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4 毫秒
1.
目的: 为口腔恶性肿瘤放疗患者个性化定制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评价其摆位精确度。方法: 选择20例口腔肿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分别采用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和传统3D打印口腔支架进行固定,通过锥形束CT(CBCT) 获取患者治疗前(首次放疗)、中(第10次放疗)、后(第 20次放疗) X1、Y1、Z1 方向的平移和X2、Y2、Z2方向的旋转摆位误差,以及第三颈椎和下颌支的摆位误差,进行临床摆位误差评估。采用SPSS 2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X1、Y1、Z1 方向平均平移误差分别为(0.120±0.083)、(0.180±0.250)、(0.170±0.150)cm和(0.081±0.084)、(0.047±0.059)、(0.046±0.036)cm,在Y1(t=2.4, P<0.05)、Z1(t=3.64, P<0.05)方向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和试验组在X2、Y2、Z2平均旋转摆位误差分别为 1.04°±0.62°、1.26°±1.30°、0.65°±0.55°和0.67°±0.73°、0.54°±0.24°、0.45°±0.37°,在Y2(t=2.53, P<0.05)方向上具有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和试验组在第三颈椎的位移量为(0.130±0.080)和(0.074±0.090)cm,在下颌支中点的位移量为(0.240±0.180)和(0.095±0.065)cm,具有统计学差异(t=2.99, P<0.05)。结论: 可分离式3D打印口腔支架相比传统3D打印口腔支架,能有效提高摆位精度,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中切牙不同唇倾度与牙槽骨厚度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患者的头颅侧位片和CBCT影像资料,按照下颌中切牙-下颌平面角(L1-MP)分为3组,即舌倾组L1-MP<85.6°;正常组L1-MP为85.6°~99.6°;唇倾组L1-MP>99.6°。三维重建CBCT,在矢状面图像上沿下颌中切牙长轴,选择牙槽骨截面最大的图像,将牙根从釉牙骨质界到根尖点平均分为4段,测量唇、舌侧牙槽骨厚度并合计得到总厚度,观察计数骨开窗及骨开裂发生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根中1/2、根尖1/4及根尖处牙槽骨厚度唇侧均小于舌侧。舌侧牙槽骨厚度在各测量位点均为舌倾组小于唇倾组, 牙槽骨总厚度在根尖、根尖1/4、根中1/2处舌倾组比唇倾组薄。唇倾组和舌倾组的骨开裂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下颌中切牙舌侧及总牙槽骨厚度从根尖区到根颈区逐渐变小,舌倾组舌侧及牙槽骨总厚度比唇倾组薄,下颌中切牙牙轴过度唇倾或舌倾易发生骨开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下颌第三磨牙的阻生情况,以及与相邻第二磨牙病损的相关性,为临床早期拔除高风险的下颌第三磨牙、预防第二磨牙病损提供依据。方法: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放射科拍摄的全景片3000张(共4328颗下颌第三磨牙),观察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及相邻第二磨牙远中龋坏、牙周病、牙根吸收情况,使用R语言χ2检验统计分析其间的相关性。结果:阻生类型与第二磨牙病损均有相关性(P<0.001);下颌第三磨牙近中阻生时,第二磨牙远中的龋坏率最高(P<0.001);下颌第三磨牙垂直阻生和远中阻生时,第二磨牙的牙周病发生率最高(P<0.001);下颌第三磨牙倒置阻生时,第二磨牙牙根吸收发生率最高(P<0.001)。结论: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对其邻牙健康状况的影响程度较高,临床上建议早期拔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合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与舌骨位置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月治疗的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牙合患者120例,观察正畸治疗前与治疗3个月时上气道形态功能指标(SNA、SNB、ANB、SPPS、MPS、IPS、S-PNS、Ba-PNS)变化情况;根据牙合平面角度(OP-SN)将患者分为A(35例,10°≤OP-SN<15°)、B(45例,15°≤OP-SN<20°)、C(40例,20°≤OP-SN<25°)3组,观察治疗3个月时3组患者睡眠指标变化[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最低血氧饱和度(LSaO2)、氧减指数、平均脉率]以及牙合平面(OP-SN)、上气道形态功能与舌骨位置(H-PS、H-VPS)变化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牙合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以及与舌骨位置的相关性。结果 正畸治疗后SNA、MPS、IPS、S-PNS、Ba-PNS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而SNB、ANB、SPP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3组不同牙合平面中OP-SN、ANB角随牙合平面角度升高而升高,而SNA、SNB角随牙合平面角度升高而降低,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与SNA、SNB呈负相关(P<0.05),与ANB呈正相关(P<0.05);SNA、SNB、ANB、SPPS、MPS、TPS上气道形态测量指标与H-PS、H-VPS指标呈正相关(P<0.05)。