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严重肝外伤细菌移位及反馈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肝外伤时腹腔感染细菌来源尚不很明确,作者研究其细菌移位及反馈机制. 1.材料与方法:Wistar大鼠90只,雌雄不拘,体重180~220 g,肝外伤模型用25 g砝码50 cm处自由落体直接撞击肝左叶, 反馈模型自颈静脉持续注入500*!000 U TNF.随机分为四组:(1)肝创伤组:伤后0,4,8,24 h 取样,各10只.(2)对照组:不进行肝外伤,余与创伤组相同.(3)反馈组:TNF注后8 h取样,10只.(4)反馈对照组:注入等量生理盐水,余相同.用放免法和改良Griess法测定血IL-6、TNF、NO含量,用FD4[1]测定肠粘膜通透性,鲎试剂基质显色法测定血中内毒素含量,吖啶橙荧光标记菌示踪法并以肠系膜淋巴结、肝、脾匀浆液阳性率反映细菌移位,取回肠末段病理观察.用我校数学教研室医用统计程序包SPMR进行统计学处理.  相似文献   

2.
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引起机体的许多严重反应,已公认是由于脂多糖(LPS)即所谓内毒素的作用.最近的研究表明,LPS的一系列有害反应是通过被称为肿瘤坏死因子(TNF)的细胞激活素的作用.在LPS的刺激下,体内多种细胞如单核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及角质细胞等都能产生TNF.通过TNF的作用,可出现发热,厌食,血压下降,心律加快,体液潴留,循环衰竭,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最后导致多系统脏器功能损害及DIC.慢性小剂量的TNF注射则引起血液、肝脏及骨骼肌的变化.在灵长类动物的实验中,革兰氏阴性菌内毒素进入人体内后,1~2小时内TNF产量即可到达高峰.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肠道损伤中的作用及生长抑素对其肠道的保护作用。方法 制成大ANP模型,分为假手术组、ANP组及生长抑素治疗组。分别于术后6、12、24、48h测定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并观察胰腺和回肠粘膜病理学及电镜超微结构及肠道细菌移位情况。结果ANP组血浆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治疗组,且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肠系膜淋巴结(MLN)细菌移位率均为100%;肠粘膜上皮坏死脱落、血管扩张充血,固有膜中度水肿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电镜观察肠粘膜微绒毛长短不一、排列不整齐,脱落严重。生长抑素(SS)治疗组血浆 TNFα、内毒素、淀粉酶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也以发病后12、24h最为明显(P<0.01-0.05),血中细菌和MLN细菌移位率为60%,光镜及电镜下肠粘膜也有明显病损,但程度较ANP组明显减轻。结论TNFα是导致ANP时肠道屏障损伤的重要因素,生长抑素能减轻ANP时肠道屏障的损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 用肿瘤坏死因子α (TNF 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作为疫苗接种小鼠 ,研究其对小鼠肝癌移植瘤的免疫排斥作用。方法 取昆明种小鼠 40只 ,分为 5组 ,每组 8只。分别采用经60 Co照射的TNF 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 (BEL 740 4 TNF Co组 )、未经60 Co照射的TNF 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 (BEL 740 4 TNF组 )、经60 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 (BEL 740 4 Co组 )以及未经60 Co照射的人肝癌细胞 (BEL 740 4组 )接种小鼠 ,生理盐水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然后将小鼠肝癌细胞株H2 2移植于上述 5组小鼠 ,观察肝癌移植瘤生长情况 ,并应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 (TUNEL)法观察肿瘤细胞凋亡指数。