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1 毫秒
1.
目的以体检方式探求机关工作人员颈、腰椎的健康状况。方法以桂林市某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为检查对象,共329人,对其中有颈、腰椎病史或外科体检有颈、腰椎病体征的人,行颈椎四位片及腰椎正侧位片检查,并分析其结果。结果 329人中,有颈椎病史或外科体检有颈椎病体征的有171人,予以颈椎四位片检查,149人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45.29%。有腰椎病史或外科体检有腰椎病体征的有121人,予以腰椎正侧位片检查,100人有阳性发现,阳性率为30.40%。结论机关工作人员颈、腰椎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老年人骨质疏松与日常行为习惯的相关性。[方法]于2012年9月—2013年5月选取在某医院老年门诊就诊的老年人703例,使用双能骨密度仪选取正位腰椎、左股骨近端及Ward三角进行骨密度测定,同时,自行设计病人基本情况调查表收集一般临床资料,按照成组不配比的对照形式将确诊的303例骨质疏松老年人群作为病例组,未发生骨质疏松的400例老年人群作为对照组,分析老年人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年龄、性别、服用钙剂、吸烟、喝绿茶、喝咖啡、每周锻炼频率是老年骨质疏松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高龄、女性、未服用钙剂、吸烟、不喝茶和咖啡、不锻炼的老年人骨质疏松发生率高。[结论]老年人日常行为习惯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密切相关,应加强其危险因素的干预与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北京市崇文区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①调查对象:选择1998-06/09居住在北京市崇文区具有正式户口的常住男女人群,按照分层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抽取年龄在40~85岁中老年人为调查对象。②实验方法和评估指标:骨密度测量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量308名中老年人腰椎(L2~L4)前后位及股骨上端的骨股颈、三角区(Ward's)和大粗隆的骨密度;问卷调查分为一般情况、月经和生育史、药物应用史、饮食习惯和体格检查情况。结果:308名中老年人接受调查,其中男140名,女168名。年龄40~85岁,平均(60.80±10.12)岁。①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中老年人腰椎和股骨上端骨密度测量结果:大粗隆、骨股颈和三角区骨密度无论男女均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②各年龄段不同性别中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情况:腰椎、大粗隆和三角区部位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股骨颈部位的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性以股骨颈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检出率最高,女性以三角区检出率最高。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有增高的趋势。③Ward's三角区骨密度单因素分析:年龄、绝经后年限、生育次数与Ward's三角区骨密度呈负相关(P<0.05);居住环境采光条件、每周蛋类摄入量、身高和体质量与Ward's三角区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男性和女性、服用钙剂组和未服用钙剂组、服用避孕药物组和未服用避孕药物组、受背痛困扰组和未受背痛困扰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④Ward's三角区骨密度多因素分析:年龄、体质量、绝经年限(女性)是引起骨密度降低的3个重要因素。结论:对于男性人群腰椎骨密度正常,但有明显骨质增生者应参考股骨上端骨密度方能作出正确评价。绝经后高龄妇女、低体质量的人群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牙缺失情况相关调查表、口腔检查表对443例口腔科就诊的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结果443例老年人群中,存在牙缺失270(60.95%)例,75岁以上人群牙缺失比例最高为74.40%(93/125)。缺牙人群中,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病率分别为17.78%(48/270)、12.59%(34/270)、35.56%(96/270)、7.41%(20/270)。性别、年龄、基础疾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口腔健康知识(刷牙时牙龈出血是否正常)、口腔健康行为(刷牙频率、牙线使用频率)是影响老年人群牙缺失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群口腔健康状况不容乐观,牙缺失比例较高,口腔健康知识缺乏,口腔健康行为差。护理人员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除了分析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方面对老年人口腔健康的影响,还可针对刷牙频率、牙线使用频率、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等口腔健康行为进行健康宣教。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社区中老年人群的认知障碍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对北京城区2055名老人进行调查。结果有效问卷1985份。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F=37.068,P<0.001,β=-0.228)、性别(β=-0.187)、受教育水平(F=21.875,P<0.001,β=0.425)、婚姻状况(β=0.328)、社会交往(β=0.124)和锻炼频率(F=21.58,P=0.00,β=0.126)与MMSE得分有统计学关联(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受教育水平(β=0.421)、年龄(β=-0.226)、性别(β=-0.226)、锻炼频率(β=0.128)与MMSE得分有统计学关联(P<0.001)。结论年龄、受教育程度、锻炼频率是影响社区老年人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年龄是消极因素,受教育程度、锻炼频率是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6.