结论 安氏I类错牙合畸形牙合人群平面与上气道形态功能及舌骨位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评价不同骨型人群中的髁突不对称性。方法 收集拍摄CBCT的个体共110名,年龄18~30岁。对CB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建立参考系并三维定点。所有个体按照不同骨型进行分组,组Ⅰ(Cl Ⅰ)为骨性Ⅰ类(0°≤ANB≤5°),组Ⅱ(Cl Ⅱ)为骨性Ⅱ类(ANB>5°),组Ⅲ(Cl Ⅲ)为骨性Ⅲ类(ANB<0°),每组按性别进一步分组。输出定点坐标,计算髁突(Co-Sig)的不对称情况,同时分析下颌支(Go-Sig)以及髁突-下颌支(Co-Go)的对称性。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组Ⅱ和组Ⅲ间的髁突-下颌支不对称性(Co-Go R-L)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主要体现在y坐标(P<0.05);组Ⅰ和组Ⅲ以及组Ⅱ和组Ⅲ间的下颌支不对称性(Go-Sig R-L)也受不同骨型影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差异在三维上同样体现在y坐标(P<0.05)。左右侧髁突、下颌支以及髁突-下颌支在部分人群中体现出性别差异及偏侧性差异(P<0.05),且这种偏侧性均表现为右侧优势。颏下点(Me)的z坐标在不同骨型人群中的差异较大(P<0.05),而x和y坐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髁突-下颌支以及下颌支的不对称性与不同人群的骨型相关,差异主要来源于高度。骨性Ⅲ类和Ⅱ类人群分别表现为下颌骨前突和下颌骨后缩。颏部偏斜与髁突不对称性的关系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上颌骨性扩弓(maxillary skeletal expander, MSE)治疗前、后在腭中缝扩开、牙与牙槽骨在横向上的变化及面中部上颌相邻骨块的移动,评估成人上颌骨性扩弓的疗效及对相邻骨块的影响。方法: 选择12例成人骨性上颌牙弓狭窄病例(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21.33±3.14)岁,采用MSE扩弓器治疗,治疗后解除后牙反,上颌牙弓宽度达到理想牙弓宽度,分别于扩弓前和扩弓完成后拍摄CBCT,测量相关骨性和牙性项目。采用SPSS 2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扩弓后前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38±1.01) mm、后部腭中缝宽度增加(2.25±1.08) mm(P<0.01);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处平均扩开(5.56±1.38) mm、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平均扩开(4.14±1.29) mm(P<0.01);双侧上颌第一磨牙倾斜度治疗前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蝶骨翼突外侧板角度,蝶骨翼突外侧板宽度,上颌骨前部间距与上、下颧骨间距扩弓后有显著差异(P<0.01);颞骨后部间距、双侧颧颌角扩弓后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MSE对于成年患者具有良好的骨性扩弓效应,实现腭中缝的平行扩开。扩弓后牙出现一定程度的颊向倾斜,但牙相对于牙槽骨无明显移动。面中部相邻骨块受到矫治力影响,在三维方向上也将发生一定移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改良与传统2种即刻种植方法在下颌磨牙种植中的精准度。方法:选择下颌磨牙区即刻种植患者24例,共计24个种植位点。术前拍摄锥形束CT(CBCT),用数字化软件Simplant 18.0设计种植体理想的三维位置。试验组以剩余天然牙体组织为参照,优先预备种植窝洞,微创拔除患牙后再将种植体植入;对照组按照传统流程,依次微创拔牙、备洞、植入种植体。术后均行CBCT检查,并用Simplant 18.0测量术前、术后三维位置的误差。采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5~6个月后行冠部修复,种植体保留率为100%。试验组与对照组角度偏差分别为(4.492±0.912)°和(7.255±1.307)°,颈部水平偏差分别为(0.379±0.083) mm和(1.229± 0.270) mm,测量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263±0.267) mm和(2.183±0.264) mm;计算根端水平偏差分别为(1.324±0.203) mm和(2.709±0.383) mm,深度偏差分别为(0.663±0.123) mm和(1.533±0.155) mm;所有项目的差异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即刻种植相比传统即刻种植,可提高下颌磨牙区种植体的精准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对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凋亡的影响以及与CXCR3A、CXCR3B基因表达的关系。方法: 将CAL-27 细胞分为 3 个实验组和 1 个对照组,3 个实验组分别采用10、20、40 ng/mL 的IP-10刺激,对照组不予刺激。刺激12、24、48、72 h时,利用CCK-8法检测 4 组细胞的增殖活性;24 h 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采用Q-PCR检测10 ng/mL IP-10作用下,CAL-27细胞在12、24、48、72 h时CXCR3A、CXCR3B mRNA的表达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12 h和24 h 时,3种浓度的IP-10 均能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5);在 48 h 时,只有40 ng/mL的 IP-10 能够促进 CAL-27 细胞增殖(P<0.01); 而在72 h时,3种浓度的 IP-10对 CAL-27 细胞的增殖均无促进作用(P>0.05)。