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7例耐药位点阳性的CHB患者HBV反转录酶(RT)区与NAs相关的耐药突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用阿德福韦酯(ADV)组耐药变异位点N236T13例,A181V14例,A181T7例,A181S1例。单用拉米夫定(LAM)组主要耐药变异位点M204V/I 11例,其中M204V+L180M7例、M204I4例,次要变异位点L180M7例,A181T1例,L229M/V 3例,Q215H1例,V173L1例,L80I2例,S213T2例,V207M2例。序贯治疗组耐药变异位点有LAM耐药特征的耐药位点为M204V+L180M14例,M204V/I+L180M1例,M204I5例;有ADV耐药特征的耐药位点为A181T/V 9例,N236T6例;有恩替卡韦(ETV)耐药特征的耐药位点为S202G7例,T184A/I 3例。次要耐药位点包括ADV次要耐药位点V214A1例,S85A1例;LAM次要耐药位点L80V/I 2例,A213T3例,L229F/M/W 3例。基因型B和基因型C主要耐药变异位点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耐药、低基因屏障药物序贯治疗容易导致多药耐药,LAM耐药患者再序贯ETV治疗容易导致ETV耐药,HBV基因型别对耐药变异位点分布无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接受拉米夫定(LAM)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HBV P基因RT区全长测序并分析结果。方法选择接受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以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10例,收集LAM治疗后患者的血清,采用直接PCR产物基因测序法对HBV RT区碱基进行测序,后对测序数据用Chromas 223软件进行分析,找出HBV P基因RT区基因的变异位点和相应的氨基酸,进一步分析HBV耐药突变模式。结果 1)310例患者出现位点变异的有135例(43.5%),变异位点24个;2)基础变异位点和频率:rtM204 v/I 111例(82.20%),rtS213T 8例(5.92%),rtC256S 4例(2.96%),3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变异模式和频率:rtM204I 39例(28.89%),rtM204V+rtL108M 25例(18.51%),rtM204V+rt204I+rtL180M 11例(8.15%),rtM204I+rtL180M 6例(4.44%),rtM204V+rtL180M+rtV173L/M 5例(3.70%),rtS213T 5例(3.70%),rtM204V+rtL180M+rtV207M/L/I 4例(2.96%),rtM204V 4例(2.96%)等;4)rtM204V还可伴随rtT184 I/S/M、rtA181T、rtC256S、rtS213T、rtL229V等位点变异。结论拉米夫定长期治疗可引起主要耐药位点rtM204 v/I突变,并常有rtL180M、rtV173L、rtS213T、rtC256S、rtV207M/L等一系列补偿性耐药位点伴随;单位点突变除rtM204I一种外,还存在rtS213T、rtM204V等突变模式;联合突变模式多数包含rtM204位点,但也存在rtS213T+rtL187I、rtC256S+rtF221Y等突变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进行拉米夫定(LAM)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方法提取病毒核酸,对聚合酶链反应扩增产物进行测序,采用DNA STAR(Lasergene)软件分析测序结果。结果共对1 704例CHB患者进行耐药突变检测,检出的主要突变类型为rtM204V/I,约占60.1%,约36.1%的患者合并rtL180M突变,1.3%的患者合并rtV173L突变。结论rtM204V/I是LAM耐药突变的主要类型,可合并rtL180M或rtV173L突变;准确检测各类型耐药突变对临床用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石家庄地区L-核苷类抗病毒药物耐药突变情况.方法 对石家庄市第五医院就诊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进行乙型肝炎病毒逆转录酶区(HBV P区)基因序列测定.结果 119例患者HBV基因分型中B型5例(4.2%),C型114例(95.8%).在B型中4例rtM204I突变;C型中73例rtM204I突变,40例rtM204V突变,1例rtM204I/V突变.119例存在204位点变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共有9种突变模式,其中rtM204I单位点突变占总突变比例的23.5%(28/119),rtM204V单点突变占总突变比例的6%(7/119),rtL180M+rtM204I联合突变占总突变比例的22.7%(27/119),rtL180M+ rtM204V联合突变占总突变比例的27.8%(33/119).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及时监测HBV P区基因耐药情况,尤其是出现rtM204I/V突变后,很容易联合其他位点突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逆转录酶区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变异位点组合模式、HBV DNA水平和HBeAg等特征,为临床应用核苷(酸)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提供参考。