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目的了解用快速检测菌斑的方法预测3~5年后儿童龋病的发生情况的准确性。方法采用菌斑显示剂(2%品红)测定73位4—5岁儿童的牙面菌斑,根据菌斑多少及当前患龋情况(dmfs)两项指标来预测其3~5年后龋病发生情况,并与用当前患龋情况(dmfs)、唾液变链计数及唾液缓冲能力3项指标联合预测3-5年后龋病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用这两种方式进行预测的敏感性、特异性及预测可信度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在大规模普查筛选龋高危儿童时可选用检测菌斑和乳牙患龋情况两项指标这一快速预测龋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几种常用漱口剂对牙菌斑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几种常用漱口剂对牙菌斑的影响邹静,刘天佳成都市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610041)龋病和牙周病是口腔常见的疾病,二者的发生均与菌斑密切相关,控制菌斑的形成是预防龋病和牙周病的有效手段。目前用于控制菌斑的方法很多,漱口剂是化学药物中用于预防菌斑形成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不同龋病状况患者龈上菌斑及龋损组织微生物的组成特点及多样性差异。方法: 随机双盲法选择2019年1月—12月于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确诊的龋病患者33例(轻度、中度、重度各11例),无龋病健康者10例。收集龈上牙菌斑和龋损组织,采用细菌DNA测序方法对细菌16S rRNA-cDNA高可变区进行测序,比较各组微生态种属和相对丰度。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无龋组相比,龋病组龈上菌斑、龋损组织中微生物含量和丰富度均显著降低(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龋损组织微生物主要为拟杆菌门、螺旋体门、变形菌门、梭杆菌门、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各组菌属比例有显著差异(P<0.05)。轻、中、重度组患者龈上菌斑微生物主要有21种,其中,梭杆菌、科里亚细菌、奈瑟菌目、放线菌目、乳杆菌目占比高,其他均小于1%,各组5种菌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龋病的发生由多菌种所致,且为多种细菌的共同作用。不同龋病状况患者龈上菌斑及龋损组织微生物丰度有显著差异,随着龋病的发生,微生物的多样性下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机体龋病活跃性与其患龋状况的关系;分析Cariostat法24h、48h两种菌斑孵育时间所获的结果及其间的转换状态,确定合适的孵育时间。方法:对391名3岁~5岁幼儿进行龋病检查和Cariostat法龋病活跃性测试,观察菌斑孵育24h、48h的检测结果。结果:Cariostat法中菌斑孵育24h、48h的各度和患龋率、dft、CSI均有高度相关性(P<0.001),48h的相关数值更大;孵育48h者各度患龋状况的差异分析亦比孵育24h者明显;孵育24h呈1度者有46.50%在48h时呈2度,48h呈2度者有63.85%在24h时呈0度或1度。结论:Cariostat能反映机体之患龋现状,其48h的菌斑孵育结果更能确切地体现机体的龋病活跃性  相似文献   

5.
摘要牙菌斑是细菌在牙体表面粘附、共聚形成的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其中钙、磷代谢与龋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龋病初始发生时菌斑中细菌产酸,导致菌斑液钙离子浓度升高,而菌斑液矿物质饱和度下降;当频繁摄食碳水化合物后菌斑中钙、磷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致使产酸后菌斑缓冲能力显著下降。因此研究菌斑中钙、磷代谢对阐明龋病病因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牙菌斑钙、磷代谢与龋病相关性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6.
菌斑与龋病     
菌斑是导致口腔内发病率最高的两种疾病——龋病及牙周病的直接原因。本文综述了近五年来国外学者就菌斑在导致龋病关系上的几个主要方面的研究成果;如细菌的吸附,获得性膜,菌斑内物质代谢,菌斑中的产酸代谢、酸分析和pH测定等。  相似文献   

