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不同参数低强度超声波对SD大鼠皮肤胶原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20只SD大鼠,采用参数为:频率1 MHz,声强0.1、0.4、0.7、1.0 W/cm2,超声波对SD大鼠背部进行辐照,采用组织切片和免疫组化方法 观察辐照后30 d各辐照组和未辐照组皮肤组织Ⅰ、Ⅲ胶原蛋白的表达.结果 辐照后30 d,组织学观察真皮增厚,胶原排列致密、有序.免疫组化染色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1)不同参数超声波辐射大鼠皮肤均能促进胶原蛋白表达的增加;(2)1.0 W/cm2 组超声波刺激大鼠皮肤胶原蛋白合成的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研究认为胶原蛋白在骨细胞的增殖与分化、骨质的形成和吸收、骨基质矿化等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的:观察骨质疏松模型大鼠膝关节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变化。方法:SD雌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大鼠行双侧卵巢切除16周后,取膝关节软骨和交叉韧带,采用微量羟脯氨酸测定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大鼠膝关节软骨及前交叉韧带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结果与结论:骨质疏松膝关节模型大鼠膝关节软骨、前交叉韧带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Ⅰ型/Ⅱ型胶原比值也显著降低(P〈0.05),提示骨质疏松可引起膝关节内组织总胶原、Ⅰ型及Ⅱ型胶原含量及其比值改变,与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背景:心脏间质主要由Ⅰ,Ⅲ型胶原组成,对心肌细胞起支持、保护和制约的作用,是维持心脏正常的形态和功能不可缺少的成分。目的:观察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Ⅰ型和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对心功能的影响。设计:病例分析。单位:新乡医学院细胞生物学教研室。对象:选择2003—01/08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儿科6例事故死亡的儿童.家属知情同意.男4例,女2例;年龄1-15岁,大体解剖证明无先天性心脏病,取右心房组织。同期选择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胸外科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男12例,女9例;年龄1~17岁。方法:从右心房手术切缘处取少许新鲜组织。采用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霉卵白素免疫组化观察心脏胶原Ⅰ型和Ⅲ型蛋白表达,用数字图像分析方法测量心脏胶原Ⅰ型和Ⅲ型蛋白面积构成比(代表胶原蛋白表达的相对面积含量),面积百分比(代表胶原蛋白表达的百分含量)。主要观察指标:心房肌细胞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6例死亡儿童和21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心房组织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心房Ⅰ型胶原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彼此连接成网;Ⅲ型胶原纤维呈散在的斑片状分布。②室间隔缺损心房Ⅰ和Ⅲ型胶原表达,大多区域属于正常。仅部分区域发生极度重排,即Ⅰ型胶原呈现大斑块状增加、断裂或消失,Ⅲ型胶原呈条束状增加。③Ⅰ型和Ⅲ型胶原面积百分比和面积构成比:正常心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面积百分比:(48.82&;#177;12.35)%,(40.02&;#177;13.53)%,t=2.173,P〈0.05;面积构成比(15.87&;#177;6.03)μm^2,(13.62&;#177;6.94)μm^2,t=2.221,P〈0.05]。室间隔缺损儿童心肌Ⅰ型胶原含量较Ⅲ型胶原多[面积百分比:(55.37&;#177;10.42)%,(50.27&;#177;14.36)%,t=2.173,P〈0.05;面积构成比(24.93&;#177;9.62)μm^2,(19.22&;#177;12.03)μm^2,t=2.221,P〈0.05]。室间隔缺损儿童心肌Ⅰ型,Ⅲ型胶原含量较正常心肌明显增多(t=2.153-2.234,P〈0.05)。结论:室间隔缺损儿童心房部分区域Ⅰ和Ⅲ型胶原纤维形态上出现重构,含量增加,可能是室间隔缺损儿童心功能异常出现的心脏间质代偿。  相似文献   

4.