方法纳入研究的1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使用NAs治疗的107例为治疗组,未使用药物抗病毒治疗的34例为对照组。采用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PCRRLP)检测HBV逆转录酶区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肝免疫标记物,并对耐药相关变异的特点和研究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效果不佳组耐药相关变异检出率(82.5%)明显高于未治疗的对照组(5.9%)和抗病毒治疗有效组(有效组10例未检出耐药相关变异)(P0.01)。97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效果不佳的病例中80例检出140个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包括rtM204I 45个、rtM204V 32个、rtA181V 28个、rtL180M 25个、rtN236T 10个;变异位点组合模式主要有:rtL180M+rtM204I、rtM204V、rtM204I+rtM204V、rtA181V+rtM204V、rtM204I、rtA181V+rtN236T等;51个对NAs应答不佳病例耐药变异检出率70.59%,46个病毒学突破病例耐药变异检出率95.65%,差异明显(P0.01)。NAs单药治疗病例早于多药治疗病例检出耐药相关位点(P0.01);NAs治疗时间越长,耐药变异检出率越高(P0.01);病例HBV-DNA水平等级越高,耐药变异检出率也越高(P0.01)。结论⑴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导致HBV逆转录酶区变异,NAs抗乙型肝炎病毒效果不佳与HBV逆转录酶区变异密切相关;⑵不同NAs药物导致慢性乙肝患者HBV逆转录酶区变异位点、变异模式特点不同;⑶NAs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用药种类与方式、治疗时长,患者HBV-DNA水平等对HBV逆转录酶区发生耐药变异均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提示在NAs治疗前、治疗过程合适时间点检测NAs耐药相关变异位点和HBV DNA水平,可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和P区耐药突变模式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提取HBV-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后以直接测序法检测HBV基因型及P区耐药突变位点,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1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中检出HBV基因型B型135例(61.6%)、C型61例(27.9%)、D型2例(0.9%)、B+C混合型3例(1.4%)、B+F+G混合型1例(0.4%)、未分型17例(7.8%)。对202例分出基因型的标本进行耐药突变检测,其中76例发生耐药突变,突变位点以M204I(42.9%)、M204V(22.1%)、L180M(27.3%)多见。YMDD突变的发生率在B、C基因型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YMDD突变类型中的M204V和M204I在B、C基因型中的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武汉地区HBV基因型以B型和C型为主,HBV耐药突变以M204I、M204V、L180M多见,临床医生应根据基因分型和耐药突变结果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选择适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南通地区乙型肝炎病毒P区耐药基因突变特征与基因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择158例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至少2年以上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30例未接受过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CHB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HBV P区耐药基因和基因型,同时观察三种主要突变模式与ALT和HBV DNA水平的关系。结果 158例CHB患者检出B基因型42例(26.58%),C基因型116例(73.42%)。131例发生P区不同位点突变,突变率为82.91%。共检出11个HBV突变位点,主要突变位点是M204I,L180M,M204V,A181V和A181T,耐药频率依次为41.14%,37.34%,22.15%,11.39%和10.13%,11个突变位点有21种突变模式。拉米夫定(LAM)耐药相关突变中以L180M和M204V合并出现为主,其次以M204I单独出现; 阿德福韦酯(ADV)耐药相关突变中以A181V为主; 恩替卡韦(ETV)耐药率较低。