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C(accessory gene regulator C,agr C)特异结合多肽(简称为N1)对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作用的体外研究。方法以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生物膜表型阳性)和ATCC12228(生物膜表型阴性)作为研究对象。首先将两菌株分别加入浓度为100、200、400、800、1 600μg/mL的N1培养,以相同浓度agrC特异结合无关肽(简称为N0)培养作为对照;24 h后测定吸光度(A)值,确定N1最佳抑菌浓度。两菌株与最佳抑菌浓度的N1及N0分别培养,6、12、18、24、30、48 h测定A值,观察N1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能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与PVC材料片培养6、12、18、24、30 h,扫描电镜观察PVC材料表面生物膜的表面结构;另取与ATCC35984菌株培养6、12、18、24 h的PVC材料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厚度。结果 A值测定显示,N1对ATCC35984菌株最佳抑菌浓度为800μg/mL。ATCC12228菌株与N1及N0培养后均未形成明显生物膜;ATCC35984菌株与N1及N0培养12 h时,生物膜形成能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18、24、30、48 h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观察,ATCC35984菌株与N1及N0培养后,随时间延长均见成熟生物膜结构;而ATCC12228菌株培养后均未见生物膜形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TCC35984菌株与N1培养12 h时细菌量明显少于与N0培养,且以死细菌居多;6、18、24 h时两种培养条件下细菌数量未见明显差别,均以活细菌居多;同时,N1培养12、18 h时生物膜厚度明显小于N0培养(P0.05)。结论 N1抑制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强度有量效关系;其在聚集期阻碍细菌的增殖和聚集,抑制生物膜形成,对成熟生物膜抑制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回顾分析1992~1996年烧伤病人送检标本中检出的细菌和真菌1628株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1 材料与方法1.1 细菌鉴定与标本处理感染分泌物标本种血平板和麦康凯本板37℃孵箱培养,血培养抽取静脉血5ml 置于血培养瓶内,37℃振荡,培养器内培养。每天观察1次。如有细菌生长按《全国临床检验统一操作规程》推荐的方法进行细菌鉴定,血培养1周后细菌生长,感染分泌物培养3天无细菌生长则为阴性。1.2 质控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25923、大粪肠埃希  相似文献   

3.
138例烧伤患者创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临床资料 :138例烧伤患者 ,其中男 92例 ,女 4 6例 ;成人79例 ,儿童 5 9例 ;轻度烧伤 6 6例 ,中度烧伤 4 7例 ,重度烧伤2 1例 ,特重度烧伤 4例。采集住院 1周后患者创面的分泌物 ,行细菌培养 ,采用药敏试剂纸条 (法国梅里埃生物试剂公司 )和TBA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仪进行细菌的鉴定及药敏试验。结果 :138例创面分泌物细菌培养中 ,10 1例有细菌生长 ,阳性率为 73.18% ,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 37例 ,占36 .6 3% ;铜绿假单胞菌 16例 ,占 15 .84 % ;表皮葡萄球菌11例 ,占 10 .89% ;其他菌株 37例 ,占 36 .6 4 %。细菌株药敏检测结果显示 :(1)金黄…  相似文献   

