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上海市5岁儿童出生体重、现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龋病的关系。方法 于2017年在上海市随机抽取4925名5岁儿童,开展口腔检查,并记录患龋情况。通过对家长的问卷调查获取儿童的出生体重、现BMI信息。排除1204名数据缺失儿童,共3721名儿童纳入本研究。根据出生体重将所有儿童分为低出生体重组(< 2500 g)、正常出生体重组(2500 ~ < 4000 g)和高出生体重组(≥ 4000 g),再根据现BMI将各组儿童分为消瘦的低BMI亚组(BMI < P5)、正常BMI亚组(P5 ≤ BMI ≤ P85)和超重/肥胖的高BMI亚组(BMI > P85),分析出生体重、现BMI与龋病的相关性。结果 完成检查的3721名儿童,其患龋率为53.86%,龋失补牙数(dmft)为2.38 ± 3.33。低出生体重组、正常出生体重组和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分别为49.65%、53.55%和59.93%,dmft分别为2.14 ± 3.13、2.37 ± 3.33、2.62 ± 3.36。高出生体重组的患龋率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及低出生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5、4.58,均P < 0.05)。高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的患龋率(61.21%)显著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的正常BMI亚组(53.61%)和高BMI亚组(51.52%),也高于低出生体重组正常BMI亚组(49.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61、5.65、4.10,均P < 0.05)。结论 高出生体重(≥ 4000 g)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较高。高出生体重、现BMI正常的上海市5岁儿童患龋率仍要高于出生体重正常(2500 ~ < 4000 g)而现BMI高的儿童。高出生体重可能是儿童龋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7岁儿童龋病的关系。 方法2014年在上海市黄浦区某小学抽取498名7岁儿童,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方法及标准,由经培训的口腔医生检查儿童口腔,记录龋失补情况,通过家长问卷调查获取儿童出生体重。排除67名未提供出生体重儿童,共431名儿童纳入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或多组间患病率差异,t检验和Dunnett法检验两组或多组间龋失补牙数以及出生体重差异,Logistics回归法分析出生体重与重度龋病的关系。 结果研究对象患龋率为70.1%,龋失补牙数(dmft+DMFT)为3.44 ± 3.55,出生体重为(3.30 ± 0.51)kg。出生体重<2500、2500~ 2999、3000~ 3499、3500~ 3999和≥4000 g的7岁儿童龋失补牙数分别为4.09 ± 4.23、2.25 ± 2.48、3.42 ± 3.59、3.76 ± 3.56和4.11 ± 4.06,重度龋(dmft+DMFT≥5)患病率分别为40.9%、15.9%、35.0%、39.4%和41.7%。在出生体重≥2500 g儿童中,重度龋儿童的出生体重显著大于无龋儿童和轻中度龋儿童(出生体重均值差无龋-重度龋=-0.12,P出生体重无龋-重度龋=0.047;出生体重均值差轻中度龋-重度龋=-0.14,P轻中度龋-重度龋= 0.009)。用Logistic回归调整性别因素后,以出生体重2500~ 2999 g为参考组,<2500、3000~ 3499、3500~ 3999和≥4000 g的重度龋比值比(OR)及P值分别为OR<2500 g= 3.37(95%可信区间1.13~ 10.05),P<2500 g= 0.030;OR3000~ 3499 g= 2.69(1.28~ 5.67),P3000~ 3499 g= 0.009;OR3500~ 3999 g= 3.16(1.46~ 6.84),P3500~ 3999 g= 0.004;OR≥4000 g= 3.45(1.33~ 8.98),P≥4000 g= 0.0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出生体重与7岁儿童龋失补牙数及重度龋患病率呈先降后升关系,出生体重过低或过高均可能是重度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于正常群体中快速、准确、成本低廉的检测龋易感人群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3~4岁无龋儿童125名为研究对象,联合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gtfB寡核苷酸探针杂交法来检测研究对象唾液中的变异链球菌。追踪观察1年,进行临床复查,将初查与复查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前瞻性研究对此方法作出评价。结果单独采用PCR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其预测灵敏度、预测特异度、预测可信度分别为56.4%、44.2%、48.3%;联合采用PCR和探针杂交法检测龋易感人群时,上述3个指标均有提高,分别为69.2%、46.8%、54.3%。探针杂交试验阳性和阴性者都检查到有龋病发生,但阳性患龋者的龋失补牙数(dmft)为2.15±0.86,龋病患病率为23.28%,而阴性患龋者的dmft为1.58±0.51,龋病患病率为10.34%;二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组的dmft和患龋率均大于阴性组。