结论 南通地区HBV基因型以B和C型为主,C型为优势基因型; 耐药突变主要集中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而恩替卡韦耐药率较低。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耐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服用核苷酸类似物的乙肝患者逆转录酶(RT)基因突变模式及其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探讨该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半巢式PCR对634例来自武汉地区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浆HBV进行扩增后,Sanger测序法进行基因序列分析; 将RT基因突变组与野生组和各表型突变组中患者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和HBV DNA阳性率作比较。结果 在测序成功的622例患者中,144例(23.15%)发生RT基因突变。他们在11个位点(rtM204,rtL180,rtA181,rtN236,rtV173,rtL80,rtM250,rtS202,rtV207,rtV214和rtV84)出现碱基突变。在突变组中,患者的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显著高于非突变组(P<0.05)。表型分析显示:拉米夫定(LAM)耐药最常检测到,占52.78%,其次为阿德福伟(ADV)耐药占27.78%和恩替卡韦(ETV)耐药占6.94%,多重耐药LAM+ADV于18例患者中检出12.5%。多重耐药组患者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高于其他耐药组(P<0.05); ADV耐药组患者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率高于LAM,ETV耐药组。结论 HBV RT区域的突变形式与血清学指标ALT,HBeAg和HBV DNA阳性状态有显著关联,该基因的突变形式可用作患者临床表现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在拉米夫定(LAM)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的HBV反转录酶区基因的突变模式及临床特征,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肝病门诊或住院治疗的LAM初治发生耐药的105例CHB患者血清HBV聚合酶基因反转录酶区进行扩增,对PCR产物进行测序,分析LAM耐药时HBV聚合酶基因的不同突变模式及患者临床特征。结果105例患者诊断为LAM耐药,98例患者检测到LAM相关的HBV聚合酶基因突变,总体突变模式共8种,其中95例患者存在YMDD基因突变,占96.9%。rtM204I单点突变患者42例,占43.9%;rtM204V单点突变患者3例,占3.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899,P〈0.05),提示rtM204位点(YMDD)点突变模式以rtM204I点突变为主。rtM204V以联合rtL180M组合突变的模式为主。LAM耐药时,3种主要突变模式rtM204I、rtL180M+rtM2041、rtL180M+rtM204V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血清HBVDNA栽量、ALT水平、肝硬化发生率及HBeA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聚合酶区基因突变患者与伴生化学突破患者的HBVDNA载量明显高于HBV—P-RT区基因未突变和未发生生化学突破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YMDD基因突变是LAM耐药后HBV聚合酶基因突变的主要模式,且突变患者的HBVDNA载量明显增高,检查耐药患者基因序列,可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多种核苷类似物(NAs)序贯治疗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体内乙型肝炎病毒(HBV)RT区变异位点和变异类型。方法筛选6例临床上对两种或两种以上NAs产生交叉耐药的患者,并从患者血清中获取HBV交叉耐药株DNA,进行全基因克隆和测序,从而分析其变异特点和规律。结果经测序鉴定,6位患者体内HBV基因型均为C型,产生交叉耐药的相关性变异以rtM204V/I(YMDD)变异为主(50%),部分YMDD变异株伴有rtL180M变异(16.7%)、其他伴随变异包括rtV173L(16.7%),rtL80I(16.7%)。此外,还发现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40%)、rtQ333K(56.7%)、rtH337N(56.7%)。结论RT区次要变异伴随位点rtL269I、rtQ333K、rtH337N的出现可能增强了HBV YMDD变异株在体内的复制能力,并对交叉耐药准种所占比例起到了放大的效果,从而导致本研究中6例患者出现对拉米夫定、恩替卡韦、阿德福韦和替比夫定产生多重耐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核苷类药物耐药位点和基因型的可行性。方法运用多重LDR和PCR原理,在乙肝病毒基因相关区域设计引物和探针检测突变位点和基因型。结果 156例临床样本中,B型占60.90%(95/156),C型占37.20%(58/156),非B非C型占1.90%(3/156)。