4.
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尿路感染是最常见的社区感染性疾病之一,临床往往首先给予经验性抗菌治疗。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多种耐药菌株不断出现、耐药率不断增加。为进一步了解尿路感染病原菌及其对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我们对门诊尿路感染病原菌进行药敏结果分析,以指导临床用药。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选择在我院门诊治疗的尿路感染患者150例,其中男29例,女121例,平均年龄为(46.83±18.46)岁。所有患者均符合1985年第二届肾脏病学术会议制订的尿路感染诊断标准[1]。2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尿标本分离株用梅埃里公司Vit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鉴定菌种后按照KB法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雌二醇对乳腺癌术后假体表面表皮葡萄球菌生长以及生物膜形成能力及其结构的影响。方法取表皮葡萄球菌标准株ATCC35984,调整浓度至1×107 CFU/m L或1×108 CFU/m L,与硅胶片和终浓度为125 pmol/L的雌二醇混合培养,制备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体外模型。于培养后4、6、12、24、48、72 h,采用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XTT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根据以上检测结果,选择细菌悬液实验浓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35984悬液以及终浓度为50、125、250、500 pmol/L的雌二醇悬液,分别与硅胶片混合培养制备生物膜体外模型,以未添加雌二醇悬液(0 pmol/L)作为对照;另取实验浓度表皮葡萄球菌ATCC12228悬液,同法制备模型,作为阴性对照。于培养后4、6、12、24、48、72 h同上法检测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长动力及生物膜形成能力,扫描电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超微结构;培养6、12、24 h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硅胶材料表面细菌生物膜厚度。结果根据XTT法及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结果,选择浓度为1×107 CFU/m L细菌悬液进行实验。XTT法检测示,ATCC12228和ATCC35984菌株分别在4、6、12、24、72 h和4、6、24、72 h时,其125、250、500 pmol/L组细菌生长速度快于0、50 pmol/L组(P0.05),4、6、72 h时500 pmol/L组快于125、250 pmol/L组(P0.05),72 h时250 pmol/L组快于125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时间点两种菌株相同雌二醇浓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检测:各时间点ATCC12228菌株各雌二醇浓度组生物膜形成均为阴性。而ATCC35984菌株培养4 h即有生物膜形成,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厚,24 h时达峰值;培养4、6 h,0 pmol/L组生物膜厚度大于125、250、500 pmol/L组(P0.05);12 h开始125 pmol/L组生物膜最厚,与其他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示,ATCC35984菌株在培养6 h时125、250、500 pmol/L组的生物膜厚度小于0、50 pmol/L组(P0.05),其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各组生物膜厚度逐渐增加,12、24 h时125 pmol/L组生物膜厚度明显大于其他浓度组(P0.05)。扫描电镜观察示,各时间点与其他浓度组相比,125 pmol/L组形成的生物膜结构范围最广,结构最致密、最丰富、层次最多。结论高浓度雌二醇可促进表皮葡萄球菌生长、生物膜形成和生物膜的成熟。  相似文献   

6.
1 对象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 标本来源于2005年1月-2007年9月笔者医院烧伤病房收治的1704例住院烧伤患者的创面分泌物、血液、中段尿、静脉导管尖端、气管导管,共计1468份.质控标准菌株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29213,铜绿假单胞菌ATCC 27853,大肠杆菌ATCC 35218,白色念珠菌ATCC10231.  相似文献   