结论本研究所用的gtfB寡核苷酸探针在检测龋易感人群方面具有潜在优势,预测灵敏度较高,但预测特异度和可信度不高,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上海市3岁儿童患龋情况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评价基于风险评估的龋病分级管理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18年上海市4个区28家幼儿园3岁儿童1989名,随机分成试验组(986名)和对照组(1003名)。参照美国儿童牙医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ediatric Dentistry,AAPD)提出的龋病风险评估工具(caries-risk assessment tool,CAT),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临床检查,将受检儿童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试验组参照CAT进行干预管理,对照组按照上海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干预管理1年后,对两组儿童进行口腔健康检查和风险等级的再评估。结果    (1)2018年共1848名儿童完成调查,其中试验组929名,对照组919名。总患龋率为28.0%,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26.8%、29.1%。试验组高风险儿童比例为56.3%,对照组为59.3%。干预管理1年后(2019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随访,剔除不完整数据后,共纳入1320名儿童的有效数据,其中试验组659名,对照组661名。总患龋率为35.5%,试验组和对照组患龋率分别为32.0%、39.1%;龋病发生率分别为11.9%、15.9%,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 4.22,P < 0.05)。(2)干预管理1年后,试验组和对照组高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14.0%、12.4%,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41,P  >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中风险等级儿童分别降低了3.7%、2.2%,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21,P  > 0.05);试验组和对照组低风险等级儿童分别增加了17.7%、14.6%,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7.29,P < 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进食甜食< 3次/ d、母亲未患龋、睡前刷牙后未进食甜食是试验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 < 0.05),未定期进行专业口腔检查是危险因素(P < 0.05)。帮助孩子刷牙、使用含氟牙膏、6个月内去看过口腔医生是对照组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P < 0.05),出生6个月内人工喂养、进食甜饮料1次/ d是危险因素(P < 0.05)。结论    儿童乳牙患龋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定期涂氟、口腔检查、母亲未患龋是龋病高风险儿童的保护因素。应用基于风险评估的儿童龋病分级管理可降低乳牙龋病发生率,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沈阳市2~5岁儿童乳牙龋病两极化情况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了解沈阳市儿童乳牙龋病极性化分布情况。方法 2000年随机选取沈阳市10所幼儿园的3 799 名2~5岁乳牙列儿童进行龋病情况调查。计算各年龄组龋失补牙数(dmft)和SiC指数,并将各年龄组人群按dmft 的大小分亚组,统计各亚组人数及平均dmft,以及亚组dmft占总dmft的百分率。结果 儿童龋病分布不均衡,存在两极化现象。其中2岁组dmft≥3的人数占总人数4·5%,dmft占总数的60·0%;3岁组dmft≥3的人数占总数的 13·2%,dmft占总数的69·4%;4岁组dmft≥3的人数占总数的34·4%,dmft占总数的86·6%;5岁组dmft≥3的人数占总数的47·8%,dmft占总数的89·8%。结论 儿童乳牙龋病存在两极化倾向,对龋患高危儿童需要重点预防。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和调查上海市3岁儿童的龋病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上海市452名3岁儿童进行龋病状况调查。龋病状况采用由世界卫生组织所推荐的龋失补指数(dmft)来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来收集口腔健康相关的行为、知识和态度等信息。通过多因素方差分析得出与龋病状况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调查对象的患龋率为39.8%,龋均为1.63(标准差为2.80)。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郊区儿童、经常含奶瓶睡觉的儿童、每天吃甜点2次及以上的儿童和过去1年内有口腔就医行为的儿童具有较高的dmft指数(P〈0.05)。结论:3岁儿童的患龋水平较低,居住地、喂养习惯、饮食习惯和口腔就医行为是影响他们龋病状况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广西12岁白裤瑶族与壮族、汉族儿童患龋状况及影响因素,探讨白裤瑶族儿童患龋率较低的原因。