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比较带孔折断式钛针与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治疗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4年6月至2017年1月,我们对50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行手术治疗,其中21例采用带孔折断式钛针张力带固定(A组),Mayo分型Ⅰ型8例、Ⅱ型13例;29例采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固定(B组),May。分型Ⅰ型12例、Ⅱ型1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骨折愈合时间、内固定松动或失效、皮肤激惹情况及肘关节功能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5个月。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评分、肘关节功能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的内固定松动或失效、骨折愈合时间、皮肤激惹情况等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带孔折断式钛针在不增加手术创伤的基础上,有助于成人尺骨鹰嘴骨折的愈合,并在减少内固定松动及皮肤激惹上优于普通克氏针。  相似文献   

2.
张骏  陈定爽  刘东旭  李峰 《中国骨伤》2020,33(7):602-608
目的 :比较普通克氏针、解剖型锁定钢板及预断式带孔克氏针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4年3月至2017年5月采用不同内固定治疗的79例成人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普通克氏针固定(A组)26例,男19例,女7例;年龄23~51(37.2±9.6)岁;Mayo分型Ⅰ型11例,Ⅱ型15例。尺骨鹰嘴解剖型钢板固定(B组)28例,男16例,女12例;年龄25~52(36.6±8.9)岁;Mayo分型Ⅰ型10例,Ⅱ型18例。预断式带孔克氏针固定(C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26~51(38.2±9.2)岁;Mayo分型Ⅰ型9例,Ⅱ型16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评价疼痛缓解程度,末次随访时采用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7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23(18.3±4.5)个月。A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82.9±19.7) min,(113.5±32.3) ml,(4.2±0.6)个月;B组分别为(101.2±24.5) min,(150.2±39.5) ml,(4.6±0.8)个月;C组分别为(83.3±18.7) min,(119.3±34.3) ml,(4.1±0.5)个月;A、C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均优于B组(P0.05)。A组5例发生内固定失效,其他两组未发生;A组9例出现皮肤激惹,B组3例,C组未发生;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3组VAS评分和末次随访时3组肘关节Broberg-Morrey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通克氏针术后并发症较多;解剖型钢板手术创伤较大,骨折愈合时间长;而预断式带孔克氏针不仅手术创伤小,有助于骨折愈合,且术后并发症相对较少,对于尺骨鹰嘴患者可考虑此种内固定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常见的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3月至2020年5月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治疗64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克氏针髓内置钉组(A组)19例,男8例,女11例;年龄(48.2±18.3)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6例。克氏针双皮质置钉组(B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3.5±20.4)岁,Mayo分型Ⅰ型3例,Ⅱ型17例。带孔克氏针组(C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55.2±17.5)岁,Mayo分型Ⅰ型4例,Ⅱ型21例。比较3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疼痛程度评价,末次随访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价。结果:3组病例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术后VAS、软组织激惹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优于B组(P<0.05);C组在术后VAS、术后软组织激惹情况优于B组(P<0.05)。3组末次随访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均高于B组(P<0.05)。结论:较之传统的双皮质置钉方式,克氏针髓内置钉和带孔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操作简单,固定牢靠,软组织激惹少,手术并发症少,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克氏针张力带与解剖锁定板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1年3月~2014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48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26例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张力带组),22例采用解剖锁定板治疗(锁定板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骨折侧别、骨折类型、受伤至手术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后1年,按Mayo肘关节评分进行肘关节功能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肘关节疼痛情况,并测量肘关节屈伸活动范围。[结果]张力带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锁定板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获18~36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2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9)。Mayo评分及VAS评分二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张力带组在肘关节屈曲及后伸活动范围不及钢板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张力带组2例出现克氏针松动,4例出现针尾刺激软组织,而锁定板组无内固定松动、失效等并发症,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论]克氏针张力带与解剖锁定板均能够用于尺骨鹰嘴骨折的治疗,但对于MayoⅡB型尺骨鹰嘴骨折,解剖锁定板较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更加牢固,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尺骨鹰嘴骨折在临床上多见。治疗方式多样,以克氏针张力带技术常用。该技术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克氏针滑动旋转、纲丝脱套等。自2000年2月至2006年6月.笔者采用带孔克氏针张力带技术治疗尺骨鹰嘴骨折40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解剖型钢板及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治疗不同类型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2年2月至2009年10月我院41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钢板固定组24例,张力带固定组17例。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钢板组手术时间长于张力带组(t=2.243,P<0.05),两组患者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肘关节功能评定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型钢板对尺骨鹰嘴不同类型骨折的固定稳定可靠,患者可早期活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技术对简单移位骨折的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克氏针钛缆张力带治疗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克氏针钛缆张力带治疗23例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记录骨折愈合情况、关节活动度和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6个月。切口均愈合,无感染、骨化性肌炎、创伤性关节炎、骨折端分离、克氏针及钛缆断裂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骨折均愈合。术后3个月,肘关节屈曲125°~150°(133.5°±6.8°),前臂旋前65°~85°(76.0°±1.6°)、旋后70°~80°(79.0°±1.9°);肘关节功能Mayo评分为70~100分,其中优16例,良6例,中1例,优良率22/23。结论 采用克氏针钛缆张力带治疗MayoⅡ型尺骨鹰嘴骨折固定效果较佳,功能恢复良好,可取得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8.