7.
龋病作为多因素影响的疾病,细菌是龋病发生的始动因素,生态菌斑学说的提出以及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的应用,使得学者们能够从微生物角度对菌斑生物膜中细菌的种群分布、菌群多样性、菌斑微生物群落变化与儿童龋病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更深入的探讨。菌群多样性的降低与龋病发生密切相关,早于龋病发生前的6个月就可以检测到菌群多样性水平的降低,这为龋病监测和患龋风险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差异菌属如乳酸杆菌、韦荣球菌等有可能作为儿童龋病生物标记物,判断儿童患龋风险。目前研究表明在龋病发生发展的不同进程中菌斑微生物群落结构中优势菌属不同,各菌群间的相互作用仍未清晰,菌斑微生物群落在龋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致龋机制尚未阐明。探究龋病发展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和微生物群落构成的变化,筛选特异性的龋病生物标记物,仍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变形链球菌对牙面粘附机理的研究进展詹玲综述刘天佳岳松龄审校成都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610041)长期研究证明龋病是菌斑在牙面聚集引起的感染性疾病,细菌对牙面的粘附有高度的特异性,且常常是其在宿主定居的第一步[1].变形链球菌族(Mutansstr...  相似文献   

9.
<正> 菌斑是龋病和牙周病的主要病因,如何能使菌斑染色,然后彻底清除以防治龋病和牙周病,是口腔专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国外,此研究已进行了30余年,目前菌斑控制已成为常规口腔卫生洁净的措施之一。菌斑控制的指示剂——菌斑染色剂能将沉积在牙齿、舌和齿龈表面的细菌菌落着色,以清除口内全部菌斑。此外,染色剂能显示口腔洁治后残余的菌斑,检验各种洁治方法的效  相似文献   

10.
菌斑水平与龈炎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菌斑水平与龈炎关系的实验研究郝建军(1)张修平(2)万永明(3)指导赵瑞芳(1)赵大为(1)(1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2407医院口腔科3414医院)~~~~~~~~~~~~~~~~~~~~现已知菌斑是造成牙龈炎的主要原因,但菌斑的水平与龈炎的程度是...  相似文献   

