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额眉部除皱术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为额眉部除皱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100个成人颅骨和30具成人尸体标本上解剖和观测了额眉部与除皱术有关的组织结构。结果:眶上和滑车上切迹(孔)至正中线的距离分别为22.8mm±5.3mm和16.5mm±2.8mm,至眶上缘的距离分别为3.5mm±1.4mm和3.2mm±1.5mm。额眉部薄的皮下组织与皮肤和深面的肌组织连接紧密,肌组织与深面的额骨外膜以疏松组织相连,其内走行有眶上、滑车上、颞浅和面血管神经支。眶上动脉神经从眶上缘内、中1/3交界处几近垂直上行,其入肌点是眶上缘上方1.4cm±0.3cm;滑车上动脉神经行于内眦与额正中线之际上1cm点连线的深面,分支入肌点在该线的上2/3部;颞浅动脉额支从鬓角穿出行向额肌,入肌点是外眦上方4.5cm±0.8cm。面神经颞支行于额支动脉的下方,在额肌与眼轮匝肌交角处先交织成网,由网再分支入肌。结论:额眉部除皱术宜于额肌下分离,避免损伤相关的血管神经。  相似文献   

2.
病例女,7岁。因先天性鼻梁塌陷并额部包块于1994年入院。检查:一般状况佳,智力及发育良好。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四肢无畸形。专科情况:鼻外形宽大、扁平、鼻额角消失。鼻中线两侧软组织明显隆起,触之柔软。中央凹陷,鼻骨触诊无明显裂隙。鼻上端达两侧眉头部,宽约41mm。两侧眶距38mm。左右鼻翼均有缺损,右侧较大。额部正中有3cm×1.2cm 和2cm×2cm大小两个包块,触之柔软,有轻度活动性,包块下之额骨可触及局部轻度凹陷。X 线片检查颅骨、眶骨无异常(图1)。  相似文献   

3.
Rosai-Dorfman病颅骨侵犯1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女,30岁。5年前发现右侧额部头皮有一黄豆大结节,质软,无压痛、头痛及头皮周围软组织触痛,无发热、头昏、恶心、呕吐,无视物模糊、肢体麻木。一直未予重视。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下感肿块逐渐增大,约鸡蛋大小。体格检查:精神反应正常,问答切题。心肺听诊无异常。右侧额部可见一大小约4cm×3cm头皮肿块,基底宽,肿块边界尚清,活动度差,质韧,顶部偏软,顶部无压痛,周边轻压痛,局部头皮无红肿、破溃,毛发无脱落,无血管扩张,未闻及血管杂音,皮温无殊。耳前、颌下及颈部等全身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实验室检查:血、尿、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影像学表现:头颅CT示右侧额部头皮下见一大小约3.2cm×4.3cm宽基底的软组织肿块影,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CT值约27.8HU,局部颅骨见不规则孔状骨质破坏,边界较清楚,未见明显硬化缘,局部头皮下脂肪层受压变薄(图1a-1d)。MRI示右侧额骨局  相似文献   

4.
病人 男,38岁。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室肿物3d。入院后查体、实验室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图示右室内5 6cm×4 1cm大小肿物。心脏MRI示右心室前壁约5cm×6cm大小肿物,右心室受压变小,病灶边界光滑,其内信号欠均匀。心电图示不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2 0 0 3年1月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右室前壁肿瘤切除术。术中心外探查见右室扩大、前壁隆起;切开右室前壁,见肿瘤位于右心室流入道肌层内,呈分支状、表面白色、质韧,大部分为心肌覆盖,最薄处无心肌。沿右心室冠状动脉及锐缘平行切开心外膜至肿物,取2 0cm×0 5cm肿瘤组织送快速冰冻病…  相似文献   

5.
颞额部液态硅胶注射所致并发症一例王俊义贺敏病例:患者女性,25岁。3年前在深圳行注射液态硅胶注射隆颞额部,两年后注射部位渐隆起,伴有持续性疼痛。检查:颞额部左侧4cm×2cm×1cm,右侧3cm×1.6cm×0.6cm隆起包块,无发红及破溃,包块质中...  相似文献   