此外共检出56例样本存在突变,其中拉米夫定耐药突变41例。结论本研究显示拉米夫定耐药突变主要在rtM204I/V和rtL180M,阿德福韦以rtN236T/rtA181V为主;恩替卡韦一般联合拉米夫定耐药,并且发生耐药突变以B型为多。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及耐药突变基因位点,为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3月~2016年10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14例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分型和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和恩替卡韦(ETV)四种核苷类药物(NAs)耐药及耐药突变位点分布情况、HBV核酸(HBVDNA)定量、HBVE抗原(HBeAg)定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浓度、血小板(PLT)的含量。结果 114例乙型肝炎患者中检测出HBV基因C型61例,B型45例,D型3例,B+C混合型1例,B+D混合型1例,其他基因型5例。其中C型多于B型(P 0.05)。检出39例NAs耐药,耐药率为34.21%;C型与B型耐药无显著差异。C型患者HBeAg定量高于B型患者(P 0.05),PLT计数低于B型患者(P 0.05)。耐药突变位点最多见于rt204I;C型多位点突变高于B型(P 0.05)。LAM和LdT联合耐药最多见,两种及两种以上多重耐药高于单一耐药(P 0.01)。结论本研究中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多为C型,其次为B型。C型患者容易发生肝纤维化,更易发生多位点突变。NAs耐药以LAM和LdT联合耐药为主,多为两种以上联合耐药。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基因位点对评价乙型肝炎临床治疗效果和指导临床抗病毒治疗合理用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体外扩增和DNA反向位点杂交相结合的DNA芯片技术检测宜昌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分型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医师对指导患者选用何种抗病毒药、继续使用该抗病毒药及换用何种抗病毒药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宜昌地区共160例乙肝阳性且乙肝DNA检测结果大于103的患者血清标本。对160例患者采取性别、年龄、DNA检测结果分组的方法分析该地区HBV感染分布;采用DNA芯片技术检测基因分型HBV-B、HBV-C、HBV-D,以及rt180、rt204、rt207、rt181、rt236、rt184、rt202、rt250基因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DNA芯片检测出感染HBV-B、HBV-C、HBV-D患者分别为87例(54.37%)、63例(39.38%)、0例,同时感染HBV-B及HBV-C的患者为10例(6.25%)。药敏试验显示该地区HBV对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阿德福韦酯(ADV)、恩替卡韦(ETV)4种药具有耐药性且耐药情况各有差异,4种同时全部耐药的有0例,全部敏感的有31例,未检测出耐药突变的有54例。DNA芯片检测rt180、rt204、rt207、rt181、rt236、rt184、rt202、rt250基因位点,8组基因位点均有野生型和突变型被检测出,其中野生型最多的为rt236,有150例,突变型最多的为rt180,有23例,野生型与突变型同时被检测出的最多的是rt250,有31例,被检出率最高的为rt180,为98.13%(157/160)。被检测出突变的有106例,突变率最高的为rt180M(为39.62%);rt184F及rt250I未检测到突变;检测出单基因位点突变的有48例,双位点突变的有29例。结论宜昌地区感染HBV-B的患者最多。该地区HBV对LAM、LdT、ADV和ETV总耐药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男性HBV感染者远高于女性,20~60岁感染率最高且耐药率最高。DNA检测结果在105~107感染率最高,103、105及106耐药率最高且多为同时耐2种或2种以上药物。单个基因位点突变的概率最大,双位点突变的概率其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前瞻性研究分析本地区拉米夫定与替诺福韦酯治疗乙肝患者的乙肝病毒耐药基因突变。方法收集2017年至2019年之间我院肝病科60例治疗一年以上乙肝患者的血清样品,RealTime-PCR定量检测乙肝患者HBV DNA表达量,DNA反相斑点杂交芯片检测HBV常见耐药位点,微粒子化学发光法检测HBs Ag表达量,HBV因基因变异产生亚型,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HBV基因型辅助治疗和流行病学调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与HbsAg浓度的增加相关性。结果 HBV基因B型22例、C型19例、D型6例、B+C混合型7例和其它型6例。AST、ALT、AFP、HBV DNA和HBsAg指标在各基因型差异不明显。治疗前12例患者(20.0%)在不同位点具有耐药突变,基因B型和C型各分别发现4例(18.2%)和3例(15.7%)。