24 h后,3个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CAL-27细胞的增殖率降低。24 h 时,3种实验组细胞凋亡率分别为(3.377±0.575)%、(6.867±2.848)%和(5.317±2.794)%,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但各实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12、24、48、72 h时,CXCR3A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30±0.0007、0.0274±0.0005 、0.0204±0.0011和0.0174±0.0006,组间差异显著(P<0.05);CXCR3B 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0124±0.0015、0.0209±0.0016、0.0297±0.0013和0.0386±0.0010,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 IP-10既能促进舌鳞癌细胞CAL-27增殖又能够诱导其凋亡,随着作用时间的推移,细胞增殖率降低;CXCR3A mRNA的表达先升高后降低,而CXCR3B mRNA的表达逐渐升高。CXCR3A、CXCR3B可能参与调控IP-10诱导下的舌鳞癌细胞的增殖和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牙种植术在牙种植患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8月收治的88例即刻牙种植术患者,根据投硬币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为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实验组为不翻瓣上颌前牙即刻种植术。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种植体成活率、牙槽骨状况、满意度、美观度及术后症状。采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29.34±2.42)min]显著短于对照组[(55.32±3.54)min](P<0.05),牙槽骨质量[(0.84±0.04)mm]显著优于对照组[(1.21±0.07)mm](P<0.05),种植成活率[93.18%(41/44)]显著高于对照组[72.73%(32/44)](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VAS评分[(8.32±0.42)分]和PES评分[(11.24±0.43)分]显著高于对照组[(5.78±0.24)分、(8.45±0.58)分](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疼痛[18.18%(8/44)]、红肿[15.91%(7/44)]、出血[11.36%(5/44)]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38.64%(17/44)、34.09%(15/44)、29.55%(13/44)](P<0.05)。结论 不翻瓣种植术能提高牙种植患者的满意度、美观度及种植成功率,减少手术时间,减轻患者的疼痛感,降低术后疼痛、红肿等症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术前根据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的位置,预估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发生远中骨组织缺损的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在中、高风险组中再根据是否在术中行同期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术后1、6个月进行复查,剔除术后感染及失访病例后,植骨组(A组)共计36例,不植骨组(B组)共计45例。术后复查指标包括患者主观感觉,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变化。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中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0例,不植骨组中为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2.93±0.34)mm,不植骨组为(2.95±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3.31±1.02)mm,不植骨组为(3.10±1.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49)。高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4例,不植骨组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3.08±0.37)mm,不植骨组为(3.24±0.4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5.21±1.79)mm,不植骨组为(2.99±2.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对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组织缺损进行风险分型,有助于判断术中是否需要植骨。在牙槽骨缺损较多的情况下(高风险型),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促进作用更显著,并且能够减少第二磨牙因远中牙根暴露所致的不适。  相似文献   

11.
