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口腔科学   8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多生牙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牙齿数目发育异常,指牙齿数目多于正常牙列(乳牙列20颗,恒牙列28-32颗)[1],可发生在牙弓的任何部位,以上颌前牙区多见,其发生率为1~3[2],一般为1~2颗,多于3颗的多发性多生牙的发生较为少见。我院接诊双侧下颌前磨牙区多发性多生牙3例,现报道如下。病例1患者,男,12岁,因"摄片发现双侧下颌多生牙"就诊。患者无系统性疾病史。患者因牙列不齐来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20例围绝经期妇女作为实验对象;依据是否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分组;对照组(60例):未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观察组(60例):患有慢性牙周炎疾病;两组患者于临床利用密度测试仪展开临床检测工作,通过测量骨密度水平,针对骨质疏松情况加以合理了解,依据牙周炎严重程度合理展开分级工作,探讨严重程度不同牙周炎患者自身骨密度水平以及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结果同对照组骨密度比较,观察组围绝经期患者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密度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下降(P0.05)。同中度牙周炎组以及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重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同轻度牙周炎组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率比较,中度牙周炎组呈现出明显提升(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慢性牙周炎同骨质疏松表现出显著相关性,伴随着慢性牙周炎疾病程度逐渐严重,患者出现骨质疏松的概率呈现出一定程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颌阻生第三磨牙拔除时,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缺损修复的影响。方法:术前根据下颌第三磨牙与第二磨牙的位置,预估下颌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发生远中骨组织缺损的风险,分为低、中、高风险3组。在中、高风险组中再根据是否在术中行同期植骨,分为植骨组与不植骨组,术后1、6个月进行复查,剔除术后感染及失访病例后,植骨组(A组)共计36例,不植骨组(B组)共计45例。术后复查指标包括患者主观感觉,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曲面体层片观察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变化。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术后6个月中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0例,不植骨组中为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2.93±0.34)mm,不植骨组为(2.95±0.50)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3.31±1.02)mm,不植骨组为(3.10±1.7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749)。高风险组中,植骨组第二磨牙远中主观感觉冷热刺激不适者4例,不植骨组为1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磨牙远中牙周探诊深度植骨组为(3.08±0.37)mm,不植骨组为(3.24±0.41)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2)。X线片检查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增量Δh植骨组为(5.21±1.79)mm,不植骨组为(2.99±2.42)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术前对阻生牙拔除后第二磨牙远中骨组织缺损进行风险分型,有助于判断术中是否需要植骨。在牙槽骨缺损较多的情况下(高风险型),于拔牙创内同期植入自体骨混合Bio-Oss人工骨粉,对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促进作用更显著,并且能够减少第二磨牙因远中牙根暴露所致的不适。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埋伏上颌中切牙正畸治疗前、后体积和表面积变化,探讨牙根吸收情况.方法:对10例上颌埋伏中切牙患者(12颗埋伏牙,8颗对侧同名牙),采用外科开窗、导杆式矫治器牵引、直丝弓技术治疗,治疗前、后拍摄CBCT.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分离上颌埋伏中切牙及对侧同名牙,其中8例单侧埋伏阻生患者的对侧同名牙作为对照组.计算牙体积和表面积,采用SPSS13.0软件包中的配对t检验对治疗前、后体积、表面积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埋伏牙治疗前后牙体积平均增加(9.67±10.86)mm3,表面积平均增加(28.97±14.36) mm2,均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对侧同名牙治疗后牙体积平均增加(12.38±10.22)mm3,表面积平均增加(30.64±16.74) mm2.