7.
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pgaABC基因簇表达及生物膜表型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Xiang J  Sun Z  Song F  Huan JN 《中华烧伤杂志》2011,27(2):100-103
目的 观察并探讨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pgaABC基因簇转录表达水平及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表型变化.方法收集2009年1月-2010年10月笔者单位住院烧伤患者创面、血液和静脉导管分离的鲍氏不动杆菌24株,以其标准菌株ATCC 19606为对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各菌株pgaABC基因簇表达;分别采用改良微孔法及试管法在静置(静态)和摇菌(动态)状态下体外培养各菌株16 h,进行细菌生物膜半定量检测;各菌株体外培养48 h后荧光染色,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生物膜厚度.对数据行t检验.结果 (1)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pgaB基因转录相对表达量为27.91±7.93,明显高于设定基准为1.00的标准菌株(t=5.77,P<0.05);pgaA和pgaC的表达量分别为1.01±0.28、1.15±0.38,与标准菌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0.04、0.64,P值均大于0.05).(2)静态培养16 h,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与标准菌株的生物膜半定量结晶紫染色吸光度值相近;而临床菌株动态培养16 h,生物膜半定量结晶紫染色形成明显的紫色环,吸光度值为1.25±0.31,显著高于标准菌株(0.76±0.03,t=2.67,P<0.05).(3)体外培养48 h,临床菌株ECM中绿色荧光强度及分布均多于标准菌株,临床菌株生物膜厚度为(27.3±9.4)μm,明显大于标准菌株的(15.6±1.7)μm,t=2.09,P<0.05.结论烧伤患者鲍氏不动杆菌pgaABC基因簇中pgaB转录水平增高,从而导致细菌ECM增多,这可能与鲍氏不动杆菌临床菌株生物膜形成能力和厚度增加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expressions of pgaABC gene clusters and changes in biofilm (BF) phenotype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AB) isolated from burn patient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0, 24 strains of AB isolated from burn patients hospitalized in our burn wards were collected for the study, while the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was used as control. Expressions of pgaABC gene clusters were detected by real 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RT-PCR. All strains were cultured for 16 hours in vitro, BF with semi-quantitative detection was respectively evaluated by modified microtiter-plate test under stable condition and tube test under shaking condition for expression of absorbance value. All strains were cultured for 48 hours in vitro, then stained with fluorescent agent and collected for measurement of BF thickness with 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 ( CLSM ). Data were processed with t test. Results ( 1 ) The expression of pgaB gene (27.91 ± 7.93 ) in clinical AB strains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of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1.00, t = 5.77, P < 0.05 ).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expression of pgaA and pagC genes between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1.00) and clinical AB strains (1.01 ± 0.28,1.15 ±0.38, with t value respectively 0.04, 0.64, P values all above 0.05). (2) After being cultured for 16 hours, BF of clinical AB strains cultured under shaking condition formed distinct "purple circle" , and its absorbance value ( 1.25 ±0.31 )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0.76 ± 0.03, t =2.67, P < 0.05 ). There was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absorbance value between clinical AB strains and standard strain ATCC19606 cultured under stable condition. (3) After being culture for 48 hours, green fluorescence intensity and distribution in extracellular matrix of clinical AB strains were stronger as compared with those of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and BF thickness in clinical AB strains [(27.3 ± 9.4) μm] was thicker than that in standard strain ATCC 19606 [( 15.6 ± 1.7) μm, t = 2.09, P < 0. 05]. Conclusions The high expression of pgaB gene in AB strains isolated from burn patients can induce production of extracellular matrix, which may be related to increase in the ability and thickness of BF formation.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并评价两种商业化MALDI-TOF MS系统--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在临床常规实验室细菌鉴定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沈阳军区总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临床分离的细菌共238株(包括40个菌属和81个菌种)。