方法 随机抽取广西南丹县15所小学的12岁白裤瑶族与壮族、汉族儿童1067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口腔检查,记录恒牙龋、失、补牙数(DMFT),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人口学特征、口腔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等资料,分析比较3个民族儿童患龋率、龋均及龋病影响因素。结果 受调查总人群患龋率为45.1%、龋均为1.04 ± 1.59。白裤瑶族儿童患龋率和龋均(38.8%、0.79 ± 1.29)低于壮族儿童(48.3%、1.19 ± 1.74)和汉族儿童(51.3%、1.26 ± 1.77)。白裤瑶族12岁儿童父亲学历、母亲学历、是否住校、甜食摄入频率、刷牙频率、碳水化合物摄入频率与壮族、汉族有差异(P < 0.05),其中甜食摄入频率、父亲学历、是否住校是本次调查龋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白裤瑶族12岁儿童患龋率低于同地区壮族、汉族儿童。甜食摄入频率、父亲学历及住校率的差异可能是白裤瑶族患龋率低于壮族、汉族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氟保护漆对于学龄前儿童乳磨牙的防龋作用。方法    于2012年2月在沈阳市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7所幼儿园的320名3岁儿童。将经过家长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作为试验组,将未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对试验组儿童乳磨牙每半年涂1次氟保护漆,为期2年,并进行口腔卫生宣教;对照组仅做口腔卫生宣教。在试验前后对两组儿童乳磨牙患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共304名儿童完成了试验,其中试验组114人,对照组190人。乳磨牙患龋率、龋均、龋面均,试验组分别为50.88%、1.76 ± 2.27、2.96 ± 5.28,对照组分别为63.68%、2.39 ± 2.50、3.77 ± 5.17。其中,试验组的患龋率和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31和t = -2.190,均P < 0.05);而两组龋面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316,P > 0.05)。乳磨牙龋病发病率、新增龋均、新增龋面均,试验组分别为15.79%,0.65 ± 1.73,1.49 ± 3.49,对照组分别为24.74%,1.23 ± 3.17,2.20 ± 5.94。其中,试验组的龋病发病率和新增龋面均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3.390和t = -1.311,均P > 0.05);两组新增龋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072,P < 0.05)。乳磨牙邻面新增龋面均,试验组为0.70 ± 1.78,对照组为1.15 ± 1.9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3.150,P < 0.05)。结论    氟保护漆对于乳磨牙窝沟无显著防龋作用,但对邻面龋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状况,为龋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上海市徐汇区75所公办幼儿园10401名3?6岁儿童为调查对象,按照第4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标准进行口腔检查,提取龋病情况资料,包括患龋率、龋均、龋齿充填率。采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0401名受检儿童中,最容易患龋的牙位为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患龋率为46.62%(4849/10401),龋均为2.14?3.34,龋齿充填率为15.87%(3529/22243)。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患龋率和龋均增加(P<0.05)。6岁年龄儿童的龋齿充填率最高(P<0.05),不同性别的龋齿充填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上海市徐汇区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率较高,龋齿充填率较低,应加强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早期防治。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嘉定区幼儿园5岁儿童龋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上海市嘉定区儿童的口腔健康状态,为口腔卫生预防工作和儿童的龋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09年3月至2010年6月上海市嘉定区牙病防治所对上海市嘉定区城乡8所幼儿园1135名5岁儿童进行了口腔健康状况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受检的1135名5岁儿童中,664名患龋,患龋牙数为3106颗。城区儿童患龋率为53.11%,龋均为2.30;乡村儿童患龋率为64.44%,龋均为3.22。城区、乡村儿童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受检儿童中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本次调查中无龋人数为471名,患龋牙数为1~3颗的儿童339名,4~6颗龋齿199名,6颗以上126名。上颌患龋牙数1362颗,下颌1408颗。结论    上海市嘉定区儿童患龋率和龋均仍较高,应加强学龄前儿童的龋病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1.
