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分析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后康复中的临床疗效,为脑瘫儿童的康复提供可靠方法。方法:2003年9月至2007年4月脑瘫患儿226例,男125例,女101例;年龄3~10岁,平均6.8岁;随机分为对照组113例和治疗组113例。治疗组:男66例,女47例;年龄3-8岁,平均(6.5±1.2)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同时辅以运动疗法。,对照组:男59例,女54例;年龄3~10岁,平均(6.9±1.5)岁;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两组治疗前后采用小儿脑瘫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CMFM)、肌张力评分、被动关节活动度进行评估。结果:226例均获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8个月。治疗后组间进行比较:治疗组GMFM得分平均(134.29±46.43)分,高于对照组(P〈0.05);肌张力评分平均(1.27±0.42)分,优于对照组(P〈0.05);关节活动度中踝背屈角度平均(14.2±3.1)°,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运动疗法在脑瘫儿童SPR术后康复中具有明显效果,有助于减轻痉挛状态、降低肌张力、改善脑瘫儿童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运动功能中、远期随访疗效。方法 收集1992年10月~2000年12月施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的脑瘫共195例,男142例,女53例,年龄最小的为3岁,最大的为22岁,平均为6.9岁。根据运动功能评分评定手术前后的运动功能。结果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运动功能有改善。术前不能独立行走的共有37例,其中20例复诊时具有独立行走的能力。结论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远期可改善患者站立和行走时的交叉和尖足畸形,改善患者行走步态,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尤其是改善独立行走能力。  相似文献   

3.
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上肢微循环变化的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 (SPR)治疗痉挛型脑瘫 ,上肢甲襞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用国产XG -8多媒体多功能微循环检测仪 ,观察腰骶段SPR治疗脑瘫手术前后上肢微循环的变化。结果 :手术后患儿甲襞微循环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 :腰骶段SPR治疗能改善上肢微循环  相似文献   

4.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痉挛(附40例报告)卢一生,黄宏前,杨永,王云波,王宝虎痉挛性脑瘫以往采用非手术治疗和矫形外科治疗,因不能有效地解除痉挛和改善肢体功能,故临床疗效不佳。近年来,国内新开展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等肢体痉挛,获得了...  相似文献   

5.
胸腰段脊神经后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近年来,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electiveposteriorrhizotomy,SPR)治疗痉挛性脑瘫,已被国内外众多学者应用,并获得较好疗效。腰骶段手术切除L2~S1棘突及椎板显露硬膜,切开硬膜后用电刺激法选择切断部分脊神经后根来解除下肢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的改良,以期提高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减少并发症。方法:对23例痉挛性脑瘫患者行腰骶段SPR,采用全椎板切下原位同植;6例肢体痉挛较重者同时做选择性脊神经前根切断术(SAR);5例患肢挛缩畸形较重者,选择性神经根切断后,Ⅰ期行矫形于术。结果:23例术后1周内疗效评价:优21例(91%);良2例(9%)。19例得到8个月~3.6年(平均2年)随访,疗效评定优15例(80%);良4例(20%)。结论:SPR术中采用全椎板切下原位回植能维持腰椎稳定性,部分SPR结合Ⅰ期矫形术能够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神经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治疗痉挛性脑瘫新的手术方法。方法 利用臂丛神经根相互代偿的原理设计了选择性臂丛神经根断术以及腰骶神经根选择性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方法,对9例病例进行治疗(上肢7例,下肢2例)结果术后9例患者肢体痉挛明显减轻,功能得到显著改善。结论 选择性神经根切断术对减轻脑瘫肢体痉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0例初步报告秦皇岛开发区医院(066006)顾暇筠,李庆昌,张淑艳,张必清,杨东侠1991年以来,我院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部分病例加用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剥脱术和肢体畸形矫正术治疗痉挛性脑瘫30例...  相似文献   