其中单碱基突变占52.6%(10/19),多碱基突变占10.5%(2/19)。在单碱基突变中,rtL180M,rtM204V和rtA181T的患病率较高。患者经拉米夫定与替诺福韦酯治疗一年后,基因B型发现15例(68.1%)和基因C型9例(47.4%),11例其它基因型患者(57.9%)在不同位点发生耐药基因突变,其中单碱基突变占42.1%(8/19),多碱基突变占15.9%(3/19)。在单碱基突变中,L180M、M204V、sW172和rtA181T的发病率较高,回归系数估值为3.258(P0.05),95%CI(1.415-3.658),线性回归方程可表示为Y=11.254+3.258,R方=0.766,预测效果较好。结论本地区乙肝患者病毒基因型多为B型和C型,拉米夫定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多为rtL180M,rtM204V和rtA181T,替诺福韦酯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位点多为rtN194T、rtV191I和s W172,拉米夫定和替诺福韦酯单药治疗后耐药基因突变频率增加与HBsAg浓度的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PCR-反向点杂交(PCR-RDB)技术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分型及耐药位点突变情况,为临床制定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帮助降低疾病进展风险。方法收集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南昌市第九医院的542例慢性乙肝患者,采用PCR-RDB法检测HBV基因型和耐药突变位点情况。结果本研究中542例CHB患者,共检出B基因型450例(83.0%,450/542),C基因型68例(12.6%,68/542),检出BC基因型、BD基因型和其他基因型分别为13(2.4%,13/542)、8(1.5%,8/542)、3(0.6%,3/542)。同时,检出184例患者发生耐药突变,耐药检出率为33.9%(184/542),其中B基因型151例,耐药检出率为33.6%(151/450),C基因型22例,耐药检出率为32.4%(22/68),B、C基因型在耐药检出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析结果显示,HBV对拉米夫定、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和恩替卡韦4种药均具有耐药性,发生耐药突变例数分别为152(82.6%)、151(82.1%)、50(27.2%)和27(14.7%),同时检出20种耐药突变模式,单个位点突变以rt204 I/V突变检出率最高(33.7%,62/184),多个位点突变以rt204 I/V+rt180 M突变检出率最高(22.3%,41/184)。结论江西地区慢性乙肝患者HBV基因型主要以B、C基因型为主,核苷(酸)类似物相关HBV耐药突变模式复杂多样,且耐药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宁德地区乙型肝炎病毒(HBV)预存耐药变异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制订个体化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基因芯片法,对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分析预存耐药变异与年龄、性别、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乙型肝炎e抗原(HBeAg)、HBV-DNA载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01例患者共检出预存耐药变异79例,检出率为19.70%。突变位点主要集中在rtN236T、rtM204I、rtL180M。突变模式以rtN236T、rtN236T+rtM204I+rtM204V、rtN236T+rtM204为主。相关药物前3位为阿德福韦(15.96%)、拉米夫定(7.48%)、恩曲他滨(7.48%)。年龄20岁及60岁,肝酶10ULN,病毒载量10~7 IU/mL,HBeAg阳性的患者,其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较高。结论宁德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慢性HBV携带者的预存耐药变异率较高,以rtN236T突变最为常见,相关药物阿德福韦应慎用。替诺福韦、恩替卡韦的预存耐药变异检出率低,抗病毒治疗时可首选。抗病毒治疗前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对指导个体化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一种新研制的DNA微阵列芯片HBV基因型耐药检测试剂盒的临床应用性能.方法 收集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224份CHB患者血清标本,提取HBV DNA,应用DNA微阵列芯片法和直接测序法平行检测HBV逆转录酶区(rt区)位点rtL180、rtA181、rtM204和rtN236的耐药突变.对结果不一致的标本进行克隆测序,以验证检测的准确性.结果 芯片法和直接测序法均成功检测224份标本全部896个位点的耐药基因型,214份标本结果完全一致,其中82份检测到突变,132份为野生型HBV.2种方法检测HBV耐药突变结果的完全符合率为95.5%(214/224).