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7 毫秒
1.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影响心肌细胞形成和心肌血管再生,改善心脏结构的重构和心功能。目的:通过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心肌功能机制的研究来初步阐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临床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理论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计算机Medline数据库1994年至2011年收录的关于干细胞在缺血性心脏疾病中应用的相关综述和论文报告,并分析其研究进展。结果与结论:共纳入相关文献37篇。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应用时无免疫排斥反应,可在体外大量扩增,避免伦理争论。骨髓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仍处于初期阶段,随着研究深入,如果找到临床应用有效、安全的剂量,其必将为防治缺血性心脏病提供全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
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进展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学术背景:心肌梗死后,尽管现有的内外科治疗手段可以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挽救缺血心肌,但对已坏死的心肌或无功能心肌尚无良好治疗措施。细胞作为构成心脏结构、执行心脏功能的物质基础,尽管存在争议,但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干细胞移植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目的:文章试图就目前成体干细胞在缺血,陛心脏病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做一综述,客观评价成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安全性、有效性,阐述成体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可能机制,介绍当今临床研究方向。 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2007成体干细胞与缺血性心脏病方面的文献,检索词“adult stem cells,ischemial heart disease,cardiomyocytes”,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6/2007的相关文献,检索词“成年干细胞,心肌细胞,缺血性心脏病”,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共检索到1303篇文献,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缺血性心脏病干细胞移植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 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陛心脏病现状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汇总分析。1303篇文献中,动物实验和在体、离体、细胞学实验626篇,综述、述评、讲座类文献345篇,临床研究45篇,选用其中的46篇作为本文参考文献。 资料综合:①干细胞为一群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虽然研究表明胚胎干细胞较成体干细胞具有更强的增殖和分化潜能,但由于其涉及伦理道德、来源困难等原因,限制了它的使用。②就目前已完成的包括不同类型的成体细胞(如骨髓单个核细胞、内皮祖细胞、CD133^+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肌细胞等)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早期临床试验来看,尽管存在样本小、缺乏随机对照等不足,但均显示一个公认的事实,即无论采用何种方法移植成体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均是安全有效的。这对于正在进行的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是十分重要的,为其提供了更充分的临床资料。③多数研究认为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作用机制包括直接与间接效应,如移植细胞横向分化为再生心肌与血管、移植细胞的旁分泌作用促进血管再生、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心室重构等。近来研究认为外源前体移植心肌可以刺激机体内源心肌存留的干细胞增殖,从而改善心功能。 结论:尽管目前成体干细胞改善心功能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但多数早期临床研究表明成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当前的研究方向是需要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3.
背景:干细胞移植到受损的心脏组织,可以大量分化为心肌细胞,这项研究为缺血性心脏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目的:探讨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分析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性和可行性的多种试验方法。REPAIR-AMI试验是一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后即刻冠脉内移植骨髓祖细胞治疗效果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多中心研究;MAGICCell-3-DES试验是评价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的干细胞疗法的安全性和冠脉内注射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对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效果;BOOST试验是心肌梗死后经冠脉移植自体骨髓细胞的随机对照研究。PROTECT-CAD试验是一项随机、对照的直接将干细胞注入心肌治疗慢性缺血性心肌病的临床试验。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以及冠脉血流储备,相关研究也得到验证。对于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可以增加左室射血分数,临床事件较少,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的基础上,干细胞治疗并不增加再狭窄风险。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安全可行,未来还需要进行大样本、长时间的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进一步评价其疗效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目前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所用的介入、溶栓及冠状动脉搭桥术等治疗手段只能恢复血流的再灌注,防止梗死部位的进一步扩大,无法挽救濒死的心肌。基因治疗虽可增强心肌细胞的收缩,但由于有功能的心肌细胞数目减少,使基因治疗的作用受到限制。文章就骨髓干细胞移植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7-04/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04/2007-04期间的相关文章,检索词为“急性心肌梗死,左心室重构”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4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研究相关。排除标准:重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421篇相关文献,46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375篇文献为内容陈旧或重复。符合纳入标准的46篇文献中,分别涉及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过程与机制、骨髓干细胞移植与心室重构等内容。资料综合: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指心肌梗死后心室大小、结构、形态以及心脏功能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心肌梗死区膨出,非梗死区心肌肥大、室壁增厚、心肌间质纤维化,最终导致整个心室进行性扩张、心脏收缩功能减低。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有功能的心肌组织,取代坏死及无功能的心肌,通过控制细胞基因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同时,干细胞可分化为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促进毛细血管新生和先前存在的血管系统增殖,改善宿主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轻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行干细胞移植后可减轻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但其具体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心肌再生、血管生成以及心肌细胞凋亡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5.
