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探讨3D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的36例接受3D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病人的临床资料。观察病人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以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颈痛、上肢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结果 所有病人均成功实施手术,未发生血管、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中出血量为(56.4±22.3) mL,术后引流量为(6.7±4.6) mL。末次随访时颈痛VAS评分、上肢痛VAS评分及NDI指数别为(1.1±0.8)分、(1.4±0.9)分和15.6%±4.6%,较术前的(4.8±1.1)分、(6.3±0.9)分和49.3%±6.7%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显微镜辅助下经前路治疗合并骨性颈椎间孔狭窄的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是一种高效、安全、可视化的手术技术,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宋卿鹏  田伟  何达  韩骁  张宁  李祖昌  王晋超 《骨科》2018,9(4):253-259
目的 评估颈椎人工间盘置换术(cervical artificial disc replacement, 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长期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3年12月至2007年12月于我院行单节段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的25例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病人年龄为(56.56±8.65)岁,其中男15例,女10例,随访时间均在10年以上。依据术前CT及MRI检查结果将病人分为单纯间盘突出组(7例)、合并骨赘增生组(18例)。收集并比较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手术节段活动度、手术节段Cobb角、椎旁骨化(paravertebral ossification, PO)分级、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估治疗分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Odom''s标准。结果 单纯间盘突出组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61°±4.72°、12.63°±4.41°,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50.91°±15.58°、57.62°±9.18°,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2.61°±1.38°、2.07±1.74°,末次随访时未发生高等级PO,手术前后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骨赘增生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活动度分别为9.73°±4.62°、7.77°±5.82°,颈椎整体活动度分别为45.98°±17.26°、40.89°±15.85°,手术节段Cobb角分别为1.92°±1.11°、0.69°±2.12°,高等级PO发生率为55.6%,末次随访时的手术节段Cobb角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末次随访时,合并骨赘增生组颈椎整体活动度低于单纯间盘突出组(t=2.610,P=0.016),高等级PO比例较单纯间盘突出组更高(Z=2.494,P=0.034),其余各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人末次随访时JOA评分及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均<0.05),单纯间盘突出组NDI下降情况优于合并骨赘组(t=2.169,P=0.041),其余各临床功能评估指标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CADR治疗混合型颈椎病,长期临床疗效好,且对于单纯颈椎间盘突出病人的疗效优于合并骨赘增生的病人。  相似文献   

3.
朱曼  王丹  周非非  马雯  高嘉敏  金姬延 《骨科》2021,12(4):366-369
目的 总结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病人平衡悬吊牵引的护理措施,探讨平衡悬吊牵引的护理经验与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术前接受平衡悬吊牵引预矫形的17例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病人的临床资料。牵引过程中,对病人采取不良反应的观察与处理、平衡悬吊牵引管理、心理疏导和舒适护理等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病人牵引前后后凸Cobb角、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改善情况和牵引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顺利完成平衡悬吊牵引,牵引时间为(8.6±7.1) d;牵引前后凸Cobb角为82.5°±39.9°,牵引后后凸Cobb角为41.9°±2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凸矫正率为50.6%±14.9%;牵引前后的NDI(7.1%±4.3% vs. 6.2%±8.0%)和JOA评分[(15.5±4.2)分 vs. (16.1±3.8)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牵引过程中,出现重症不良反应1例,轻症不良反应6例,经护理干预后缓解。结论 平衡悬吊牵引可有效地改善重度颈椎后凸畸形病人的颈椎后凸角度,通过系统地护理干预,可以保证牵引安全,改善病人不良反应,提高牵引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O”型臂导航辅助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anterior transpedicular screw,ATPS)技术的置钉准确性和手术效果。方法 前瞻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28例颈椎疾患病人,均在“O”型臂及计算机导航辅助下行颈椎前路病灶切除、植骨及ATPS内固定手术。