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胶原纤维增生及不同照射时间大鼠肺损伤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①选用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和照射组20只。②麻醉大鼠后,对照射组大鼠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剂量单次15Gy,距离1m,照射面积4.5cm×4.5cm,照射剂量率1.5Gy/min。正常对照组未行照射。③照射后5,15,30,60d对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的含量(代表肺组织胶原含量)。放免法测定脯氨酸肽酶的活性(反映胶原降解代谢)。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部病理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肺水肿和肺部炎症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②胶原纤维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组照射后5和15d基质胶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照射后30和60d肺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60d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增生。③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单纯照射后5d间质胶原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照射后15,30,60d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呈递增。④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脯氨酸肽酶活力的变化:照射后60d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19)μg/L和(107.91±14.05)μkat/L;(0.32±0.11)μg/L和(63.50±12.78)μkat/L,t=2.96,5.75,P<0.05,0.01],照射后其余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①大鼠接受放射线照射后早期,出现放射性肺炎,肺间质胶原纤维在局部也开始明显增生;且随着胶原纤维合成的增多,其分解也增加。②照射后时间越长,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越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胡索乙素(dl-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irradiation induced lung injur y,RILI)的保护作用。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单纯照射组(R组)、R+THP组、THP组。R组采用X射线右侧胸部单次照射15 Gy,于照射后1,4,8,12,16周分别处死大鼠,取肺组织行TUNEL及电镜检测凋亡,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部分肺组织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检测,ELISA法测定大鼠血清TGF-β1。结果:对照组及THP组大鼠肺组织均无炎症反应。受照射组(R组、R+THP组)在照射后4~16周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肺组织细胞凋亡及RILI病理变化;但R+THP组较R组炎症反应明显减轻,R+THP组与同时段的R组比较:肺组织中MDA水平明显降低、SOD水平明显升高,血清中TGF-β1明显降低,炎性细胞募集较少。两组间不同时段血清中TGF-β1水平、肺组织中MDA,SOD水平以及肺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THP能通过抑制凋亡、减轻氧化损伤、抑制TGF-β1等作用减轻大鼠急性RILI。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1.5TMR机对SHG-44胶质瘤动物模型及照射后正常区及肿瘤区早期放射性脑损伤的DCMRI与病理对照研究。方法将34只体重150~160g雄性Wistar大鼠分4组:A组为正常组7只(未照射);B组为右尾状核接种SHG-44细胞组10只(未照射);C组为接种SHG-44细胞后10只(行照射);D组为正常组7只(行照射);分别以10、15、20、25d进行MRI观察。A~D组与B~C组分别观察平扫和动态增强MR成像(DCMR)扫描的改变。在平扫T2WI上在照射侧和非照射侧肿瘤区、皮质区设定兴趣区(ROI),测定其信号强度(SI)值,计算R值=照射后SI值/照射前SI值,绘制R-Time动态曲线图。T1WI动态增强MRI,由计算机ROIPLOT软件描绘照射侧与非照射侧SI-Time曲线,自动分析其形态并定量测量曲线坪段指数。并于各时间点处死大鼠取脑组织行病理电镜检查。结果A组:可显示正常大鼠大脑半球等结构。B组:接种后1周即可显示病灶。MRI(磁共振成像)灌注成像可观察SHG-44鼠胶质瘤模型自然生长的动态过程变化。Wistar脑胶质瘤模型实用可靠;测量在体(invivo)脑胶质瘤模型的潜在倍增时间(Tp...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鼠全脑照射后早期大脑皮质内少突胶质细胞前体细胞内的核蛋白-髓鞘转录因子1mRNA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实验于2004-08/11在苏州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进行.