姚永钊  马翔 《中国临床康复》2011,(40):7577-7580
背景:基因技术联合干细胞植入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继单纯干细胞治疗后的一大热点.目的:归纳总结基因修饰及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研究现状.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中2000-01/2010-12期间相关文献,检索词为 "genetic,stem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选择与基因修饰联合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密切相关的的29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不同功能的基因对干细胞和/或周围环境进行修饰,改善干细胞及相应的性状,以提高移植干细胞的存活能力、促进缺血心肌及周围的血管新生、改善血管顺应性、增加与宿主心肌细胞的耦联、增强干细胞趋化归巢作用等,提高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效果.随着基因技术与干细胞应用的不断发展,可能在缺血性心脏的临床治疗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学术背景:因自体骨髓干细胞具备获取方便、分化能力强、无排斥反应等优点,近年来逐渐应用于替代受损及死亡的心肌细胞,从而改善心功能。目的:总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该论文的研究人员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数据库1994-01/2007-01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MSC,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Ischemic heart disease",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文章所述内容应与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密切相关。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①重复性研究。②Meta分析。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通过对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方面内容进行汇总分析。所选用的30篇文献中,3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近年来观点认为骨髓单个核细胞具有多种类型的骨髓细胞及细胞因子,与以往单一类型的干细胞移植比较,可能会更好地促进坏死心肌细胞的替换与局部侧支循环及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具有不需要体外培养和增殖的优点,减少污染机会。②骨髓干细胞移植后,可分化为类心肌细胞、类平滑肌细胞及类血管内皮细胞,移植区域受损的心肌组织内毛细血管网密度升高,新生血管形成。小样本的临床试验初步肯定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缺血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移植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可能与心肌和血管再生、限制和逆转心室重构、移植细胞本身产生血管活性物质及生长因子有关。③骨髓干细胞移植若大规模地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治疗,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移植细胞类型及途径的选择、移植细胞是否会产生异常兴奋性及建立有效的兴奋收缩偶联、移植细胞在不同心肌微环境下的分化方向及如何控制等。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力衰竭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进展,无论其改善心功能的具体机制如何,动物实验及小样本临床试验均证实了其安全有效性。随着分子生物学及细胞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细胞移植将被赋予更活跃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背景: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域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构建新的血管故能改善心泵功能。目的:全面了解影响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及移植的各种因素,以及目前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的现状。方法:电子检索 MEDLINE (1981-01/2010- 04)、PubMed 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4)、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主要检索主题词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 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心肌病治疗"。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文献 6 篇;试验研究报告 24 篇。目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基本统一,已找到有效的体外扩增技术,但尚无直接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别;脂肪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在体内、体外均可进行,并具有早期分化特性,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有利于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应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选择不同移植方法;干细胞磁标记技术可以对已经植入体内的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活体动态监测;自体移植脂肪干细胞是心肌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要将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还需找到可以抑制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促肿瘤细胞特性的方法以保证术后患者的长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学术背景:心肌梗死后的心肌组织不能再生,留下坏死区,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而现有的内外科治疗都不能解决心肌细胞丧失的问题。