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动力学、24小时食管pH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对反复发作性胸痛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46例反复发作胸痛的患者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24小时食管pH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并观察近期效果.结果 46例患者中发现非特异性食管功能障碍24例,其中伴有胃食管反流14例、心肌缺血4例;贲门失弛缓症5例,其中伴有胃食管反流1例;弥漫性食管痉挛4例,其中伴有胃食管反流4例、心肌缺血2例;胡桃夹食管(nutcracker esophagus)1例.结论对反复发作性胸痛患者联合食管测压、24小时食管pH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有助于食管源性及心源性胸痛的诊断,而且对其鉴别诊断亦有帮助.  相似文献   

2.
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抗反流的食管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寻找一种实用有效的抗反流食管胃吻合术式。方法将食管癌和贲门癌患者464例随机分为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组(A组,175例)、器械食管胃吻合术组(B组,151例)和单纯手工缝合食管胃一层吻合术组(C组,138例)。应用同位素测定胃食管反流指数和24h监测pH值,进行3组间的食管运动功能比较。结果同位素测定胃食管反流指数显示,A组反流阳性率为0,B组为33.3%,C组为6.7%。食管运动功能及24h监测pH显示,A组检测各项指标均接近正常值,B、C组与正常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黏膜瓣式食管胃吻合术式具有优异的抗反流功能,并能有效地防止食管癌、贲门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射频治疗胃食管反流病70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临床表现及内镜下食管微量射频治疗疗效。方法对7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予24h胃食管pH监测、食管测压、胃镜检查,并在内镜下施行射频治疗。结果19例以反酸、烧心、嗳气、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48例表现为咳嗽、咳痰、喘息等呼吸道症状为主,3例表现为胸骨后或后背部疼痛诊为冠心病;胃镜见贲门口松弛56例(80%),仅20例(28.6%)有反流性食管炎;24h胃食管pH监测63例,见轻度酸反流18例(28.6%),中度18例(28.6%),重度21例(33.3%),无酸反流6例(9.6%);食管测压检查58例,见食管下段括约肌(LES)静息压力低下33例(56.9%),正常25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后立即复查胃镜,65例贲门口包绕内镜紧密,5例较前缩紧。随访60例6~12个月,50例明显缓解,以呼吸道为主要表现者尤为明显,7例有所缓解,2例复发(其中1例已再次治疗,哮喘又立即消失),1例一直认为治疗不满意。结论射频用于GERD患者的治疗常起到立竿见影的缓解作用,方法相对简捷、价廉、安全,对诊断明确的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的GERD患者特别值得提倡。似乎有必要提出由反流所引起的发生在胃食管交接处、咽、口鼻腔和喉气道的一个临床症候群,胃食管-喉气管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食管癌手术行"隧道式"式和器械式两种经主动脉弓上食管胃吻合方式术后胃食管反流的状况。方法对两组患者,"隧道式"吻合术组21例,器械吻合方式组35例,术后3个月行24 h食管pH监测;胃镜检查反流性食管炎的程度,并进行分级和评分。结果24小时pH监测显示,两组各项指标均高于正常值,但隧道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器械式吻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eMeester评分和超过5 min的反流次数、pH低于4的总时间、以及pH<4的时间百分数(P<0.01)、24 h反流的次数和最长的反流时间(P<0.05);胃镜检查结果显示:器械组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65.7%(23/35),明显高于隧道组为38.1%(8/21),两组反流性食管炎分级及反流性食管炎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器械组高于隧道组。结论两种吻合方式术后均有胃食管反流,弓上隧道式食管胃吻合术患者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和反流程度均小于器械吻合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食管胃垂瓣吻合术式在贲门癌术后抗反流的作用。方法将40例贲门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手术对照组,每组20例,吻合方式分别采用食管胃垂瓣吻合术和传统食管胃吻合方式。在术后3个月分别采用24 h pH监测及胃镜检查,观察术后胃食管反流情况。另选10例健康人设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术后近期研究组及手术对照组pH各项监测指标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手术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两组反流性食管炎分级及组织学食管黏膜炎症程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手术对照组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食管胃垂瓣吻合术后也有一定的反流现象,但和传统手术相比,食管胃垂瓣吻合术具有明显抗反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阐明手术纠正胃食管反流疾病(GORD)能否改善慢性喉部炎性病灶,作者挑选13例继发于GORD的喉部炎性病变患者进行治疗,均禁烟或戒酒,症状不见缓解.24小时pH监测证实异常胃食管反流10例,另3例未作pH监测,分别根据X线造影(2例)和下端食管括约肌低压以及严重食管炎症状(1例)而确  相似文献   

7.