自制带孔克氏针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陈红梅,郑晓明,向峥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尺骨鹰嘴骨折,允许患肢早期活动,其优点早已被公认;但常因克氏针滑动,针尾刺激皮肤引起疼痛,甚至穿破皮肤导致皮下感染。我科于1993年4月~1994年5月应用自制带孔克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解剖型锁定钢板与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解剖型锁定钢板(20例)与张力带内固定(16例)治疗尺骨鹰嘴骨折36例的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15个月,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张力带内固定者3例出现克氏针松动,刺激局部皮肤,1例出现骨折再移位。按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MEPS)评定:A组优18例,良2例;B组优10例,良5例,可1例,A组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对尺骨鹰嘴骨折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过程中,解剖型锁定钢板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张力带固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克氏针张力带(tension band wiring,TBW)比较明确应用CablePin系统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3月至2010年6月,65例尺骨鹰嘴骨折患者分为2组:CablePin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龄21~69岁,平均(53.69±13.42)岁,采用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TBW组33例,男20例,女13例,年龄20~70岁,平均(53.18±13.36)岁,采用克氏针张力带治疗。记录2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血红蛋白含量、骨折愈合时间、手术并发症及肘关节功能HSS评分等,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8.4个月。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t=2.588,P=0.012),术后肘关节功能评分(Z=-2.039,P=0.041)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blePin组优于TBW组。2组在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ablePin系统内固定治疗尺骨鹰嘴骨折简便易行、疗效可靠、并发症少,优于克氏针张力带钢丝。  相似文献   

11.
李广军  陈卫  丁真奇  叶永贤 《骨科》2016,7(4):282-283,293
尺骨鹰嘴骨折约占上肢骨折的10%左右[1],此骨折除少数尖端撕脱骨折外,多波及关节面,因此,为获得解剖复位,减少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率,选择牢固、确切的固定方法恢复其关节面的正常解剖对位,是早期功能锻炼获得良好关节功能的重要条件[2]。本研究对本院采用普通克氏针张力带或髌骨针张力带治疗并获得完整随访的尺骨鹰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克氏针张力带、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及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3种方式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临床选择内固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8个自愿捐献的新鲜成人尸体肘关节标本,均为男性;年龄26~43岁,平均34.8岁。于尺骨上段及尺骨鹰嘴分别截骨制作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模型。每个标本分别采用克氏针张力带(A组)、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B组)及鹰嘴解剖钢板(C组)3种方式对骨折端固定。采用生物力学测试系统进行单轴压缩试验,记录载荷-位移曲线,内固定系统的稳定性采用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 mm时所加的载荷值进行评价。结果实验过程中未出现克氏针退出、钢板螺钉断裂、标本破坏,标本与夹具固定无松动。3组标本均表现为位移随载荷增加而逐渐增长,但B、C组的载荷-位移曲线斜率明显高于A组。当骨折端压缩位移为2 mm时,A、B、C组的所加载荷值分别为(218.6±66.9)、(560.3±116.1)、(577.2±137.6)N,B、C组所加载荷值均显著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5,P=0.763)。结论尺骨上段合并鹰嘴骨折多为不稳定骨折,重建钢板联合张力带、鹰嘴解剖钢板固定均能满足要求,临床上可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克氏针张力带固定不够牢固,临床上应避免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研究张力带联合髌骨环扎、记忆合金聚髌器固定两种方法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疗效。方法:2015年7月至2019年7月收治60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采用记忆合金聚髌器(NiTi-PC)固定,男17例,女13例,年龄20~71(39.4±9.9)岁,其中摔伤19例,交通伤9例,运动伤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75(33.1±7.8)h;B组30例采用张力带加环扎固定,男15例,女15例,年龄21~76(38.6±10.2)岁,其中摔伤17例,交通伤12例,砸伤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10~91(34.5±9.1) h。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6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30个月。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随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6个月按照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A组30例(28.6±4.7)分,其中优26例,良4例;B组30例(25.5±4.4)分,其中优20例,良8例,差2例;两组Bostman总评分和疗效评价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评分明显优于B组。B组有1例出现克氏针退针,2例关节僵硬,3例出现内固定激惹。结论: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下极骨折内固定坚强可靠,术后能早期行康复功能锻炼,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高海拔地区儿童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采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19例儿童尺桡骨干双骨折患者,男11例,女8例;年龄4~13(8.16±2.71)岁;病程1~10(4.11±2.51) d。首先尝试闭合复位,复位不成功则采取有限切开复位,再进行克氏针髓内固定尺桡骨。根据X线片评估骨折愈合情况,采用Anderson前臂功能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术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其中术后发生针尾激惹临床表现2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19例患者获随随访,时间3~14(7.68±3.50)个月。术后X线片示所有病例愈合,末次随访Anderson前臂功能评价:优16例,良2例,可1例。结论:高原地区儿童骨折往往就诊延误、医疗条件匮乏并且依从性不足,基于这些特点选用克氏针髓内固定治疗儿童尺桡骨双骨折具有损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是一种可以推广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复位倒插弹性钉技术治疗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20年12月外科治疗的儿童难复性桡骨下1/3骨折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克氏针撑开器辅助闭合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行倒插钉技术治疗(观察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4~10(6.0±0.4)岁;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3~10(7.0±0.5)岁。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及并发症等指标,采用Cooney腕关节评分对患儿的腕功能进行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观察组随访时间3~12(11.40±0.48)个月,对照组随访时间4~13(11.50±0.39)个月。所有患者达到骨性愈合,两组患者切口均无感染。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切口长度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愈合情况以及恢复后的腕功能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比较,克氏针撑开辅助复位经皮弹性髓内钉固定治疗不稳定性桡骨下段1/3骨折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等优势。  相似文献   

16.
