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术后并发脂肪栓塞综合征1例报告李英军脂肪栓塞综合征(FatEmbolismSyndrome,FES)是发生在严重创伤,特别是长管状骨骨折和骨盆骨折的严重并发症。作者遇一患者因腹膜后巨大脂肪肉瘤术后并发FES,报告如下:患者女,70岁...  相似文献   

3.
郑琼英 《护理学杂志》2006,21(11):67-67
目的探讨减轻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痛苦的有效翻身方法。方法将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分别采用传统法和改良法进行翻身。结果观察组翻身时感觉疼痛者6例(13.95%),对照组为39例(90.7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改良翻身法可减轻患暑翻身时的痛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翻身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下肢骨折术后疼痛的相关因素,有针对性地加强术后疼痛的护理。方法利用“术前焦虑量表”及自行设计的“骨折术后疼痛原因调查表”,对100例下肢骨折手术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术后造成疼痛的原因与术后天数密切相关(χ^2=283.25,P〈0.01)。术前焦虑与术后疼痛存在重度的正性相关(r=0.4226)。结论针对上述特点提出了通过术前心理护理,术后相应的护理措施和使用镇痛药物缓解术后疼痛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血栓栓塞(PE)统称为静脉血栓栓塞,是大手术后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而髋关节矫形术病人是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的高危人群。本研究拟从围术期病人、手术和麻醉方面全面分析髋关节矫形术后病人下肢DVT的危险因素,以便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中药熏蒸联合心理疏导在骨折术后康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熏蒸联合心理疏导在骨折术后康复护理的疗效。方法观察对象均来自我院骨伤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A组(试验组)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拆线后第2天,在常规康复指导的基础上给以中药熏蒸及心理康复疏导。B组(对照组)四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后伤口拆线后第2天,只作常规康复指导。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体征改善程度的差异,心理康复评分。结果试验组的症状、体征改善率,心理康复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熏蒸联合心理疏导可以对骨折患者术后早期身心康复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并发脑梗死的发生机制,探讨早期预防、救治的措施。方法:总结18例经影像学证实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按格拉斯哥结果分级(GOS)判断预后的标准,恢复良好8例,中残4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结论: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并发脑梗死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提高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瑞昔布应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帕瑞昔布组(30例)和静脉自控镇痛组(对照组,30例)。比较两组间术后镇痛效果、吗啡累计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数等指标。结果帕瑞昔布组在术后6、12、24h的VAS分值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术后2、48h的VAS分值近似(P〉0.05)。帕瑞昔布组吗啡累计使用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数亦少于对照组。结论老年股骨转子问骨折患者术后使用帕瑞昔布镇痛效果理想,利于患者康复,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局部浸润与自控镇痛泵对髋部骨折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和对照实验,将髋部骨折术后123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对照组62例。治疗组在皮肤缝合前术区行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对照组予术后静脉镇痛泵镇痛,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后10 h内的疗效进行评估,比较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对于髋部骨折术后镇痛效果良好,不良反应显著减少,因此罗哌卡因局部浸润是髋部骨折术后镇痛的一种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钩钢板治疗Neer II型锁骨骨折术后锁骨中段骨折的潜在危险因素。 方法在2009年3月至2019年7月期间,有294例患者使用了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并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79例术后未发生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对照组)、15例发生了术后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并发症组)。本研究收集了患者的数据,包括性别、年龄、骨折患侧、体重指数、吸烟情况、最内侧螺钉的种类、是否由住院医师作为术者进行手术、术中钩钢板是否进行了塑型、钢板的孔数、钩的深度、并发症的发生时间和发生时有无第二次创伤。本研究采用卡方检验对所有潜在的危险因素在对照组和并发症组间进行了比较。最后对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变量进行了Logistic回归分析。 结果高龄患者在使用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骨折后,更容易出现锁骨中段骨折(OR= 3.478; 95% CI : 1.719~15.407; P= 0.003)。 结论患者高龄可以显著增加钩钢板固定后锁骨中段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 OVCF)的有效微创手术方式。随着手术的广泛应用,PVP和PKP术后椎体再次骨折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关注。本文就PVP或PKP术后邻近椎体再发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子宫动脉栓塞术在终止切口妊娠中的作用。方法2004年4月-2010年10月在我院行刮宫术的切口妊娠患者中,筛选术前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和未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各12例。结果栓塞组患者刮宫术术中出血量(25.0±11.3)ml,明显低于未栓塞组(190.0±229.1)ml(P〈0.01);栓塞组未出现大出血病例而未栓塞组发生2例(16.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栓塞组16.7%(2/12),未栓塞组25.0%(3/12),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子宫动脉栓塞应用于刮宫术治疗切口妊娠患者,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是安全有益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术与脾修补术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我院进行的16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和23例脾修补术。结果:2组病人均无死亡病例。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2例有术后并发症,脾修补术组10例有术后并发症(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病人无输血,脾修补术组16例输血,平均输血(650.6±178.3)ml(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住院日(6.3±1.2)d,脾修术组平均住院日(10.4±4.4)d(P〈0.05)。选择性脾动脉栓塞组平均手术时间(1.5±0.6)h,脾修补术组平均手术时间(2.5±0.6)h(P〈0.05)。结论:选择性脾动脉栓塞与脾修补术的治疗效果相同。选择性脾动脉栓塞比脾修补术输血少,术后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手术时间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0年12月间手术治疗的265例65岁以上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10例(41.51%),女155例(58.49%),平均年龄76.43岁(65~95岁),准确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年龄、骨折类型、术前内科合并症、手术时机、麻醉方法、手术方式和围手术期输血量,并随访患者术后1年内的生存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导致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1年内并发症发生及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前合并3种及以上内科系统疾病的患者与无术前合并症的患者相比,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升高,是无术前合并症患者的4.793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OR-4.793)。手术时机超过伤后72h(P=0.001,OR=3.836)或术前合并症≥3种时(P=0.011,OR=7.752),会增加患者术后1年内死亡的风险,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余因素对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及生存情况无明显影响。结论:在所纳入研究的众多高危因素中,仅术前的内科合并症与术后并发症之间存在因果关联,而术前合并症与手术时机均是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死亡的危险因素。建议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避免因长期卧床而加重内科系统合并症,从而减小相关术后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5.