婴幼儿食管裂孔旁疝混合疝的临床特征和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以食管动力学和胃食管反流评估食管裂孔旁疝和混合疝的3种抗反流手术疗效。方法24例1.5月龄~3岁,体重(7.39±2.02) kg的病儿中,15例用食管裂孔修补加Dor手术,5例加Toupet手术,3例仅做单纯修补;1例自愈。同时进行了手术前后食管动力及24 h食管pH监测。结果术前除3例不存在胃食管反流外,余均存在不同程度胃食管反流。术后优良率为91.3%;食管狭窄5例,仅1例有吞咽困难症状。术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24.72±9.66) mm Hg对(20.45±9.01) mm Hg(1 mm Hg=0.133 kPa)]以Toupet术增高明显;食管下括约肌长度[(2.31±0.65) cm对(1.36±0.53)cm]以Dor手术增长明显。术后24 h食管pH监测参数明显改善,并以Toupet手术改善最显著。结论3种抗反流手术均能有效减轻胃食管反流,以Toupet手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
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目的 研究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不同位置的食管胃吻合口和时间因素对胃食管反流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39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进行24h食管pH监测、电子胃镜检查,其中食管胃弓上吻合组(A组)21例,弓下吻合组(B组)18例。结果 (1)A组DeMeester评分和反流性食管炎评分均明显低于B组(P〈0.05)。(2)随着时间的推移A组和B组DeMeester评分无明显的改变(P〉0.05)。结论 不同位置的食管胃吻合口影响胃食管反流程度,食管胃吻合口位置越高胃食管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程度越轻。时间因素对胃食管反流程度无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经食管床胃食管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与胃排空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客观评价食管中段癌切除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对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的影响。方法 将40例食管中段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食管床吻合组(n=20):采用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胃食管吻合术;左胸腔内吻合组(n=20):采用经左侧胸腔主动脉弓前胃食管吻合术;另选10名无消化系统疾病的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于术后3个月进行24h食管pH监测,放射性核素胃排空检查,观察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均成功,无手术死亡,术后无吻合口漏和狭窄。术后3个月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流,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5min的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和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食管床吻合组DeMeester总评分、24h酸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pH(4.00的总时间、pH(4.00占总时间的百分比均低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01)。术后近期各时间段左胸腔内吻合组和食管床吻合组胃排空百分数(GE)均较正常对照组低(P〈0.01);食管床吻合组GE于实验餐进入胃后30、60、90、120、180和240min均高于左胸腔内吻合组(P〈0. 01)。结论经食管床主动脉弓上吻合术后胃食管反流和胃排空延迟客观存在,但较传统手术方式有所减轻,其机制可能是机械因素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管状胃-食管吻合术与全胃-食管吻合术对食管中段癌术后患者胃食管反流(GER)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胸外科行食管癌切除术的56例食管中段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观察组(管状胃-食管吻合术)患者27例,对照组(全胃-食管吻合术)患者29例,术后2周进行24 h胃-食管腔pH值监测,术后2周和1、3、6个月依据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GerdQ)评分表对患者的GER相关症状进行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后GER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2周时24 h酸反流次数、最长酸反流时间和pH值<4的总时间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时,观察组GerdQ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管状胃-食管吻合术可显著降低食管中段癌患者术后GER的发生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1.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disease,GERD)和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哮喘)是两种常见疾病。近年来哮喘合并胃食管反流越来越受到重视。多项研究表明对哮喘合并胃食管返流的患者进行抗反流治疗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哮喘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胃食管反流病的基础研究进展及临床诊治现状。方法收集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相关文献,对该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结果胃食管反流病是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与食管裂孔疝、食管下段括约肌压力降低、酸袋、食管清除能力减弱、延迟性胃排空等因素有关,其临床表现以食管外症状为特点,其诊断方法包括观察症状、胃镜检查、24 h食管p H监测、质子泵抑制剂试验、胃食管反流病调查问卷等。腹腔镜下胃底折叠术从本质上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病理生理异常,具有明显的疗效及广阔的应用前景。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机制及临床诊治与多因素相关,仍然存在争议,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3.