背景:前期实验发现枸杞多糖对成年去势雌性大鼠骨质疏松有明显的骨质改善作用。目的:观察含枸杞多糖大鼠血清对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内Ca2+及Ⅰ型胶原蛋白合成的影响。方法:将20%空白血清(对照组),5%,10%,20%含枸杞多糖血清分别加入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培养液中,通过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免疫细胞化学方法检测Ⅰ型胶原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5%,10%含枸杞多糖血清可明显促进成骨细胞株MC3T3-E1细胞增殖(P 〈 0.05,P 〈 0.01);10%,20%含枸杞多糖血清组成骨样细胞株MC3T3-E1内细胞内Ca2+水平及Ⅰ型胶原蛋白合成明显升高(P 〈 0.05,P 〈 0.01)。说明含枸杞多糖血清可能通过影响细胞内Ca2+水平及Ⅰ型胶原蛋白合成防治骨质疏松症。  相似文献   

5.
背景:腰椎黄韧带肥厚是临床上引起腰椎管狭窄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其分子机制仍不是非常清楚。目的:分析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在腰椎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临床手术所取黄韧带,对照组6例(椎管内占位且无腰椎不稳患者黄韧带)、突出组(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黄韧带)6例、腰椎管狭窄症组6例。采用实时定量RT-PCR的方法检测各组黄韧带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及Ⅰ、Ⅲ、Ⅴ型胶原蛋白的mRNA含量,分析3个细胞因子在黄韧带肥厚过程中的作用。结果与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均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转化生长因子β1mRNA在3组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和突出组(均P 〈0.0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 mRNA 3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腰椎管狭窄症组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明显高于突出组和对照组(均P 〈0.05);Ⅲ型胶原蛋白、Ⅴ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3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在腰椎黄韧带肥厚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引起黄韧带肥厚的主要胶原产物为Ⅰ型胶原蛋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羟考酮超前镇痛对腹部手术创伤大鼠疼痛行为的影响及对大鼠脊髓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空白对照组(Ⅰ组,n=12):静注生理盐水1mL;腹部手术组(Ⅱ组,n=12):行剖腹探查手术;羟考酮超前镇痛组(Ⅲ组,n=12):术前30min静注盐酸羟考酮0.5mg/kg再手术。观察术毕1h,2h大鼠行为学改变,测定机械刺激痛阈值(MWT)。免疫组化测定术后2h脊髓p38MAPK表达情况。【结果】①Ⅱ组大鼠术后1h,2h的MWT值均显著低于Ⅲ组(P〈0.01)②Ⅱ组脊髓p38MAPK表达显著高于Ⅲ纽(P〈0.01)。【结论】术前30min静注羟考酮对腹部手术大鼠有明显超前镇痛作用,其镇痛作用可能与抑制大鼠脊髓p38MAP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背景:通过比较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相对数量和Ⅰ/Ⅲ型胶原的比值可以一定程度上判断韧带的组织学性能。目的:观察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断裂兔保持较低生理负荷和活动度时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的变化。方法:24只成年雄性家兔双侧膝关节配对为自身对照,实验侧行后交叉韧带完全切断,对照侧只暴露后交叉韧带而不切断,造模后第8,16,24,40周随机处死6只实验兔。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天狼猩红染色检测Ⅰ型和Ⅲ型胶原的相对数量。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8,16,24周两组内侧副韧带胶原分布、排列无明显差别;40周时实验组胶原纤维较对照组稀疏。②天狼猩红染色结果:8,16,24周实验组内侧副韧带的Ⅰ型和Ⅲ型胶原纤维总和分别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40周时实验组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8周实验组和对照组之间内侧副韧带的Ⅰ/Ⅲ型胶原纤维的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6,24,40周时实验组比值显著分别小于对照组(P〈0.05)。说明兔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损伤后短期内对内侧副韧带组织学特性无明显影响,随着时间延长,组织学特性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和其他生物敷料的透水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生物敷料的透水特性及各种创面所需敷料的透水特性.方法:实验于2003-01/04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实验室完成.采用透湿杯法测试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人体全层异体皮、人体刃厚皮、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人体三度烧伤焦痂、人体深二度烧伤痂皮、水合纤维素敷料、戊二醛全层猪皮、Intergra、新鲜去表皮猪皮(含全部真皮层)、Alloderm、新鲜全层腹部猪皮、新鲜全层背部猪皮、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及PVC薄膜的透水量.