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小儿非外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我院1997-1998年收治15例小寰枢半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均起病于上颈部感染,给予抗感染治疗和枕颌带治疗和枕颌带牵引治疗均治愈。结论颈部感染是非损伤性寰枢椎半脱位的内因,积极的抗感染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46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对46例儿童寰枢关节半脱位患儿行枕颌吊带牵引治疗,加局部理疗.结果:46例疗效均满意.有头颈部外伤史者平均疗程为20.3d,有上呼吸道感染史者平均疗程为13.5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为避免漏诊、误诊,应结合临床表现与颈椎张口位X线平片或颈椎CT检查.持续枕颌吊带牵引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方法.对于有头颈部外伤史者,治疗时间应适当延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0月-2012年9月收治的20例Ⅱ型(Anderson分型)齿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行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伴有寰枢椎的脱位或半脱位,所有患者无明显脊髓损伤症状,枕颈部疼痛明显,术前常规采用颅骨牵引,平均3.5 d。结果 20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6个月,所有患者颈部疼痛缓解明显,骨折固定可靠。结论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三维固定技术是治疗Ⅱ型齿突骨折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小儿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32例,男24例,女8例;年龄3-12岁,平均5.5岁。发病至就诊时间为2d-50周,平均6.5周。Fielding—Hawkins临床分型,Ⅰ型17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1例)、Ⅱ型12例(伴有游离齿突小骨、寰椎后弓缺如各1例)、Ⅲ型3例。对牵引后能复位、无神经症状、未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且不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26例采用保守治疗,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6例采用颈后路寰枢椎或枕颈融合术。结果 全部病例随访3-50个月,平均32个月。保守治疗成功26例,斜颈全部消失,冠状位上两侧块保持对称,旋转及伸屈运动恢复正常。手术治疗的6例均获得植骨融合,原有神经症状消失或减轻,4例斜颈消失,2例斜颈未继续进展。结论 对大多数患有寰枢关节旋转固定或脱位的患儿采用非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治疗结果;而对难复性、有神经症状、出现寰枕关节代偿畸形或伴有其他枕颈部畸形者应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总结和分析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外科治疗结果,并对其手术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自1998年1月至2004年5月对15例寰枢椎不稳及13例寰枢椎脱位患进行手术治疗,15例寰枢椎不稳均行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13例寰枢椎脱位病例中,8例经颅骨牵引寰椎完全或大部分复位,系采用后路寰枢椎植骨融合内固定术,5例牵引后不能复位,行寰椎后弓切除减压枕颈融合术。结果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1周死亡,1例寰枢椎脱位病例术后复发,给予颅骨牵引复位后头颈胸石膏外固定3个月,其余病例随访3~24个月,所有病例枕颈部疼痛症状减轻或消失,四肢及躯体感觉恢复接近正常,肌力及肌张力明显改善,寰枢椎及枕颈部植骨在半年左右均达骨性融合,未出现内固定物断裂、脱落。结论术前应熟悉寰枢椎不稳及脱位的各自影像特点,并对其解剖特点、发生机制及其临床特点认识清楚,正确地选择手术方法,术中仔细操作,便能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寰枢关节脱位的综合分型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Yin QS  Chang YB  Xia H  Wu ZH  Ai FZ  Quan R  Ma XY  Zhang K  Cao ZL  Wang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8,46(4):280-282
目的 探讨寰枢关节脱位的综合分型及治疗策略.方法 在病因分型的基础上结合Fielding影像学分型和临床分型拟定和采用了寰枢关节脱位的综合分型,简称PIR分型.根据此综合分型系统对93例寰枢关节脱位患者进行分型和治疗.结果 9例齿突Ⅱ型骨折采用中空螺钉直接固定,术后3个月愈合,颈椎功能轻度受限;1例仍有Fielding Ⅰ度移位.34例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内固定术(TARP),其中32例术后3个月关节复位融合良好,2例螺钉松动再脱位,经翻修手术愈合.4例行前和(或)后路减压术后神经症状改善,但未能复位,其中1例发生颅内感染.结论 PIR分型表达了寰枢关节脱位病因、影像学和力学稳定性三个方面的因素和特征,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TARP手术和后路寰枢椎弓根钉杆固定是治疗寰枢椎脱位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自1998年3月~2007年6月收治23例陈旧性寰枢椎旋转半脱位患儿.确诊时间平均4.1个月.入院后予颅骨牵引,完全复位者行头颈胸石膏固定2个月.部分复位及复位后再脱位的行后路寰枢椎复位融合术.脱位无明显改善的行前路下颌下入路松解粘连后后路复位内固定.结果 Ⅰ型脱位5例中4例牵引复位其中1例再脱位;1例不能复位.Ⅱ型14例中9例牵引复位,其中6例再脱位;5例不能复位.Ⅲ型4例中1例牵引复位后再脱位;3例不能复位.随访显示23例斜颈畸形得到明显矫正,患儿没有明显的颈部疼痛.结论 大部分陈旧性脱位闭合复位困难,复位后再脱位发生率高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复位融合寰枢椎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儿童寰枢椎半脱位56例诊治与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和分析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病因,解剖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措施.方法 采用仰卧位枕颌带牵引,根据年龄体重调整牵引重量和牵引角度,配合药物及对症等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在复查X线及CT片复位满意后,均根据患儿年龄选用合适的颈围外固定2~3个月.随后参照Mcienzie方法,行颈部康复锻炼.结果 本组56例经治疗后全部达到治疗标准的要求,复查X线片寰枢关节间隙全部恢复正常.出院后均经随访,时间为2~12个月,平均4.5个月,随访病例中有1例复发但未出现神经压迫症状.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指导颈部康复功能锻炼,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亦能达到相辅相成、提高疗效、缩短疗程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6年4月至2008年9月收治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患者,男11例,女6例;年龄23~65岁,平均37.1岁.齿状突骨折按照Anderson分型:Ⅱ型12例,Ⅲ型5例.患者均有寰枢椎脱位或半脱位,寰枢椎脱位按Fielding分型:Ⅰ型2例,Ⅱ型3例,Ⅲ型10例,Ⅳ型2例.经术前颅骨牵引,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行寰枢椎复位、固定及植骨融合,对其疗效进行随访.结果 本组17例患者共置椎弓根螺钉68枚,螺钉位置均满意.所有患者随访12~38个月(平均18个月),四肢肌力、感觉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脊髓功能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术前平均为(10.2±2.4)分(5~15分),术后末次随访时为(15.7±1.9)分(13~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8,P<0.05).随访时脊髓功能改善率为35%~95%,平均68.5%.无神经症状加重、硬膜破裂、椎动脉损伤、伤口感染及断钉等并发症.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可为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提供牢固的三维固定,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上颈椎位于头颈交界部,毗邻生命中枢,部位狭小,解剖复杂,是外科治疗难度高、风险大的高危区.20世纪末,我国对寰枢椎脱位多采用保守治疗(如颅骨牵引、Halo支架固定)或Brooks钢丝[1]、Halifax椎板夹[2]、Apofix夹等非螺钉固定技术治疗,而对陈旧性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几乎缺少良好对策.1986年刘景发等[3]采用经口咽寰椎前弓和枢椎齿状突切除行前路减压复位术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后于1998年报道经口咽前路寰枢椎松解,术后持续牵引缓慢复位后,行头颈胸石膏外固定或后路枕颈或寰枢椎固定融合术来治疗难复性寰枢椎脱位[4].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