结果 BEL 740 4 TNF Co组小鼠接种经60 Co照射的TNF 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疫苗后 ,肝癌移植瘤成瘤率下降 ,瘤体生长受抑制 ,细胞凋亡指数增高 ,与BEL 740 4 Co组、BEL 740 4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但与BEL 740 4 TNF组相比 ,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 (P>0 .0 5 )。结论 TNF α基因转导的人肝癌细胞疫苗对小鼠肝癌移植瘤有较强的免疫排斥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鼠急性胰腺炎反应中脾脏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脾脏在大鼠急性胰腺炎(AP)病程中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大鼠分成4组:假手术组,AP组,脾切除组,脾切除+AP组。手术后2 4h检测各组血清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水平,术后2d测肠细菌移位率,并取末段回肠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肠黏膜受损情况。结果 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IL 6及IL 1 0值分别为3. 0 6±3. 6 1, 1 6. 4 6±5. 5 2, 19. 90±6. 8 9, 6. 9 4±3. 9 3;AP组的测得值分别为1 9. 9 3±2. 3 8, 4 2. 7 9±4. 3 1, 2 0. 1 9±3. 3 5, 3 9. 2 8±1 2. 6 9。脾切除+AP组TNF α,IL 1β及IL 1 0的值显著低于AP组(P < 0. 0 5 ),脾切除+AP组细菌移位率为4 0%显著低于AP组9 3. 3% (P< 0. 0 5 )。脾切除+AP组肠黏膜上皮仅轻微水肿,肠黏膜基本完整,而AP组肠黏膜上皮水肿明显,绒毛坏死,上皮细胞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及细菌移位。结论 脾脏在急性炎症反应中,可明显促进炎性介质的产生和释放,加重炎症反应。脾脏切除后可减少促炎因子的产生和释放,肠黏膜受损减轻,细菌移位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细胞素(cytokins)是炎症、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介质,属于起局部作用的蛋白质激素,由多种细胞所产生,如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干扰素、菌落刺激因子、淋巴因子和单核细胞因子等。外科实践中也无例外地涉及到细胞素这一问题。肿瘤坏死因子有两种,即TNF-a和TNF-b,前者是巨噬细胞受刺激后生成的多肽类产物,在脓毒症和恶性肿瘤患者的血清中其值明显增高;后者又称淋巴毒素,由T细胞经特异抗原刺激后产生,其量少。本文重点介绍前一种。TNF可使肿瘤的新生血管塌陷而致肿瘤出血性坏死,还可引起类似细菌和内毒素所致的综合征。如事先给予TNF单克隆抗体免疫处理,  相似文献   

7.
我们通过戊四氮(PTZ)点燃大鼠腹腔内注射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并探讨其对海马谷氨酸(Glu)及其受体NMDAζ1的影响,阐明它在癫痫发病中的具体作用机制。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处理及取材:Wistar大鼠2 4只,随机分为PTZ组、TNF组和NC组,每组8只。PTZ组和TNF组每日经腹腔注入阈下剂量的PTZ(3 5mg/kg) ,直至达到点燃标准。全部点燃后2 4h ,TNF组经腹腔注入TNF α5 μg/kg[1] ,PTZ组注入生理盐水,2h后,再诱发癫痫发作,并观察行为学变化,待癫痫发作停止后,与NC组一起行心脏灌注,断头取脑修块(含海马) ,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包埋…  相似文献   

8.
