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部分入伍时骨密度测量值低于标准的战士健康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观察该人群入伍18个月后骨密度改变状况,探讨分析骨密度改变的可能原因。方法采用简明健康调查量表( SF-36)对48名这部分战士进行问卷调查,以117分为截断点区分良好、一般两组,测量骨密度值、T值、Z值,选取T值、Z值对整体及两组入伍前后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调查对象整体以及评价良好组18个月前后骨密度T值、Z值之间有显著性差异,18个月后测量值显著高于入伍时,一般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但调查对象整体的18个月后的骨密度T、Z均值仍低于标准。结论规律运动,合理饮食,戒除烟酒,是提高骨密度值有效的干预方法,但或许遗传、发育等健康因素才是影响骨密度的主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骨量与血脂在利塞膦酸钠干预前后的变化.方法 12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利塞膦酸钠治疗组(利塞膦酸钠,5 mg/天,口服)和安慰剂对照组(安慰剂,每天1片),服用时间为早餐前30分钟与150 ml水同时服用,服药后30分钟内不能卧床;所有患者每天补充钙剂500 mg和维生素D200IU.腰椎和髋部骨量双能X骨密度测量和血脂检测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个月时进行.结果 两组腰椎骨密度及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差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利塞膦酸钠治疗组腰椎骨密度上升值、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下降值均高于安慰剂组(P<0.05);股骨近端总骨密度、Ward三角骨密度及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经利塞膦酸钠干预1年,腰椎骨密度显著上升,血总胆固醇和血低密度脂蛋白显著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2009年度新战士骨密度(BMD)的现状,为科学设置军事训练计划、合理优化饮食结构和开展针对性专项锻炼,避免或减少训练伤的发生等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某部2009年入伍新战士中年龄在17~20岁者共337人,均为男性。使用美国Alara公司Metriscan骨密度仪测定选定对象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骨密度。结果城市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168±0.817,显著低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而农村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028±0.719,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城市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全部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065±0.772,显著低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结论农村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高于城市入伍者,且新战士的BMD平均值比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2009年度新战士骨密度(BMD)的现状,为科学设置军事训练计划、合理优化饮食结构和开展针对性专项锻炼,避免或减少训练伤的发生等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某部2009年入伍新战士中年龄在17-20岁者共337人,均为男性.使用美国Alara公司Metriscan骨密度仪测定选定对象非优势手的第2、3、4指中节指骨骨密度.结果 城市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168±0.817,显著低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而农村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028±0.719,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城市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全部新战士的BMD平均值为-0.065±0.772,显著低于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结论 农村入伍新战士的BMD平均值高于城市入伍者,且新战士的BMD平均值比标准参考人群BMD的平均值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哺乳妇女骨骼骨密度的自我恢复状况,以及补充碳酸钙后对其骨骼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以湖北省武汉市郊区农村的120名健康哺乳期妇女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补钙组(每日600 mg钙,碳酸钙),另一组为对照组,各60名。断奶时,使用双能X线吸收骨密度测定仪测量母亲腰椎和左髋等局部骨骼基线骨密度,并通过3d、24 h的膳食调查计算其平均每日钙摄入量,随即补钙(补钙组)或给予安慰剂(对照组),1年后再次测定相同部位的骨密度。结果无论补钙组还是对照组,1年后研究对象腰椎和左髋的骨密度显著增加(P<0.05)。补钙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无论局部骨骼的骨密度还是骨转换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管我国产妇日摄入钙量较少,停止喂奶后1年内其腰椎和左髋骨密度仍明显增加;补充碳酸钙没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沿海地区新兵这个特殊群体人伍前后的骨密度情况,以分析影响该特殊群体骨密度值的相关因素,及探讨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及提高该群体骨密度值的方法。方法 选取沿海地区某部2013年9月新人伍的334名战士,进行骨密度测量及问卷采集,在3个月军事训练结束后再测量一次骨密度。结果 新兵骨密度骨量低下者占59% ;训练前后骨密度Z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 05);影响骨密度的相关因素分析显示,运动是该特殊群体骨量的保护因素,相关系数β为 1. 036,OR值为0. 351;习惯性饮用碳酸饮料是危险因素,相关系数β为1. 732. OR值为5. 505。