利用自体细胞移植在体外培养出大量可以转化为心肌细胞的干细胞,再直接移植给心脏病患者,改善其心功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的:介绍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继发于心肌梗死的心力衰竭的研究现状,并展望其前景。 检索策略: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2001/2007与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相关文章,检索词为“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心力衰竭”,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同时检索Medline数据库2000/2007相关文章,检索词为“stemcelts;cell transplantation;acute myocardial ischemia;heart failure”,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纳入标准:内容与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骨髓干细胞、心肌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相关。排除标准:陈旧和重复性文献。 文献评价:①文献来源有RCT,循证医学系统综述、汇总分析、个例报道、经验交流。②共检索到214篇关于各种来源的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文章,最终纳入31篇符合标准的文献进行综述。 资料综合:已有许多临床前试验表明干细胞移植可以通过修复和再生受损心肌,增强血管新生等作用,缩小心肌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研究较多的有自体骨骼肌卫星细胞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自体心肌细胞移植,还有应用脐静脉血的自体胚胎干细胞移植、自体成纤维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移植等。但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血管疾病还存在移植细胞类型、移植时机、移植途径及移植剂量选择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结论:自体干细胞治疗终末期心血管疾病研究刚刚开始,还面临着许多问题和争议,小样本临床研究的早期疗效肯定,但缺乏长期随访结果,还有待于大规模临床实验的验证。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及在缺血性心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背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修复坏死心肌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缺血性心肌的方法.目的:总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治疗缺血性心肌病的研究进展.检索策略:由作者检索Pubmed数据库1996-12/2006-12的相关文献,检索词"bone marrow stem cells,myocardial infarction".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肌疾病中的应用.②同一领域选择近期发表或在权威杂志上发表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文献评价:文献的来源主要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缺血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所选用的28篇文献中,2篇为综述,其余均为临床或基础实验研究.资料综合: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在合适细胞因子调控下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②研究表明,骨髓血液循环中的干细胞可以定向到达梗死心肌并参与组织再生.③关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疾病方面的研究虽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如种子细胞的保存:细胞体外培养中分化增殖的调控机制不十分清楚:产生的心肌样细胞的生物力学性能不太满意.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动员在治疗缺血性心肌病方面,具有操作方法简便、快捷,对患者创伤小,自体移植不存在免疫排斥的优势,但仍存在许多尚未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背景:作为成体干细胞的一种,脂肪源性干细胞具有可塑性并且能在特定条件下分化为心肌细胞.将自体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心肌梗死区域后,能够分化为心肌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构建新的血管故能改善心泵功能.目的:全面了解影响脂肪干细胞向心肌细胞分化及移植的各种因素,以及目前临床及实验室研究中,应用脂肪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病的现状.方法:电子检索MEDLINE (1981-01/2010- 04)、PubMed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90-01/2010-04)、中文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筛查相关文章的参考文献,主要检索主题词包括"脂肪源性干细胞; 心肌细胞;细胞分化;细胞移植;心肌病治疗".结果与结论:纳入综述文献6篇;试验研究报告24篇.目前脂肪源性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基本统一,已找到有效的体外扩增技术,但尚无直接方法进行干细胞鉴别;脂肪源性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在体内、体外均可进行,并具有早期分化特性,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更有利于向心肌细胞的分化;应针对不同类型心肌病选择不同移植方法;干细胞磁标记技术可以对已经植入体内的脂肪源性干细胞进行活体动态监测;自体移植脂肪干细胞是心肌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但要将其成功用于临床实践还需找到可以抑制脂肪源性干细胞的促肿瘤细胞特性的方法以保证术后患者的长期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背景:研究发现C-kit+心脏干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能力,能够特异性分化为心脏结构细胞,是目前被认为最有希望以完全心肌再生应用于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终末期心脏病替代治疗的干细胞类型。