氯化镧对内毒素诱导巨噬细胞肿瘤坏死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稀土化合物氯化镧对内毒素效应的影响。 方法 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 (M) ,用内毒素 (lipopolysaccharide ,LPS)对其进行诱导实验。采用ELISA法及SYBRGreen荧光定量RT PCR方法 ,观察氯化镧对LPS诱导的小鼠M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分泌及TNFαmRNA表达的影响。BALB/C小鼠随机分为 2组 ,分别给予致死量LPS及经氯化镧处理的LPS ,观察 7d内小鼠死亡率。 结果 经氯化镧处理的LPS诱导的小鼠 ,MTNFα分泌量及TNFα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低于LPS组 (P <0 .0 1)。经氯化镧处理的致死量LPS攻击小鼠 ,其死亡率明显低于LPS对照组。 结论 氯化镧具有降低内毒素毒性、抑制LPS诱导小鼠MTNFα分泌及TNFαmRNA表达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肝内抗炎与致炎反应变化及其与内毒素肝损伤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致炎与抗炎反应的变化规律及其作用,为深入阐明内毒素肝损伤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尾静脉注入不同剂量内毒素(E.coli 026:B6)复制内毒素血症或休克模型。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肝组织内TNFα、IL-4、IL-10含量,并分析其与肝损害的关系。结果 注射LPS后1h,低剂量和高剂量肝组织内致炎介质TNFα、IL-6水平即显著增高,其中IL-6在注射LPS后3h达峰值,至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高剂量组肝内TNFα、IL-6水平明显高于剂量组。抗炎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在注射LPS后1h虽均无明显变化,但至3h,两组肝内IL-4、IL-10水平都显著升高,并在8h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高剂量组肝内L-4,IL-10水平也明显高于低剂量组。地内致炎和抗炎介质变化与肝组织结构受损、肝功能障碍呈一致性改变。结论 内毒素致肝损伤过程中,肝内相继发生致炎与抗炎反应, 两者相互作用失衡是导致内毒素肝损伤的重要机制。因此,在内毒素肝损伤的防治中应考虑到局部抗炎与致炎反应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证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是急性胰腺炎(AP)的局部炎症和全身性综合征的主要调节者,以及TNFα抗体对AP鼠的治疗作用。作者进行了如下的实验研究;将85只鼠分为A.对照组(10)、B.非治疗组(30)、C.诱发AP前治疗组(30)和D.诱发AP后治疗组。将全部鼠麻醉开腹,经12指肠放置胰腺导管套管,连接Harvard泵。同时钳闭胆总管。A组经导管逆行灌注生理盐水。B、C、D组灌注人工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人们还认为细菌感染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由细菌本身或其代谢产物直接引起的。目前已明确这一系列变化是由于感染及炎症时机体受激活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其它一些细胞产生的多肽产物,统称细胞素所引起,TNF是其中关键性的一种介质。作者采用22~34kg杂种犬进行研究,实验共分4组:A组(12只)静滴生理盐水;B组(4只);6小时持续静滴TNF;C组(7只);两周前行脾切除术,实验时静滴TNF;D组(8只);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经静脉注射乌司他丁的临床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自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150例急性循环衰竭的病人,按照其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即为观察组A组、对照组B组,每组均为75例病患。A组患者在常规抗休克疗法的基础上,经静脉推注乌司他丁1×105U,溶于2 ml生理盐水中;B组患者采用常规抗休克疗法。结果麻醉术中,出现急性循环衰竭时,A组患者恢复时间正常者68例(90.67%),B组为47例(62.67%),A组比B组多28.00%(P〈0.05)。A组无死亡者,B组死亡19例(25.33%),A组死亡率较B组低(P〈0.05)。A组75例经过乌司他丁治疗的患者中及时应用乌司他丁治疗者的效果优于未及时采用乌司他丁者。结论急性循环衰竭麻醉术中注射乌司他丁纠正急性循环衰竭,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短,效果显著,死亡率低,大大提高了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糖皮质激素受体(GR)阻断对TNF诱导的大鼠中性粒细胞粘附作用的影响,为进一步阐明糖皮质激素(GC)的抗炎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制作大鼠失血性休克模型,伤后分别测定肝脏的GR(Scatchard法)和大脑的GR(一点法);(2)给分别失血性休克大鼠注射GR阻断剂RU486,观察放血后肠系膜细静脉不同时相点白细胞贴壁粘附情况.(3)给大鼠注射TNF、地塞米松(DEX)、RU486,分别测定PMN与玻璃珠和内皮细胞的粘附率.