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应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46例慢性下肢缺血性疾病的患者.结果 42例小腿疼痛缓解,小腿冷、凉感觉消失;35例足部疼痛改善;29例足部冷、凉感消失;4例术后4周因为小腿中段以下出现坏死导致截肢.42例保肢病例,干细胞移植术后3个月,间歇性跛行距离由(87.45±41.22)m增加到(348.52±147.24)m,下肢皮温由(28.52±0.51)℃增加到(33.56±0.62)℃,踝肱指数(ABI)由(0.48±0.06)增加到(0.75±0.07),移植前后3项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优于移植前.术后6个月和12个月下肢动脉影像学检查显示,37例均有不同程度的新生侧支血管形成.结论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尤其对远端动脉流出道差的患者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3例TAO患者(17条患肢)行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肌注移植术,采用主观指标包括患肢疼痛和冷感以及客观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经皮氧分压(TcPO2)和足部溃疡变化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移植治疗2个月后疼痛缓解者15条,冷感缓解者16条。移植前ABI为0.37±0.06,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0.50±0.17(P〈0.05),ABI改善者9条。TcPO2移植治疗前为(24.59±3.36)mmHg(1mmHg=0.133kPa),移植治疗后2个月为(35.00±10.44)mmHg(P〈0.05),TcPO2改善14条。溃疡改善者7条。经4~18个月(平均8个月)随访,患者主观症状改善者13条;客观指标ABI为0.45±0.14,与移植治疗前和移植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O2为(33.24±10.43)mmHg,与移植治疗前和移植治疗后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改善率为70.6%(12/17)。溃疡愈合者5条,有2例2条患肢的溃疡伴疼痛无缓解,无死亡及高位截肢者。所有患者经常规检查未发现视网膜增生、恶性肿瘤、心肌梗塞、脑梗塞、血管瘤形成等并发症。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TAO手段,改善患肢症状及促进溃疡愈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采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干细胞,采集5例TAO患者自体骨髓干细胞并分离,配成干细胞悬液注射于患肢小腿肌肉。结果治疗6个月后,患肢疼痛、冷感、麻木感症状减轻,平均级别分别下降2.2级、1.4级、2.4级;跛行距离延长,平均下降2.8级;溃疡逐渐愈合,溃疡面积平均下降2.8级;踝肱指数平均升高0.27。患者术后CT血管造影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见患肢有新生血管。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TAO是一种可行且早期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腔内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tis obliterans,TAO)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总结上海中山医院血管外科2006年4月至2008年5月收治TAO患者16例(18条下肢)TAO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病变肢体行下肢造影,根据术前CTA结果显示的流入道和流出道情况行置管溶栓术和球囊扩张成形术.结果 本组16例患者18条肢体行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plasty,PTA),3条肢体术后无明显改善,其中1例手术2周后行膝上截肢术.FFA即时成功率为83.34%(15/18).术后15条患肢皮温明显升高,间歇性跛行消失或跛行距离延长,静息痛消失或明显减轻,9例足背或胫后动脉搏动恢复.术后1周踝/肱指数由术前0.33±0.16恢复至0.79±0.23.8例有足趾坏死者渗出消失、创丽愈合.术后随访16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随访10.84个月.以下肢CTA和A/BI检杏行术后随访,术后3个月的通畅率为81.33%,1年通畅率为60.23%.结论 TAO患者行PTA能改善患肢血供,促进溃疡及创面的愈合,增加保肢率,降低截肢平面.近期效果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与非动员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25例严重缺血的TAO患者分为A、B两组,A组12例为骨髓动员组,B组13例为非动员组。两组患者抽取骨髓血150~200ml,分离纯化后行下肢肌肉注射法移植术,观察丰观及客观指标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移植2个月后两组多数患者疼痛和冷感有缓解,但缓解率两组无差异,两组溃疡愈合率无差异;经平均10个月随访,两组主观症状缓解率及溃疡愈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2个月后踝肱指数(ABI)和经皮氧分压(TcPO2)较术前有显著提高,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平均10个月随访,两组间ABI和TcPO,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有2例2条患肢溃疡无改善,无步匕亡及高位截肢者,全部患者无严重并发症发乍。结论骨髓动员和非动员两种方式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TAO手段.尤其对改善患肢症状及促讲溃疡的愈合效果明显,而骨髓动员组的疗效优于非动员组.  相似文献   

6.