黄纯  温馨  黄乐  赵宁 《上海口腔医学》2022,31(5):550-555
目的: 应用颅面部锥形束CT(CBCT)对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上、下颌后牙倾斜角度、牙弓及基骨弓宽度进行分析,通过模拟上颌前方牵引矫治,分析上、下颌矢状向变化对上、下颌骨宽度协调关系的影响,对骨性Ⅲ类错前方牵引治疗中上颌牙弓扩大的必要性进行探讨。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21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正畸科就诊的恒牙早期骨性Ⅲ类错患者20例,Ⅰ类个别正常患者20例,共40例。所有患者治疗前均拍摄颅面部CBCT,使用Mimics 20.0软件测量2组患者第一磨牙的颊舌向倾斜度,上、下磨牙牙弓宽度及磨牙间基骨弓宽度。对Ⅲ类错患者上颌前方牵引进行三维模拟,对上、下颌骨矢状关系改变后的牙弓和基骨弓宽度进行测量。采用SPSS 21.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Ⅲ类错患者上颌磨牙颊侧倾斜,下颌磨牙舌侧倾斜 (P<0.01);Ⅲ类和Ⅰ类错患者下颌基骨弓宽度无显著差异,上颌基骨弓宽度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1),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 (P<0.01);而上、下颌牙弓宽度2组间无显著差异。上颌模拟前移3 mm时,Ⅲ类错患者上颌牙弓宽度显著大于下颌 (P<0.05);上颌模拟前移4 mm时,上、下颌牙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大于Ⅰ类患者 (P<0.05);上颌模拟前移2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Ⅲ类患者显著小于Ⅰ类患者(P<0.05);前移3 mm时,上颌基骨弓宽度和上、下颌基骨弓宽度差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恒牙早期骨性Ⅲ类患者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上颌基骨宽度不足,上颌磨牙颊向和下磨牙舌向代偿性倾斜;但在上颌前牵引矫形治疗中,上、下牙弓和基骨弓宽度的协调程度随着上颌前移及下颌后下旋转的量而改变。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变化是上颌骨是否需要扩弓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如变化量超过3 mm,多数患者不需要在前方牵引治疗中配合上颌扩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2种T形切冠法在下颌阻生智牙拔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条件的120 例患者随机纳入2组,分别采用横T切冠法(60例)和纵T切冠法(60例)拔除下颌阻生智牙。采用SPSS 22.0软件包比较2组拔牙时间、患者术中焦虑程度、术后疼痛及开口受限程度的差异。结果:横T组手术时间为(17.41±3.72) min,显著长于纵T组的(15.22±2.53) min(P<0.05),但术中焦虑程度较低(P<0.05)。2组术后疼痛评分及开口受限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横T法有助于缓解术中焦虑,而纵T法利于缩短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研究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上颌前方牵引治疗前后的变化,从三维方向上探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的机制。方法:选取14例恒牙列早期骨性Ⅲ类错颌畸形患者,男6例,女8例,年龄10~12岁,平均10.9岁,采用上颌前方牵引治疗。牵引治疗前、后,进行CBCT三维扫描,采用Dolphin 11.0对骨组织及牙进行三维重建、建立三维坐标体系,选择23个标志点进行测量、分析。测量结果使用SPSS 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上颌前方牵引后,A-冠状面的距离、SNA、ANB均显著增大 (P<0.01);A-水平面的距离显著增大 (P<0.05),ANS-PNS增大,有显著差异 (P<0.05),上颌骨向前、向下生长。Po-S-N显著增大(P<0.01),SNB显著减小 (P<0.05),提示颏部向下、向后旋转,下颌生长得到抑制。U1j-冠状面的距离显著增大(P<0.01),提示上切牙前移;U1牙长轴-SN交角显著增大 (P<0.05),提示上切牙唇倾。U6j-水平面的距离、U6j-冠状面的距离均显著增大(P<0.05),提示上颌磨牙近中移动、伸长。