老年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腓骨远端内固定方法的个体化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老年踝关节骨折治疗中腓骨远端内固定方法的个体化选择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手术治疗的68例老年踝关节骨折病例,其中男37例,女31例;年龄62~81岁,平均69.2岁。根据Danis-Weber分型:Weber A型19例;Weber B型31例,Weber C型18例。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22例,旋前外旋型18例,旋后内收型19例,旋前外展型9例。所有患者根据骨折类型和个体化差异对腓骨远端骨折采用不同的内固定方法治疗。观察术后临床检查、影像学指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进行手术疗效评价。结果:本组Herbert螺钉固定12例,克氏针张力带固定7例,1/3管型钢板固定5例,重建钢板固定6例,腓骨远端解剖复合钢板固定17例,腓骨远端解剖锁定钢板固定21例。术后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26个月,平均17.7个月。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及皮肤坏死,未出现骨不愈合、踝关节不稳、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愈合时间为2.7~4.0个月,平均3.2个月。不同内固定组患者AOFAS评分、V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踝关节活动度背伸为6°~18°,平均15°;跖屈26°~47°,平均37°。末次随访时AOFAS评分88.4±4.3,其中优34例,良30例,可4例。结论:在老年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治疗中,采用个体化内固定腓骨远端骨折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微型钢板与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固定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59例掌骨干斜行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内固定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29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对照组采用微型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治疗费用及掌指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1例发生克氏针针道感染,其余患者均未发生切口及克氏针针道感染。所有患者未发生内固定松动、断裂和骨折复位丢失。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分别为(20.5±4.2) min、(1.6±0.2) cm,明显短于对照组的(30.8±5.6) min、(4.3±0.8) cm(P<0.05);观察组治疗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804.5±300.8)元、(7.2±1.1)周,低于对照组的(9906.9±860.6)元、(9.3±1.7)周(P<0.05)。术后第1、2、3个月观察组掌指关节功能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6个月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钢板内固定和克氏针斜向及邻掌骨横向内固定均是治疗掌骨干斜行骨折的可选术式,但后者具有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有利于骨折愈合、内固定材料费用低和无须二次切开取出内固定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与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加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10年4月收治髌骨骨折96例,其中48例采用经皮钢丝环扎加张力带固定术治疗(经皮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21~84岁,平均(53.8±4.7)岁;横行骨折27例,粉碎性骨折21例。48例采用传统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及"8"字张力带固定治疗(开放组),男26例,女22例;年龄19~86岁,平均(49.1±4.2)岁;横行骨折25例,粉碎性骨折23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天及术后1周疼痛评分,并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B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得随访,时间6~19个月,平均13个月。两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皮组与开放组比较,经皮组患者住院时间短,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第1天及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均低于开放组患者。两组患者术后进行Bstman评分,经皮组平均28.8±4.7,开放组平均24.6±4.3,经皮组高于开放组。结论:经皮内固定术治疗髌骨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临床疗效优于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19.
顾德帅  朱刃  俞文俊  张黎文 《中国骨伤》2018,31(10):903-906
目的:探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25~60(45.0±2.0)岁,所有骨折为新鲜闭合性骨折。术后6周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评估手术预后,术后12个月采用膝关节HSS评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手术时间(50.2±10.1) min,出血量(20.3±5.2) ml。术后40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4(16.0±0.5)个月。术后6周VAS评分为1.8±0.4,膝关节屈伸活动范围为(120.6±1.5)°。所有骨折获得骨性愈合,时间(3.0±0.8)个月。术后12个月膝关节HSS评分95.6±0.6。结论:可吸收线网兜样编织结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固定可靠、能够恢复髌骨解剖形态,可早期功能锻炼达到快速康复,愈后效果良好等优点,是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