6.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93岁。因发现左颞部肿物并快速生长2个月于2017年4月入院。入院检查见左颞部一3.5 cm×3.0 cm肿物,隆起于皮肤表面约1.5 cm,边界清,表面红肿,中央部呈火山口样破溃,质硬,活动度差。未触及明显耳前、头颈部淋巴结肿大。入院诊断为左颞部肿物,考虑为恶性可能,拟行肿物切除术。全麻下,距肿物边缘1.0 cm扩大切除,深达颞肌深层,术中快速病理检查为Merkel细胞癌,  相似文献   

7.
Li Z  Cen Y  Gu M  Wang R  Liu Y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2011,25(11):1343-1346
目的探讨一期切除侵及颅内的头皮鳞状细胞癌后重建颅骨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5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14例侵及颅内的头皮鳞状细胞癌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29~76岁,中位年龄53岁。病程3~8年,平均6年。肿瘤部位:右颞顶部2例,左颞顶部2例,右额顶部3例,左额顶部1例,右枕部1例,左枕部2例,额部2例,顶部1例。头皮病变均呈外生型生长,病变直径为5~12 cm,平均8 cm。肿瘤分期均为T4N0M0。MRI检查示:肿瘤向内均侵入颅骨,其中硬脑膜内侧面完整12例,侵犯脑组织2例。无淋巴结转移。首先彻底切除病变的头皮、颅骨、硬脑膜及脑组织,头皮软组织缺损范围为8 cm×7 cm~15 cm×14 cm,颅骨缺损范围为5 cm×4 cm~12 cm×12 cm,硬脑膜缺损范围为4 cm×4 cm~9 cm×8 cm。然后采用合适大小的人工脑膜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钛网修复颅骨缺损,周围邻位头皮瓣修复头皮缺损。供区植皮修复。结果术后皮瓣及植皮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无脑脊液漏、颅内及硬脑膜下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5年,平均4年。随访期间局部肿瘤无复发。患者头皮修复处毛发生长良好,钛网与局部组织相容性良好,无钛网外漏。无癫痫、肢体瘫痪等局部神经功能受损表现。结论一期彻底切除侵及颅内的头皮鳞状细胞癌后,可采用钛网重建颅骨、人工脑膜补片修复硬脑膜缺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额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额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额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cm,长度为(4.16±0.38)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cm,长度为(3.65±0.39)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cm,长度为(3.18±0.55)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mm,长度为(2.55±0.05)mm。额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mm、(0.85±0.12)mm和(1.35±0.15)mm。结论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额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额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18岁。左前胸壁包块切除术后2个月,局部隆起2周入院,入院查体:左前胸壁乳腺下缘可见长约4 cm的愈合手术切口,局部见约5 cm×5 cm的隆起,质硬、边界不清、活动度差、无明显压痛;胸部CT示:左前胸壁有肿块,肋骨无改变(图1)。2个月前曾在外院行左前胸壁包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 患者女,19岁,近3年发现右前下胸部有一稍微隆起包块,具体出现时间不详,局部无红肿、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患者自以为是肥胖所效而未重视,包块白发现以来大小无明显变化,未经治疗.既往身体健康,无外伤及手术史,家族中无肿瘤及类似肿物史.检查:右前下胸壁约第7~10肋区稍降起,局部皮肤正常,皮下见一粗大静脉,局部皮下可触及一约7 cm×8 cm大小包块,边界清除,表面光滑,质地中等,无波动,无触痛,基底稍可推动,无血管杂音,周围及右侧腋窝未扪及包块(图1)彩超提示皮下脂肪层肌层之间有一约75 mm ×80 mm × 17 mm 稍高回声包块,境界清,CDFI见少量血流束.诊断:脂肪瘤.完善相关检查后在区域神经阻滞麻醉下行包块切除术,术中见肿块位右前下胸壁皮下浅深筋膜层之间,有包膜包裹,体表侧包膜稍厚,基底部包膜薄并与深筋膜相连,肿物呈红棕色,分叶状,约8 cm×6 cm×2 cm大小,表面有较多细小血管,质软有弹性(图2),剖开后切面为暗红略带灰黄色实性物,分离肿物内侧时出血明显,并有喷射状出血,完整切除肿物后间断缝合切口,8d后拆除切口缝线,患者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前中颅凹底大型内外沟通瘤的显微切除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 为了提高切除前或/和中颅凹底大型颅内外沟通性肿瘤的手术效果。 方法 分别采用颅面联合入路、额颞-颞下窝入路或额颞-颞下窝结合面前径路暴露肿瘤,给予显微手术切除。 结果 23例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切除3例。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 结论 (1)前或/和中颅凹底内外沟通性肿瘤应根据肿瘤大小、位置及侵犯范围选择颅面联合入路、额颞-颞下窝入路或额颞-颞下窝入路结合面前径路即可给于充分  相似文献   