取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单次全脑2,10和30 Gy照射后观察1,7,28 d的9个组别,以及0Gy假照射组,共10个组,每组6只.用4MeV电子线作全脑照射,射野大小为3.0 cm×3.5 cm,剂量率为210~220 cGy/min.采用5'末端标记地高辛的寡核苷酸探针荧光原位核酸分子杂交检测大鼠大脑皮质照射后早期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量变化,并分析其与照射剂量的相关性.结果:6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脑皮质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0 Gy组大鼠较少,其余各组大鼠照射后1 d即开始增多,至照射后7 d和28 d已显著高于0 Gy组(P<0.01).②照射后1 d时,照射组大鼠大脑皮质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数变化与照射剂量无明显相关(r=0.38,P>0.05);而照射后7 d和28 d时的髓鞘转录因子1 mRNA阳性细胞增加数与照射剂量呈负相关(r=0.48,0.49,P<0.05).结论:①脑照射后早期髓鞘转录因子1mRNA表达增多,促进少突胶质祖细胞和未成熟少突胶质细胞向前分化,促进髓鞘蛋白基因的转录,从而参与早期脱髓鞘病变的修复过程.②大剂量照射引起少突胶质前体细胞的损伤较重,说明了放射性脑损伤的程度与照射剂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痰热清对Wistar大鼠急性放射性肺炎肺组织病理学改变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方法:45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痰热清治疗组(治疗组),每组动物均为15只。用6MV-X线直线加速器对大鼠双肺进行单次照射25Gy。分别于照射后2、4、6周三个时间点,每组各随机取5只大鼠活体观察和取材。分别取1mL和4mL腹主动脉血于试管中用于检测血常规和TGF-β1;测定肺泡灌洗液(BALF)中性粒细胞计数;分离大鼠肺脏经宏观检查并称重后,计算肺系数;取右上肺组织切片,行HE染色进行光镜观察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于照射后4周出现较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害,治疗组大鼠皮损相对较轻。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于照射后2周就出现急性放射性肺炎改变,第6周时肺间质增厚明显,肺泡腔纤维素渗出。除空白组外,治疗组大鼠肺组织放射性肺炎反应最轻,而且肺系数和血常规及BALF中白细胞数相对较低(P<0.05),血清TGF-β1较模型组低(P<0.05)。结论:痰热清可抑制TGF-β1表达,减轻急性放射性肺炎的炎症反应,痰热清对急性放射性肺炎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方法:64只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照射组(32只)和对照组(32只)。照射组用直线加速器以6 MV的X线照射大鼠右肺,每次3 Gy,每周2次,连续照射5周(累积剂量最高为30 Gy)。于首次照射后5、8、12和26周末分别从两组中各随机抽取8只大鼠,取眶静脉血行血清细胞因子放射免疫学检查。结果:照射组各时间点大鼠血清IL-6、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低,其中IL-6在第8周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TNF-α在第5周末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照射组于第12周末时IL-6和TNF-α逐渐恢复,至26周末虽略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清细胞因子IL-6、TNF-α在照射后出现不同程度减低,然后逐渐恢复。提示放射性损伤过程中存在全身免疫抑制状态,血清IL-6、TNF-α变化有可能成为放射性肺损伤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伽玛刀(Gamma knife)照射大鼠尾状核后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随时间的变化,探讨星形胶质细胞的增殖与放射损伤的关系以及放射性损伤的影像学表现。方法4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10只大鼠作为对照组。30只大鼠接受MASEP-SRRS型伽玛刀8mm准直器以50Gy(50%等剂量线)照射大鼠右侧尾状核。照射后的30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不同组别的大鼠分别在照射后第1,4,12周深度麻醉下断头取出脑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GFAP的表达,并使用梯度柱法测量脑组织的比重。大鼠处死前接受1.5TMRI轴位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MRI提示照射后第12周可发现受照大鼠尾状核T2相可见受照区信号增高,增强T1相可见受照区强化明显。对照组大鼠脑组织内均匀散在分布少数GFAP阳性细胞,轮廓清楚,星形突起纤细。照射后4周靶区内GFAP阳性细胞数目开始增多,细胞形态变得不规则。至12周时GFAP阳性细胞进一步增多,胞体变大,细胞突起粗大不规则,胞浆染色呈深棕色。照射后第4周和第12周检测到照射侧脑组织比重与对侧相比显著减轻。结论GFAP可作为衡量脑放射性损伤的指标。照射后早期即出现脑水肿反应和血脑屏障破坏。在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可以通过MRI信号观察不同时间点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8.