颈肩背部软组织损伤性疼痛多发生在伏案工作或长期使用电脑的人群中,本病病程长,病情易反复,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通过采用手法、理疗和颈肩部功能锻炼,可减轻和解除颈肩部肌肉疲劳性损伤所致疼痛,恢复颈前屈、后伸和旋转及肩关节功能。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12例患者中,男42例,女70例;年龄18~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大学生电子产品使用时间对颈椎曲度的影响,为有效预防大学生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提供依据,增强大学生以及家长、社会对大学生颈椎疾病的意识和关注度。方法:采集陕西中医药大学2000例在校大学生颈痛患者的每天连续低头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及使用年限方面等临床信息,并拍摄颈椎立位侧位X线片,采用Borden深度测量法对颈椎曲度进行测量,并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网龄、日均上网总时长、日均上网频次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临床信息与颈椎曲度的相关性。结果: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大多数学生的网龄为1-3年,日均上网总时长3h,日均上网频次3-6次;其中网龄(X2=77.754,p=0.000)、日均上网总时长(X2=242.345,p=0.000)、日均上网总频次(X2=189.097,p=0.000)三个特征不同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个统计特征与导致颈椎曲度异常的产生概率之间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p值均0.01);将这三个因素代入到多因素回归模型中,仍然对颈椎曲度的改变有影响并且为危险因素(B值均为正值)。结论:长期每天连续低头使用电子产品并保持单一姿势时间大于3小时以上,严重影响大学生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损害到大学生生理健康。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梅尼埃病(MD)病人的生活质量状况,分析影响梅尼埃病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我院住院治疗的94例梅尼埃病病人进行横断面研究,调查工具包括一般状况人口学问卷和简明健康状况调查表(SF-36)。[结果]梅尼埃病病人SF-36各维度评分明显低于常模;单因素分析显示梅尼埃病病人的躯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病程、居住地和工作状况有关,其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病程时间、文化程度、工作状况和居住地有关;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梅尼埃病病人的躯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病程时间、工作状况有关,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与性别、年龄、病程时间、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有关。[结论]梅尼埃病病人生活质量明显低于正常人群,性别、年龄、病程、工作状态为身体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工作状态为心理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正念减压训练结合温针灸对颈腰椎病飞行员疼痛评分与腰椎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某院就诊的80例颈腰椎病飞行员,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40例行正念减压训练结合温针灸治疗,对两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5.0%较对照组77.5%高(P0.05);治疗后,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腰椎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01);组间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正念减压训练结合温针灸在改善颈腰椎病飞行员病情中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长期太极拳锻炼对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影响,并与无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进行比较。方法:实验于2002-10-01/07上午8:00~12:00在阜阳师范学院体育系运动生理实验室进行。①选择健康中老年阜阳市市民101人,年龄45~74岁。其中53人为锻炼组,均为参加太极拳活动半年及半年以上者;48人为对照组,是无体育锻炼习惯的中老年人。②所有受试者测定认知功能,包括平均反应时间,最佳反应时间,手脚交叉运动总时间,手脚交叉运动正确次数,手脚运动平均时间,记忆能力,手臂稳定性,注意集中时间,注意分散次数,表象旋转。③两组受试者均分为45~54岁、55~64岁、65~74岁3个年龄段进行比较;锻炼组按锻炼年限分为≤3年、4~6年、≥7年3个年限进行组内比较。结果:93人进入结果分析。①除最佳反应时外,其他各个指标(包括平均反应时、注意力、协调技能、记忆力和表象能力)锻炼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②认知能力的各个指标(最佳反应时除外),锻炼组在3个年龄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认知能力都是随年龄段增长而下降,但锻炼组下降较缓慢。③锻炼组组内的3种不同锻炼年限段比较,锻炼年限较长者的认知能力的各个指标(最佳反应时除外)均优于锻炼年限短者(P<0.05)。结论:长期进行太极拳锻炼有利于中老年人的认知能力的维持和促进。  相似文献   

11.