额颌缝等4条骨缝三维方向上均有变化,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上颌前方牵引后,经CBCT三维测量,证实翼腭缝等骨缝的生长改建在上颌骨生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颌骨及上颌牙明显向前、向下生长;下颌骨生长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下颌颊棚区适合微螺钉解剖学植入的区域位点,为临床上安全植入微螺钉提供指导。方法: 收集2018年1月—2018年10月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口腔科诊治的62例行正畸治疗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CB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测量在第一前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间(A)、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B)、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C)的牙槽嵴顶下方3 mm(D1)、6 mm(D2)、9 mm(D3)断层骨宽度。比较不同性别、左右两侧、不同位置骨宽度的差异。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下颌颊棚区不同位置骨宽度在男、女之间,左右两侧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颊棚区同一位置不同距离、同一距离不同位置骨宽度差异显著(P<0.05),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间距牙槽嵴顶9 mm处骨宽度最大,为(10.62±1.38)mm,第二前磨牙和第一磨牙间距牙槽嵴顶3 mm处骨宽度最小,为(2.65±0.38)mm。结论: 下颌颊棚区骨宽度在性别、左右两侧无显著差异,但下颌颊棚区不同解剖位点差异较大,自近中向远中有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与传统拔牙法拔除下颌水平阻生智牙的临床效果。方法:将 240 例下颌阻生智牙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拔牙组及传统拔牙组,每组120例。比较2 组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包括术中根折、拔牙窝形变)发生情况、术中心理畏惧情况、术后并发症(包括干槽症、开口受限、面颊部疼痛、肿胀)、术后下唇及舌部麻木症状的发生情况。采用 SPSS 13.0 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微创拔牙组和传统拔牙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8.0±6.3)min和(37.0±8.2)min,存在显著差异(P<0.05)。微创拔牙组拔牙窝中、重度形变发生率及术中心理畏惧发生率均显著低于传统拔牙组(P<0.05),术后第3天开口受限程度与术后疼痛肿胀发生率与传统拔牙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超声骨刀微创拔牙法拔除下颌阻生牙较传统拔牙法手术时间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心理畏惧程度较低,可显著降低对拔牙窝及邻牙的创伤,患者更愿意接受,适宜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3种镍钛器械预备重度弯曲根管后牙本质微裂的发生情况。方法 收集临床上拔除的近中根牙根弯曲度在25°~40°的磨牙240颗,按弯曲度25°~30°(不包括25°)、30°~35°、35°~40°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80个标本,均用K锉预备到15#。将3组随机分为4个亚组,每个亚组20颗,1组为对照组,另外3组为实验组。对照组不进行镍钛预备,将实验组中的牙根分别用WaveOne、ProTaper Next、M3-Pro 3种镍钛器械进行预备,并浸泡于1%亚甲蓝24 h。然后分别取牙根最弯处以及距最弯处上、下2 mm的截断面,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断面牙本质微裂纹的情况。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WaveOne、ProTaper Next、M3-Pro 3组均使牙本质产生微裂,WaveOne组发生比例最高,ProTaper Next组最低,WaveOne组与其他2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Taper Next组与M3-Pro组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牙根弯曲角度的增大,WaveOne、ProTaper Next、M3-Pro 3组牙本质微裂的数量增加,除Waveone组在 A(25°~30°)与C(35°~40°)2组中牙本质微裂发生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roTaper Next与M3-Pro更有利于中重度弯曲根管的预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比较髂骨嵴不同朝向重建下颌骨缺损后的对称性和是否符合种植牙治疗标准,分析血管化髂骨瓣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不同朝向的优缺点。