其余10份标本只用芯片法检测到突变:2份rtL180M突变、2份rtA181V突变、3份rtM204I突变、2份rtM204V突变、1份rtN236T突变,但是直接测序未检测到相应突变.包含突变序列的克隆所占比例为5.0%~15.0%.经克隆测序验证结果与芯片法完全一致.结论 DNA微阵列芯片法检测HBV耐药突变与直接测序法相比符合率高,并可检出低比例耐药突变毒株,有助于早期提示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厦门地区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HBV RT基因耐药突变模式的临床特征及与乙肝进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11月至2018年5月厦门市中医院433例乙肝患者HBV耐药检测数据,以其中167例有完整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NAs)用药信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扩增HBV RT基因经Sanger法测序后分析患者RT基因耐药突变模式、性别、年龄、HBsAg水平、DNA水平、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水平、HBV基因型、HBeAg模式、感染持续时间及与乙肝疾病进程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厦门地区B、C型HBV感染者分别占65.59%和34.41%。C型HBV感染者有较高的HBsAg水平(P=0.026);突变型HBV感染者的年龄、HBsAg、ALT及AST水平均明显高于野生型HBV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进程中,肝硬化和肝癌患者的年龄、C型HBV感染比例均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患者的HBV DNA水平高于慢性HBV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整体耐药突变率为37.18%(161/433),最常见的3个(rtM204、rtL180和rtA181)耐药突变位点突变率均为C型高于B型。共检出19种突变模式,以单位点突变的rtM204I、rtV173L和rtA181T多见,分别占4.19%、3.59%、1.80%。结论厦门地区HBV RT基因的耐药突变率与基因型有关,B、C基因型在不同耐药位点的突变率存在差异,C型感染者与突变型感染者结局较差。建议HBV感染者使用高耐药屏障的NAs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药物治疗后耐药情况,了解清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流行情况。方法采集1152例乙型肝炎病毒耐药高危患者血清,采用硅胶柱体法提取HBV核酸,用PCR技术扩增DNA,使用反向斑点杂交技术检测突变位点并分析结果。结果1152例CHB患者中,检测出基因突变患者271例,突变率为23.52%(271/1152);271例基因突变患者中,rt204突变率为14.67%,rt180位点突变率为12.07%,rt236位点突变率为7.38%,rt181位点突变率为7.64%,rt184位点突变率为2.43%,rt202位点突变率为0.95%,rt250位点突变率为1.48%;LAM总耐药率为19.62%(226/1152),ADV总耐药率为9.46%(109/1152),ETV总耐药率为18.58%。结论清远地区乙型肝炎病毒存在较高的耐药基因突变率,定时监测CHB患者体内是否出现耐药基因突变,有利于判断抗病毒药物治疗的疗效,指导临床合理选择抗病毒药物,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服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失败后,病毒基因型耐药变异情况,为选择新抗病毒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选取服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失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tPCR)方法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并对其进行序列测定及分析,检测与病毒耐药相关的突变点位。结果 20例患者出现与耐药相关的突变位点。11例拉米夫定治疗患者,发生rtM204V/I突变10例(90.9%),出现rtL180M/I/L位点突变5例(45.5%),出现rtA181V位点突变1例(9.0%),出现M204I单位点耐药突变5例(45.5%),出现包含180和204位点的多个位点联合突变6例(54.5%)。9例阿德福韦酯治疗患者出现rtA181T或rtN236T单位点突变各4例(44.4%),出现rtA181T+rtN236T联合突变1例(11.1%)。结论乙型肝炎病毒(HBV)耐药变异株的出现是抗病毒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临床上服用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较多,拉米夫定治疗的患者也可以出现rtA181V位点突变,该位点突变出现可以发生二者的交叉耐药。防止多药耐药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建议抗病毒治疗失败后参考基因型耐药检测结果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