结论 新人伍战士骨量低下应引起高度重视,应将骨密度检测列为新新兵遴选的必查项目之一,以利于后期进行有针对性的军事训练,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养成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是提高该特殊群体骨密度值最简便且有效的干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社区运动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方法 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荔湾医院骨科就诊的老年骨质疏松患者中按照标准选取10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表法,分为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运动干预组对患者制定个体化运动方案,同时给予定期健康宣教和口服补钙(碳酸钙D3片,每片含碳酸钙600 mg和维生素D3125 IU);对照组则仅进行健康宣教和口服补钙。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年龄、骨密度、VAS评分等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性别、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率等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随访12个月,运动干预组的腰椎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3,2.20;P0.05);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9,0.88;P0.05)。运动干预组的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60,P0.05)。运动干预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3,3.00;P0.05),但运动干预组的改善效果更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1,P0.05)。结论在社区进行运动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疼痛、提高骨密度和降低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使用云克联合阿仑磷酸治疗骨质疏松的疗效和护理.方法:36例患者为治疗组,骨密度测T值均≤-2.5,达到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给予云克静滴联合阿伦磷酸钠口服,并口服迪巧(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丸.同时选取36例患者为对照组,常规口服迪巧(碳酸钙D3)片,骨化三醇胶丸.总疗程为六个月.每个疗程治疗前均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全身骨密度测定,六个月后复查全身骨密度以及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全程配合优质的整体护理.结果:治疗组六个月后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骨密度明显增加.结论:云克联合阿仑磷酸钠治疗骨质疏松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分析对城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采用不同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67例经骨密度检测患骨质疏松症者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指导,并根据随访服药情况分为未服药组、钙片组、服用福善美或服用福善美加钙片或注射密固达组(由于干预结果类似,统一归为福善美组),在干预1年后再次进行骨密度检测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67例干预前L1~4最低骨密度为(-3.22±0.58)g/cm2,L1~4平均骨密度为(-2.67±0.61)g/cm2;干预后L1~4最低骨密度为(-2.87±0.69)g/cm2,L1~4平均骨密度为(-2.30±0.71)g/cm2。未服药组(t=2.795,P=0.010)、钙片组(t=3.219,P=0.006)、福善美组(t=7.238,P0.001)干预后L1~4平均骨密度较干预前明显增加,且福善美组增值明显高于未服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L1~4最低骨密度增值、平均骨密度增值与BMI呈正相关。未服药组2型糖尿病患者L1~4最低骨密度值、平均骨密度值在干预前、干预后及增值都高于无糖尿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城市社区骨质疏松症患者仅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或服用钙片不能有效控制骨质疏松,需要进行福善美等特定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骨密度对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判断价值。方法共3组研究对象,398例骨质疏松不伴有骨折的研究对象(A组),胸腰椎骨折患者(B组),骨密度正常的正常组进行研究。研究骨密度的一般情况、不同T值在各组的分配情况,骨质疏松性骨折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结果腰椎L2-L4、L2-L4和股颈的BMD值之间,T值人数分配之间,正常组、A组以及B组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L1-L4、L2-L4和股颈的BMD以及总BMD的测定值均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相关。结论我们认为:本地区所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全部应诊断判定为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网球运动对中学生上肢骨密度的影响以及骨密度不对称性和年龄之间的关系。方法受试者包括中学生网球运动员(运动组)和普通中学生(普通组)。其中运动组13岁的36人,14岁的38人,15岁的40人,16岁的38人,17岁的36人。普通组13~17岁每个年龄各40人。每组的各个年龄的受试者人数都是男女各半。采用美国诺兰德公司生产的XR-600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受试者左右上肢骨密度进行测量。计算上肢左右侧骨密度差值的绝对值(FA)。运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实验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除13岁外,其他年龄的受试者上肢骨密度在同一侧别不同组别之间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尤其是右侧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2)普通组上肢骨密度不存在显著性的侧别差异(P0.05),但是运动组除13岁和14岁外其他年龄都存在显著性的侧别差异(P0.05);(3)运动组上肢骨密度的FA值在15岁和16岁两个年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16岁和17岁以及15岁和17岁之间都存在着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网球运动能够提高中学生的上肢骨密度,还能够造成上肢骨密度的不对称性,而且这种不对称性有随着年龄增加而变大的趋势,这可能与网球运动的积累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对中老年妇女骨密度和骨钙素的影响,以及改善骨症状的效果。