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电针神经干治疗脑卒中偏瘫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别对50例;3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对50例电针神经干和32例传统针刺治疗.结果电针神经干组运动模式和肌力恢复均优于传统针刺组.说明电针神经干不但可以改善运动的质量而且可以改善肌力.结论治疗后两组比较手功能未见差异,说明对手的训练方法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98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醒脑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配合神经活素治疗,神经活素组单纯应用神经活素进行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评定表(HDS)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值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痴呆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醒脑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神经活素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王雅君  朱茜 《现代康复》2001,5(11):124-124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方法:98例患随机分为3组,醒脑组采用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常规针刺组采用常规针刺取穴配合神经活素治疗,神经活素组单纯应用神经活素进行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长谷川痴呆评定素(HDS)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值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3组痴呆程度均有明显改善(P<0.01),醒脑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和神经活素对照组。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神经活素治疗血管性痴呆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汪德全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2,24(12):1158-1160
目的:观察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分别为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及不分期针刺组,每组分别为30例,治疗1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比较各组治疗之间的疗效差异。结果:分期针刺组、分期针刺加电针组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及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与不分期针刺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前2组疗效要优于第3组,而以分期针刺加电针组疗效最好。结论:分期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可以提高针刺治疗效果,且明显优于不分期针刺组,在分期针刺的基础上增加电针综合治疗可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分期针刺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90例,分为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组(简称观察组)32例,针刺组28例和腰椎牵引组30例进行对照观察,对患者治疗前后自觉症状、临床检查和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及综合疗效评定。结果观察组与针刺对照组基本痊愈率、总有效率和治疗后评分指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穴位注射加电针治疗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穴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的影响,揭示针刺促进损伤面神经再生修复的作用途径。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①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雌雄各半,6~8月龄。随机将兔分为5组,每组24只:假手术组、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每组再分为术后7,14,21,28d4个时间点进行观察。②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模型组: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西药组:造模术后第1天每只给予维生素B110mg/d,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地塞米松用量从每只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传统针刺组: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0.25mm×40mm毫针针刺术侧穴位:翳风直刺1.0cm,颧骨谬直刺0.3cm,地仓直刺0.5cm,颊车直刺0.5cm,四白向下平刺0.5cm、阳白向下平刺0.5cm,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电针刺激组:从造模后第1天开始取术侧穴位电针刺激,穴位位置、进针角度及进针深度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治疗30min/d,每针刺治疗5d,休息2d。各组均干预28d。③手术后7,14,21,28d,取兔左侧脑干组织,固定,石蜡包埋,切片。采用内氏染色的方法,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按SP试剂盒操作说明,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神经元进行染色,每张片显微镜下计数5个固定点高倍(10×40)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和胆碱乙酰转移酶表达阳性细胞数。组间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其他4组(P<0.01);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P<0.01)。③面神经核胆碱乙酰转移酶阳性神经元数:术后7,14,21,28d: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模型组、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穴P<0.01雪鸦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随治疗时间延长逐渐增多的趋势穴P<0.05雪。结论:穴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胆碱乙酰转移酶,对面神经神经核神经元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损伤面神经修复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对针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主要是传统头针、体针、电针及水针临床疗效及治疗机制的研究,虽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但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较少见。能够按严格的科研设计进行随机盲法多中心大样本观察,规范针刺操作,才能提高针刺治疗的研究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位电刺激对面神经损伤兔面神经核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3/09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解剖教研室完成。选用日本大耳白兔120只,单纯随机分为5组,每组24只:①假手术组:切开左侧面部皮肤后缝合。②模型组:应用神经卡压法造成周围性面神经损伤模型,造模后不给任何处置。③西药组:同前造模,从造模术后第1天起,给予维生素B110mg、维生素B1250μg加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次/d,地塞米松用量从2mg/d开始,以后每隔7d减为半量。④传统针刺组:同前造模,造模后第1天开始用毫针针刺术侧(位,包括翳风、颧髎、地仓、颊车、四白、阳白,每10min捻转1次,留针30min,连续治疗5d,休息2d。⑤电针刺激组:造模和取(同传统针刺组,翳风(阴极)与颊车(阳极)、地仓(阴极)与四白(阳极)连接全能脉冲电疗仪,频率为1~100Hz,电压2V,疏密波刺激,30min/d,连续治疗5d,休息2d。术后7,14,21,28d各组随机取6只兔灌注处死,取左侧脑干组织,光镜下观察面神经核中神经元形态的改变,并计数5个固定点400倍视野下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RNA阳性神经元数。结果:大耳白兔1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面神经核中内氏体:随治疗时间延长,西药组、传统针刺组、电针刺激组均有不同程度增多,其中电针刺激组增多最明显,但这3组仍少于假手术组。②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阳性神经元数:模型组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术后各时间点电针刺激组均明显多于西药组和传统针刺组(P<0.01);电针刺激组、传统针刺组和西药组表达逐渐减少,至术后21d降至最低眼(32.69±12.84),(28.17±14.00),(25.52±10.96)个演,术后28d有所回升眼(47.93±11.89),(33.64±12.84),(32.38±12.83)个演,但仍未达到假手术组水平眼(65.01±13.59)个演。结论:(位电针刺激可调节面神经核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减少面神经核中神经元的损伤,对损伤面神经修复有促进作用,效果优于传统针刺和西药。  相似文献   

9.
