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美松糊剂和氧化锌糊剂用于根管治疗术后的疼痛反应。方法选择2008—2010年在沈阳市口腔医院口腔内科就诊的急、慢性牙髓炎及根尖周炎患者200例(209颗患牙),随机分为试验组(102例,111颗患牙)和对照组(98例,98颗患牙)。在根管充填时,分别采用美松糊剂(试验组)或氧化锌糊剂(对照组)加牙胶尖侧方加压根管充填,观察两组根管充填后患牙疼痛状况。结果试验组患牙术后疼痛占27.9%,对照组患牙术后疼痛占64.3%,试验组患牙术后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氧化锌糊剂相比,美松糊剂是更理想的根管充填材料,用于根管充填的术后疼痛明显减轻,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学生龋病的治疗情况及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的方法。方法对云南民族大学就诊的1126例大学生龋病患者2164颗患牙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女生就诊人数和患龋牙数多于男生,深龋占治疗牙数的28.42%;牙髓病、根尖周病占治疗牙数的51.07%,根管治疗牙占治疗牙数的44.92%,拔牙数占6.14%。首诊中有10.12%的患者拒绝牙科治疗,53.64%患者从未接受过口腔健康教育。结论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口腔健康教育很重要,宜采用大学生口腔健康教育课、门诊口腔健康教育、宣传挂图、校报、板报、"爱牙日"宣传、网络教育等方法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10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静 《口腔医学》2003,23(3):164-164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治疗方法。方法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05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病例以青壮年最多,占51.4%,颊间隙感染占40%,以牙源性感染为多见,占88.6%。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均为继发性感染,治疗应重视全身与局部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正>在口腔颌面部感染的现代研究中,仍然延续传统的以感染途径分类的方法:即牙源性感染和非牙源性感染。其中牙源性感染是颌面外科临床中最多见的感染类型。有资料显示:牙源性感染病例占口腔颌面外科病例总数的11.3%[1]。亦有学者报道,牙源性感染占颌面颈部脓肿及蜂窝织炎病例的77.7%[2]。陈文君等[3]报道,在112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牙源性感染99例,占88.3%。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牙源性上颌窦炎的病源牙、病因、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整理分析2000年1月~2012年12月年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门诊部颌面外科就诊的牙源性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结果:病例共23例,其中11例(47.7%)的病源牙为上颌第一磨牙,18例(78.3%)的病因为慢性根尖炎,治疗方法是病源牙治疗、药物治疗和鼻窦手术的综合治疗,预后良好。结论:第一磨牙为牙源性上颌窦炎最常见病源牙,慢性根尖炎为最常见病因。综合治疗方法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不同部位口腔上颌腭侧黏膜疼痛敏感度,发现相对敏感区域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减轻患者注射麻药时的疼痛感及全身并发证的发生。方法:对需拔除的上颌患牙进行局部浸润麻醉,采用碧兰麻及相对应的0.3mm×21mm细针头,注射部位距离腭侧牙龈缘约5mm,后记录注射部位的疼痛程度,所记录的疼痛程度是注射针刺入黏膜时的疼痛。疼痛分级采用国际通用方法,但加以改良,使之更详细。采用χ2检验分析各牙位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构成比。结果:800例患者中,无痛到中度疼痛患者646例,占总数的80.75%;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154例,占19.25%。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在中切牙组占47%,侧切牙组占39%,尖牙组占27%,第一前磨牙组占12%,第二前磨牙组占9%,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组均占8%,上颌结节区占4%。与前磨牙、磨牙和上颌结节区相比,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组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患者比例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检验,P<0.01)。结论: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腭侧黏膜疼痛敏感度较高,先表面麻醉后再注射麻药,以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同时减少患者的恐惧感和全身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牙源性感染是指因牙或牙周围结构破坏引起的牙槽和(或)颌面部感染。