方法依据入选和排除标准,在上海地区筛选出中老年妇女154人,随机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A为未绝经,B为绝经。细分成:干预组A:未绝经38名;对照组A:未绝经40名;干预组B:已绝经39名;对照组B:已绝经37名。干预组每日服用2片钙尔奇牌添佳片(每片含钙273.5mg、VitD1.62旭、镁99.7nag、锌3.08mg、铜0.51mg),连续服用1年。所有参加者研究前后均检测腰椎骨密度(BMD)及血清骨钙素(BGP),并进行24h膳食回顾调查和记录骨症状改善情况。结果①研究6个月后,干预组骨密度值较前无显著差异。研究1年后,未绝经干预组骨密度有显著增加(+1.18%),未绝经对照组腰椎骨密度则有显著性下降(-3.74%)。已绝经干预组和对照组的骨密度研究前后没有显著变化。②研究6个月、一年后各组的骨钙素水平均有明显降低(P〈0.05),但干预组A和B的血清骨钙素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A和B,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干预后能明显改善局部关节痛、腰背痛等骨症状。结论联合补充钙、镁、锌、铜及维生素D可明显增加未绝经妇女的骨密度,有效改善骨症状;可明显改善已绝经妇女骨钙素及骨症状,但其骨密度的改善不明显。建议中老年妇女应尽早补充与骨营养有关的营养素来防治骨质丢失。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抗疏强骨合剂结合基础抗骨质疏松药物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174例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1组、对照2组,每组各58例。治疗组给予抗疏强骨合剂、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治疗,对照1组单纯给予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治疗,对照2组给予仙灵骨葆胶囊、碳酸钙D3片、阿仑膦酸钠片治疗,连续服用6个月后观察并分析各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骨密度值、骨代谢生化指标改善情况。结果(1)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疗效评价中总有效率为8718%,优于对照1组(6667%)(P005),与对照2组(820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主证单项症状和次症状单项症状改善情况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1组和对照2组(P005)。(2)3种治疗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腰椎及股骨颈部位的骨密度,但治疗组的效果更佳,更能提高患者的骨密度,与对照1组和对照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能改善患者骨转换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疏强骨合剂结合基础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增加患者骨密度,促进骨形成,降低骨吸收,改善骨代谢,起到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围手术期输血对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输血对 12 0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并随访 3年。结果 术后 3d ,输血组与未输血组的OKT4、OKT3及T4/T8比值均低于术前值 (P <0 .0 5 ) ,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术后 14d ,未输血组OKT4、OKT3及T4/T8比值高于术后第 3天值 ( P <0 .0 5 ) ,而输血组除OKT8降低外 ,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 ;组间比较除OKT3外 ,均有显著性差异。输血组复发率 3 1.0 3 %、死亡率 17.2 4% ,明显高于未输血组的 12 .90 %、8.0 6% (P <0 .0 1)。结论 围手术期输血可延长大肠癌术后的免疫抑制时间 ,增加复发转移的机会 ,从而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牛膝醇提物经皮透入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收治的经中医辨证分型属肾虚血瘀型诊断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的患者60例,按就诊先后次序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应用牛膝醇提物经皮透入加碳酸钙D3片口服治疗;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碳酸钙D3片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时间节点的骨密度(BMD)、腰椎T值、髋部T值以及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BG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LAP)等骨代谢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BMD、腰椎T值、髋部T值、PINP、BGP、BLA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6、12个月,治疗组的BMD、腰椎T值、髋部T值、PINP、BGP、BLAP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上述指标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上述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牛膝醇提物经皮透入治疗骨质疏松症对比单纯西药治疗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的T值评分与发生椎体骨折的关系。方法选择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女性患者共74例,其中发生椎体骨折患者37例,无椎体骨折患者37例,所有受检者均行正侧位胸腰椎X线摄片证实。两组女性的出生年月、身高、体重、绝经年限等无显著性差异。用双能X线吸收仪(DXA)分别检测正位腰椎(L1-L4)及一侧股骨近段股骨颈的骨密度(BMD)值及T值,统计腰椎部位的T值评分(T-Score),以腰椎T值评分达≤-2.5可入选,并对两组腰椎的T值评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骨折组腰椎T值评分明显低于非骨折组腰椎T值评分(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发生椎体压缩性骨折与腰椎骨密度的T值评分降低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随访骨密度年变化的规律。方法选取福州地区绝经后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及随访,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腰椎及左侧股骨上段骨密度,按有无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和随访时间等因素分组分析骨密度年变化情况。