深圳市1008名3岁儿童患龋状况抽样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萍  刘寿桃  郝高峰  乔永刚 《口腔医学》2011,31(10):620-621,640
[摘要] 目的 了解深圳市3岁儿童乳牙龋病现状,为深圳市儿童龋病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方案[1],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了1008名3~4岁儿童的乳牙患龋情况。结果 3岁儿童患龋率47.0%,龋失补牙数(dmft)为2.39(构成比:龋97.6%;龋失0.0%;龋补2.4%)。特区内3岁儿童患龋率低于特区外,无性别间差异。81.3%的龋齿集中在24.8%的儿童口腔中,上颌牙齿患龋率高于下颌(P<0.01)。结论 深圳市3岁儿童乳牙患龋率高,其中97.6%的为开放性龋齿,应进一步加强乳牙龋病的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新疆封闭型维吾尔族和汉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与龋病发生的相关性。方法:对喀什市3~5岁封闭型维吾尔族儿童179名、汉族儿童289名进行口腔变形链球菌分离培养,选取119株高龋菌株[龋失补牙数(dmft)≥5],120株无龋菌株[龋失补牙数(dmft)=0],通过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乳酸脱氢酶活性。结果:维族儿童变链菌LDH活性均值较汉族儿童高(P=0.025),维族儿童高龋组LDH活性均值高于汉族儿童(P=0.018),维族儿童无龋组LDH活性均值与汉族儿童无龋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239)。两族儿童高龋组LDH活性均值均高于无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总体样本中,不同LDH活性菌株分布在高龋组和无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维、汉族不同LDH活性菌株分布在高龋组和无龋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龋组P=0.04;无龋组P=0.013),维、汉族不同LDH活性菌株在高龋组和无龋组的分布与其活性有相关性(维吾尔族P=0.000;汉族P=0.000)。结论:不同LDH活性菌株在两组儿童分布与其LDH活性有关,变形链球菌LDH活性与乳牙龋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学龄前儿童患龋率与生长发育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生长发育水平与乳牙患龋率的关系。方法对西安市不同区域6所幼儿园中班、大班2 307名4~6岁儿童进行龋病流行病学及身高、体重的调查,计算Kaup指数以评价儿童生长发育水平,比较不同生长发育水平儿童的患龋率、龋失补牙数及龋失补牙面数。结果过度肥胖的儿童患龋率最高,为68.4%;生长发育水平优良的儿童患龋率最低,为43.8%;瘦及过度肥胖的儿童患龋率明显高于生长发育优良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90,P=0.000)。各生长发育水平儿童的龋失补牙数(F=2.137,P=0.054)、龋失补牙面数(F=1.305,P=0.25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生长发育水平儿童龋面充填构成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90,P=0.000)。结论儿童乳牙龋与生长发育的关系密切,儿童瘦或过度肥胖都是一种非健康的表征,应尽快提高家长乃至全社会对儿童龋病危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母乳含有保证婴幼儿正常发育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物质,而人工喂养的小儿机体抵抗力降低.牙齿硬组织的矿化发生在出生后第1年,作者研究出生后第1年的哺育方式对学龄前期龋病的影响,调查3岁~6岁小儿222例,分两组:第1组100例,母亲生理性妊娠,其中母乳喂养半年以上38例(第1亚组),人工喂养62例(第2亚组).第2组122例,母亲有妊娠中毒,其中母乳喂养半年以上44例(第1亚组),人工喂养78例(第2亚组)。查明两组和各亚组的龋患率和龋牙指数、龋病程度和并发症(牙髓炎和尖周炎)。研究结果第1组,乳牙龋患率67.73%,龋牙指数3.97;第2组,龋患率(83.61%)和龋牙指数(6.25)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影响学龄前儿童龋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对济宁市两城区8个幼儿园1 875名3~6岁学龄前儿童进行龋病检查,并对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儿童出生状况、喂养方式和父母患龋情况等。结果1 875名学龄前儿童中,121名为早产儿,1 754名为足月儿,早产儿和足月儿的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16,P〈0.01)。1 125名儿童的家长在喂养时有加糖习惯,750名儿童的家长在喂养时无加糖习惯,喂养时加糖的儿童和喂养时不加糖的儿童患龋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62,P〈0.01)。父母双方均患龋的儿童341名,父母单方患龋的儿童784名,父母双方均无龋的儿童750名。父母双方均患龋的儿童和父母单方患龋的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7,P〈0.05),父母双方均患龋的儿童和父母双方均无龋的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79,P〈0.01),父母单方患龋的儿童与父母双方均无龋的儿童的乳牙患龋率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χ^2=17.79,P〈0.01)。结论出生状况、喂养方式、父母患龋情况与学龄前儿童乳牙患龋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16.
