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根据手术护理工作环节、步骤和内容将手术前准备内容、手中安全措施的落实、术后仪器、设备的整理,调查、分析找出影响手术安全管理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设计巡回护士安全管理标准流程,并与改进前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应用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后第1台手术准时开台率和巡回护士在位率高于实施前,护理人员满意度高于实施前,工作缺陷的发生少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巡回护士标准作业程序是一种高效、优质、安全的作业流程,降低手术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提高手术室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手术室设备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在手术室设备管理中的效果。方法:通过制定手术室设备管理标准作业流程(SOP),规范手术室设备的接收、使用、检查、维护、记录等各个环节的具体内容和步骤。结果:手术室设备管理标准作业程序使手术室护士明确了手术室设备的管理流程和具体责任,保障了手术设备接收的标准化、使用的流程化、检查的日常化、维护的及时化,提高了对手术室设备管理的效率。结论:手术室设备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和实施使手术室设备得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相似文献   

3.
魏霞  曾帆  王丽芳 《护理研究》2014,(26):3307-3308
[目的]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建立并实施危重病人转出标准作业程序(SOP)、制作ICU病人转出交接记录单,规范ICU病人转出交接流程。[结果]实施ICU病人转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后缩短了交接所需时间、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了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论]规范ICU病人转出交接流程可提高病人交接的安全性和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4.
魏霞  曾帆  王丽芳 《护理研究》2014,(9):3307-3308
[目的]探讨标准作业程序在重症监护病房(ICU)病人转出交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建立并实施危重病人转出标准作业程序(SOP)、制作ICU 病人转出交接记录单,规范ICU 病人转出交接流程.[结果]实施ICU 病人转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后缩短了交接所需时间、降低了交接问题发生率、提高了交接双方护理人员满意度.[结论]规范ICU 病人转出交接流程可提高病人交接的安全性和护理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手术患者交接标准作业程序的建立和实施.标准作业程序规范了手术交接各个环节的内容和步骤,使交接人员明确自己的职责,提高了手术患者交接的安全性和效率,实现了手术患者交接的过程质控.在实施期间无手术交接不良事件发生,患者满意度从94.99%提高到97.61%.  相似文献   

6.
王玉芹  邹金楠  张言  李瑞 《全科护理》2022,20(5):625-627
目的:探讨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的构建及实践成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收治于徐州某三级甲等医院普外科行日间手术病人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日间手术病人常规疼痛护理干预,试验组实施本研究构建的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比较两组病人术后疼痛程度、疼痛控制情况及满意度。结果:干预后试验组病人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病人疼痛对身体或日常生活的影响分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控制或减轻疼痛方法的满意度、对疼痛控制教育的满意度分量表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循证护理的日间手术病人疼痛管理标准作业程序并实施,能明显缓解日间手术病人术后疼痛症状,促进身心舒适,提高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原有手术安全核查流程存在的缺陷,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经专题小组讨论,建立手术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并对医护人员进行系统化培训。手术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包括sign in、time out和sign out 3个关键环节的标准流程,手术团队三方共同合作,分工明确,程序清晰。应用手术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后,手术安全核查规范执行率由62.9%提升至82.3%。手术安全核查标准作业流程可有效促进手术室医护人员规范执行安全核查过程和手术团队内部的交流,是实现患者手术安全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标准操作规范——SOP介绍(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SOP即"标准作业程序",全称是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也翻译为"标准操作规范",或"标准操作程序"。所谓SOP就是将某一作业依照操作目的、操作步骤、操作要求,以统一的格式描述出来,从而用来指导和规范日常的工作。简单来说,SOP就是规定从经过处理的过程,再到结果的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围绕病人在转运交接过程涉及的转诊机构、转运人员、接收机构这3个主体和转诊人员与转运人员的交接、转运人员与接收人员的交接这2个节点建立院际间转运病人交接标准作业程序,同时将标准作业程序(SOP)理念引入《重症患儿院间转运记录》中实施。研究结果显示,SOP的建立与实施实现了病人交接的过程监控,有效控制了转运记录单的缺陷率,提高了转运人员的执行力,保证了医疗服务在机构层面的连续性,同时促进了机构间、部门间医护团队的协助,由此提高了院际间转运的服务品质与安全性,从而提高了交接医护人员和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背景:烧伤后的创伤反应常导致明显及持续时间很长的骨骼肌分解代谢增强及肌力的减弱,而与标准的作业疗法及物理治疗的康复程序无关。目的:调查阻抗训练程序是否可以减少热损伤患儿肌肉的分解及肌力的减弱。方法:对严重烧伤患儿(烧伤面积大于40%体表面积)腿部肌力及无脂肪体重进行评定。患儿随机分为两组,第一组在标准的医院内12周康复程序的基础上加运动训练,共19例,第二组进行没有运动训练的家庭康复程序,共16例。康复训练前后进行腿部肌力评定,运动训练组以150°/s的等速肌力训练。无脂肪体重采用双能X线吸收比色法进行评定。结果:进行阻…  相似文献   