结果参与随访共206人,平均年龄(61. 35±5. 50)岁。随访期间,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组(以下简称"干预组")的骨折发生率为7. 69%,未服用钙片及相关治疗组(以下简称"未干预组")为16. 00%。干预组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年变化量分别为-0. 021 g/cm~2、-0. 030 g/cm~2、-0. 027 g/cm~2;未干预组的腰椎、股骨颈、大转子骨密度年变化量分别为0. 007 g/cm`2、-0. 022 g/cm~2、-0. 017 g/cm~2。干预组随访者腰椎骨密度随随访时间的增加而增加,而未干预组随访者在随访的前3年间骨密度增加,随后骨密度开始降低。左侧股骨上段两部位,有无干预两组在随访期间骨密度均降低,其中干预组大转子骨密度降低较股骨颈更快,而在随访前3年,未干预组大转子骨密度降低较股骨颈快,随后股骨颈骨密度降低较大转子更快。结论随访发现,腰椎骨密度干预效果较好,髋部干预效果不佳。不同部位骨密度流失情况存在差异,左侧股骨上段较腰椎骨密度流失更快。随着随访时间的增加,不同部位的骨密度变化均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统计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因腰痛在我院脊柱外科门诊及住院的229例绝经后女性患者,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体重、糖尿病史、高血压病史、饮酒史、吸烟史等,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仪检查患者腰椎椎体(L1~L4)骨密度和髋部平均骨密度,记录相应的T值,每例患者同时行腰椎MRI检查。根据骨密度T值≥-1.0为正常,-2.5 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诊断为骨质疏松,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n=78)、骨量减少组(n=73)和正常组(n=78)。每个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用Pfirrmann分级系统进行评分,用协方差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来分析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和骨量正常组的年龄分别为67.17±9.99岁、65.66±10.71岁、55.29±12.35岁,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年龄显著大于骨量正常组(P0.05);骨质疏松组的体重指数小于正常组(23.38±2.37kg/m~2 vs 24.72±2.96kg/m~2,P0.05);其余一般资料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上腰椎(L1、L2)中,骨质疏松组腰椎间盘退变评分均较正常组低(2.24±0.82 vs 2.60±0.95,2.79±0.95 vs3.18±0.94,P0.05),而与骨量减少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下腰椎(L3、L4)椎体和髋部不同骨密度组之间椎间盘退变程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腰椎椎体骨密度分别与腰椎间盘平均退变程度呈正性相关(L1:r=0.185;L2:r=0.157;L3:r=0.180;L4:r=0.132;L1~L4:r=0.180;均P0.05),髋部骨密度与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绝经后女性腰椎间盘退变的严重程度与腰椎骨密度存在正相关关系,提示绝经后女性腰椎骨密度较高者椎间盘退变可能更严重,有必要进一步做腰椎CT或者MRI检查;股骨颈骨密度检查对骨质疏松诊断更有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应用FRAX对比女性前臂骨密度和股骨颈骨密度进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预测。方法对行骨密度检查的女性作回顾性分析,其中行前臂骨密度检查10 519例,行股骨颈骨密度检查1 280例。根据FRAX指定的危险因子,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身高、体重、既往骨折史、父母髋部骨折史、吸烟史、饮酒史、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史、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史、前臂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或T值。以每10岁年龄段分组,分别运用前臂骨密度T值及股骨颈骨密度计算FRAX评分。应用SPSS 19.0统计分析软件,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使用t检验,不符合t检验条件时使用非参数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前臂骨密度低于股骨颈骨密度。40~5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要高于股骨颈,60~80岁组骨密度T值前臂低于股骨颈,除80岁组外,其他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低于股骨颈骨质疏松检出率;50~80岁组前臂骨质疏松检出率较高(P0.05)。40~5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前臂要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主要部位骨折风险系数前臂要高于股骨颈(P0.05)。40~5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前臂低于股骨颈;70岁组预测髋部骨折风险系数前臂高于股骨颈(P0.05)。结论前臂骨密度可以用于FRAX进行骨折风险的预测,但各年龄段的评估概率会与股骨颈有一定差距,还需进行深入细致更准确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昆明地区绝经女性日照量与血清25( OH) D水平及骨密度之间的关系,以加强高原人群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方法 随机选取除外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90名年龄超过45岁的绝经女性,以每天日照量分3组,①组:<30 min/d;② 组:30~60 min/d;③组:>60 min/d。用Elisa法检测血清25( OH) D浓度,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测定腰1至腰4椎体及双侧股骨颈骨密度。比较3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3组之间T值有差异(P <0. 05),所测骨密度以骨量减少为主,骨质疏松检出率为34.81%;日照量与T值相关性不大。3组之间25( OH) D浓度有差异(P <0.05),有48. 89%的血清25( OH) D浓度处于最佳范围水平;日照量与25( OH) D浓度相关性较大。结论 日光照射可促进25( OH) D生成,日照30 ~60 min/d对高海拔、低度缺氧所致骨量丢失有弥补作用。日照量对骨密度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