术后评价ATPS置入的准确率;术前和术后1周、6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颈肩疼痛程度;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评价治疗效果;比较病人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结果 28例病人共置入螺钉112枚,其中椎弓根螺钉98枚(0级91枚,1级7枚),椎体螺钉14枚。本组病人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颈肩痛VAS评分分别为(2.14±0.71)分、(1.18±0.48)分,均显著低于术前的(7.29±1.27)分;术后1周和术后6个月的颈肩JOA评分分别为(13.93±0.98)分、(15.36±0.87)分,均显著高于术前的(9.54±1.32)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应用颈椎JOA评分,治疗后的评分改善率为77.0%±2.3%。术前Frankel神经功能分级D+E级的人数占比为39.3%(11/28),术后提高至67.9%(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95,P=0.032)。结论 导航辅助下ATPS技术是颈椎传统手术技术的一个有益补充,对颈椎椎体破坏严重、颈椎前路内固定翻修、骨质疏松严重等病例有着重要意义,置钉准确率高,手术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王彬杰  付威威  邓险峰  施永彦  李锐 《骨科》2022,13(5):391-394
目的 探讨一期经前后路脊柱重建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一期经前后脊柱重建的手术方式治疗。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术后恢复情况,采用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神经功能分级评价脊髓神经改善情况,通过影像学检查(X线/CT/MRI)评价椎体复位及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 本组病人术后随访6~12个月。术后及末次随访的JOA评分[(14.01±1.22)分、(15.11±1.08)分],NDI(20.1%±1.2%、15.1%±1.8%),椎体间位移[均为(1.52±0.04) mm]和半脱位伴成角度数(2.03°±0.08°、2.04°±0.07°)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及末次随访ASIA分级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上、下位邻近节段椎间盘均有一定程度退变,且上位较下位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一期经前后路脊柱重建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并关节突交锁,复位效果好,稳定性强,脊髓神经功能得到改善,但远期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后使用射频汽化修整残留半月板对病人术后膝关节预后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地纳入60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病人采用膝关节镜下半月板部分切除+射频修整术,对照组病人(34例)采用膝关节镜下单纯半月板部分切除术。对比两组病人术后48 h伤口引流量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分;采用膝关节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膝关节功能,记录并比较两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个月随访时的Lysholm评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术后引流量分别为(51.15±22.69) ml、(63.24±23.45) ml,VAS评分分别为(1.45±0.50)分、(1.62±0.5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264,P=0.610;t=0.259,P=0.613);所有入组病人术后的Lysholm评分为(91.58±5.78)分,均优于术前的(73.53±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12,P=0.005);观察组及对照组术后的Lysholm评分分别为(90.00±5.54)分、(92.79±5.75)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19,P=0.641)。结论 关节镜下行半月板部分切除术的出血量与使用射频汽化仪无关,无论是否使用射频汽化修整残留半月板,病人术后膝关节的功能都能得到较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究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50例中重度足母外翻病人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组(20例,36病足)和联合手术治疗组(30例,50病足,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功能评分系统评价患足功能,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两组病人患足疼痛情况,测量两组病人手术前后的足母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 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us angle, IMA)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联合手术治疗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为(33.75±5.27) ml,手术时间为(55.14±12.89) min,均高于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组[(12.88±4.75) ml,(27.67±10.12)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93,P=0.018;t=4.293,P=0.012)。联合手术治疗组术后1周、1个月、1年的VAS评分[(3.24±0.98)分、(2.17±0.45)分、(1.31±0.12)分]均优于改良Chevron截骨治疗组[(3.42±0.74)分、(2.57±0.36)分、(1.88±0.4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7,P=0.028;t=2.991,P=0.017;t=2.542,P=0.021)。