急性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EGFR表达及视黄酸对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娜  赵玉霞  刘丹  陈延治  姚雷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0):1729-1732
[目的]研究通过视黄酸(RA)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干预作用,阐明其对放射性肺损伤肺组织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A组)、单纯给药组(B组)、单纯照射组(C组)和照射加给药组(D组),每组20只.C、D两组大鼠行6MV-X线15Gy全胸野照射,B、D两组大鼠给予20mg/(kg·d)RA制剂灌服.于照射后第1、2、4、8周取右肺组织行HE和Masson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GFR的表达.[结果]HE和Masson染色提示照射后的1周始肺泡腔有炎性细胞渗出,继之间质水肿.4及8周出现肺泡腔变小甚至结构破坏,局部实变,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B组与A组比各时间段的病理变化无明显差别,但D组与C组比较大鼠肺炎和肺水肿减轻,肺组织胶原纤维量减少.EGFR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组与A组相比在各时间段EGFR表达均明显增强(P<0.001),D组与C组比第4、8周EGFR表达明显减弱(P<0.001).[结论]EGFR参与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发展,而RA从蛋白质水平有效抑制EGFR表达,为治疗放射性肺损伤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99m)Tc-3PRGD_2诊断早期放射性肺炎的影像学研究方法。方法将2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30Gy照射对照组,每组各10只。照射后0、10、20、30d时,以20%乌拉坦腹腔麻醉动物,行CT及SPECT扫描,观察影像学变化;并在照射后30d时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受照射大鼠肺CT影像在30d时显示放射性肺炎变化明显,SPECT动态扫描图像显示不同组间在照射后10d已出现非常明显的差异;照射后30d时病理组织学检查显示受照射大鼠肺组织改变明显。结论 ~(99m)Tc-3PRGD_2对于早期放射性肺炎的诊断具有潜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大鼠急性放射性脑损伤后脑内一氧化氮含量及其认知能力和行为变化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8/2005-06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鼠类实验室完成。选择4个月龄健康Wistar雄性大鼠1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及治疗组3组,每组40只。模型组及治疗组动物均置于放射系数为零的暗箱内,入60Co治疗仪(放射源)进行照射,平均放射剂量为0.8Gy/min,每野的放射剂量为2.25Gy,总剂量为4.5Gy/min,照射160~170s。对照组设假辐射对照。照射1h后模型组和治疗组均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0mg/(kg·d),综合治疗组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100mg/(kg·d),连续给药2周。采用单程逃避实验观察60C0照射后不同时期大鼠认知能力变化,并以Griess比色法检测60C0照射后不同时期大鼠脑内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结果:12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以单程逃避实验观察大鼠认知能力:照射前各组完成逃避的百分比差异性无显著性。经60C0照射后,各相同的时间段内,模型组、治疗组比对照组完成逃避的百分率明显减少(F=169.716-286.04,P<0.05)。②3组一氧化氮含量比较:模型组、治疗组额叶和海马区域比对照组明显升高(F=52.4-124.9,77.9-200.8,P<0.05)结论: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能改善放射性脑病大鼠的认知能力,减少脑内一氧化氮的含量,达到保护放射性脑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模型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1(NMDAR1)表达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常温组和亚低温组,每组8只。常温组和亚低温组大鼠用水封瓶密闭法制备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动物模型,常温组制模后置于室温环境,亚低温组制模后立即给予亚低温治疗。应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 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MDAR1表达。结果亚低温组大鼠脑组织水肿明显减轻,大脑海马神经元内NMDAR1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与常温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NMDAR1mRNA:80.48±0.03比80.64±0.18,P<0.05)。结论亚低温能够减轻心肺复苏后脑水肿,其机制可能为:亚低温通过减少NMDAR1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降低阳离子通道通透性的作用,而减轻脑水肿的形成,起到治疗心肺复苏后脑水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脑组织中代谢型谷氨酸受体 1a (mGluR1a)的表达,探讨其在肝性脑病及脑水肿中的作用.方法 据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分成2组:时照组15只,急性肝功能衰竭组25只.采用硫代乙酰胺建立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HE染色法及电镜观察脑组织细胞形态及亚细胞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mGluR1a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通过使用硫代乙酰胺成功建立了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脑水肿模型,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肝功能衰竭组有严重的肝性脑病表现,病理上伴随明显脑细胞水肿,脑组织免疫组化mGluR1a表达增多.结论 硫代乙酰胺能成功制成急性肝衰竭实验模型,在急性肝功能衰竭组出现明显的脑病和脑水肿表现.