胃食管反流病和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是慢性疾病,患者主动就诊率低,导致胃食管反流病和食管裂孔疝的检出率不高。通过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及食管24小时pH监测分别确定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及胃食管反流病,进而分析滑动型食管裂孔疝滑动长度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食管癌手术期胃食管反流pH监测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裼 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碱反流城分。结论:应重视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的检查与治疗,食管癌根治术中应设计相应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5.
食管源性胸痛的联合诊断和治疗(附4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食管动力学检测、24h食管pH及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在食管源性胸痛(ECP)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44例反复发作胸痛病人进行食管动力学检测、24h食管pH及动态心电图监测。根据检查结果,给予相应治疗,并观察近期效果。结果 28例为ECP(63.6%),其中18例存在胃食管反流(40.9%),10例弥漫性食管痉挛(22.7%);2例心源性胸痛(4.5%);未能明确原因14例(31.9%)。12例ECP病人给予吗丁啉加洛赛克治疗后胸痛明显缓解,食管动力学障碍改善,反酸得到控制。结论 对反复发作胸痛病人行食管动力学检查、24h食管pH监测、动态心电图检查.能有效判断胸痛原因,为治疗提供指导依据。吗丁啉加洛赛克系统治疗ECP,效果满意,但其长期效果尚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6.
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发病机制主要是抗反流防御机制减弱和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攻击作用的结果。其中胃食管阀瓣(gastroesophageal flap valve,GEFV)是位于胃食管交界处的屏障结构,起到活瓣样作用,有着重要的抗反流作用。随着GEFV分级的增加,糜烂性食管炎及Barrett食管的发生率均增加,而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减低,De Meester综合评分升高,患者主观症状加重,药物治疗有效率降低。因此,GEFV在GERD诊断及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对GEFV与GERD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酸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的相互关系、反流特征以及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方法 对32例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病人进行烧心、反酸症状调查,应用电子胃镜检查、24 h食管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结果 (1)胃食管反流症状的发生率65.6%,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率为75.0%,其中2例发生Barrett食管,发生率为6.25%.(2)24 h食管pH和胆红素监测结果显示,28.1%的病人仅存在酸反流,15.6%仪存在DGER,53.1%同时有酸反流和DGER.DeMeeste评分与abs>0.14的时间百分比无明显的相关性(P=0.3109).平卧位pH<4.00的时间百分比和abs>0.14的时问百分比明显高于直立位(P<0.05).(3)通过比较在不同pH区间内胆红素的吸收率,显示在pH 3~6的区间内,胆红素abs>0.14的时间百分比明显高于其他区间(P<0.05).(4)DeMeester评分和胆红素abs>0.14的时间百分比与反流症状评分无明显的相关(P>0.05),与反流性食管炎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 食管癌和贲门癌术后存在广泛的酸反流和DGER,反流形式以混合性反流为主(同时出现酸反流和DGER),混合性反流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更严重.酸反流和DGER均受体位影响.24 h食管pH和胆红素同步监测有助于揭示反流特征及反流物对食管黏膜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pH监测分析及探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了解食管癌与胃食管反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23例食管癌病人进行了手术前食管24小时pH监测,其中6例尚行了手术后胃食管24小时pH监测。结果:食管癌病人手术前后均存在病理性食管反流,其反流液不单纯为酸性胃液,还含有十二指肠碱性反流成分。结论:应重视食管癌围手术期胃食管反流的检查与治疗,食管癌根治术中应设计相应的抗反流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5例胃部分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结果:5例均成功完成腹腔镜下食管裂孔疝修补及Nissen胃底折叠术,无一例中转开腹或开胸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出血量50~80 mL,术后24 h后开始进食流质饮食,术后住院3~10 d。结论:腹腔镜抗反流手术治疗部分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短期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个体化治疗,特别是腹腔镜Toupet胃底折叠术用于治疗本病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GERD住院患者6例。入院后行胃镜、食管高分辨率测压、24 h反流检测等胃食管反流评估。2例药物疗效良好者维持保守治疗,4例合并食管外症状且药物控制不佳者行腹腔镜胃底折叠术治疗,术后平均随访2.2年(1~4年),并复查胃镜。结果随访期间,6例患者的反酸、烧心、吞咽困难等食管内症状和咳嗽、喘息等食管外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抗反流药物减量或停药。4例手术患者中1例部分复发,无吞咽困难等术后并发症。结论继发于硬皮病的严重GERD的治疗可采取控制原发病、生活调理、抗反流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进行。腹腔镜下Toupet胃底折叠术对于药物控制不佳者可能是安全并且是有效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