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辽宁省城乡儿童乳牙患龋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等容量、随机抽样的方法,运用世界卫生组织《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诊断标准对辽宁省城乡792名5岁儿童进行乳牙龋病检查,并随机抽取50%受检者的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辽宁省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为73.86%,龋均(dmft)为4.38;其中城市儿童乳牙患龋率为64.14%,农村儿童乳牙患龋率为83.59%,城乡之间儿童乳牙患龋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2)口腔健康行为分析表明,农村儿童进食糖果、巧克力、糖水、碳酸饮料、果汁等的频率高于城市。城市儿童开始刷牙时间、频率、用含氟牙膏的比例均高于农村。城市家长普遍学历高,收入多,儿童定期检查和采取预防措施的人数高于农村。结论辽宁省,尤其是农村地区应加强对家庭口腔健康行为的教育。  相似文献   

17.
《口腔医学》2013,(3):190-191
目的了解上海市长宁区3岁沪籍与非沪籍儿童的乳牙患龋情况。方法按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对645名沪籍、614名非沪籍3岁儿童的乳牙龋病进行调查。结果本区3岁沪籍儿童乳牙患龋率26.98%,龋均0.87,龋面均1.51;非沪籍儿童乳牙患龋率47.07%,龋均1.76,龋面均3.08。两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上海市长宁区3岁儿童中,非沪籍儿童乳牙龋病患病率明显高于本区沪籍儿童,因此更需加强非沪籍儿童龋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3~6岁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乳牙患龋状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哈尔滨市93名孤独症儿童及207名正常儿童进行口腔检查,并对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孤独症儿童与正常儿童乳牙患龋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龋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其中正常儿童乳牙患龋率71.50%,龋均3.360;孤独症儿童乳牙患龋率59.14%,龋均3.245。二者相比较,孤独症儿童吃甜食频率较低,且多由其家长帮助刷牙;正常儿童开始刷牙的时间更早,大多数家长能够定期带孩子到医院做口腔健康检查。结论:加强对家长及儿童口腔卫生保健知识的指导,培养科学的饮食方式及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可有效预防乳牙龋病。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上海市3岁儿童婴幼儿龋(early childhood caries,ECC)患病现状和特点,为上海市婴幼儿的龋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中心和非中心城区600名3岁儿童进行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受检600名儿童龋均为2.17±3.18,龋面均为2.99±5.30,龋蚀严重度指数为6.53±10.91;ECC患病率为49.00%,重度婴幼儿龋(severe early childhood caries,SECC)患病率为27.83%(167/600),SECC患龋儿童占患龋总人数的56.80%(167/294)。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儿童ECC患病率分别为42.33%和55.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71,P=0.001)。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均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07,P〈0.05);非中心城区儿童ECC龋蚀严重度指数明显高于中心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400,P〈0.05)。ECC龋齿充填构成比为3.92%,中心城区和非中心城区分别为5.44%和2.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11,P=0.013)。上海市3岁儿童ECC龋蚀牙位分布以上颌乳中切牙和下颌乳磨牙为主。结论上海市3岁儿童ECC患病状况严重,应加强对上海市婴幼儿龋病的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唾液变形链球菌与儿童龋病的关系。方法:通过口腔健康检查,问卷调查等全面了解并分析350名3~7岁在园儿童龋患情况及影响乳牙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采用直接接种轻唾培养基法检测唾液中变形链球菌浓度,探讨其与患龋情况的关系。结果:350名被检儿童中263名患龋,总患龋率75.14%,龋均4.73,龋面均11.1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牛奶或饮用水加糖、吃甜食及糖果糕点次数、父亲刷牙情况及月家庭经济收入与儿童的龋患程度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牛奶或饮水加糖、每日进食糖果糕点次数、父亲刷牙情况是乳牙龋的重要影响因素。350例儿童唾液变形链球菌菌落数中位数为1.61×105 CFU/mL,无龋(dmfs=0)、低龋(1≤dmft〈6)、高龋(dmfs≥6)儿童间变形链球菌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184名早期入园的儿童通过为期一年的追踪观察显示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新增dmfs呈正相关关系。结论:儿童唾液变形链球菌浓度与龋患严重程度以及龋活跃性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