埋伏牙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体积及表面积增加量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对尚未完全发育完成的埋伏上颌中切牙,正畸结合外科治疗能促进牙根发育,不会引起牙根吸收,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在口腔医学本科生实习教学中的应用,评价其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方法: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2006、2007、2008级的60名口腔本科实习生中,随机选择30名采用传统理论授课及临床带教教学模式,其余30名采用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对教学效果进行问卷调查及评价,2组间的成绩比较利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2组实习生的出科考试成绩无显著差异。问卷调查显示,接受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方式的学生对教学方法及带教老师的评价较高,而对科研能力掌握的评价较低。结论:实施以科研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综合素质,又不会对学生掌握临床实践知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显微镜技术对正畸固定矫治患者菌斑控制的影响。方法将门诊接受固定矫治器治疗的86例患者,随机平均分为2个组,评估2种方法对患者菌斑控制的有效性。即:传统菌斑控制方法(组Ⅰ),椅旁诱导测试、显微镜检查结合传统菌斑控制方法(组Ⅱ),在超过6个月的试验期间对口腔卫生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在正畸治疗开始后第1、3、6个月,组Ⅰ的牙龈指数分别为:1.157±0.202,1.254±0.357,1.427±0.297;组Ⅱ的牙龈指数分别为1.015±0.236,1.107±0.216,1.152±0.052,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组Ⅰ的菌斑指数分别为:1.21±0.33,1.67±0.37,1.79±0.25;组Ⅱ的菌斑指数分别为1.10±0.25,1.01±0.32,0.92±0.39,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正畸结束时,组Ⅰ的牙龈炎发生率为32.55%,组Ⅱ为13.95%。结论显微镜检查和传统水平刷牙方法相结合与传统的菌斑控制方法相比可以明显降低菌斑堆积,是正畸固定矫治患者维持口腔卫生健康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陶海彪  阮文华 《口腔医学》2014,34(10):768-771
目的 探讨奶瓶喂养儿童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的病因。 方法 选择在6个月内奶瓶喂养的儿童60例,按照乳磨牙的关系分为正常牙合组(30例)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组(30例)。使用模拟婴儿测量其母亲做奶瓶喂养时儿童和奶瓶的位置;使用奶瓶喂养吮吸压力传感检测系统测量每位受试儿童的吮吸负压值。测量结果采用SPSS 16.0的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与正常牙合儿童之间的头颅角度、躯干角度、奶瓶角度以及奶瓶与头颅相对角度均未见显著性差异(P>0.5)。病例组儿童的吮吸负压平均值为(15.3 ± 3.3)kPa,正常组儿童的吮吸负压为(20.1 ± 2.7)kPa,两者存在显著差异(P<0.01)。 结论 奶瓶喂养儿童中,乳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口腔吮吸力显著性低于正常牙合儿童,两者的喂养姿势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吮吸力低下可能是奶瓶喂养儿童发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病因之一,而其与喂养姿势的关系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砂轮爆裂致颌面部严重创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 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1年9月,期间诊治的9例砂轮爆裂致颌面部严重创伤病例诊治过程. 结果 碎片异物多数清除,创口均Ⅰ期愈合.腺管和神经断端吻合术后效果良好.颌面部功能障碍并发症防治效果良好. 结论 砂轮爆裂致颌面部严重创伤具有自身特点,术前应做好CT检查和手术方案制定,术中注意面神经和腺管损伤情况,术后要防治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牛牙症是一种少见的牙体畸形,以牙髓腔冠根向膨大、根分叉向根方移位、牙根短小为特征,其颈溢痕不明显甚至消失。牛牙症在人群中的发生率为0.61%~11.3%[1-2],常发生于磨牙及前磨牙,通常无自觉症状,当患牙产生牙髓病变时,其特殊的髓腔形态常给根管治疗造成困难。现报告3例不同类型的牛牙症。  相似文献   
10.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16岁。因"发现右下颌牙龈肿块16年余"来本科就诊。患者出生后即被发现右侧下牙内侧牙龈有一肿块,色黑,粟粒大小,不影响哺乳及生长发育,未予诊治。随着年龄增长,肿块逐渐增大,如"板栗"大小,表面呈颗粒状隆起的肿物,颜色加深,无疼痛及瘙痒等不适。家族中无类似病史。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