结果(1)失血性休克组肝细胞胞浆的结合位点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明显减少,GR的Kd值明显增大;脑细胞胞浆GR的Rs变化与肝细胞结合位点的变化有相似之处,失血性休克组GR的Rs大大低于对照组.两组GR阻断+失血性休克组白细胞粘附的数目与单纯失血性休克对照组相比白细胞贴壁粘附数目明显增多;80%阻断组较之50%阻断组更加明显.(2)TNF组PMN与血管壁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DEX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有下降趋势,但差异不显著.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TNF组和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TNF组PMN与内皮细胞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TNF+DEX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DEX+TNF组的粘附率与TNF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TNF+Dex+RU486组的粘附率与对照组相差十分显著(P<0.01),与TNF组相比,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实验结果表明,失血性休克后GR减少,用GR阻断剂RU486进一步阻断GR后,白细胞粘附明显增强.TNF可以明显增强中性粒细胞粘附,预先或与TNF同时给予DEX,则DEX可以抑制TNF引起的粘附增强,若在TNF之后给予DEX,则DEX无此作用;提示DEX具有预防TNF引起粘附增强的作用而无治疗作用,但这一抑制作用可以被GR阻断剂RU486所逆转.失血性休克时GC可以抑制白细胞粘附,并且其作用是通过GR介导的,与GR数量有关,可以被GR阻断剂RU486所逆转.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sTNFR)在胆囊结石致胆囊癌变的机理。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对53例胆囊结石和9例胆囊癌伴结石病人血清及胆法中TNF,sTNFR水平进行检测。结果 胆囊结石及胆囊癌病人血清TNF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且随着胆囊粘膜病变的加重而增高,在胆囊粘膜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胆囊癌3组中,TNF逐级升高,每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随着胆囊粘膜病变的加重而增高,在胆囊粘膜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胆囊癌3组中,TNF逐级升高,每两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TNF,sTNFR参与了胆囊结石致癌的发病过程,且与胆囊癌的临床生物学特点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迷走神经兴奋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及抗炎因子皮质醇的影响,探讨胆碱能抗炎通路在炎症反应中的初步机制.方法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迷走神经刺激组、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假手术组和LPS组等4组.测定肝、肺TNF-α、血浆皮质醇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含量.结果静注LPS后,组织中TNF的含量显著升高(最高可达15倍),其中肝组织中TNF含量在1.5h达到高峰,2h回落,而肺组织中TNF含量在1h达峰值;假手术组由于未注射LPS,TNF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肝、肺组织中TNF含量差异较大,肺组织中TNF含量明显低于肝组织,可能与TNF较多在肝脏合成有关.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TNF水平较单纯LPS组有所增加;迷走神经刺激组肝组织TNF含量在1h和1.5h、肺组织在各时相点较单纯LPS组和迷走神经切断后静注LPS组显著降低.LPS组血浆皮质醇含量在2h与其余各组相比增高明显;迷走神经刺激组血浆ALT含量显著低于单纯LPS组.结论迷走神经兴奋能显著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肝、肺组织中促炎细胞因子的产生,有助于减轻其全身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重症胰腺炎感染期TNFα的变化及对器官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重症胰腺炎感染期TNFα的变化特点与器官功能的关系。方法 测定21例感染期病人的血、尿、胆汁和正常人血清、胆汁内TNFα活性及肝、肾、肺功能。分为细菌阳性组(Ⅰ组,102例次)和阴性组(Ⅱ组,44例次)及正常血清对照组(Ⅲ组,26例)、胆汁对照组(Ⅳ组,11例)。