9.
脑性瘫痪是一种常见的儿童时期神经系统伤残的临床综合征,其严重影响患儿及家属的生活质量,同时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国内外学者将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应用于痉挛型脑瘫或伴有肢体痉挛的混合型脑瘫的治疗中已有很长的历史。其改善脑瘫患者下肢痉挛疗效确切,且极少出现复发现象。术后脑瘫患者结合康复治疗后,其肌力较前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在术后即可出现明显改善,且中长期随访未见反弹,患者整体步态得到长期明显改善。笔者认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在改善脑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面疗效显著,值得推广,但必须遵循术前选择合适的病例,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及时有效康复治疗的原则,才能使其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0.
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治疗脑瘫下肢痉挛的麻醉处理严晓晴1邓小明1孟明霞1刘树孝1年申生2我院自1995年5月采用选择性切断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脑瘫下肢痉挛24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麻醉处理情况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全组24例,男17例,...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及其方法改进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自1990年5月始,采用选择性腰骶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302例。其中脑瘫患者288例,平均年龄10.4岁。按照Ashworth5级法,术前肌张力平均3.8级,术后降至1.2级。作者在高选择法、电刺激技术以及分段跳跃式椎板切除显露神经后根等方面对传统的SPR术式做了改进。122例随访超过2年,痉挛解除有效率达96.6%,功能改善率达83.6%。本文还对SPR解除痉挛的可行性、手术方法改进的意义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 It is well known that selective posterior rhizotomy is effective for relieving spasticity associated with cerebral palsy. However, there is significant variation between surgeons in terms of how much and which of the posterior rootlets should be cu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ambulatory function without causing adverse effects. METHODS: The study population was composed of 200 CP patients who underwent SPR more than 1 year before this study. The children were divided into 4 groups (Group A had their L1-S2 roots cut, Group B had the L2-S2 roots cut, Group C had the L2-S1 roots cut, and Group D had the L2-S1 roots and the unilateral S2 root cut). We assessed lower limb spasticity, passive range of motion, ambulatory function, and gait pattern in each group. RESULTS: Inclusion of L1 and S2 in the lesioning process of SPR was more effective at relieving spasticity in terms of hip adduction and ankle dorsiflexion respectively and improving ambulatory function (p < 0.01). Although lesioning of S2 carried a greater risk of urinary dysfunction, resection of less than 50% of S2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mbulatory function without urinary complications (p < 0.01). Unilateral lesioning of S2 was an alternative option in selected cases with different amounts of spasticity in the ankles for the same purpose. CONCLUSIONS: We propose that L1 and S2 roots should be included in the lesioning process of SPR for effective improvement of gross motor function, but that resection of these roots should be less than 50% to prevent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3.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对脑瘫患儿膀胱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除术,(F-SPR)对脑瘫儿童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组病例为行F-SPR的脑瘫儿童97例,术前1周和术后6个月行膀胱平均功能容量(AFBV)测定和尿液动力学检查。结果:痉挛型脑瘫术前下尿路症状(LUTS)发生率为34.24%,混合型发生率为58.33%;术后分别下降至20.54%和29.165。尿流动力学检查36例中术前26例(72.22%存在尿流动力学指标异常,其中18例(69.23%)无临床症状,AFBV和尿流动力学指标术后改善明显,I2-S1节段SPR较L5-S1节段SPR改善明显。结论:约50%脑瘫儿童合并有临床静止性膀胱功能障碍。F-SPR在有效缓解下肢痉挛的同时,可改善膀胱贮尿功能,减少上尿道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脑性瘫痪尿流动力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材料和方法:本组病例为采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脑瘫儿童78例,术前1周内行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25例(32.05%)脑瘫儿童合并下尿路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其中20例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3例为混合型运动神经元损害、1例为单纯下运动神经元损害、1例正常;53例(67.95%)脑瘫儿童无下尿道临床症状,尿流动力学检查中35例(66.04%)膀胱总容量及顺应性下降、膀胱充盈压增加。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可明确脑瘫儿童下尿道症状的神经病学原因,同时发现无下尿道症状的脑瘫儿童中至少50%以上合并临床静止性膀胱功能障碍,符合SPR适应证的患儿应尽早行SPR术。  相似文献   

15.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临床应用。方法:对经过SPR手术的58例患术后情况进行分析。:SPR手术对解除肌痉挛、降低异常的肌张力效果显,但术后的下肢乏力和脊柱不稳不容忽视。结论: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但应配合术后的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6.
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远期随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Wang Q  Hou T  Zhang C  Nian S  Wu Y  Yang X  Gu X 《中华外科杂志》1998,36(11):674-676
目的探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治疗痉挛性脑瘫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经过SPR术后4年以上随访的26例以下肢痉挛为主要症状的脑瘫患者的痉挛解除和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测定、分析。结果9例轻度患者中,有7例能单腿站立;12例中度患者中,有7例能在室内脱手行走;5例重度患者中,有3例能单手扶持下行走。本组26例中有3例分别出现骨盆倾斜、脊柱侧凸、前凸加重等并发症。结论SPR手术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重视术前、后的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17.
脊髓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前、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探讨脊髓圆锥部选择性脊神经前,后根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的疗效。方法1994-1998年在脊髓圆锥部进行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的同时进行选择脊神经切断术治疗痉挛性脑瘫28例。并选10例双下肢痉挛性脑瘫患者作同体两侧肢体不同方法治疗对照,右侧行SPR+SAR手术,左侧仅行SPR手术。结果脊髓圆锥部手术较腰骶部传统术式具有切口小,创伤小,出血少,操作简捷,手术时间短和并发症少等优点。按刘小林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