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种植体周围龈沟中F .nucleatum (Fn)和P .gingivalis(Pg)对其龈沟液 (PIS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 -1(sICAM -1)表达的影响。方法 :用PCR法检测种植体周龈沟中的细菌标本 ,根据Fn和Pg检出情况将 3 2名患者的 5 1枚钛种植体分为 3组 ,考察mPLI和PD ,用 periopaper滤纸条收集PISF ,用ELISA方法检测sICAM -1。结果 :检出Pg和 (或 )Fn组与未检出Pg和Fn组之间的PD值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单独检出Fn组的sICAM -1与未检出和同时检出Pg及Fn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 (P <0 .0 1)。 结论 :细菌是调节PISF中sICAM -1表达水平的重要因素 ,Fn可能是上升调节的作用 ,Pg是一种下降调节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纤维粘连蛋白(fibronectin,Fn),是一种多功能高分子量糖蛋白,广泛存在于胞外基质中,在发育和损伤修复中调节细胞附着、移行和分化。近年来在牙齿发育和牙髓修复过程中,Fn在诱导成牙本质细胞及成牙本质细胞样细胞分化,促进牙本质形成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Fn在牙本质形成中的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 进行合成肽RGDS(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丝氨酸 )抑制脑转移舌癌细胞转移机理方面的研究。方法 采用MTT法研究不同浓度的RGDS对Tb细胞粘附人工重组基底膜 (Matrigel)及纤维连接蛋白 (Fn)能力的影响 :细胞移动实验测定RGDS抑制Tb细胞在Matrigel及Fn上迁移的能力 ;明胶底物SDS PAGE电泳推测RGD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关系。结果 不同浓度的RGDS抑制了Tb细胞对Matrigel及Fn的粘附 ,并能抑制Tb细胞在Matrigel及Fn上的迁移。电泳结果表明RGDS能部分抑制由Fn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分泌。 结论 RGDS能抑制Tb细胞的粘附、迁移及抑制由Fn诱导的金属蛋白酶分泌 ,提示RGDS有抗肿瘤转移活性。  相似文献   

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临床标本中的Pg、Aa与Fn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扩增产物测序结果以及AP-PCR指纹图分析提示不同标本分离的Pg与Aa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差异。分析不同Pg、Aa与Fn等牙周致病菌基因型与其致病力之间的关系,对于阐明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改善诊断方法、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elcatum,简称Fn)是G~-专性厌氧杆菌,常可在龈上,下菌斑、牙周病灶及感染根管内检到,近年来对Fn的研究逐渐深入,一些现象也得到了解释,同时也逐渐显露出其在尖周病,牙周病中的重要性。本文就近年来有关Fn的一些研究作一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的结构、性质、生物学活性和临床作用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研究表明:Fn是伤口愈合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具有趋化、调理、提供基质及其支架、参与止血和抗血栓形成等作用。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影响Fn分泌合成的因素间接地影响了伤口愈合,这对伤口的治愈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观察人牙龈成纤维细胞在不同处理,尤其是Fn处理后的根面上附着的形态。结果表明,在龈面脱矿的基础上应用Fn处理根面,可以明显促进细胞的附着与扩展。而单独应用枸橼酸根面脱矿处理或单独应用Fn进行根面处理,则无明显地促进细胞附着及扩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体外组织细胞培养方法,采用相差显微镜、微机光笔图象分析系统等手段测算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对单独使用纤维结合蛋白(fibronectin,Fn)或枸橼酸以及二者联合处理牙根的附着指数(AI)和定向生长指数(OI)。结果表明:(1)单独使用 Fn 处理牙根组的 AI 和 OI 均高于牙根不作任何处理的对照组(P<0.01);(2)单独使用枸橼酸处理牙根组,仅使 OI 高于对照组(P<0.01);Fn 应用于首先用枸橼酸处理的牙根不仅使 AI 高于对照组(P<0.01),且 OI 高于单独使用 Fn 处理牙根组(P<0.05)。  相似文献   

9.
