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TnI)的变化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INI VIDAS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法对2003年1月~2005年8月经超声心动图确认为DCM的76例患者定量测定血清中cTnI水平,每人每周进行3次cTnI浓度测定,共检测2周,超声心动图检查3次,1周1次。患者追踪随访1年。结果有32例cTnI%0.1ng/ml(第1组),其余44例cTnI起始浓度〉0.1ng/ml,其中有18例患者在检查期间cTnI下降至〈0.1ng/ml(第2组),另26例患者即使按充血性心衰常规治疗处理,血清cTnl浓度仍持续升高(第3组),76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显示,第1组的左室舒张内径(LVDd)比原来明显减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比原来明显升高(P〈0.01);第2组与第1组相似(P〈0.01);而第3组LVDd和LVEF无明显变化(P〉0.05),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第3组明显高于第1,2组之和(P〈0.01),而死亡率第3组明显高于第1,2组之和(P〈0.05)。结论DCM患者血清cTnI持续升高提示存在进行性亚临床心肌细胞损伤及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碎裂O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85例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根据常规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碎裂QRS组41例和非碎裂QRS组44例,随访2~33(16.5士9.4)个月,比较2组患者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8例死亡,5例室性心律失常;碎裂QRS组全因病死率和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于非碎裂QRS组(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碎裂QRS组生存率低于非碎裂QRS组(P〈0.05);多变量C0z回归分析显示,碎裂QRS是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因子(OR=1.182,95%CI:1.036~2.910,P=0.038)。结论碎裂QRS与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的不良预后有关,碎裂QRS对特发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全因死亡和室性心律失常有较高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3.
左室腔测定对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左室腔大小对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预后影响。方法:测定46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腔舒张内径(I,VED),根据LVED予以分组:〉70mm、≤70mm,对两组心率变异性(HRV)、左室射血分数(EF)、QT离散度(QTd)、恶性心律失常以及1a内再住院、严重心衰、全因死亡等指标对比分析。结果:〉70mm组HRV各参数、EF均较对照组低(P〈0.05),QTd、恶性心律失常、再住院、严重左心衰较对照组组高(P〈0.05),而全因死亡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左室腔测定对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DCM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首次人院时存在心力衰竭者18例(90%),心律失常16例(80%),心源性休克4例(20%)。死亡组(9例)病儿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收缩末期内径(LVDs)均大于存活组(11例),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均小于存活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t=2.13~3.25,P〈0.05)。死亡组7例存在严重心律失常,存活组仅2例(P=0.028)。Logistic回归单因素分析提示,LVDd、LVDs、LVFS、LVEF及心律失常与预后有关(P=0.014to.048);多因素分析显示,LVEF是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8)。结论严重心律失常、低LVEF及LVFS、高LVDd及LVDs提示DCM病儿预后不良,提高LVEF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的预后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Wm)治疗小儿DCM的疗效。方法对34例小儿DCM患者的临床资料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按治疗方法分成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治疗的常规治疗组和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剂量WIG治疗的IVIG治疗组。采用SPSSl3.0软件包寿命表法和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和两种治疗方法疗效比较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常规治疗组16例:男10例,女6例,平均7.8岁(7月~14岁)。IVIG治疗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平均7.5岁(9月一12岁)。本组DCM患者死亡8例(23.5%),确诊并治疗后5年生存率为48%,IVIG治疗组的5年生存率为64%。生存分析显示IVIG治疗组较对照组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减少臆用血管活性药物及住院次数(P〈0.05)。结论小儿DCM预后不佳,应用大剂量IVIG治疗有助于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段玉柱  曾照波  马伟 《临床荟萃》2001,16(17):773-774
目的:探讨倍他乐克治疗对扩张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QTd)及室性心动过速的影响。方法:60例DC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30例在基础治疗上加服倍他克25-100mg/d,疗程1年。治疗前后测QTd、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治疗组治疗后QTd及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提高(P<0.01) ,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DCM患者长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显著降低QTd及 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左房功能的价值。方法使用二维超声心动图(2DE)、RT-3DE分别测量39例DCM伴左室舒张功能轻度受损者(I组)、23例DCM伴左室舒张功能重度受损者(Ⅱ组)和34例健康志愿者(Ⅲ组)的左房最大容积(LAVmax)、最小容积(LAVmin)及左房收缩前容积(LAVpre-A),计算左房各期的射血分数(LAEF)、扩张指数(LAEI)和最大容积指数(LAVmaxI)。结果3组间一般情况如年龄、性别、体表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测量结果比较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测量DCM患者LAVmax相关性显著(P〈0.01)。结论 RT-3DE能评价DCM患者左房容积和功能,DCM患者左房容积和功能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因子-1(sICAM-1)及脑钠肽(BNP)在扩张型心肌病(DCM)和缺血性心肌病(ICM)中的不同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76名DCM和64名ICM患者进行心功能分级并检测血清中TNF-α、sICAM-1及BNP浓度,组内和组间进行比较。