11.
牙菌斑是细菌在牙体表面粘附、共聚形成的复杂的微生态环境,其中钙、磷代谢与龋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当龋病初始发生时菌斑中细菌产酸,导致菌斑液钙离子浓度升高,而菌斑液矿物质饱和度下降;当频繁摄食碳水化合物后菌斑中钙、磷含量呈明显的下降趋势,致使产酸后菌斑缓冲能力显著下降。因此研究菌斑中钙、磷代谢对阐明龋病病因学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牙菌斑钙、磷代谢与龋病相关性研究作一综合介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菌斑中变异链球菌数量及其在菌群中比例的差异。方法 采集26名3~4岁不同龋敏感的儿童牙面菌斑,运用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有龋组和无龋组儿童菌斑中变异链球菌和总菌数量,以及变异链球菌在总菌群中所占的比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有龋组和无龋组儿童每毫克菌斑中变异链球菌菌落数分别为1.33×105、1.16×103 CFU·mg-1,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每毫克干重菌斑中总菌落数分别为7.17×107、1.01×108 CFU·mg-1,二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18);有龋组和无龋组变异链球菌在总菌中所占比例分别为0.058 6和0.018 6,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结论 无龋与患龋儿童牙面总菌群数量差异无显著性,但患龋儿童牙面菌斑中变异链球菌数量更多,在总菌群中所占比例更大。提示菌斑中变异链球菌与总菌的比例与儿童患龋风险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评估龋易感性和预测龋病发展趋势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13.
牙菌斑作为口腔特定的微生态体系,对龋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作用。而菌斑细胞外液(菌斑液)联系菌斑和釉质的外环境,其组成、含量及发生的生化反应对龋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儿童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的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检测儿童牙面龈上菌斑中的放线菌,初步探讨口腔放线菌与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40例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无龋组和龋敏感组各20例。用无菌牙签收集乳牙表面3个不同部位的龈上菌斑。龋敏感组收集完整面、白垩斑和龋洞内( 牙本质层)的菌斑;无龋组收集唇面、邻面和!面沟裂的菌斑。提取菌斑的细菌DNA,用放线菌特异性引物进行聚合酶链反应,对其电泳条带进行记录分析。结果无龋组放线菌检出率为100%,龋敏感组为95%,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内氏放线菌、戈氏放线菌、龋齿放线菌、衣氏放线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组儿童的菌斑中均有检出,前3种放线菌在无龋组的检出率高于龋敏感组,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2组儿童3个检测部位间的检出率无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放线菌是儿童乳牙龈上菌斑中的主要定植细菌,可能是有益菌;其检出情况与乳牙检测部位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九岁儿童龋病活跃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沈阳市126小学272名九岁儿童的牙齿龋病情况进行调查。应用菌斑P论试验,分析菌斑与乳牙和恒牙龋病的关系。结果显示,依据PH值大小分组的儿童,其各组间DMFT和dmft均存在显著性差别。PH值分别与DMFT和dmft呈负相关。作为龋病活跃性试验的一种,菌斑PH值转化实验能够反映混合牙列期牙龋龋蚀状况,为混合牙列期龋病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龋病是发生在牙齿硬组织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与菌斑pH值密切相关。牙菌斑pH值为衡量菌斑生物膜致龋力的重要指标,通过菌斑pH值的动态变化及菌斑pH值检测技术的研究,可以了解菌斑的产酸代谢情况,比较食物、菌斑的潜在致龋力、个体的龋易感性等,对龋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菌斑pH值的动态变化,以及菌斑检测技术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7.
乳牙菌斑钙含量与患龋状况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乳牙集合菌斑中钙含量与儿童患龋状况的关系,为龋病预防研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应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仪测定53例不同患龋状况的儿童集合菌斑中钙含量值。统计分析集合菌斑中钙含量值与龋病易感性的关系。结果:集合菌斑钙含量为(0.931±0.384)mg/g,菌斑钙含量无龋组、有龋组间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无龋组、低危组、高危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菌斑钙含量无龋组高于低危组,低危组高于高危组;有龋组集合菌斑中钙含量与龋补牙数(dft),龋补牙面数(dfs),龋蚀指数(CSI)具有负相关性。结论:集合菌斑中总钙含量与龋患程度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可为预测龋病易感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含氟牙膏刷牙后菌斑和唾液中氟离子浓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测定正常人使用含氟牙膏刷牙后 ,菌斑及唾液中氟离子浓度 ,并探讨其对龋病预防的意义。方法 :选择 16名自愿者 ,用离子选择性氟电极测定含氟牙膏刷牙后 2小时菌斑及唾液中氟离子浓度 ,并与基线水平相比较。结果 :含氟牙膏刷牙后 2小时 ,牙菌斑及唾液中氟浓度分别为 5 1.5 5± 14.15 μg/g菌斑湿重和 13.36± 3.81μmol/L ,较基线水平有显著性提高 (P <0 .0 1)。结论 :用含氟牙膏刷牙后使菌斑和唾液达到并维持的氟浓度 ,尤其是菌斑中氟浓度 ,可有效地抑制菌斑细菌的糖酵解过程 ,从而起到预防龋病发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西安市4419名儿童龋病的牙位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西安市4419名儿童龋病的牙位分布特点杨富生樊淑梅蔡伟英文玲英王小竟西安市4419名儿童龋病的发病率和龋病程度前文已作分析,本文探讨4419名儿童龋病的牙位分布特点,调查对象、内容和方法同前文。1结果(表1、2,图1)表1乳牙龋病的牙位分布百分比年龄...  相似文献   

20.
口腔微生态内酸碱代谢是调控口腔微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影响着微生物群落组成和菌斑生物膜形成。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可能阻碍产酸耐酸菌在低pH值环境中获得优势地位,恢复并维持微生态平衡;同时也直接升高微生态内pH值,遏制牙表面脱矿。菌斑生物膜主要的产碱活动包括精氨酸脱亚胺酶系统介导的精氨酸代谢和尿素酶介导的尿素水解反应。精氨酸代谢可抑制生物膜中产酸菌生长,促进产碱共生菌生长,促进龋状态下的口腔微生态恢复平衡。尿素代谢可抑制龋病发生,含产碱底物的口腔卫生护理产品具有良好的龋病防治效果。本文就近年来菌斑生物膜的产碱代谢及其与龋病关系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