背景:脊柱融合是治疗颈椎病的经典方案,非融合理念的椎间盘置换为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增添了新的活力.颈椎间盘置换的近期疗效稳定已获国内外学者认可,但是中期疗效如何尚无定论,并且该方案与融合手术相比在融合邻近节段退行性变问题上有无差异及其原因亦值得探讨.目的:比较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与颈椎间盘置换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114例单节段颈椎病患者,86例行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28例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颈部及上肢目测类比评分、颈椎残障功能指数(NDI)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根据Odom标准与JOA改善优良率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①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前及末次随访时JOA评分、目测类比评分、NDI及其差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JOA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6%,颈椎间盘置换组为89%;根据Odom标准优良率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为83%,颈椎间盘置换组为93%,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末次随访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组有22例手术邻近节段出现退变,其中上位节段15例,下位节段7例,22例中有3例因出现临床症状再次手术;颈椎间盘置换组有2例出现相邻节段退变,上位节段与下位节段各1例,无再次手术病例.提示两种方案修复单节段颈椎病的中期疗效相当,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节段退变发生率更低,颈前路减压融合后上位节段更易退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龄腰痛患者腰椎骨折和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探讨其诊断特点。方法选择200例以腰痛为主诉症状的患者,以性别与年龄作为分组依据,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进行检测。结果 200例腰痛患者中,发生骨质疏松症113例,女性61.54%(96/156)远多于男性38.64%(17/44),高龄组发生比例明显多于低龄组;检出腰椎骨折椎体数28个,L1骨折71.43%(20/28)明显高于L2、L3、L4部位P〈0.01),女性患者67.86%(19/28)明显高于男性患者32.14%(9/28)。结论骨质疏松和腰椎骨折是高龄腰痛患者诱发因素之一,早期诊断与治疗有助于预防和缓解骨质疏松和腰椎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女性颈椎骨密度与腰椎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方法 对46名女性志愿者于同一天行颈椎及腰椎定量CT(QCT)扫描,记录各椎体骨密度数据。分别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差异及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比较各椎体骨密度均数,采用LSD法进行组间的两两比较。结果 颈椎平均骨密度为(281.81±76.13)mg/cm3,腰椎为(147.49±39.65)mg/cm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62,P<0.001)。颈椎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的相关性高(r=0.86,P<0.001)。结论 女性颈椎平均骨密度高于腰椎,并与腰椎平均骨密度相关性高。  相似文献   

14.
背景: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时,椎管发生再狭窄、颈椎生理曲度的丢失、轴性症状的发生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原因,持久维持椎管的扩大状态和减少颈椎后部组织结构的干扰在临床治疗中非常有必要。目的:观察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效果及近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6年4月至2013年4月具有完整资料的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患者共67例,其中微型钛板组27例使用微型钛板置入内固定,缝线组40例采用传统缝线悬吊“门轴”。两组的减压节段均为C3-7。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值、轴性症状及椎板掀开角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曲度变化值,术后6个月微型钛板组颈椎曲度丢失不明显,缝线组颈椎曲度部分丢失(P〈0.05),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6个月轴性症状发生率微型钛板组明显低于缝线组(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度微型钛板组(35.2±6.2)°与缝线组(34.0±4.7)°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治疗脊髓型颈椎病,使用微钛板与传统缝线悬吊固定方法,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微型钛板固定法能减轻术后的轴性症状以及防止颈椎曲度丢失。  相似文献   

15.
尹飚  唐龙  章波  王簕  丁强  张亮  张志  杨波 《中国临床康复》2014,(22):3487-3492
背景: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治疗颈椎病的疗效确切,但存在一些诸如吞咽困难、食管瘘等并发症。一种新型具备支撑、融合及固定功能的一体式颈前路椎间融合系统在2008年研制成功并投入临床使用。 目的:观察颈前路融合过程中应用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的近期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联合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治疗颈椎病患者20例(21节段)。应用目测类比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对患者疼痛改善及神经功能情况进行评估,计算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参考Bazaz吞咽困难评价标准评估患者治疗后吞咽困难症状,统计吞咽困难发生率。对比治疗前后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通过椎间隙高度恢复情况、椎间融合程度及内固定相关并发症评估近期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手术时间70-170 min,平均时间93.4 min;术中出血量20-260 mL,平均107.6 mL,住院时间4-9 d,平均5.3 d。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为13-20个月。治疗后2 d、治疗后1个月及随访终末,目测类比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 〈0.05-0.01),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 〈0.01);随访终末日本骨科学会17分法评分优良率为95%(19/20)。2例患者治疗后1周内出现吞咽不适,1例为轻度,1例为中度,行对症治疗,1例治疗后2周内症状消失,1例治疗后2个月内消失。