12.
从解剖学角度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以解剖学研究为基础,探讨应用锯齿线行面部提升术的适应证、禁忌证与手术层次。方法:对10例(20侧)防腐人头标本进行头面部逐层解剖,观察面部脂肪分布与眶上血管神经、滑车上血管神经、面神经的走行特点。结果:额正中部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1.9±0.2)mm,颞部发际缘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2.4±0.3)mm,面颊部颊脂肪垫处皮肤与皮下组织的厚度(3.1±0.4)mm。眶上血管神经分为内侧支和外侧支,分别穿过额肌、帽状腱膜进入头皮。滑车上血管神经穿过额肌分布于近中线的额部皮肤。面神经颞支向前上方走行于颞浅筋膜深面。面神经颊支出腮腺后走行于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深面,其分支相互吻合呈立体网格状。结论:额部于额肌深面、颞部于颞浅筋膜浅面、面颊部于SMAS浅面,是锯齿线的安全植入层次。  相似文献   

13.
胸骨肿瘤切除髂骨移植胸廓重建一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病例介绍 患者女 ,35岁。因右胸壁肿块 1年半 ,增大3周入院。胸部X线平片报告 :胸骨肿瘤。CT显示 :胸骨柄恶性肿瘤累及右侧锁骨头、前胸壁和上纵隔。检查 :右前胸壁触及 7cm× 5cm肿块 ,表面光滑 ,边界清楚 ,固定 ,无压痛 ,与皮肤无粘连。在全麻下手术 ,取T形切口 ,横切口沿锁骨下缘自左锁骨中点经胸骨上窝到右锁骨中点 ,纵切口沿胸骨正中线自胸骨上窝到第 3肋水平。切断双侧胸大肌在胸骨、锁骨、肋软骨及肋骨上的起点 ,向两侧游离肌皮瓣 ,显露肿瘤。见肿瘤大小为 7cm× 5cm× 4cm ,在剥离骨膜、切断右侧第 1、2肋间肌后 ,于第 2肋间横断…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50岁,于2013年8月28日因"检查发现右第2前肋骨肿物9天"入院。查体:右侧腋窝顶部局部隆起,触诊肿物质地硬,边界清楚,大小约5 cm×4 cm×4 cm。外院胸部CT提示:右侧胸壁见一约6.4 cm×4.0 cm×5.0 cm软组织密度影,内见多发斑点状致密影,右第2前肋骨质破坏、吸收、边界尚清,增强扫描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诊断:a)右第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滑车上动脉未被发现或未被重视的解剖学特点,以减少额部旁正中皮瓣在修复鼻缺损时发生血运障碍的机率.方法 于直视与手术放大镜下解剖10具20侧成人头部标本,观察滑车上动脉的行程、层次及吻合情况,以双侧眶上缘水平线为X轴,前正中线为Y轴的二维坐标系定位滑车上血管的出眶位置以及滑车上动脉穿出额肌的位置.结果 滑车上动脉从眶上缘出眶后大致呈直线斜向内上行走,但部分(9/20)滑车上动脉起始处有一外凸的迂曲部.滑车上动脉层次表浅,在距离眶上缘水平线上方(15.2±2.6)mm、距离前正中线(12.1±1.4)mm处穿出额肌走行在皮下层,并沿原方向逐渐浅出紧贴真皮,在额上部与对侧滑车上动脉及同侧眶上动脉、颞浅动脉额支的分支相吻合.结论 额部旁正中皮瓣蒂部不能过于狭窄,分离蒂部时不能太靠近滑车上动脉,以免损伤动脉的迂曲部影响皮瓣血运.额部旁正中皮瓣分离到眶上缘上2~3 cm时则需在额肌深面分离,以免损伤滑车上动脉.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74岁。以右侧腹部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伴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3天,急诊入院。 14年前患责门腺癌(病理证实),行近端胃大部切除术。原病志记载,术中见胆囊6×3cm,未触及结石。术后吞咽正常,无腹痛病史。查体:腹胀,右侧腹部局限隆起,有压痛,轻度肌紧张,肠鸣音亢进,可闻及气过水声。WBC17.6×10~9/L,N88%,L12%。急诊X线腹透:腹腔可见多个阶梯状液平面。钡剂灌肠示结肠肝区受阻。按①粘连性肠梗阻,②结肠肝区癌肿准备,行手术治疗。经右上腹直肌切口,见腹内有少量脓性渗液,胆囊明显增大约22×10cm,囊壁充血、水肿、增厚,底部达  相似文献   