不同移植浓度自体骨髓干细胞治疗下肢缺血临床疗效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17  
目的比较自体骨髓干细胞不同移植浓度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在治疗下肢缺血的临床作用和近期疗效。方法2003年12月~2004年12月,对22例双下肢缺血的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将每一患者其中缺血较严重的一侧分为实验组(A组),较轻的一侧为对照组(B组)。A组移植骨髓干细胞浓度>1×108个/条下肢,B组<1×105个/条下肢。应用谷涌泉提出的患肢疼痛、冷感和麻木等主观标准,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index,ABI)、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oxygenpressure,TcPO2)、Tateishi-Yuyama等提出的新生侧支血管评估、保肢率和足部创面的变化等客观标准评价其疗效。术后1、2和4周分别观察其疗效,并选择4周时的疗效作为评价标准。结果A、B组疼痛缓解有效率分别为90.0%和16.7%(P<0.01),冷感缓解改善率分别为90.5%和5.3%(P<0.01),患肢麻木改善有效率分别为62.5%和9.1%(P<0.01)。术后4周的ABI测定,A、B组分别增加了31.8%和0;TcPO2测定,A、B组增加有效率分别为94.4%和11.1%(P<0.01);新生侧支血管评估分级,12例患者经术后血管造影复查,A组有效率为100%,B组除2条下肢为+1级外,余均未见增多的新生血管;截肢率A、B组分别为4.5%和27.3%(P<0.05);足部创面的变化,A组有效率为75%,B组无效。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疾病的疗效与移植的干细胞总量有密切的关系,移植量<1×105个/条下肢时无效或仅有微弱疗效,移植量>1×108个/条下肢时,大多数患者是有效的,但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骨髓动员刺激后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的初步疗效。方法2005年5月~2005年12月收治下肢缺血35例43侧患肢,男23例,女12例。年龄34~90岁,平均71.3岁。病因:糖尿病下肢缺血30例38侧患肢,单纯动脉硬化闭塞症2例2侧患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3侧患肢。其中间歇性跛行期5例5侧患肢;静息痛期15例19侧患肢;组织缺损期15例19侧患肢,其中组织溃疡期9例12侧患肢;组织坏疽期6例7侧患肢。在抽取骨髓前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刺激骨髓2~3d,每天300μg;抽取骨髓血130-200ml,经分离纯化后再行移植。采用下肢肌肉局部注射13例19侧患肢,下肢动脉腔内注射16例16侧患肢,下肢肌肉局部注射与动脉腔内同时注射6例8侧患肢进行移植。结果术后2个月肢体疼痛改善率为94.7%,冷感改善率为97.1%,肢体麻木改善率为93.3%。5例5侧患肢间歇性跛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增加。44.2%患者的踝肱比值(ankle/brachial index ABI)有不同程度增加。39侧患肢行经皮氧分压(transeutaneous oxygen pressure,TeP02)测定,92.3%有不同程度增高。患肢溃疡:在9例11侧患肢中,愈合1侧,明显缩小或缩小3侧,无变化7侧,其中3侧患肢被截肢。术后行血管造影评估25例34侧患肢,91.2%患肢的侧支循环有不同程度增加。并发症:骨髓动员刺激出现发热和轻微乏力各1例,均自行缓解;单个核细胞移植后1周出现轻度心肌梗死1例,药物治疗1周后恢复出院,1个月后因患肢疼痛加重行膝下截肢。32例40侧患肢获随访3412个月,症状消失13侧,明显改善15侧,改善8侧,复发2侧,无效2侧。客观评价标准与术前比较ABI增加25侧;TcPOz测定增加36侧;21侧患肢的血管造影显示90.5%患肢有新生侧支形成;10侧患肢足部溃疡7侧愈合,3侧明显缩小;3侧患肢截除坏疽足趾者于术后2~3个月愈合出院。结论经骨髓动员刺激后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下肢缺血,具有抽取骨髓血少、细胞量多、近期效果好且安全性高的优点,是除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外的又一种治疗下肢缺血的新方法。远期效果尚需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下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动脉内膜剥脱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的108例(114条肢体)TAO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踝肱指数(ABI)、保肢率、Rutherford分级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以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患者术后1周累计保肢率为100%,术后6个月累计保肢率为98.2%,术后12个月累计保肢率为95.6%。和术前相比,患者术后1周、6、12个月ABI均明显升高(P0.05),Rutherford分级和VAS疼痛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动脉内膜剥脱术联合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对TAO患者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应用于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评价其疗效。方法分析应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法治疗的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将患者随机等分为2组。第1组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下肢肌内注射法移植,第2组采用下肢动脉腔内注射法移植。患者在抽取骨髓前均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骨髓细胞2~3d,300μg/d,动员末日抽取骨髓血200mL,经分离纯化后移植入患肢(双下肢患者选取症状重侧)。每月定期电话随访症状的变化。6个月后复查皮温、经皮氧分压(TcPO2)、踝肱指数(AB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随访内容包括疼痛、冷感、麻木、跛行距离、溃疡坏疽情况。结果全部患者获得随访,移值后6个月各项观察指标与移植前对比,患肢皮温、TcPO2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I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侧支循环再生及临床症状各指标总有效率均≥6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动员刺激后的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慢性缺血性疾病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 。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与中药合用对各种原因所致下肢缺血的治疗作用.方法: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使患者骨髓处于增生活跃状态,抽取骨髓血分离单个核细胞.移植采用缺血肢体远端动脉腔内及肌肉多点注射.观察患者手术前后肢体疼痛、冷感、间歇性跛行、溃疡创面情况评分以及踝肱比(ABl)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肢疼痛及冷感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延长,创面愈合加快,ABI在术后短期内无明显升高.结论: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移植结合中药治疗可以迅速改善下肢缺血患者的疼痛及冷感,促进伤口愈合,中远期有效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