目的:就C-kit+心脏干细胞的发现、来源、特性,心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历史和现状,目前心脏干细胞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方法作一综述,从而加强对C-kit+心脏干细胞特性的理解,以便更好地预测其生物学行为并解决其修复心肌的相关问题。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14年6月关于心脏干细胞的文献,在标题和摘要中以"stem cell,C-kit+cardiac stem cells,cardiac infarctio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C-kit+心脏干细胞有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献,最终选择38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众多基础实验研究均证明C-kit+心脏干细胞确实能够明显改善动物模型的心功能,改善心室重构,并且有关临床试验也已经证明其能够改善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虽然试验中发现移植细胞很快流失,并不能发挥修补替代纤维瘢痕的作用,但是其对心脏的有利作用并不随着种子细胞的流失而停止,而是能够长期存在,主要考虑跟各种细胞因子的旁分泌作用有关。目前应用基因修饰种子细胞改善其移植后驻留率和分化相关问题已经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背景:很多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均证实,干细胞移植可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室扩张及心室重构,在治疗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方面已经表现出传统治疗方法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目的:观察单次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衰患者中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5年8月至2006年9月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并心衰患者23例,将入选者分成两组,细胞移植组11例,对照组12例,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药物洗脱支架置入(PCI)。细胞移植组于支架置入后5d,采集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5d的外周血干细胞(CD34+细胞,大约1×10^8),用冠脉造影注射法注入梗死相关血管。细胞移植后随访2年,观察患者心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 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组移植前与随访至6个月时相比,心功能明显改善(P〈0.05),左室射血分数提高(6.2±0.2)%,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减少(4.7±2.9)mm,而移植后随访至1年、2年时结果并无明显区别(P〉0.05),未发现细胞移植的不良反应。对照组随访至6个月时,左室射血分数下降(0.5±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0.4±0.3)mm,并且逐年恶化。证实经皮经冠状动脉内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单次移植6个月时,能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功能,减小左室容量,阻止或延缓左室重构,且安全有效,但随访至2年,心功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相似文献   

13.
背景:近期报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心肌内直接移植联合培哚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大鼠,可改善心肌组织内环境,并增强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目的:观察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对家兔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组织炎症反应与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表达及心功能影响,并探讨联合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可能的保护机制.方法:人脐血单个核细胞取自健康足月分娩产妇脐血.60只健康家兔制备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建模成功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对照组、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随机选5只家兔分别于移植后1,2,4周超声心动图检测家兔心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短轴缩短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镜观察心肌病理变化和白细胞计数;免疫组化检测心肌组织白细胞介素6蛋白表达量;荧光显微镜观测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结果与结论:①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功能指标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改善(P〈0.05),单纯移植组高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改善最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比较,培哚普利组、单纯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治疗后1,2,4周心肌组织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均显著减低(P〈0.05),且单纯移植组低于培哚普利组(P〈0.05),联合治疗组最低(P〈0.05).③联合治疗组、单纯移植组治疗后1,2,4周均可见绿色荧光蛋白阳性细胞散在分布于梗死周边区域,且联合治疗组细胞计数多于单纯移植组(P〈0.05).说明培哚普利联合人脐血单个核细胞静脉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实验动物,能提高移植细胞在心肌组织内存活率,并进一步改善心功能.其机制可能与联合治疗抑制心肌局部炎症反应及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6水平表达作用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14.
