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口腔颌面部腺体组织感染是指具有分泌功能的腺体由于分泌通道阻塞合并细菌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感染可向腺体外组织扩散,引起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也可通过血循环扩散发生败血症、脓毒血症或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常见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防以及特殊人群的转诊治疗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口腔颌面部局限性腺体组织感染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
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病例的经验教训,以提高其治愈率。方法收集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91例。伴有严重并发症23例,分析感染来源、药敏试验、临床表现、化验结果及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3例伴有严重并发症,治愈22例,死亡1例。结论口腔颌面部感染伴严重并发症,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应及早积极治疗。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联合、足量使用抗生素,加强全身支持治疗,纠正酸碱平衡紊乱,及早期处理病灶等综合治疗,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牙源性感染最为多见。已往人们认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占多数,本文将回顾人们对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病原菌的认识,并对引起牙源性感染的厌氧菌及其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并存糖尿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星 《北京口腔医学》1999,7(2):107-108
近年来糖尿病患者愈来愈多,合并感染的发病率亦有上升趋势。糖尿病人合并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已引起关注,如处理不当可导致感染扩散,甚至引起败血症等严重疾病。因此,对此类病人的治疗和护理颇为重要。作者对我院两年来收治住院的7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中5例并...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的临床特点及多学科综合治疗方法,以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4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蜂窝织炎病例,由急诊科与口腔颌面外科协作诊治,对其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诊治过程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38例经内、外科协作综合治疗痊愈,7例死亡。结论: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采取内科与外科治疗相配合、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口腔医学》2013,(8):564-565
目的分析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 55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颌面外科与相关科室协作治疗,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患者中经颌面外科及心内科、胸外科综合治疗痊愈52例,死亡3例,死亡率5.45%。结论对口腔颌面部重症感染,采用多学科协作,全身及局部综合治疗,可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感染具有感染性疾病的共性,同时由于口腔颌面部具有自身的解剖特点和生理功能。因此,口腔颌面部感染在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 对我院急诊监护室2008年7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48例重症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由口腔颌面外科、急诊科及其他相关科室协作治疗,对其临床表现、诊疗经过及效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经多科室综合治疗后痊愈45例,死亡3例,死亡率为6.25%。结论 针对重症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及时采用多学科协作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显著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口腔医学》2003,23(3):164-16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最多,占51.4%,颊间隙感染占40%,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88.6%。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11.
口腔颌面部感染临床常见的感染途径为牙源性或腺源性,损伤性、医源性、血源性较为少见[1]。文献报道[2-3],超过半数的颈深部及纵膈感染为牙源性,早期均以牙痛为主要症状。颌面部感染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球菌感染,因血供丰富,颌面部感染后出现组织大面积缺损致畸较少见。本病例中肺炎克雷伯杆菌为该次培养出唯一细菌即致病菌。该类细菌所引起的颌面部感染并导致组织缺损罕见。现将我科诊治的1例口腔颌面部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09年7月~2015年7月110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为研究对象,运用抗生素等规范治疗,观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影响因素也是独立危险因素有病因、合并症、白细胞计数(≥20×109/L)、住院天数(≥14 d)、累及间隙数量(>2个)、细菌培养、联合应用抗生素等(P<0.05);与患者性别、年龄、民族无关(P>0.05)。结论:影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疗效的因素与疾病本身和医护无菌操作等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1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通过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病例及其磁共振影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意义。方法:回顾分析13例经临床证实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MRI表现。包括咬肌间隙感染1例,翼下颌间隙感染1例,颞下间隙感染3例,舌下间隙感染1例,颊间隙感染1例,下颌下间隙感染1例,多间隙感染5例。并分析临床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典型病例在应用MRI后的诊断结果和治疗方案设计。结果:蜂窝织炎在T1WI(T1 weighted imanging)呈等、低信号,T2WI(T2 weighted imanging)呈高信号;脓肿在T2WI上呈显著高信号,在增强T1WI上呈边界强化表现。MRI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软组织的肿胀,脂肪间隙的移位、缩减甚至消失。MRI能够正确指导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复杂病例的诊断及治疗。结论:MRI可以清楚地显示口腔颌面部间隙的蜂窝织炎和脓肿,通过MRI可以了解病变发展的动态、程度和病变范围,从而对疾病做出正确的诊断,实施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治疗结果 (住院天数和并发症)的转归因素,并比较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方法:对2007—2010年间收治的117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研究变量包括一般资料、病因学、临床指标(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受累间隙的种类和数量)和实验室检查(细菌学、入院时血糖水平、入院时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结果变量为患者住院天数和并发症。采用SAS8.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前者受累的间隙更多,住院时间更长,全身各种并发症情况更多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糖尿病存在与否与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转归(住院时日和并发症)直接相关。入院时血糖水平是影响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并发症严重程度的主要因素。结论: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和转归不同,为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肿瘤术后、外伤、牙周病、先天畸形等因素造成的口腔颌面部骨和牙等硬组织的缺损与缺失严重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如何有效保存和功能性修复口腔颌面部骨和牙等硬组织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题。基于组织工程技术的颌面部硬组织的再生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通过模拟生物的天然结构及成分对生物材料及干细胞投递方式进行仿生设计的策略,因其简洁、高效的优势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对目前仿生策略用于口腔颌面部骨再生与牙种植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口腔颌面部硬组织缺损和缺失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何建明  蔡琪  徐青  吕新元 《口腔医学》2008,28(7):387-388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治疗对策。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7年1月间11例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住院患者,实施综合性措施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11例患者经治疗后,8例患者治愈,2例患者死亡。结论综合性措施是治疗口腔颌面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治疗良策。  相似文献   

19.
牙源性感染是指因牙或牙周围结构破坏引起的牙槽和(或)颌面部感染。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骨髓炎及间隙感染(即播散性感染),重者可发展至海绵窦血栓形成、脑脓肿、纵隔炎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对常见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局限性牙源性感染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对48例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31例治疗后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以及42例健康的正常人进行了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结果表明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的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对临床上恶性肿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水平分别比正常人和治疗后的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患者水平高。但由于循环免疫复合物的测定无抗原特异性,所以今后的研究重点应在鉴定恶性肿瘤特异性抗原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