两组病人术后的HVA、IMA、AOFAS评分、满意度评分、AOFAS优良率比较,联合手术治疗组[12.67°±2.13°、8.31°±1.02°、(81.21±9.24)分、(91.67±4.12)分、88.8%]优于Chevron截骨治疗组[10.42°±3.52°、7.59°±1.33°、(62.22±6.42)分、(75.32±5.91)分、6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742,P=0.037;t=2.984,P=0.029;t=3.342,P=0.012;t=3.943,P=0.007;χ2=7.274,P=0.032)。结论 改良Chevron截骨术联合Akin截骨术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具有更好的术后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杨晓亮  于晓飞  刘宁 《骨科》2019,10(2):115-119
目的 研究改良骨间后动脉岛状皮瓣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效果及对凝血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5月至2016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复杂性断指再植病人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病人术后常规使用肝素钠进行静脉滴注,观察组病人口服复方丹参滴丸,两组病人均进行10 d的抗凝血治疗。比较两组病人间临床疗效、凝血功能以及不良反应的差异。结果 术后两组病人间临床断指成活率和术后断指血管危象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52,P=0.556;χ2=1.051,P=0.305)。抗凝血治疗后两组病人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 APT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 PT)在术后第3天均有所延长,且观察组病人的APTT、PT[(39.78±2.56) s,(24.54±0.82) s]高于对照组[(36.18±2.17) s,(19.32±1.13) 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84,P<0.001;t=23.556,P<0.001)。而术后第10天,两组病人的APTT、PT水平明显恢复,对照组病人的APTT、PT[(34.49±2.76) s,(22.29±2.46) s]高于观察组[(30.76±2.91) s,(17.23±2.14) s](t=7.005,P<0.001;t=9.815,P<0.001)。两组病人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改良骨间后动脉岛状皮瓣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复杂性断指再植中的效果良好,对病人的APTT、PT影响较小,有效避免病人术后凝血功能异常,复方丹参滴丸可在一定程度上作为肝素钠的替代药物,应用于断指再植术后抗凝血治疗。  相似文献   

9.
卢庆峰  周祖忠  陈晓 《骨科》2019,10(2):95-100
目的 探讨止血带在高血压病人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的使用效果,分析合并高血压的TKA病人在不同时期使用止血带对术中失血、术后失血、术后康复锻炼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影响。方法 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因膝骨关节炎于我院接受初次TKA的60例高血压病人,根据止血带使用时间的不同分为三组,其中A组20例病人在切皮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B组20例病人在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C组20例病人在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气囊止血带,骨水泥凝固后松开。分别记录3组病人术中、术后失血量,围手术期输血量。采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价病人疼痛情况、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 KSS)评价病人术后3 d、3周、1年的膝关节功能。结果 A组的术中失血量为(170.81±34.83) ml,B组为(194.95±24.96) ml,C组为(248.88±25.86)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34,P=0.022);A组总失血量为(923.56±197.79) ml,B组为(773.67±183.76) ml,C组为(827.50±182.79) 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733,P=0.031)。A组术后3 d肿胀率及VAS评分[9.93%±0.97%、(7.32±1.26)分]明显高于B组[6.03%±0.85%、(4.72±0.82)分]及C组[5.91%±0.73%、(4.94±0.63)分];术后3周时,A组的KSS评分为(46.74±6.72)分,明显低于B组的[(69.72±7.93)分]、C组的[(68.83±7.86)分];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3组之间的K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314,P=0.834)。A组有1例发生深静脉血栓,有1例发生术后贫血,2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B组无并发症出现,C组有1例发生肌间静脉血栓。结论 安放水泥型膝关节假体前开始使用止血带,缝合完毕加压包扎后松开,可明显改善病人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近期功能效果,术后并发症少,但远期临床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张旭  杨敏之  孔祥朋  柴伟 《骨科》2019,10(6):499-503