背景:心肌梗死患者出现心室重构及心功能不全是其常见的并发症,老年患者因其自身生理特点上述情况发生可能性更高。近年来干细胞移植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成为研究热点,其可行性及安全性已得到证实,但其对于老年患者长期效果尚未明确。 目的:评价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长期影响。 方法:自2003年8月至2006年8月共入选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60岁)30例,分为2组,移植组在常规治疗(药物与介入)基础上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对照组经常规方法(药物与介入)治疗。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动员、采集及经冠状动脉回输过程中观察其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及治疗后6,12,24,60个月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形态及心功能变化。 结果与结论:治疗前两组左室容量及心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显著增高。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6,12,24,60个月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左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较,各个时间点移植组左室舒张末容积、左室收缩末容积均显著降低,左室射血分数增高。随访期间均未发现移植相关不良反应及心血管事件。结果可见自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移植可显著、长期改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情况,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背景: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否能够用于心肌梗死的治疗,以及发挥这一作用的最佳时机如何,目前研究较少。目的:观察移植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心肌梗死后炎症反应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探讨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心肌梗死的可能机制。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40只大鼠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后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注射 HG-DMEM)、心梗后3 h,7 d 移植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后14 d采用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移植后28 d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舒张末期内径、收缩末期内径、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结果与结论:细胞移植后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3 h移植组和7 d移植组血浆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的水平明显降低(P<0.01),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明显升高(P<0.01);细胞移植后第28天,与对照组比较,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收缩末期内径明显减小,心脏缩小,射血分数和短轴缩短率明显提高,心功能改善,且3h移植组较7d移植组作用更趋明显。说明心肌梗死早期进行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显著抑制梗死后炎症反应,调节炎症细胞因子网络平衡,延缓心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背景:利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成骨细胞的特性,直接在骨折骨不连部位进行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这一新技术受到广大骨科临床医师的关注。〈br〉 目的:总结分析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临床疗效。 方法:检索1998至2014年西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及CNKI数据库有关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bone marrow stem cel s(BMSCs),stem cel transplantation(SCT), nonunions,tissue engineering”,中文检索词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干细胞移植,骨不连”。排除内容重复和缺乏原创性文献,保留36篇文献做进一步分析。 结果与结论: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到骨不连断端骨组织,可诱导其分化为成骨细胞来修复骨不连、骨缺损,为临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明确的骨缺损修复能力,众多研究表明采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背景:多项研究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在梗死心肌存活,改善心功能。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经Percol 密度梯度离心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39只雌性Wistar大鼠采用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梗死模型,随机分为DMEM对照组(n=1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n=15)和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n=12)。8周后行血流动力学、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等检测。结果与结论:两个治疗组左室舒张末压显著降低,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与左室收缩压的比值显著升高;术后体质量显著增加,左室相对质量显著减轻;梗死区Ⅰ、Ⅲ型胶原容积分数显著降低;梗死区血管数目显著增加。两个治疗组之间比较,除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室间隔厚度减小、梗死边缘区血管数目增加外,其余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免疫组化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有BrdU阳性细胞,而在骨髓单个核细胞治疗组梗死区内则基本没有BrdU阳性细胞;两个治疗组在心肌梗死区可见较多desmin阳性和cTnT阳性细胞或细胞团存在。结果提示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促进梗死区血管新生,降低局部胶原沉积,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显著改善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8.
背景: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拥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寻求理想的细胞类型和有效的移植方式是提高干细胞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梗死的安全性及作用。方法:采用全骨髓贴壁筛选法分离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取培养良好的第3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DAPI标记后接种于人工脑膜制备细胞人工脑膜复合物。构建SD大鼠心肌梗死模型,60只大鼠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假手术组、心肌梗死组、人工脑膜组、细胞脑膜复合物组。移植4周后检测心功能参数,Westernblot检测心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43的表达,计算心肌梗死后生存率。结果与结论:构建心肌梗死模型并移植后4周,细胞脑膜复合物组心脏组织冰冻切片于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心肌内少量核蓝染的细胞,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得以存活;细胞脑膜复合物组与心肌梗死组和人工脑膜组相比,左心室功能明显改善,Cx43蛋白的表达上调,生存率增加(P〈0.05)。说明人工脑膜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心肌梗死大鼠心脏功能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9.
向群  陆士娟 《中国临床康复》2012,(36):6800-6804
背景:干细胞作为细胞移植的种子细胞治疗心血管疾病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许多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表明干细胞移植是提高心功能新的治疗措施。目的:针对干细胞在心血管疾病应用中的移植种类选择、移植途径、移植时机及其安全性问题进行综述。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2010 PubMed数据库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有关干细胞移植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的文章,英文检索词为"stem cell transplantion,cardiovascular disease",中文检索词为"干细胞移植,心血管疾病"。排除重复性研究及无关研究,共保留25篇文章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缺血心肌的灌注,减少心肌细胞死亡,限制左室重构,从而从根本上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但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尚有许多问题急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