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脑组织内mGluR1a表达水平升高,与肝功能衰竭大鼠脑水肿和肝性脑病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雌激素对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去势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后雌激素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去势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经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并观察损伤区组织病理学、神经功能及血液中NO含量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雌激素组的脑梗死体积比、脑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液中NO含量明显降低。结论:脑缺血后雌激素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降低体内NO含量是脑保护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大鼠放射性胸膜炎的防治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只健康雌性SD大鼠分为对照组(n=8)、单纯放射组(n=36)、氟伐他汀组(n=36)。氟伐他汀组于照射前1周,给予20mg/(kg·d)氟伐他汀灌胃,直至活杀,其他组灌服等量生理盐水。单纯放射组和氟伐他汀组采用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单次剂量20Gy。照射后对大鼠进行x线透视扫描,并在第15d、30d、60d以3.5%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剪开胸腔,对有胸水者进行病理和生化检查。结果单纯放射组放射性胸膜炎发生率为41.7%(15/36)。氟伐他汀组放射性胸膜炎发生率为19.4%(7/36)。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P〈0.05)。经过对比发现氟伐他汀组病理学改变轻于同期的单纯放射组。结论放射性胸膜炎在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即可出现,氟伐他汀能有效防治大鼠放射性胸膜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MR灌注加权成像(PWI)和扩散加权成像(DWI)在鉴别脑胶质瘤复发与放射性损伤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常规MR增强序列出现新强化灶的患者。30例患者均行常规MR平扫、DWI、增强扫描和PWI检查。比较异常强化区与对侧正常区的参数比值,包括相对脑血容量(rCBV)、相对脑血流量(rCBF)、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MTT)及ADC比值。结果30例患者最终经手术和随访证实有20例胶质瘤复发,10例放射性脑损伤。胶质瘤复发组rCBV、rCBF比值的M值分别为2.11(范围1.03~4.72)、1.895(范围0.8~4.56),明显高于放射性损伤组比值rCBV为0.53(范围0.24~1.10)、rCBF为0.515(范围0.2~1.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lt;0.05)。胶质瘤复发ADC比值略低于放射性脑损伤ADC比值,但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结论 PWI技术可以较好的鉴别脑胶质瘤复发和放射性损伤。DWI技术对二者鉴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建立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大鼠模型实验的研究效果和护理配合经验。方法:用SD大鼠对照组和实验组各10只进行围手术期护理配合,将实验组大鼠,选择自体尾外侧静脉,用1 ml注射器采血,精确控制200μl血量,准确注入右脑实质内,72 h后处死,观察胃黏膜溃疡发生率,溃疡指数,血清内皮素,血清、脑、胃组织MDA(丙二醛)和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测定。对照组大鼠不做颅内手术穿刺注血处理。结果:鼠尾外侧静脉穿刺成功率达100%。实验组胃黏膜溃疡发生率为30%,溃疡指数为15,两组血清、脑、胃黏膜的MDA、SOD,脑神经元细胞、胃壁细胞超微结构电脑图像定量分析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胃壁细胞线粒体体积密度(Vv)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内皮素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未见任何溃疡病灶。结论:脑注血量200μl致脑出血可有效致使应激性溃疡发生。选择大鼠体尾外侧静脉采血部位,精确控制注入脑部血量,保持饲养环境清洁,合理喂食等护理配合,是确保大鼠脑出血致应激性溃疡模型制作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表明,弥散加权成像可以在脑缺血后数分钟即出现异常信号。目的: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后表观弥散系数的表现及变化规律。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重庆医科大学临床学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4-04/07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完成,选择成年Wistar清结级大鼠1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每组6只。方法: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缺血模型,假手术组栓塞线仅插入颈内动脉未深及大脑中动脉的起始处,正常对照组麻醉后不作任何处理。于术后7,15,30min,1,3,6,12,24h,3,7,15d,1,2个月做1HMRS检查,获得弥散加权成像和表观弥散系数值。主要观察指标:大鼠脑梗死区域和对侧半球相应区域表观弥散系数值的变化。结果:大鼠缺血组DWI于术后7min出现异常高信号,此时T1WI,T2WI扫描示正常。T1WI,T2WI于缺血后1~3h出现异常高信号,随时间的推移,异常高信号的区域扩大,12h后右侧基底节和额顶叶皮质梗死,以后梗死面积增加不明显。表观弥散系数值于7min时发现降低,30min时表观弥散系数明显升高,1h后开始降低,12h时降到最低水平,24h以后又开始上升,2个月时表观弥散系数值较最低水平约增加5倍,而且随访的2个月中表观弥散系数始终保持明显上升的趋势。相对表观弥散系数显示出相反的变化。结论:表观弥散系数均可以超早期揭示脑缺血的发生,同时对脑血管疾病慢性期也非常敏感。  相似文献   