方法 回顾2017年1月—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行髂骨瓣重建下颌骨缺损的患者的基本信息和术后CT资料,根据髂骨嵴的朝向分为髂骨嵴朝向牙槽突组和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组。CT影像资料导入Proplan软件,测量2组髂骨重建后的对称性;导入Simplant软件,测量髂骨骨块长度,相对于患侧上颌1、3、6牙3个位点对应的髂骨高度、牙槽突侧骨宽度以及颌间距离。采用SPSS 25.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0例患者纳入研究,每组各15例,平均年龄37.7岁。LC缺损类型在颏孔点下缘位置朝向牙槽突组非对称率(4.9%)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18.2%,P<0.05)。朝向牙槽突组和朝向下颌骨下缘的骨长度分别为(49.43±4.17)mm、(52.25±3.79)mm(P=0.102)。相对于患侧上颌1、3、6位点的牙槽突侧髂骨骨宽度朝向牙槽突组分别为(11.40±0.63)、(12.15±0.46)、(13.15±0.62)mm,均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7.93±0.55)、(8.97±0.34)、(8.70±0.49)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髂骨骨高度在朝向牙槽突组为(29.80±1.17)mm,显著大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25.42±1.17)mm(P<0.05)。相对于上颌6位点的颌间距离,朝向牙槽突组为(10.89±1.07)mm,显著小于朝向下颌骨下缘组的(14.33±0.76)mm(P<0.05)。结论 在血管化髂骨瓣修复重建下颌骨有牙区缺损时,髂骨嵴朝向牙槽突侧较髂骨嵴朝向下颌骨下缘侧有更好的对称性,更充足的牙槽嵴宽度及更合适的颌间距离。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结合综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患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康复医学科门诊自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急性开口受限(病程在2个月以内)且经MRI证实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40例患者(男4例,女36例)的临床资料。治疗首先施予健康教育、物理因子治疗(超短波治疗、超声治疗、激光治疗),随后予手法复位,即刻配戴硬质热塑再定位垫,同时进行运动疗法(软管盘复位训练、关节稳定性训练和颈椎姿势训练)。每周5次,连续治疗2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采用最大主动开口度(mm)、视觉类比评分(visual analogue pain score,VAS)(0~10分)、下颌功能损害问卷评分(mandibular function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MFIQ)进行疗效评估。治疗结束后MRI复查盘-髁关系。采用SPSS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和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 治疗结束后即刻,最大主动开口度从(24.5±6.4)mm 增加到(40.1±4.4)mm,开口末VAS从2(0,3)分下降到0(0,0)分,咀嚼VAS从1(0,3)分下降到0(0,0)分,下颌功能损害问卷评分从(25.0±6.5)分下降到(12.3±6.4)分,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VAS 从0(0,0)分下降到0(0,0)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40例患者在治疗结束后平均(3.6±3.1)周MRI 显示正常盘-髁关系23例(占 57%),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9例(占23%),不可复性盘前移位 8例(20%)。结论: 手法复位结合综合物理疗法治疗急性颞下颌关节盘不可复性前移可以即刻增加开口度,缓解疼痛,改善TMJ功能,并对维持正常盘-髁关系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