牙周病和龋病致病菌的共聚及共聚抑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牙周病和龋病致病菌的共聚和共聚抑制关系及特征 ,筛选有效共聚抑制剂。方法 :以 4株牙周致病菌 (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中间普氏菌 )和 4株致龋菌 (变形链球菌、血链球菌、粘性放线菌和嗜酸乳杆菌 )的国际标准菌株为研究对象 ,通过目测法和比浊法确定各组合细菌的共聚度并研究乳糖和精氨酸对共聚度 > 2 (或 >2 0 % )共聚对的共聚抑制作用。结果 :Fn Av、Pg Av、Fn Sm、Fn Ss、Fn La和Pg Ss共聚度 >2 0 % ;4.5~ 6.0mM精氨酸对除Fn Av外 5对有明显抑制作用 ,解聚度为 49%~ 92 % ;12 0~ 3 0 0mM乳糖仅对上述 6对共聚对中的Pg Ss有明显抑制作用 ,解聚度为 5 7%~ 91% ,对Pg Av有部分抑制作用 ,最大解聚度约为 3 5 % ,但对Fn G 菌几乎无效。结论 :牙周致病菌和致龋菌之间存在高度特异的共聚反应 ,精氨酸为有效共聚抑制剂。  相似文献   

10.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临床标本中的Pg、Aa与Fn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及其扩增产测结果以及AP-PCR指纹图分析提示不同标本分离的Pg与Aa菌株所携带的毒力基因有差异。分析了不同Pg、Aa与Fn等牙周致病菌基因型与其致病力之间的。对于阐明牙周炎的发病机制、改善诊断方法、采取更有效的治疗措施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外共培养时,嗜酸乳杆菌(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La)活菌及其灭活菌对牙龈角化上皮细胞株KB细胞的粘附,以及La对口腔致病菌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rn nuclearum,Fn)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的粘附拮抗作用,以期为牙周疾病益生菌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选取不同生命状态(活菌、灭活菌)的La4356作为研究菌,运用光镜以及革兰染色法,分析不同状态的嗜酸乳杆菌对口腔牙龈上皮细胞株KB细胞的粘附指数,以及La作用于Pg和Fn后,Pg和Fn粘附指数的变化。结果两种生命状态的嗜酸乳杆菌对KB细胞均有粘附作用,活菌的粘附指数略高于灭活菌。La和其灭活菌均可与Pg和Fn竞争对KB细胞的粘附,显著降低Pg和Fn对KB细胞的粘附指数;同时在允许浓度范围内,高浓度的益生菌的粘附拮抗作用较低浓度时明显。当益生菌和致病菌浓度比大于1:1时,La灭活菌抑菌作用略强于La活菌。结论益生菌La及其灭活菌均可粘附于上皮细胞,且均对Pg、Fn具有较强的粘附拮抗作用,可用作牙周生态防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在正畸牙龈炎性反应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1年8月至2012年2月在济南市口腔医院正畸科接受固定矫治并伴有不同程度牙龈炎性反应的牙颌畸形患者63例组成正畸治疗组;正畸治疗前未戴用矫治器的牙周健康者30例组成正常对照组;牙周科就诊的慢性牙周炎患者35例组成牙周炎组。记录患者牙龈指数(GI),分别采集牙周袋最深处或龈沟液标本,采用16SrDNAPCR技术对Fn进行检测,分析Fn的检出率与GI之间的关系。结果 128例患者临床标本中,共扩增出Fn87例,检出率67.97%。其中正畸治疗组检出率为69.84%(44/63);正常对照组检出率为46.67%(14/30);牙周炎组检出率为82.86%(29/35)。正畸治疗组的Fn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牙周炎组高于正畸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843,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显示,Fn的检出率与牙龈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s=1.000,P<0.01)。结论 Fn与正畸治疗中牙龈炎性反应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正畸医生应高度重视正畸治疗前与治疗过程中的口腔卫生指导和监督。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呼吸道内具核梭杆菌(h.)的定植,探讨n.与AE—COPD间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4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盛京医院确诊为AE—COPD的患者53例,采集呼吸道分泌物,提取细菌DNA,应用SYBR。GreenIPremixExTaq'…模式的实时PCR技术,对n.进行定量检测,并计算其所占总菌的比例。同时记录患者FEVl占预计值比例(%)及口腔牙周指标。结果53例样本中有32例检出Fn.,Fn.检出率为60.38%,占总菌的比例为(44.58±16.47)%。Fn.相对含量与FEVl占预计值比例呈负相关关系(P〈0.05)。F凡.相对含量与简化口腔卫生指数及附着丧失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牙龈出血指数、探诊深度、缺失牙数无相关性(P〉0.05)。结论AE—COPD患者呼吸道内存在Fn,Fn相对含量随着肺功能的减弱而增加;Fn.与AE—COPD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Ⅳ型胶原(ColⅣ)、纤维黏连蛋白(Fn)、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通用型两步法,检测80例口腔鳞癌患者的癌旁组织和癌组织中ColⅣ、Fn、MMP-2、uPA的表达,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得出积分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口腔鳞癌中ColⅣ、基膜Fn的表达降低(P〈0.05),MMP-2、uPA的表达增强(P〈0.05)。随着分化程度的下降,ColⅣ、基膜Fn的表达减弱,但是基膜Fn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别(P〉0.05);MMP-2、uPA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P〉0.05)。基膜Fn、ColⅣ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负相关性;MMP-2、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状况有明显的正相关性。口腔鳞癌中MMP-2、uPA的表达与基膜Fn、ColⅣ的表达有明显的负相关性。结论:ColⅣ、基膜Fn、MMP-2、uPA的表达与口腔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有望在临床上成为判断侵袭、转移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牙周致病菌在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的分布情况,及冠心病患者龈下菌斑中牙周致病菌的分布与慢性牙周炎(chronic periodontitis,CP)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44例患冠心病并伴有CP患者的龈下菌斑,采用Chelex-100法提取细菌DNA,以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法检测龈下菌斑中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伴放线菌嗜血菌(Haemophi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Ha)、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福赛斯坦纳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五种牙周炎相关致病菌.结果:44例冠心病患者的龈下菌斑中各牙周致病菌的检出率分别为:Pg 19(43.18%)、Ha 9(20.45%)、Pi 27(61.36%)、Fn 38(86.36%)、Tf 41(93.18%);轻度CP患者1例,Fn 1例(100%);中度CP患9例,其中Pg 6(66.67%)、Ha 2(22.22%)、Pi 7(77.78%)、Fn 9(100%)、Tf 8(88.89%);重度CP患者34例,其中Pg13(38.24%)、Ha 7(20.59%)、Pi 20(58.82%)、Fn 28(82.35%)、Tf 33(97%).结论:Tf、Fn可能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中CP的发病和进展可能有其特定的细菌学病因.  相似文献   

17.