18.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经应用到神经损伤修复领域,脑内立体定位移植和经血管移植均为其移植途径.目的:经立体定位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入大鼠脑梗死灶周边区,通过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神经功能障碍的改善情况. 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材料:实验于2006-10/2007-04在吉林大学人兽共患病研究所,人兽共患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健康雄性Wistar大鼠由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体质量250~280 g,清洁级,实验过程中对动物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方法:采用密度梯度分离法、贴壁筛选法体外培养扩增健康成人志愿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鉴定其免疫表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 无血清DMEM组、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每组10只.采用Longa等改良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正常对照组无任何处理,假手术组手术操作至暴露颈内外动脉后即缝合,其余处理同模型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立体定向移植:缺血90 min再灌注后1 h,采用立体定位仪取大鼠右侧大脑缺血周边区为移植点:前囟旁开3 mm、尾侧1 mm、深4 mm.缓慢注入5 μL经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4×1011 L-1)无血清培养基悬液于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模型 无血清DMEM组大鼠注射5 μL无血清培养基,注射后留针5 min,缓慢退针,防止液体随针道返流.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大鼠体内存活情况,并于移植后1,3,7,28 d采用前肢不对称应用试验及姿势反射试验观察大鼠行为学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以流式细胞仪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表型.②移植大鼠脑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存活情况.③大鼠行为学变化.结果:5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实验获得了高纯度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CD44、CD29均呈阳性,CD34、CD45、CD31均呈阴性.②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脑缺血周边区聚集并存活.③模型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行为学评分较其他各组降低明显 (P < 0.05),并随着细胞移植后时间延长逐渐降低,并且移植后7 d行为学评分低于同组内其他时间点(P < 0.01).结论: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组大鼠神经功能均有所恢复,但各组恢复情况明显不同,脑梗死周边区域注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大鼠功能恢复明显好于各对照组.  相似文献   

19.
实验性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水通道蛋白4可能是导致脑水肿形成的重要调节因素之一,但水通道蛋白4是否参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形成尚未见报道。目的:观察出血性脑水肿病理过程中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动物实验。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和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生物学研究室。材料:实验于2003-04/2003-10在重庆医科大学生物学实验室完成。选择健康Wistar大鼠120只,雄性,体质量250~300g,由重庆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方法:实验分为4部分,每部分(n=30)均随机分为对照组(n=5)和手术组(n=25),并将手术组进一步分为出血后6h,1d,3d,5d,7d共5个时相组(n=5)。手术组大鼠麻醉后将定量胶原酶注入脑左侧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对照组只进针不注胶原酶。造模成功标准:将大鼠尾巴提起,瘫痪侧前肢回收后屈曲于腹下,正常侧前肢向地面伸展。实验分为以下4个部分:①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水通道蛋白4蛋白的表达。②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水通道蛋白4mRNA的表达。③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水通道蛋白4mRNA的表达。④应用电镜观察大鼠脑水肿的病理改变。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水通道蛋白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②造模大鼠脑水肿区的病理改变。结果:手术组大鼠均造模成功,全部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无脱失。①各组大鼠水通道蛋白4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对照组大鼠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无明显改变。与对照组相比,手术组大鼠脑出血后6h,水通道蛋白4mRNA和蛋白在脑水肿区表达增强;至第3天,水通道蛋白4mRNA和蛋白的表达达到高峰;1周后,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仍显著高于对照组(t=12.65,P<0.01)。②脑水肿形成过程中水通道蛋白4mRNA和蛋白的关系:水通道蛋白4mRNA和蛋白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r=0.8281~0.9821,P<0.01)。③手术组大鼠脑水肿区相应的病理改变:在脑出血后1~3d内为逐渐加重的细胞内水肿,到第3天,脑水肿进一步加剧,出现血管源性水肿,而且有部分组织变性和坏死。结论:脑出血后水通道蛋白4表达明显增强,提示水通道蛋白4可能参与了出血性脑水肿的发生发展过程。抑制水通道蛋白4的表达可能是防治脑水肿的一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大鼠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制作及影像学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大鼠放射性肺损伤影像学模型制作方法,评价HRCT对放射性肺损伤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照射组,右肺单分隔15Gy60Co照射建立肺损伤模型.照射后第4、8、16、24周分别行CR和HRCT检查.结果 HRCT显示大白鼠放射性肺损伤,包括肺部毛玻璃改变、斑片状及条索样高密度影,显示病变时间早于CR片,阳性率高于CR(P<0.05).结论 SD大鼠单侧肺单分隔15Gy照射可以制作放射性肺损伤模型.HRCT可以早期诊断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