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检查结果显示,随访终末椎间隙高度较治疗前有一定程度恢复,椎间融合率95%(19/20),未发现椎间融合器及内固定螺钉松动、断裂、移位等并发症。提示颈前路零切迹颈前路椎间融合内固定系统置入治疗颈椎病操作简便,对颈前组织损伤小,可明显缓解疼痛及改善神经功能,具有良好的支撑、固定及融合效果,能一定程度恢复椎间高度,治疗后并发症罕见,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颈椎生物力学研究不再局限于动物或人体尸体实验,计算机模型可以进行更准确的生物力学研究。目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人体C2~7三维有限元模型,以期为颈椎前路分节段减压融合的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1名28岁健康男性志愿者为观察对象,无明显的颈椎病史,扫描前先拍摄颈椎正侧位、斜位、过伸过屈位X射线片以排除颈椎病变。首先根据志愿者CT扫描图片,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数据处理技术,输入相关的材料特性,构建C2~7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重建采用先进的Geomagics系统,可以准确模拟颈椎结构,有限元部分则采用广泛使用的ANSYS系统。其次在1.8N?m作用力下,观察节段运动与力-位移反应,并与国外的实验结果对比,在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等4种工况(载荷状态)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与结论:整个模型包括C2~7六个椎体、C2/3~6/7五个椎间盘以及后部结构与主要韧带,共有23348个节点和215749个单元。在模拟外力的作用下,模型前屈、后伸、侧弯和旋转工况下的颈椎活动度与以往实验模型结果数据基本吻合。提示所建立的颈椎有限元模型可以模拟颈椎生物力学实验,进行生物力学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临床疗效。【方法】湖南省人民医院2007年2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0例多节段颈椎病手术病例,均行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随访时间为12~15个月,平均随访13.5个月,均摄颈椎磁共振及术前、术后及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正侧位及颈椎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植骨融合、内固定及人工椎间盘的情况,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病例内置物无松动、移位,植骨融合时间在3~6个月,平均3.7个月。置换间隙术前活动度为(11.8°±5.3°),术后1年时为(11.2°±5.8°),与术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前JOA评分平均为9.5分,术后6个月时平均为16.3分,平均改善率为90.7%。【结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加短节段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李宽宽  夏磊  桑亮 《中国临床康复》2014,(13):2049-2054
背景:对于严重的颈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增生,实施前后联合入路不仅可以达到彻底减压的目的,同时植入cage及前路钢板矫形固定可部分恢复椎体间隙及颈椎生理曲度。 目的:比较颈椎病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及增加前路cage融合内固定对治疗后患者颈椎曲度、稳定性及轴性症状发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颈椎病外科治疗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一期前后联合入路脊髓减压(前路 cage+钢板融合固定)22例(前后路联合治疗组);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开窗铆钉固定)28例(单纯后路治疗组)。治疗后随访6-24个月,分别对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及颈椎曲度指数、病变节段椎间滑移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均获得较好的日本骨科学会(JOA)改善率,前后路联合治疗组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相对低,颈椎曲度指数较单纯后路治疗组患者有较为明显的改善,而单纯后路治疗组椎间滑移度相对较大。结果表明一期前后联合入路使用 cage、前路钢板、后路铆钉行脊髓减压可以有效维持颈椎的生理曲度从而维持矢状面的平衡,减少患者轴性症状的发生率,对维持治疗后颈椎长期的稳定性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武汉市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特点,分析骨密度及骨质疏松变化规律,提高对骨质疏松症诊断的可预测性和可靠性。方法采用美国生产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进行体检的2 285人进行骨密度测定,其中男性1410例,女性875例。检测部位为第1~4腰椎椎体。年龄20~79岁,按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为一个年龄段进行统计,分别计算各年龄段的骨密度T值、低骨量及骨质疏松发病率,并用SPSS软件比较各年龄段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20~29岁,峰值为-0.440±0.7198,随后随着年龄的增长缓慢下降,60岁以后男性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女性腰椎骨密度T值峰值出现在30~39岁,峰值为-0.1173±0.8198,40~49岁年龄段缓慢下降,在50岁以后呈加速下降趋势。女性在50岁以后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增加。结论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性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男性60岁以后,女性50岁以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大。  相似文献   

20.
背景:由于1~3岁幼年儿童椎体发育未完全成熟,各种解剖径线相对较成人小得多,尚无幼儿专用的椎弓根螺钉固定器械,现有能够利用的直径最小的椎弓根螺钉是用于成人颈椎侧块或椎弓根固定的钉棒系统。目的:观察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应用到成年猪颈椎与幼猪腰椎固定后的生物力学对比。方法:将6具完整新鲜成年猪颈段C3~C6脊椎标本和6具完整8周龄新鲜幼猪腰段脊柱标本自椎间盘及关节处离断,游离成单个椎体,共54个椎体108侧椎弓根。按照标准操作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分别安置在成年猪颈椎标本和幼猪腰椎标本的椎弓根上,应用生物力学方法测试螺钉的最大轴向拔出力。结果与结论:颈椎标本最大轴向拔出力高于腰椎标本,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L1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明显小于L3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P〈0.05);C5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明显大于C3椎弓根螺钉的拔出力均值(P〈0.05);颈椎和腰椎标的骨密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椎体椎弓根力学数值与椎体骨密度之间存在线性正相关。说明取得了成人颈椎椎弓根螺钉在轴向拉力方面适应于幼儿腰椎的初步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