结果 Ⅰ组的胆汁、尿和普液感染病人的血清TNFα活性较Ⅱ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1、<0.01和=0.08);Ⅰ组胆道感染病人的胆汁内TNFα活性较Ⅱ组显著升高(P<0.01);Ⅰ组和Ⅱ组的血清、胆汁TNFα活性均显著高于Ⅲ、Ⅳ组(P<0.01);Ⅰ组的肝、肾、肺功能较Ⅱ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 全血感染期血清、胆汁TNFα活性存在高、低两个水平,前者可能与器官功能不全有关,后者维持机体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探讨雌激素受体β(ERβ)对小鼠阴茎血管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随机选取ERβ基因敲除(ERβKO)雄性小鼠和相应野生型雄性小鼠各12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ERβKO组、野生型+TNFα处理组和ERβKO +TNFα处理组.ERβKO组及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野生型+TNFα处理组和ERβKO+TNFα处理组给予TNFα 6μg/(kg·d)腹腔注射,连续14 d.观察阿朴吗啡诱导的自发勃起反应;制备阴茎组织切片,内皮细胞标志物CD34、vWF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绵窦内皮细胞变化,TUNEL法检测海绵体组织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ERβKO组勃起潜伏期延长(P<0.05),但勃起次数无显著差异;ERβKO+ TNFα组与野生型+ TNFα组潜伏期显著延长(P<0.05),勃起次数显著减少(P<0.05),以ERβKO +TNFα组变化更显著.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CD34:3.00±0.00,vWF:2.75±0.50)比较,海绵体组织CD34、vWF蛋白表达在ERβKO组(CD34:2.25±0.50,vWF:2.00±0.00)、ERβKO +TNFα组(CD34:0.25±0.50,vWF:0.33±0.58)、野生型+TNFα组(CD34:1.50±0.58,vWF:1.25±0.50)均显著减少(P<0.05),且ERβKO +TNFα组比野生型+TNFα组减少更显著(P<0.05).仅在ERβKO +TNFα组海绵体发现凋亡细胞.结论:ERβ基因敲除后,尤其在内皮损伤因素TNFα作用下,小鼠阴茎血管内皮细胞减少,提示ERβ对阴茎海绵窦内皮具有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破裂腹主动脉瘤(RAAA)外科救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9年4月至2008年12月救治的38例RAAA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史、体征、急诊彩超和CT快速诊断,行急诊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手术.结果 均行急诊RAAA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手术,围手术期死亡10例(26.3%),其中出血性休克昕致急性肾功能衰竭4例,多器官功能衰竭4例,呼吸循环衰竭2例;其他28例患者经治疗后均痊愈出院.结论 快速早期确定RAAA诊断,紧急外科手术治疗,尽快纠正失血昕致内环境紊乱是提高RAAA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肾移植早期血清及尿液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分组及动态监测55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血清及尿液TNF水平.结果:术后3 d血清和尿液TNF均明显升高,与术前和术后其他各组比较,P<0.01.血清和尿液TNF在手术1周后均显著下降,但血清TNF水平仍高于术前,尿液TNF水平低于术前.血清TNF水平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时显著增高,术后平稳组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组无明显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中使用甲基氢化泼尼松冲击治疗有效者,TNF下降,未降者排斥反应不能逆转.结论:肾移植早期动态监测血清及尿液TNF可敏感地预示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但不能单凭TNF水平变化作为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依据,而应结合临床表现及其他检查作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皮瓣缺血再灌注后TNFα与IL-10的浓度变化,阐明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作用机理以及地塞米松对TNFα与IL-10的调节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地塞米松治疗Ⅰ组和生理盐水对照Ⅱ组,观察皮瓣成活面积,测量未缺血时及再灌注0、1、3、6、12、24h血浆中TNFα与IL-10的浓度.结果皮瓣成活面积Ⅰ组为(96.2±3.5)%;Ⅱ组为(9.8±2.4)% .TNFα于再灌注后,Ⅰ组3h达到峰值,Ⅱ组1h达到高峰,Ⅰ组明显低于Ⅱ组.IL-10于再灌注后,Ⅰ组6h达到最高峰值,Ⅱ组3h达到最低值,两组间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24h内两组TNFα与IL-10的浓度均有显著差别.结论 TNFα在皮瓣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对皮瓣起明显的损害作用,而IL-10则起保护作用.地塞米松保护皮瓣的作用机理与减少血浆中TNFα的浓度、增加IL-10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