尼古丁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及纤维结合蛋白合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尼古丁对体外培养的人牙周膜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cells,PDLCs)增殖及合成纤维结合蛋白(fihronectin,Fn)的影响,探讨吸烟对牙周炎的影响机制.方法:不同浓度的尼古丁作用于PDLCs,分别用MTT、比色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尼古丁对PDLCs增殖及合成Fn的影响.结果:①MTT法:尼古丁能明显抑制牙周膜细胞的增殖(P<0.05),1μg/ml尼古丁显示出最佳的抑制增殖作用(P<0.01);②ELISA法:浓度为50 ng/ml~3μg/ml的尼古丁抑制PDLCs合成Fn(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③RT-PCR法:从分子生物学水平进一步证明尼古丁抑制Fn的合成.结论:尼古丁抑制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及Fn的合成,并呈浓度依赖性,说明一定浓度的尼古丁影响牙周膜细胞的增殖及在根面的附着,加重牙周组织炎症,进一步影响牙周新附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新型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凝胶对牙周主要致病菌的体外缓释抑菌效果。方法:采用超声乳化法制备20 g/L盐酸米诺环素缓释凝胶及非缓释凝胶,以琼脂纸片扩散法检测二者在1、3、5 h和1、3、5、7 d七个时间点的释放液对Pg、Fn、Av、Pi.的抑菌活性,测量抑菌环直径。结果:缓释凝胶组对于Pg、Fn、Av、Pi抑菌作用均可持续到7 d;而非缓释凝胶组对Pg、Fn、Av的抑菌作用仅能维持到3 d,对Pi的抑菌作用可持续到5 d。结论:新型盐酸米诺环素纳米缓释凝胶对Pg、Fn、Av、Pi抑菌作用均可持续到7 d以上,具有较好的缓释抑菌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与具核梭杆菌(F. nucleatum,Fn)共同感染时,牙龈卟啉单胞菌(P. gingivalis,Pg)或伴放线聚集杆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Aa)对多形核白细胞(PMNs)产生活性氧(ROS)的影响。方法:取健康人抗凝外周血,经Percoll分离后取PMNs,将分离的PMNs与2’,7’-二氯荧光素二乙酸酯(DCFH-DA)混合,于37 ℃的水浴箱中孵育15 min,然后分别向管中加入A组和B组细菌(细菌分组:A1, Pg;A2, Aa;A3,Fn;B1, Pg+Fn;B2, Aa+Fn;B3, Pg+Aa;B4, Pg+Aa+Fn;B5, Aa+Pg+Fn),充分混合后于37 ℃孵育1 h和4 h,流式细胞术 (Flow Cytometry, FCM)检测PMNs产生ROS的量。结果:不同牙周致病菌与分离的PMNs在37 ℃作用1 h,PMNs生成ROS的量分别是A1-16.52;A2-18.74;A3-19.59;B1-17.60;B2-20.09,其中B1>A1;B2>A2,差异显著(P<0.05)。不同微生物与分离的PMNs在37 ℃作用4 h,PMNs生成ROS的量分别是A1-176.05;A2-203.19;A3-230.36;B1-259.08;B2-274.89,其中B1>A1;B2>A2,差异显著(P<0.05)。结论:与Fn共聚后,Pg或Aa诱导PMNs产生ROS的能力被增强。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唾液乳酸杆菌w22a的潜在益生性和与种植体周围炎致病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中间普氏菌(Pevotellaintermedia,Pi)、具核梭酸杆菌(Fusobacteriumncleatum,Fn)的体外作用,为乳酸杆菌w22a作为益生菌应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通过检测w22a代谢产物成分、w22a对抑菌物质的耐受性等,初步探讨其口腔益生特性;并通过自聚和共聚实验、抑菌实验研究唾液乳酸杆菌w22a和种植体周围炎致病菌Pg、Pi、Fn的体外作用。结果:发现唾液乳酸杆菌w22a可产生有机酸、过氧化氢等抑菌物质,并能产生胞外多糖;w22a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抗生素和溶菌酶;w22a在体外有自聚集和与Pg、Pi、Fn发生共聚集的能力;其代谢产物对于Pg、Pi、Fn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唾液乳酸杆菌w22a能够对Pg、Pi、Fn产生生长抑制作用,具有口腔益生性,有望作为益生菌用于种植体周围炎的防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