17.
患者,女,32岁,发现右侧颈上部肿物1年入院.查体: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右侧颈部平甲状软骨上缘水平胸锁乳突肌深部位置可触及一近圆形肿物,大小约3 cm×2 cm,质地中等,无压痛,无搏动感,边界清楚,不随吞咽活动,听诊无血管杂音.颈部B超示:双侧甲状腺末见异常,右叶甲状腺上极外侧可探及-3.7 cm×1.7 cm的低回声,边界清,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内部可探及血流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疗效。方法 2015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15例眼周恶性肿瘤患者。男5例,女10例;年龄40~75岁,平均62岁。基底细胞癌12例,鳞状细胞癌3例。病程5个月~10年,中位病程2年。肿瘤范围1.0 cm×0.8 cm~2.5 cm×1.5 cm,均未侵犯睑板。术中肿瘤扩大切除后遗留缺损范围为2.0 cm×1.5 cm~3.5 cm×2.0 cm。采用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修复眼周缺损,皮瓣切取范围为3.0 cm×1.5 cm~5.0 cm×2.0 cm。供区皮下分离后直接缝合。结果 术后15例皮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中位时间11个月。皮瓣无明显臃肿,质地、颜色与周围正常皮肤基本相同,术区瘢痕隐蔽;无上睑下垂、眼睑外翻、眼睑闭合不全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期间肿瘤无复发。结论 颧眶动脉穿支蒂颞部岛状皮瓣能修复眼周恶性肿瘤切除后遗留的较大缺损,具有血供可靠、设计灵活以及术区形态、功能佳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正>患者男,18岁,因"左侧鼻腔堵塞伴眼球突出、嗅觉减退及视物成双2个月"入院。查体:左侧鼻腔大量新生物,易出血。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头部CT:左侧鼻腔、筛窦、上颌窦、蝶窦、额窦及眼眶内见边界不清等及稍低密度肿块(约4.0 cm×7.0 cm×6.4 cm),邻近骨质破坏,左眼内直肌、视神经及眼球内侧壁受侵(图1A),增强扫描呈轻度不均匀强化。头部MRI:上述部位肿块T1WI呈稍低信号,内见斑片状稍高信号(图1B),脂肪抑制T2WI呈高  相似文献   

20.
Tao CS  Lou MQ  Lu YC  Wang L  Wang BX  Li W  Zhang K  Jiang JH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1):1414-1417
目的探讨前床突区手术临床应用解剖,提高前床突区肿瘤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2004年收治的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手术的前床突脑膜瘤12例,其中视力减退者10例,头痛者11例。采用眶上翼点联合入路,肿瘤累及海绵窦者采用额颞眶颧联合入路。磨除前床突。硬脑膜外阻断肿瘤基底部血供。硬脑膜下切除肿瘤。结果本组患者全切除8例,次全切除3例,部分切除1例。全组无手术死亡。术前视力明显减退的10例患者,术后6例明显好转,2例改善,1例无变化,1例较术前恶化,其中术后视力无改变和视力恶化的2例均为术前有明显视神经萎缩的患者。结论前床突脑膜瘤采用前外侧硬脑膜外入路,磨除前床突,有利于肿瘤基底部的血供阻断以及前床突下肿瘤与颈内动脉的分离。眶上翼点联合入路可明显减小手术对脑组织的牵拉,有利于大型肿瘤上极的显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