按照本实验室临床菌株年分离率,将其分为临床常见菌(149株)和不常见菌(89株)。同时采用两种MALDI-TOF-MS系统对上述菌株进行鉴定,结果与Vitek2 compact常规生化鉴定进行比较,对3种方法检测结果不一致菌株用16 S rDNA测序确认。结果本研究238株细菌中,Bruker Biotyper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5%和90%,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1%和87%,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11株和21株。在149株常见细菌中,Bruker Biotype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8%和96%,Vitek- MS属和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7%和95%。89株不常见细菌中, Bruker Biotype和Vitek-MS属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90%和79%,种的正确鉴定率分别为83%和73%,无鉴定结果的菌株分别为8株和16株。结论 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者种的鉴定水平相似。对不常见细菌,Bruker Biotype属的正确鉴定率高于Vitek-MS。两种质谱仪数据库都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阴沟肠杆菌分离菌株的临床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及产碳青霉烯酶情况。方法收集2014年6月至2016年2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98例患者分类标本培养的菌株,应用BD Phoenix~(TM) 100细菌鉴定及药敏系统鉴定菌种和药物敏感性,并适当补充K-B法药敏试验;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下降的菌株进行Carba NP实验表型确证,并且进行PCR测序确定基因型;采用阴沟肠杆菌的MLST技术进行分子分型。结果共检出非重复分离的阴沟肠杆菌298株,其中标本主要为痰液(29.87%),其次为尿液(25.50%)。科室分布中,神经外科(17.79%)检出最多,其次为肝胆外科(12.75%)。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唑林的耐药率最高(98.1%)、其次为氨苄西林(89.7%);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的菌株中,9株菌通过Carba NP实验检测,其中8株为阳性,1株为阴性。PCR扩增出4株产NDM-1基因的菌株,其中1株联合产VIM-19基因的菌株,一株单产VIM-19型基因,均经过测序比对验证。将4株产NDM-1碳青霉烯酶的细菌进行MLST分型,得到3个不同的ST型,分别为ST508,ST509和ST145。结论阴沟肠杆菌的耐药较为严峻,感控部门应加强对本地区产碳青霉烯酶菌的监测,以减少耐药菌的产生和播散。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耐药菌快速检测的临床应用对并发碳青霉烯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血流感染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预后改善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东部战区总医院普通外科2022年2月至2023年2月期间收治的73例伴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并发CRE血流感染的严重腹腔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诊疗过程中, 是否针对首个CRE阳性血培养样本进行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检测, 将患者分为GICA组(17例)和常规检测组(56例)。GICA组和常规检测组的年龄[分别为(55.9±17.3)岁和(47.6±16.4)岁]、性别(分别为16例男性、1例女性和41例男性、15例女性)、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中位数[分别为3.0(2.0, 4.0)和3.0(2.0, 4.8)]、脓毒性休克(分别为10例和39例)和急性肾损伤(分别为8例和40例)等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的血培养标本均常规进行传统细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检测;GICA组患者使用GICA试剂盒直接检测阳性血培养标本, 进行碳青霉烯酶检测。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自CRE血流感染发作到启用针对性抗生素及合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真菌性泌尿系感染的菌群分布和药敏情况,从而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真菌药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2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泌尿外科确诊的真菌性泌尿系感染患者的中段尿培养阳性结果(菌株鉴定和药敏试验)及临床资料。结果:从3 473份中段尿培养阳性标本中共分离出真菌224株,分离率为6.45%,其中男111例,女113例,年龄16~90岁,平均(54.84±15.08)岁。最常见的真菌为白假丝酵母菌,共111株(49.55%),其次为光滑假丝酵母菌53株(23.66%)。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所有菌株敏感率较强,两性霉素B与氟康唑的敏感率均分别高于伊曲康唑、咪康唑和5-氟胞嘧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真菌性泌尿系感染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临床上经验性治疗可首选氟康唑,严重感染患者考虑两性霉素B治疗,并及时根据菌株的鉴定结果及其药敏试验有效地调整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对科学使用枕头防治颈椎病的建议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颈椎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以 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为多。该病具有发病率高 ,治疗时间长 ,治疗后极易复发等特点。本院自 1999年 7月~ 2 0 0 1年 12月 ,对颈椎病伴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的 70例病人 ,采用科学用枕的方法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70例 ,住院病人 5 2例 ,门诊病人 18例。男 5 0例 ,女 2 0例。分别经CT ( 4 3例 )、MRI( 2例 )、X线 ( 2 5例 )诊断为颈椎病并椎间盘突出或膨出。年龄 31~ 70岁 ,平均5 0岁。其中 41~ 6 0岁发病率最高 ,共 45例 ,占 6 4.3%。用枕不当者 5 4例 ,占 77.2 %。病史…  相似文献   

