荷时比较水气证明显增多,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证型与实验室指标的关系:本虚证中阴阳两虚、脾肾阳虚证患者血Hb明显下降,血CRP升高,阴阳两虚证血Alb下降,脾肾阳虚证血iPTH升高,肝肾阴虚、气阴两虚证血TG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标实证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患者的中医证型本虚证以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为多,标实证主要为湿浊、血瘀证,透析龄、临床合并证及某些实验室指标是影响中医证型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点。方法:检索知网(CNKI)、万方(Wan Fang)、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Pubmed、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有关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的临床研究,按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提取资料后,对纳入文献从中医证候及其关联性研究、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辨证论治类研究、专方或基本方治疗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总计纳入分析文献66篇,包括中医证候及其关联性研究18篇,辨证论治类临床研究19篇,专方或基本方治疗29篇。累计IMN患者3 495例,提取证候类型16种,其中虚证类证候7种,实证类证候9种。虚证证候分布主要有脾肾气(阳)虚2 322例、气阴两虚907例、肝肾阴虚305例,实邪兼证主要分布有血瘀1 934例、湿热959例、水湿(气)725例、湿浊578例。结论:IMN中医病机为本虚标实。最常见的虚证依次是脾肾气(阳)虚、气阴两虚、肝肾阴虚;实证以血瘀证最为常见,其次为湿热证、水湿证、湿浊证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升清降浊胶囊对糖尿病肾病Ⅲ~Ⅳ期患者症状及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口服升清降浊胶囊,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总体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肌酐(Scr)、尿素氮(BUN)、胱抑素C(CysC)、血清白蛋白(Alb)、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eGFR)、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3.6%)优于对照组(67.9%)(P<0.05)。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3%)优于对照组(75%)(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治疗组降低更明显(P<0.05);实验室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BUN、Cr、CysC均较本组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下降更明显(P<0.05);两组治疗后eGFR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升高更明显(P<0.05)。结论:升清降浊胶囊可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症状,降低血清BUN、Cr、CysC,提高eGFR,改善肾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还少胶囊治疗脾肾两虚型ED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随机、开放、多中心、阳性药物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选取248例脾肾两虚型ED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24例,治疗组给予患者口服还少胶囊,3粒/次(1粒=0.38 g),3次/日;对照组给予口服五子衍宗丸,6 g/次,2次/日;治疗4周。分别记录基线期,治疗2、4周后患者IIEF-5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肝肾功能。结果:240例符合ED诊断标准的患者完成临床观察,以IIEF-5评分作为疗效评判指标,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76.6%vs 67.8%)。以中医证候评分评判,治疗组症候积分减少≥95%的14例(11.7%),减少≥70%的97例(80.8%),减少≥30%的9例(7.5%);对照组症候积分减少≥95%的7例(5.8%),减少≥70%的84例(70.0%),减少≥30%的29例(24.2%),治疗组在中医证候评分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治疗组在基线期、治疗2、4周后IIEF-5评分分别为(13.04±4.02)、(15.95±3.22)、(20.06±2.17)分;中医证候评分分别为(16.64±5.26)、(10.08±4.89)、(3.05±2.18)分,经过4周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在IIEF-5评分及中医证候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尿、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检查均未发现异常,也无明显的不良反应事件。结论:还少胶囊能明显提高脾肾两虚型ED患者IIEF-5评分,改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雪莲益肾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疗效及对氧化应激和足细胞损伤指标的影响。方法:收集92例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分为对照组(n=46)和观察组(n=46)。对照组予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雪莲益肾方治疗。比较疗效、24 h尿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中医证候积分、氧化应激指标、足细胞损伤指标和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5%vs 78.3%,P<0.05)。治疗后,观察组24 h尿蛋白、24 h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和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氧化应激指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水平低于对照组,足细胞损伤指标尿Nephrin和Podocin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雪莲益肾方联合西药治疗脾肾气虚型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其机制可能与减轻氧化应激和足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