目的 探讨在初次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中应用Legion工具完成Genesis Ⅱ膝关节假体置换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的60例单侧内翻型初次TKA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Legion工具组及Genesis工具组,所有病人均采用Genesis Ⅱ假体,分别采用对应的工具为两组病人完成手术。对病人术前及术后的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s, KSS)、最大屈曲角度、术后人工关节被遗忘指数(Forgotten Joint Scores, FJS)及影像学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均获得1年随访,未出现切口相关并发症;术后3个月Legion工具组KSS临床评分及功能评分均高于Genesis工具组[(81.55±4.81)分 vs. (79.05±4.10)分,t=2.165,P=0.035;(84.89±4.60)分 vs. (81.33±5.14)分,t=2.820,P=0.007)],术后12个月两组KS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2个月Legion工具组FJS评分优于Genesis工具组[(94.03±6.50)分 vs. (89.62±6.10)分,t=2.706,P=0.009)],病人膝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较Genesis工具组大(123.48°±7.63° vs. 108.19°±9.12°,t=2.436,P=0.018)。结论 使用Legion工具行Genesis Ⅱ置换术,可以发挥其简单、精准、微创、个性化的特点,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颈椎病患者之间颈伸肌肌容量与颈椎矢状位序列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8年7月就诊于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颈椎病患者563例,其中男性304例,女性259例,平均年龄53.3±19.6岁,根据颈椎病的类型分为A组(脊髓型颈椎病,n=208)、B组(神经根型颈椎病,n=194)和C组(颈型颈椎病,以轴性症状为主且无神经受压的临床症状或体征,n=161)。所有患者行颈椎MRI及颈椎侧位X线片检查。通过PACS (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系统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颈椎矢状位参数序列:C2-7 Cobb角、C0-2 Cobb角、C7斜率(C7 slope,C7S)和C2-7矢状垂直轴(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7 SVA)。通过Image J软件对MRI轴位像上C3~7上终板水平浅层颈伸肌截面积(superficial extensor area,SEA)、深层颈伸肌截面积(deep extensor area,DEA)与相应颈椎椎体截面积(vertebra body area,VBA)的比值进行了测量和分析,以SEA/VBA及DEA/VBA作为颈伸肌肌容量。采用ANOVA单因素方差分析对组间矢状位参数,颈伸肌肌容量进行对比(组间两两对比采用Games-Howell法),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颈伸肌肌容量与矢状位参数关联性进行分析。结果:C2-7 Cobb角A组(8.64°±6.19°)显著低于B组(12.55°±6.27°,P0.05)及C组(13.08°±5.77°,P0.05);C7S A组(28.09°±10.16°)显著高于B组(22.26°±7.55°,P0.05)及C组(21.63°±8.96°,P0.01);C2-7 SVA A组(21.77±12.38mm)显著高于B组(17.80±10.82mm,P0.05)及C组(15.54±6.82mm,P0.01)。SEA/DEA比值各组之间无显著统计学差异,A组患者DEA/VBA比值明显低于B、C组(P0.05),其中以C3-5水平差异最为显著(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A组C3 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379,P0.05)及C7S (r=-0.311,P0.05)呈弱负相关,C4水平DEA/VBA比值与C2-7 SVA (r=-0.478,P0.01)及C7S(r=-0.466,P0.01)呈中度负相关,而SEA/VBA比值与矢状位参数未表现出显著统计学相关性。结论: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颈椎矢状位序列较其他类型颈椎病表现出显著的失平衡改变,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深层颈伸肌体积显著低于其他类型的颈椎病,深层颈伸肌近头端附着区域的体积与C2-7 SVA及C7S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年龄颈椎病患者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8年1月—2019年5月收治的102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改良Pfirrmann分级评价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情况,将患者分为严重退行性变组和非严重退行性变组。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C2~T1各节段椎间角度和椎间盘高度、C2~7前凸角、C2~7矢状面轴向距离(SVA)、C7倾斜角。分析不同年龄患者(≥65岁和<65岁)颈椎退行性变程度与颈椎矢状位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C5/C6椎间角度与椎间盘高度正相关(r=0.290)、与改良Pfirrmann分级负相关(r=-0.236)。在62例非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0例)的C2~7前凸角比非严重退行性变组(52例)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40例老年患者(≥65岁)中,严重退行性变组(11例)的C2~7前凸角与非严重退行性变组(29例)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的C2~7前凸角和C7倾斜角均大于非老年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2~7前凸角与C7倾斜角正相关(r=0.525)。老年患者与非老年患者的S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病患者的C2~7前凸角及C7倾斜角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大。在非老年患者中,严重的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会导致C2~7前凸角减小;在老年患者中,颈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程度与C2~7前凸角无关。  相似文献   

13.