结果:①在透湿杯内15 mL生理盐水干水时间: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2 d,人体刃厚皮40 d,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戊二醛全层猪皮、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和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为2.5 d或3 d,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人体异体皮、新鲜全层腹部猪皮、PVC薄膜40 d均未干.②透水性(24 h,37℃下):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为5 856.56 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PVC薄膜413.21 g/m,人体异体皮1 194.25 g/m^2,人体刃厚皮249.12g/m^2,去表皮真皮深层断层猪皮611.47 g/m^2,戊二醛全层猪皮6 100.36g/m^2,新鲜全层腹部猪皮780.52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8层纱布3 584.53 g/m^2,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16层纱布4 644.95 g/m^2,PVC薄膜1 777.86g/m^2.结论:不同生物敷料的透水性数据对临床不同创面的生物敷料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表皮、异体皮保湿性良好,可用于切削痂创面的保护;启东脱细胞猪真皮基质敷料透水透气性良好,可用于浅Ⅱ度和深Ⅱ度创面保护.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心房肌Ⅰ、Ⅲ胶原蛋白含量的变化,并分析心肌间质胶原成分含量及比值的改变与肺动脉压力的相关性.[方法]试验组为30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体外循环建立时留取少量右心房肌标本,对照组为8例非心血管疾病及胶原疾病死亡的儿童,尸体解剖时留取右心房肌,并应用免疫组化及数字图像分析技术观测其心房肌Ⅰ、Ⅲ胶原的表达.[结果]正常心房肌Ⅰ型胶原为粗、细不等的条状纤维,彼此连接成网,Ⅲ型胶原呈散在的斑片状分布,而婴儿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Ⅰ型胶原呈现出大斑片状增加,Ⅲ胶原呈现出条索状增加.免疫组化图像分析显示:对照组Ⅰ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Ⅲ型胶原,有显著差异(P〈0.01),Ⅰ型/Ⅲ型比值为5.66±0.43,试验组中:Ⅰ型和Ⅲ型胶原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1),Ⅰ型/Ⅲ型比值为3.04±2.06,Ⅲ型胶原蛋白增加幅度较大,Ⅰ型/Ⅲ型比值较前明显减少.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显示肺动脉压力与Ⅰ型/Ⅲ型呈显著相关,肺动脉压力=0.927-0.058(Ⅰ/Ⅲ).[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心房肌中,Ⅰ型及Ⅲ型胶原含量均较正常心房肌中明显增加,且以Ⅲ型胶原含量增加明显,表明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未成熟心肌组织亦存在心肌间质重构.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压力患儿中,肺动脉压力与Ⅰ型及Ⅲ型胶原含量之比(Ⅰ/Ⅲ值)呈线性关系,即:肺动脉压力=0.927~0.058(Ⅰ/Ⅲ),表明随着肺动脉压力的增高,心肌间质重构将逐步加重.  相似文献   

10.
背景:多项实验表明牙胚组织在不同的时间点有不同的基因发挥作用,共同促进牙胚发育。 目的:观察牙本质基质蛋白1、成釉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同源异型盒基因1在大鼠牙胚细胞体外培养的不同时间的表达。 方法:对体外培养后第1,3,6天的牙胚细胞提取RNA,反转录后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牙本质基质蛋白1、成釉蛋白、Ⅰ型胶原蛋白和同源异型盒基因1mRNA相对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牙胚细胞中牙本质基质蛋白1、成釉蛋白和Ⅰ型胶原蛋白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在培养3 d时达到峰值(P 〈 0.05),而同源异型盒基因1 mRNA的表达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下降(P 〈 0.05)。  相似文献   

11.
背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具有促进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的作用,同时具有促进牙周细胞生长、分化及合成细胞外基质的作用。 目的:观察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对于人牙周膜细胞增殖的作用。 方法:将人牙周膜细胞分别接种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与普通胶原支架上,于接种的1 h、24 h及1周检测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的释放,于第1,7,28天检测两组细胞的黏附和增殖情况。结果与结论: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第1,24小时和第1周的重组人转化生长因子β1释放率明显低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0.05),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组接种第7,28天的细胞黏附和增殖情况优于普通胶原支架组(P 〈0.01)。表明负载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壳聚糖胶原支架可显著促进人牙周膜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12.