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经及时、正确处理均可获得良好效果;但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可引起骨髓炎及间隙感染(即播散性感染),重者可发展至海绵窦血栓形成、脑脓肿、纵隔炎而危及生命。文章通过对常见局限性牙源性感染的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进行阐述,为口腔全科医生及时有效地处理局限性牙源性感染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口腔颌面部感染中牙源性感染最为多见。已往人们认为牙源性感染主要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近十多年来的研究证明,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是需氧菌与厌氧菌的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占多数,本文将回顾人们对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病原菌的认识,并对引起牙源性感染的厌氧菌及其临床治疗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口腔急诊患者全身健康状况的特点,以指导口腔急诊患者应急处理和治疗,预防突发事件发生。方法:对2013年2月~2013年11月间就诊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急诊科初诊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患者的基本信息、全身健康状况、ASA分级以及口腔诊疗信息。结果: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内分泌系统疾病是口腔急诊成人患者最常见的的全身系统疾病。随着年龄增长,合并全身系统疾病数目以及ASA分级都在增加。根尖周疾病、牙髓疾病、牙周疾病约占口腔急诊病例的2/3。结论:口腔急诊患者的全身健康状况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恶化,口腔医师应该在治疗前进行风险评估。ASA分级系统可帮助医师预测患者的治疗风险,提前采取防治措施,有助于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口腔急诊科夜诊时段急性牙髓炎患牙定位情况并分析原因。方法:1415名因急性牙髓炎就诊的患者,依就诊时间分为日间组和夜间组,比较口腔急诊医师对两组患者患牙定位的正确率、定位错误率及无法定位率,做统计学分析。结果:日间组定位正确率(96?67%)高于夜间组(89?01%)( P<0?05),而定位错误率(日间组0?66%,夜间组3?16%)及无法定位率(日间组2?66%,夜间组7?83%)日间组低于夜间组(P<0?05)。结论:相对于日间,夜间口腔急诊医师更易于在急性牙髓炎牙位定位方面做出错误的判断,或无法在首诊时对患牙做出明确定位。  相似文献   

11.
1285例口腔急诊病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材料与方法资料来自 1992年 1月至 1995年 12月我科收治的 12 85例口腔急诊病例。其中男性 679例 ,女性 60 6例 ,年龄为 10个月至 70岁 ,按 10岁为一个年龄组 ,并将所有病例分为损伤、炎症、牙痛、拔牙后并发症、其它等 5大类进行统计分析。结 果   1 各类急诊病种发病情况及就诊原因见表 1。表 1  12 85例口腔急诊病例分析分类原因 例数合计百分比损伤软组织 371牙及牙槽突 31 4 0 832 %颌骨  6炎症牙源性 30 8腺源性 2 0 341 2 7%其它 1 3拔牙后并发症出血 1 91感染 1 4 2 2 1 1 7%其它 1 6其它粘膜病 40血管神经疾病 1 5 786 %颞颌…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老年患者缺牙原因及修复情况和修复意愿。方法:采用一例一卡制进行问诊和口腔检查。分析佳木斯市口腔医院500例就诊老年患者缺牙原因、就诊目的、修复意愿并进行分析。结果:500例患者中龋病是其缺牙的主要原因(占50.8%),其就诊原因主要是影响咀嚼和美观(分别占42.4%,23.2%),最终进行修复治疗的患者占80.8%,有10%的患者因不能接受修复前必须的基础治疗(牙体治疗、牙周治疗、拔除残根残冠等)而放弃修复。结论:应大力开展老年人口腔卫生保健和缺牙后及时修复必要性的卫生宣教工作,改善老年人口腔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患源性诊断延误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8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有就诊前治疗、主要就诊原因、发病部位、病变范围等因素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它们对口腔鳞状细胞癌患源性诊断延误的影响.结果是否有就诊前治疗,就诊症状为肿物和患源性延误存在显著的正相关(P<0.05);肿瘤发病部位中,因为牙龈部位的鳞癌而来就诊的患者诊断延误时间相对要短;性别、年龄、病变范围与诊断延误没有联系.结论患者有就诊前治疗及病变表现为肿物,能明显延长患源性延误;发病部位为牙龈的患者,诊断延误时间较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44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144例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男女比为1.18∶1;60岁以上人群(34.02%)为好发人群;牙源性感染为首要致病原因(65.97%);单间隙感染70例(48.61%),多间隙感染74例(51.39%),下颌下间隙在单间隙感染患者和多间隙感染患者受累间隙所占比率分别为31.43%和30.81%。合并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以气道梗阻最为常见(16.67%)。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以牙源性引起的间隙感染最为常见,应及早有针对性(特别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6.