深静脉血栓(DVT)作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一种常见形式,是患者长期制动引起的一种并发症。我院1例肾移植患者术后发生DVT,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在Lauge—Hansen旋后一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自2009—08--2012—09将88例Lauge—Hansen旋后一外旋Ⅳ度踝关节骨折随机分为2组。每组44例。治疗组术后第2天被动持续运动,对照组术后主动活动踝关节。对比2组出院时踝关节肿胀程度,术后半年AOFAS评分,患者初始下地时VAS评分,术后半年踝关节的活动范围,术后切口并发症。结果患者出院时治疗组踝关节周径平均(35.2±1.2)cm,对照组平均(40.3±1.9)cm;术后半年时治疗组AOFAS评分平均(92.4±4.5)分,对照组平均(85.4±5.7)分;治疗组术后半年关节活动度大于对照组;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治疗组VAS评分平均(2.3±o.9)分,对照组平均(3.1±1.2)分;2组以上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切口并发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被动持续运动可促进踝关节功能恢复,术后可获得更好的关节活动度,以及减轻患者初始下地活动时的疼痛,并不增加切口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型术(PKP)治疗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接受PKP治疗的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共18个病变椎体)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评价PKP的疗效。结果对1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见严重并发症。术后1周病变椎体前缘、中央、后缘高度均较术前升高,Cobb角减小(P均〈0.05)。术后1周CT检查发现骨水泥渗漏1例(1/15,6.67%)。经PKP治疗,疼痛完全缓解11例(11/15,73.33%),部分缓解4例(4/15,26.67%),有效率达100%(15/15)。15例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分别为3.21±0.32、2.67±0.42、2.64±0.51和2.36±0.67,均较术前(8.68±0.88)明显减小(P均〈0.05)。术后6个月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评分(86.33±6.30)较术前(29.19±5.61)升高(P〈0.05)。结论 PKP是治疗急性外伤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60例患者,采用随机对照,分为黄栀洗液观察组和75%酒精对照组(各30例),疗程4天,观察记录治疗前后肿痛及血流变变化。结果分别对疼痛、压痛、肿胀度及血流变等指标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P〈0.05),两组治疗均有效,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黄栀洗液治疗胫腓骨骨折术后第4天,能明显改善胫腓骨骨折术后肿痛,降低血流变指标,减少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临床病程和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海军军医大学附属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胆道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胆道疾病病人中需要行介入治疗(内镜和血管造影治疗)或再次手术的严重大出血者54例临床资料。结果 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为1.7%(54/3183)。胆道术后严重出血相关的总体死亡率为0.53%(17/3183)。54例病人中,有3例行内镜检查,仅1例行内镜治疗成功止血;34例接受介入血管造影检查的病人中,23例接受了介入性栓塞治疗(包括介入性钢圈栓塞、覆膜支架等血管介入治疗),18例止血成功,成功率为78.3%(18/23)。35例行再次剖腹止血手术,其中19例将手术作为一线治疗方案,16例为内镜或介入治疗失败后行补救性治疗。结论 胆道术后严重出血原因较多,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应综合考虑发病时间、伴发并发症情况和初次手术方案制定治疗决策。介入治疗临床安全性和止血成功率较高,但在介入治疗止血失败的情况下应紧急中转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危险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77例行门奇断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7,77,9.1%)术前有行非选择性脾动脉栓塞。70例(70,77,90.9%)采用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式,7例(7/77,9.1%)采用改良Sugiura术式。平均住院时间为(16.7±2.2)d,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及行二次手术。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发生12例(15.6%)。单因素分析提示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与术前肝功能、脾脏大小、脾周粘连、手术方式及术前脾动脉栓塞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ostic回归分析提示手术方式、术前脾动脉栓塞是影响胸腔积液发生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通过避免术前脾动脉栓塞、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并改进手术操作,可有效减少门奇断流术后胸腔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