李紫艳 《中国科学美容》2011,(14):166-166,180
目的探讨宫颈环扎术治疗宫颈机能不全致习惯性流产的疗效。方法对确诊为宫颈机能不全致习惯性流产患者再次妊娠,孕12~18周时,采用宫颈环扎术,术前术后给予防感染及防宫缩安胎处理。结果 52例行宫颈环扎术的孕妇,妊娠达37~38周者9例,占17.3%;38~40周者38例,占73%;大于40周者5例9.7%。均获得活婴。结论宫颈环扎术能够有效防治宫颈机能不全导致的习惯性流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的翻修手术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2016年7月在我科接受翻修手术的9例颈椎射频消融术后颈椎感染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1.8±4.3岁(34~61岁),均在接受颈椎射频消融术后1周内(3~7d)神经症状再次出现或加重,其中5例患者神经症状加重程度超过射频消融术前,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提示存在颈椎感染,9例均存在椎间隙感染,3例伴有硬膜外脓肿,1例伴有椎体感染。入院后行翻修手术治疗,均行颈椎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其中3例行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6例行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测量评估射频消融术前患者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和椎间盘退变情况,用VAS评分评估患者翻修手术前后的颈部及上肢疼痛情况,用JOA评分评估翻修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情况。结果:射频消融术前,接受射频消融的11个节段椎间隙相对高度为0.19±0.07(0.14~0.25),Pfirrmann椎间盘退变分级为Ⅲ级4个节段、Ⅳ级7个节段。翻修术后所有患者颈部及上肢疼痛VAS评分及神经功能JOA评分较翻修术前明显改善(P0.05)。平均随访2.8年(1~3.6年)。末次随访时,患者颈部及上肢VAS评分由翻修术前的6.3±1.2分和5.8±2.1分改善到1.6±1.0分和1.5±0.9分(P0.05);JOA评分从翻修术前的9.5±3.8分改善到13.5±3.6分(P0.05)。随访期间未出现植骨不融合等其他并发症。结论:颈椎翻修手术是处理颈椎射频消融术后严重颈椎感染的有效方法。严格控制颈椎射频消融术适应证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颈椎不稳致交感型颈椎病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59,自引:1,他引:58  
于泽生  刘忠军  党耕町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4):282-284,T001
目的 探讨交感型颈型病的发病机制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了1989-1998年应用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治疗的交感型颈椎病患者18例,分析了患者产及术后颈椎伸、屈侧位X光片。结果 18例患者术前均有颈椎不稳,不稳定节段为1个者6例,2个者9例,3个者3例;颈椎不稳主要发生于C3-C4和C4-C5,偶见于C5-C6和C6-C7。14例患者术前行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11例有效;于不稳定节段行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18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9个月,术后有效率为88.9%,结论 颈椎不稳定是交感型颈椎病发病的重要因素。颈椎高位硬膜外封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颈前路间盘切除加植骨融合术是治疗交感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颈椎扳法治疗青年人颈型颈椎病的影像学变化及疗效。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19年9月就诊的65例(脱落5例,最终符合方案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14例,女16例,年龄20~44(29.83±6.99)岁,行颈椎扳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8~43(31.77±5.93)岁,行坐位牵引治疗(每周1次,共4次)。分别记录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两组患者C2-C7 Cobb角,弧弦距,T1倾斜角(T1 slope,T1S)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1、3个月的疼痛数字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2±0.3)个月。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NRS、C2-C7 Cobb角、弧弦距、T1S分别为(1.67±0.76)分、(16.55±6.01)°、(10.95±4.04) mm、(18.95±4.19)°,对照组分别为(1.40±0.86)分、(10.23±5.94)°、(6.11±4.17) mm、(13.34±4.25)°;治疗组患者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优于对照组(P<0.05);NRS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C2-C7 Cobb角、弧弦距、T1S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治疗组NRS为(1.60±0.62)分,对照组为(4.17±0.70)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评分小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扳法、颈椎坐位牵引可以缓解颈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症状,但颈椎扳法效果更加持久;颈椎扳法可以纠正异常的颈椎矢状位参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分析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4月~2010年5月手术治疗的101例颈椎病患者,所有患者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分为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两组.