牙源性肿瘤的发生与牙的发育密切相关,其发病、临床表现及治疗等均具有特殊性,是口腔颌面外科特有的一类肿瘤。牙源性肿瘤的发病率高,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6%,其基本治疗是以手术治疗为主的综合序列治疗。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颌面外科专业委员会肿瘤学组组织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牙源性肿瘤相关文献及2005年WHO头颈肿瘤新分类,制定了《牙源性肿瘤诊疗指南》,希望对规范牙源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起到指导作用。本指南将根据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及时更新。  相似文献   

17.
造釉细胞瘤治疗进展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造釉细胞瘤是口腔颌面部较常见的颌骨良性肿瘤 ,国内 5所口腔医学院校统计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 3% ,占牙源性肿瘤约 63.2 %。该瘤膨胀性生长可影响容貌 ,多次复发有恶变可能 ,原发恶性者能危及生命 ,因此研究该病的生物特性 ,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际上有关造釉细胞瘤研究方面的文献 ,重点对造釉细胞瘤的各种治疗方法及适应证进行了阐述。1 定义、特性及临床表现  牙源性良性肿瘤 (odontogenic benigin tumors)是由牙源性上皮和牙源性间叶组织发生的一类肿瘤 ,造釉细胞瘤是其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属临界瘤 ,有局部浸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鼻翼旁牙源性皮瘘的诊断与治疗的特点。方法:对13例鼻翼旁牙源性皮瘘的病例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拔除患牙,清刮瘘管,缝合切口后痊愈出院,随访无复发。结论:鼻翼旁牙源性皮瘘是因牙源性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炎症穿破皮肤形成瘘道,长期不愈。拔除患牙去除感染根源,是此类病例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牙外伤463例急诊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急诊牙外伤的流行病学特征和临床特点,为牙外伤的防护和应急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08年1~12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急诊科就诊的463例牙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性别和时间分布、外伤原因和类型、外伤牙部位和数目、伤后就诊时间等。结果463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84∶1。外伤时间春季较少,冬季较多;周末较平时增加。成人在室外受伤人数占93.1%(268/288),5岁以上的儿童有83.6%(92/110)在室外受伤;5岁及5岁以下的儿童有69.2%(45/65)在室内受伤。外伤牙1023颗,其中乳牙112颗,恒牙911颗。受伤牙位左右基本对称,上中切牙最易受累。各类型牙外伤中,冠折为最多见。63.7%的患者累及2颗及2颗以上患牙;71.1%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颌面部软组织损伤;大部分患者在牙外伤后24h内到急诊就诊。结论急诊牙外伤常累及多颗牙齿,并伴发不同程度的颌面部软组织损伤,临床应注意避免漏诊;根据牙外伤的发病情况,对不同人群,在不同时间、地点可采用针对性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20.
<正> 口腔颌面部牙源性感染在临床上十分常见,现代研究表明,厌氧菌在其发病中起着主要作用,最常见的细菌有类杆菌,梭形杆菌,胨球菌,胨链球菌和变异链球菌;治疗时青霉素仍为首选药物,其次为灭滴灵,需要时宜及早建立引流,以免感染扩散,病情加重。牙源性感染是临床上最为多见的炎性疾患,多数牙源性感染发生于因龋病或创伤引起牙髓坏死的病人,牙周炎、冠周炎、外伤以及手术是其次的感染来源。许多牙源性感染最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