结果TNF-α、sICAM-1和BNP在两组间均随着心功能恶化而升高(P〈0.01)。在相同心功能间,TNF-α,sICAM-1在DCM组明显高于ICM组(P〈0.01),而BNP则变化不显著(P〉0.05)。结论DCM患者始终存在着免疫损伤和炎症,检测TNF-α、sICAM-1对DCM及ICM鉴别诊断有临床意义。BNP是反映心功能不全的指标,对二者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右心室长轴心肌等容收缩期多普勒组织成像(DTI)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DTI技术检测了28例DCM患者右心室游离壁近三尖瓣环处心肌等容收缩期正向波(IVC1)峰值速度(VIVC1)、速度时间积分(VTIIVC1)、持续时间(TIVC1),负向波(IVC2)峰值速度(VIVC2)、速度时间积分(VTIVC2)、持续时间(TIVC2)以及射血波(S)峰值速度(Vs)、速度时间积分(VTIs)、持续时间(Ts)等指标,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率(RVPCA)等,并与30例正常人对比分析。结果DCM患者VIVC1、VS、VTIs及VIVC1与VIVC2差值(DIVC)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1)5~0.01);VIVC1、VTIIVC2增大(P〈0.01);TIVC1,TIVC2、Q—IVC1(心电图QRS波始点至IVC,始点间时间)、Q-S(心电图QRS波始点至S波间时间)延长(P〈0.1)5~0.01),(Q-S)/Ts值增高(P〈0.01);右心室内径增大(P〈0.01),平均RVPCA明显减小(P〈0.01);VTIIVC1、T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CM患者右心室长轴心肌等容收缩期DTI变化具有一定特点,可为右心室整体功能的评价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汪大金  阮长武等 《新医学》2002,33(12):724-725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浆内皮素和一氧化氮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和硝酸还原酶法测定15例DCM和17名正常人的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DCM患者的血浆内皮素及一氧化氮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P<0.01),其内皮素/一氧化氮比值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DCM患者内皮素、一氧化氮水平的改变可能对DCM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和分析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4例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按照住院时间先后顺序分组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倍他乐克治疗;观察组: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6~12个月随访。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5.7%(45/47)、80.9%(38/47)。除QT间期最大值以外,两组心电图指标和LVEF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观察组治疗后心率和QT间期最小值以及QT散度、LVEF、再住院率、猝死率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和随访期间均没有发现明显性不良反应。结论采用小剂量胺碘酮联合倍他乐克治疗肥厚型心肌病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可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明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液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扩张性心肌病(DCM)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及肾功能损害评估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纽约心功能评级法(NYHA)评级标准,将44例DCM患者分为NYHAⅡ级13例、NYHAⅢ级14例和NYHAⅣ级17例。另取同期4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对照组及DCM患者均于入院后第2日清晨空腹取血,测定血液RDW及血肌酐(Cr)水平,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FR);同日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RDW与GFR、LVEF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DCM患者血液RDW、Cr显著升高,而LVEF、GFR显著降低(P均0.01)。组间比较结果显示,NYHAⅢ及NYHAⅣ组患者血液RDW、Cr水平显著高于NYHAⅡ组,而GFR、LVEF显著低于NYHAⅡ组(均P0.05或0.01)。DCM患者血液RDW与LVEF、GFR均呈负相关性(r=-0.544,P0.01;r=-0.406,P0.01),GFR与LVEF呈正相关性(r=0.339,P0.05)。结论 DCM患者血液RDW与心、肾功能之间存在相关性,RDW能够成为DCM患者心、肾功能评估的简便观察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扩张性心肌病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 选择72例内科药物治疗(治疗时间≥1月)不理想的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超声心动图、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明显的室间、伴/不伴室内机械性不同步.将入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Ⅰ组,40例,继续药物治疗;Ⅱ组(CRT组),32例,植入心脏三腔起搏器行再同步化治疗,并于术后1个月、6个月时根据超声检查调整优化起搏参数.观察比较两组患者6个月后治疗效果.结果 CRT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脏的同步性、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左室收缩末容积(ESV)明显优于药物治疗组(P<0.01).结论 CRT治疗可改善难治性扩张性心肌病心衰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龚金龙  吴婷竹  朱乃训  夏金荣 《临床荟萃》2009,24(19):1687-1690
目的观察卡维地洛与关托洛尔对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慢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0例DCM伴中或重度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和美托洛尔组,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使用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N末端原脑利钠肽(NT-pro—BNP)、心率、收缩压及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3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心功能均有改善,NT—pro-BNP、心率、收缩压和LVESd降低或减小,NT-pro-BNP(1102.0±176.3)ng/L、(1219.7±213.1)ng/LVS(3107.9±446.1)ng/L、(3077.0±431.6)rig/L(均P〈O.01),心率(74.5±4.4)次/min、(77.4±3.8)次/min vs(90.5±5.1)次/min、(88.9±5.7)次/min(均P〈0.01),收缩压(114.5±7.0)mmHg、(120.1±6.6)mmHg vs(122.6±9.3)mmHg、(124.3±9.0)mmHg(P〈0.01或〈0.05),LVESd(49.2±2.7)mm、(50.6±2.4)mm vs(51.4±2.8)mm、(52.2±2.3)mm(均P〈0.05),LVEF增加(38.5±4.0)%、(36.5±3.5)%vs(32.8±3.8)%、(34.2±3.5)%(P〈0.01或〈0.05),LVED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6个月后,两组上述参数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治疗后上述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两组NT-pro—BNP水平与同期测定的LVEDd、LVESd呈正相关(P〈0.05或〈0.01),与LVEF呈负相关(P〈0.01)。