养阴通督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的治疗作用。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35例采用养阴通督针刺法,对照组29例采用传统针刺法,平均2周为1个疗程,3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2组间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养阴通督针刺法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有显著改善作用,其疗效优于传统针刺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穴位不同针刺方式促进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恢复。方法:将120例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手针(AC)组、电针(EA)组、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组和假穴位刺激(Sham)组4组,每组各30例,所有的病例均接受常规的康复训练,手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手法针刺治疗,电针组则增加电刺激治疗,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则增加肌电刺激,治疗假穴位刺激组则接受假刺激治疗,穴位统一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1次/d,30min/次,5d/周,共4周。所有的患者均于治疗前后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MBI)对患者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4组患者FMU和MBI评分均有提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手针组、电针组、神经肌肉电刺激组和假穴位刺激组相比,三组疗效指标FMU和MBI的前后变化值明显优于假穴位刺激组(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组比电针组、手针组在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明显(P0.01),而电针组和手针组相比较,电针组比手针组改善上肢运动功能疗效指标FMU值更显著(P0.05)。神经肌肉电刺激、手针和电针三组在改善患者ADL能力疗效指标MBI评分上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三种穴位不同针刺方式均可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手功能障碍的运动功能和促进ADL能力的恢复,神经肌肉电刺激结合了电刺激和患者主动运动模式,比针刺刺激更有利于脑卒中后手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随机抽样,设对照组36例(传统穴位组),对治疗前后疗效以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法和ADLBartherIndex进行评估。结果: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组对改善偏瘫患者的功能障碍及提高部分日常活动能力均优于单纯的传统穴位组。结论:传统穴位结合神经干刺激在治疗脑卒中偏瘫方面具有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的疗效。方法: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12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电刺激组及综合组各40例。3组均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针刺组加用针刺治疗,电刺激组加用电刺激治疗,综合组联合以上两种方法治疗。采用洼田饮水实验、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中的吞咽困难亚量表进行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周后,3组洼田氏饮水试验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下降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低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及2周后,3组吞咽困难亚量表吞咽障碍程度评分均较治疗前呈逐渐上升趋势(P〈0.01),且各时间点综合组评分更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评分各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2周后,3组临床疗效比较,综合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针刺组及电刺激组(P〈0.01),针刺组与电刺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低频电刺激法明显提高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3.
肌电触发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的疗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肌电触发经皮神经电刺激(ETTENS)治疗脑梗死早期偏瘫患者的疗效。方法 :32例发病1周以内的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或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用ETTENS治疗 ,对照组尽早运动患侧肢体。于治疗前后分别计算SIAS(肢体运动部分)积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 :治疗后二组SIAS积分及Barthel指数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对脑梗死偏瘫患者尽早进行ETTENS治疗有助于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神经干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8例。2组患者均予以一般的内科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神经干刺激疗法,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的Fugl-Meyer运动功能(FMA)下肢部分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F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后,2组FMA下肢部分评分、FBS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均P0.05),而观察组的各项指标的提高程度相对于对照组更明显(P0.05)。结论:神经干刺激疗法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有显著改善效果,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治疗价值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采用针刺治疗的疗效及其对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水平的影响。方法2020年1月至12月在青岛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针刺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针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针刺治疗。应用Fugl-Meyer(FMA)量表评估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神经功能,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BDNF和NGF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FM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NIHS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针刺治疗组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DNF和NGF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BDNF和NGF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针刺治疗组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针刺可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偏瘫肢体功能及神经功能,可能与提高BDNF和NGF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电针穴位刺激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0例脑梗塞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电针穴位刺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BDNF、VEGF水平及SIAS评分均升高,HCY水平均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穴位刺激结合中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内环境水平,促进患者整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amine the effect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compared with acupuncture with per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PENS) on postoperative surgical pain relief in gynecologic oncology patients. Twenty postoperative gynecologic oncology patient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into the two groups, and the intervention was initiated within 24 hours after surgery. The patients in each group received four treatments in the subsequent 48 hours, with 12 hours between each treatment. Either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needles or acupuncture needles with a pulsed electric current were applied to stimulate the area of points Sp6 and Sp8 near the saphenous nerve. Pain measurement instruments included a visual analog scale and the 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 Although the PENS treatment group demonstrated a consistent decrease in pain with each treatment application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group, after 48 hours both groups experienced equivalent pain relief.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建立感染性休克大鼠模型,探索电刺激迷走神经对感染性休克大鼠血浆中钙结合蛋白S100A8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雄性成年SD大鼠3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法(CLP)建立感染性休克模型,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1假电针正常组;2电针正常组;3假电针CLP组;4电针CLP组;5迷切假电针CLP组;6迷切电针CLP组。3~6组动物均行颈总动脉置管,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大鼠的血浆钙结合蛋白S100A8。结果:CLP组手术后平均动脉压呈进行性下降,手术后12 h时血浆钙结合蛋白S100A8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CLP组比较,电刺激组动物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较低(P0.01);迷切电针CLP组与迷切假电针CLP组相比,大鼠平均动脉压下降程度较低,血浆钙结合蛋白S100A8水平显著下降(P0.01)。结论:电刺激迷走神经可以缓解盲肠结扎穿孔导致的大鼠感染性休克所引发的进行性动脉压下降,降低血浆钙结合蛋白S100A8水平,对于治疗休克有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