11.
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邝蕾  黎雪娟  吴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流程改善,重新制定出更加规范、科学的输液流程及安全管理规定,并实施、评价。调查统计新流程执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病人满意度。结果新流程执行后:(1)门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2)护士依从性明显提高(P0.001);(3)病人满意度明显增加(P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运用流程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钱湘云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8):1642-1645
目的运用目标管理理论对科室进行管理,提高护理管理质量。方法设定总目标、分目标、个人目标,并定期考核检查,督促,促进各项目标完成。结果有效地提高了科室管理水平,提高了护理质量,促进了科室与个人的协调发展。2009年科室护理质控成绩、护士理论、操作成绩明显提高,与2008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科室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增强病区凝聚力,打造高素质的护士队伍。  相似文献   

13.
人文管理在我院护理管理中的实施与效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发挥护理人员的最大潜能,提高护理管理效能。方法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搭建良好的发展平台,实施恰当的人文管理。结果增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成就感和团队意识,提高了护理人员对管理的依从性及满意度。结论为护理人员营造舒适、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搭建发展空间和平台,对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管理效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护理管理中实施标杆管理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淳梅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9):1747-1749
<正>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疾病谱的不断变化,医院的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护理管理如何能够适应医院的体制改革,满足保障临床医疗保  相似文献   

15.
军队医院伤口护理中心管理方法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军内首家伤口护理中心有效运行的管理方法。方法根据伤口处理种类和院内感染管理要求划分8个功能区,并配置相应的硬件,实施分区域管理;确定造口治疗师职责;开展岗位培训、规范伤口处理技术和理论、强化流程管理;完善各种制度,加强伤口处理中的风险管理;树立为兵服务的意识,做好细节管理。结果伤口护理中心成立后第2年工作量指标较第1年增长,教学指标同比增长63.93%~100.00%,科研指标同比增长25.00%~100.00%,工作质量指标明显提升,差错缺陷率降低。结论所采取的管理方法合理、有效,确保伤口护理中心运行正常,提高了伤口治愈率,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Pharmacovigilance (PV) is a relatively new discipline in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Having undergone rapid growth over the past 2 decades, PV now touches many other disciplines in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enterprise. With its growth has come a heightened awareness and interest in the medical community about the roles that PV plays. This article provides insights into the background and inner workings of PV.

Methods

This narrative review covers the core PV activities and other major areas of the pharmaceutical enterprise in which PV makes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Findings

Drug safety monitoring activities were organized by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and academic medical centers in the early 1950s in response to growing concern over the occurrence of aplastic anemia and other blood dyscrasias associated with the use of chloramphenicol. This experience was codified in the 1962 Kefauver-Harris Amendments to the Federal Food, Drug and Cosmetic Act as adverse event evaluation and reporting requirements. The ensuing decades have seen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PV functions for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case management, signal management, and benefit-risk management. A broader scope of PV has developed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major activities: support of patient safety during the conduct of clinical trials through assuring proper use of informed consent and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s (ethics committees); selection of the first safe dose for use in humans, based on pharmacologic data obtained in animal studies; development of the safety profile for proper use of a new molecular entity and appropriate communication of that information to the range of relevant stakeholders; attendance to surveillance activities through a set of signal management processes; monitoring the manufactured product itself through collaborative activities with manufacturing professionals; management of benefit–risk to assure appropriate use in medical care after marketing; and maintenance of inspection readiness as a corporate cultural process.

Implications

The extent and pace of change promise to accelerate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biomedical informatics, analytic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machine learning. This progress has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xt generation of PV professionals who will need to be trained in entirely new skill sets to lead continued improvements in the safe use of pharmaceuticals.  相似文献   

17.
护理人力资源绩效管理存在的误区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通过分析绩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我国护理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提出了绩效管理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误区,并进一步探讨了在护理人力资源管理中实施绩效管理应把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 探讨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式.方法 制定绩效考核标准,计算护理工作负荷,采用多层面、多角度及网络化评价的考评方法,合作研究管理软件,考核结果用于护理人员职务晋级、职称晋升、薪酬分配以及培养.结果 2006-2010年护士的流失率分别为2.38%、2.47%、0.45%、0.95%、0.59%,低于卫生部2007年对全国696所三级医院护士流失率5.8%的统计结果.结论 护理人员综合素质量化管理的绩效管理模式为管理者客观、公平地评价护理人员奠定了基础,提高护士自律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0.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林海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20):1836-1838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方法自2010年2月我院开展护士分层级管理,构建层级管理组织机构,设立由科室护士长—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分层级管理模式,职责明确,做好护士分层级培训与考核,实施层级的工作权限与待遇以及改革护士排班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护理工作质量、患者满意度、护士操作技能和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结果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整体护理、病室管理、基础护理、护理文件、护理差错缺陷、健康教育各项护理工作质量较实施前显著提高(P<0.05);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护士操作技能和对病人病情掌握程度与实施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实施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可以有效提高护理管理,保障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