结论卡维地洛和美托洛尔均能显著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但卡维地洛尤为明显;CHF患者NT—pro-BNP与心脏超声指标有很好的相关性,NT-pro—BNP可以作为治疗CHF的一个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心肌病(DC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同型半胱氨酸(Hcy)和B型脑钠肽(BNP)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确诊的DCM患者、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各59例,采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HbA1c水平、速率法测定血清Hcy水平和双抗体夹心免疫荧光法测定血浆BNP浓度,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心功能分级(NYHA)标准和HbA1c水平分为:DCM 1组(HbA1c≤6.0%,心功能正常者)21例、DCM 2组(HbA1c 6.1%~9.0%,NYHA 2级)22例和DCM 3组(HbA1c>9.0%,NYHA 3~4级)16例,比较不同HbA1c水平DCM患者和对照组的Hcy、BNP指标;分析各种指标单独及联合检测诊断DCM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 DCM组HbA1c、Hcy和BNP的浓度明显高于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82、2.38、2.22、2.12、2.54、2.48,P均<0.05),且糖尿病组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1、2.42、2.67,P均<0.05);随着HbA1c水平的增高, DCM3组中Hcy和BNP的表达量明显高于DCM 1组、DCM 2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3.18、2.71、2.55、2.96、2.61、2.30,P均<0.05),且DCM 2组两指标的浓度也明显高于DCM 1组和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98、2.63、2.44、2.20,P均<0.05);运用三种指标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最高,但其检测的特异度降低。结论HbA1c水平与糖尿病心血管病变密切相关,联合检测HbA1c、Hcy及BNP,可作为监测DCM发生的敏感指标,对于DCM的早期预防及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短期(4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冠心病和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变化情况。方法将6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DCM患者分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冠心病每组各30例,DCM每组各15例,各组均给于相同常规治疗方案,治疗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血清中vWF的水平。结果治疗开始前,冠心病和DCM治疗组与对照组vWF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4周治疗后,各组vWF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均〈0.05),其中冠心病和DCM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经阿托伐他汀治疗4周后,可降低冠心病和DCM患者血清vWF的水平,提示阿托伐他汀可减轻冠心病和DCM患者的血管内皮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率变异性 (HRV)与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 (DCM)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对 60例DCM病人进行心率变异性检测 ,并追踪观察 18个月。将患者分为非心力衰竭组 (A组 )、心力衰竭组 (B组 )、死亡组 (C组 ) ,回顾分析HRV与心功能和预后的关系。结果 :①C组、B组与A组相比SDNN、SDANN、RMSSD、PNN50 均减小 (P <0 0 5 )。②B组、C组较A组TP减少 (P <0 0 5 ) ,C组LF/HF比值增大。结论 :HRV可反映DCM患者的心功能 ,对预测DCM预后亦有较高的价值 ,是一种预测DCM预后的简单方法。  相似文献   

18.
阿霉素诱导大鼠扩张型心肌病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稳定可靠的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动物模型,以供基础实验研究。方法选用雄性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DCM模型组,DCM组接受腹腔注射生理盐水溶解的阿霉素2.5 mg/(kg.week),稀释浓度1 mg/ml;正常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周根据体重调整阿霉素剂量,用药6周后,停药观察2周。记录大鼠体重的变化及死亡率,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测量左心室内径、观察心肌病理切片、电镜、Masson染色结果。结果DCM模型组体重增长缓慢,低于正常对照组,出现死亡。心脏超声心动图示模型组左室舒张期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diastolic diameter,LVEDD)、左室收缩期末径(left ventricular end systolic diameter,LVESD)和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raction shortening,FS)。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大鼠血浆BN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模型组左心室内径大于正常对照组P0.01。心肌病理切片、电镜观察、Masson染色结果符合DCM改变。结论该制造扩张型心肌病动物模型的方式方法成功率高,造模周期较短,结果可靠,可以做为基础研究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参附注射液治疗尿毒症心肌病并心功能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筛选40例尿毒症心肌病并心功能衰竭患者,分为常规组20例,实验组20例,观察实验组20例尿毒症心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后的心脏左室收缩功能改善情况,共2个疗程14d,并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C-反应蛋白(CRP)及心脏大小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短缩分数(FS)和每搏量(SV,m1)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且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NT—proBNP和CRP水平较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常规组相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心脏结构指标(LAD、LVDd、LVDs、IVST、LVPWT)值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毒症心肌病并心功能衰竭患者存在泵血功能衰竭和微炎症状态,参附注射液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力和微炎症状态,从而改善尿毒症患者心功能和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