其中人工椎间盘置换组46例(男27例,女19例,年龄46.2±10.3岁)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椎间融合组55例(男32例,女23例,年龄44.8±11.4岁)采用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术前和末次随防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以及C2~C7的Cobb角(C2-C7角)、手术节段脊柱功能单位Cobb角(FSU角)、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等影像学指标进行观察分析,评价患者的颈椎功能改善情况,并进行两组间的对比分析.结果: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为149.3±51.7min,术中出血量为213.5±42.6ml;人工椎间盘组手术时间为132.5±44.1min,术中出血量为173.2±56.4ml,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随访时间分别为24.2±3.2个月和25.6±2.9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现假体或植骨松动及移位,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两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均有显著恢复,疼痛症状明显改善,椎间融合组VAS及NDI评分末次随访时分别较术前下降了65.1%和63.7%,人工椎间盘组分别下降了67.1%和63.6%,两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组C2-C7角和FSU角较术前分别下降了28.1%和68.8%,手术相邻上节段和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21.3%和28.4%,差异有显著性(P<0.05);人工椎间盘组C2-C7角、FSU角较术前分别上升了7.7%和11.2%,手术相邻上节段及下节段活动度较术前分别上升了5.5%及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2-C7角、FSU角和手术相邻节段活动度术后改变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人工椎间盘组和椎间融合组术后症状改善优良率分别为91.3%和87.3%,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Discover颈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能够取得和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相近的临床疗效,同时手术节段运动功能得到了保留,手术相邻节段的活动度并无增加,可作为颈椎病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2019年6月,采用ACDF治疗CSR患者43例,患者病程为8~28个月,病变位于C4,5节段12例、C5,6节段14例、C6,7节段11例、C7~T1节段6例。评估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及颈部和上肢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6个月颈椎曲度(C2-7 Cobb角)、椎间高度和颈椎活动度(ROM),观察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颈椎曲度、NDI、颈部和上肢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椎间高度、颈椎ROM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发生脑脊液漏2例,术后血肿及感染2例。结论 ACDF治疗CSR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其可改善颈椎曲度,恢复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探讨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0  
目的:了解脊髓型颈椎病颈椎管扩大成型术后,颈椎间盘突出自行消失的原因并由此提出脊髓型颈椎病新的致病学说。方法:自1994年6月~1998年5月对脊髓型颈椎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型术患者行临床及MRI检查。结果:8例患者,术后4~13个月,平均5.8个月复查时,颈椎MRI检查发现,其术前MRI显示的颈椎间盘突出影像消失,相应部位硬膜、脊髓无压迫。结论:(1)颈椎间盘退变突出后,出现颈椎节段性不稳定,刺激突出间盘周围组织,产生炎症性反应;(2)颈椎间盘突出、颈椎退变或颈椎管狭窄,致硬膜外腔压力增高,导致硬膜外静脉回流障碍,出现硬膜外静脉瘀滞、怒张。上述为脊髓型颈椎病发病的又一可能因素  相似文献   

20.
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短期临床疗效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短期临床疗效,评估该手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1例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进行2年以上的随访。分别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评价患者的功能和疼痛程度,测量颈椎手术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颈椎节段ROM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不同时间点的功能和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颈椎节段ROM较术后3个月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术后发生急性感染,无假体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功能,维持颈椎节段的ROM,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