13.
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1996~2002年采用中空螺丝钉、130°角钢板、动力髋螺钉(DHS)、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352例,对资料完整的294例进行比较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69例,女125例,年龄21~97岁,其中30岁以下8例,30~50岁54例,50~70例105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自行设计的外翻法激光包皮环切术 ,自 2 0 0 0年以来治疗包皮过长、包茎 1 0 70例 ,疗效较好 ,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 1 0 70例 ,年龄 4.5~ 68岁 ,其中 <1 0岁36例 ,~ 2 0岁 1 49例 ,~ 30岁 5 71例 ,~ 40岁 1 97例 ,~ 5 0岁 79例 ,~ 60岁 32例 ,~ 70岁 6例。1 0 70例中包茎 5 6例 ( 5 .2 0 % ) ,包皮过长并发尖锐湿疣 1 68例 ( 1 5 .70 % )。1 .2   手术方法常规备皮、消毒、铺术巾 ,用 2 %利多卡因、0 .5 %布比卡因各 3~ 5ml阴茎根部阻滞麻醉。常规消毒一块可塑性薄金属片 (易拉罐铝皮 ) ,长 8…  相似文献   

15.
近8年细菌检出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感染病原菌变迁的规律对细菌变迁的原因和降低耐药菌株发生率的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调研分析我院8年(1997~2004)来10392株细菌检出情况。将资料分为1997~2000和2001~2004前后两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近4年来真菌检出率高居首位,过去少见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排序已跃升到第9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菌株从1997年的6.6%递增至2004年的57.5%;头孢他啶在停用后,近几年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的菌株检出率有明显下降。结论:医院感染细菌及耐药菌株的检出率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说明医院感染监测对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自 1990~ 2 0 0 2年共收治骨折伤病员 375 0例 ,其中胫骨平台骨折 2 2 5例 (6 % ) ,现对其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效果回顾性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资料来源 从我院病案室的 375 0例骨折伤病员中抽调2 2 5例 (6 % )胫骨平台骨折伤员的病历资料 ,按其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其资料完整 ,真实可信 ,可供总结分析。1 2 一般资料  2 2 5例中男性 16 4例 (72 9% ) ,女性 6 1例(2 7 1% ) ,年龄 10~ 70岁 ,平均 4 2岁。年发病率  1990年 5例 (2 2 % ) ,1991年 8例 (3 6 % ) ,1992年 12例 (5 3% ) ,1993年 11例 (5 9% ) ,1994年 …  相似文献   

17.
70岁以上高龄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处理经验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总结连续 2 6例 70岁以上高龄 (>70岁 )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围术期治疗经验。方法  2 0 0 0年 12月至 2 0 0 1年 5月期间 2 6例 >70岁患者行 CABG,16例在体外循环 (CPB)下进行 ,10例在常温下进行 ;并与同期行 CABG的 <70岁患者 (平均年龄 5 6 .4 7± 8.0 5岁 )进行对比。 结果  >70岁患者中术后死亡 1例 ,手术死亡率 3.85 % ,其他患者恢复平稳出院。 结论  >70岁患者行 CABG结果良好 ,常温 CABG有更多的优点 ,围术期呼吸功能的维护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我院1978年1月至1988年9月收治的60岁以上老年人腹股沟疝共224例(占同期同类病例的40.3%),并探讨其临床特点。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男196例,女28例。平均年龄为69.2岁(60~89岁)。其中60~69岁131例(58.5%),70~79岁84例(37.5%),80~89岁9例(4.0%)。  相似文献   

19.
<正> 我院1991年1月~2001年1月共手术治疗70岁以上高龄胃癌贲门癌53例,均经病理证实,现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53例胃癌贲门癌病人中,男35例,女18例。年龄70~83岁,平均年龄75.5岁。肿瘤发生部位:胃窦部24例(45.8%),贲门胃底部14例(26.3%),胃体8例(14.8%),弥漫型7例(13.1%)。分期:Ⅰ期1例(1.9%),Ⅱ期4例(7.5%),Ⅲ  相似文献   

20.
从采自非洲 (喀麦隆和加纳 )的 3 3个土样中分离得到的产生脂肪酶的细菌H 1 ,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 .以菌株H 1为出发菌株 ,经紫外线照射和亚硝基胍处理 ,得诱变菌株H 58,其脂肪酶产生能力达 4 0U/mL .对菌株H 58进行生产能力的稳定性试验 ,结果良好 .连续传代 5次能保持良好的产脂肪性能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