背景:皮肤真皮组织是皮肤损伤修复时除表皮基底层以外可形成表皮层结构的重要干细胞来源。目的:探索从人皮肤真皮组织中分离培养角朊干细胞样细胞的新方法。方法:将一定大小的成人腹部全层皮肤组织用Dispase过夜消化后去除表皮层结构,然后用0.1%I型胶原酶过夜消化,离心分离以获取真皮来源总细胞。将分离的细胞用含有体积分数1%N2,2%B27,20μg/L表皮生长因子和40p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DMEM/F12(1:1)无血清培养液悬浮后以低密度接种于培养皿进行培养。采用RT-PCR和免疫细胞荧光染色法对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RT-PCR分析结果显示所分离的真皮细胞中含有表达Lgr5和Lirgl等特异基因的毛囊来源干细胞;免疫细胞荧光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细胞角蛋白8和细胞角蛋白14。在无血清条件下培养6d时,可观察到表达细胞角蛋白14和整合素α6的“铺路石”样细胞克隆。进行传代培养后P1细胞表达角朊干细胞标志物CD29、细胞角蛋白14和P63。传代培养至P3,4时大部分细胞分化,不能继续传代。结果证实,以无血清培养液结合低密度培养法可直接从人真皮组织中有效地培养增殖活跃、细胞角蛋白14和P63阳性的角朊干细胞样细胞。  相似文献   

13.
背景:有研究表明大鼠脑组织提取液能够促进大鼠成骨细胞和骨髓基质干细胞的增殖。目的:观察跨种属脑组织固有成分对体外培养大鼠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提取猪和大鼠大脑灰质、白质、垂体、肢体肌肉组织,分别制成匀浆提取液,并设空白对照组,各组提取液分别用于培养大鼠成骨细胞。比较各种组织提取液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与结论:与空白对照相比,猪和大鼠的大脑灰质、白质和垂体组织提取液均显著促进了成骨细胞的增殖(P〈0.05),各组间比较显示猪和大鼠的大脑灰质较白质、垂体和肌肉组织提取液促进成骨细胞增殖的能力更加显著(P〈0.05)。结果证实,猪脑组织提取液能跨种属促进大鼠成骨细胞的增殖,其中以大脑灰质的促进作用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背景:钛及钛合金在人工关节、骨折固定、口腔种植等临床领域应用最多,但在这些领域都存在骨量不足的复杂病例,干细胞研究的深入为骨缺损提供了促进新骨生成的解决方案,钛和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以及钛表面改性优化等问题已引起重视。目的:观察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后能否改善其与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相容性。方法:实验分为2组,修饰组用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未修饰组为未用Ⅰ型胶原修饰的纯钛片,分别将第6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分别计算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1,2,4 h贴壁细胞的数量,比较两组细胞的黏附率。MTT比色法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2,4,6,8 d细胞在钛片上的增殖情况。比较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3,6,9 d细胞的DNA和蛋白含量。将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接种于修饰组和未修饰组钛片,细胞种植于两组钛片上6 d时,电镜扫描观察细胞在两组钛片上的生长情况。结果与结论:修饰组的细胞黏附率在培养1,2 h时高于未修饰组(P〈0.05)。MTT比色法显示,修饰组和未修饰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增高,培养第4,6,8天修饰组吸光度值较未修饰组明显升高(P〈0.05)。培养第6,9天,修饰组的DNA和蛋白含量均高于未修饰组(P〈0.05)。电镜扫描观察显示,培养第6天,修饰组在细胞贴壁数量、贴壁细胞基质分泌情况明显好于未修饰组。结果证实,Ⅰ型胶原修饰纯钛片的表面活性及生物相容性较好,可促进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5.
背景:应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可促进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目前其作用机制尚未明确。目的:分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栓塞组、溶剂对照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于脑梗死1d后经侧脑室注射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溶剂对照组则注射同等剂量的PBS。结果与结论:大鼠脑缺血后缺血区皮质可见大量的微血管生成,2周达高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缺血区微血管密度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治疗后4,7,14d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脑组织中肝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大脑中动脉栓塞组和溶剂对照组(P〈0.01)。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促进大鼠缺血区微血管生成,改善缺血区血运,从而改善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6.
雷群  陈江  黄文秀  吴东  林东 《中国临床康复》2014,(47):7591-7596
背景:以往研究是关于含磷复合物对动物源性或人源性其他干细胞的影响,三维情况下磷离子对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作用研究尚未见。目的:探讨磷离子对三维培养条件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方法:实验分为6组,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在三维聚苯乙烯培养支架上,细胞分别在无血清生长培养基和添加4,8 mmol/L磷离子的无血清生长培养基中培养21 d;在二维聚苯乙烯培养板上培养的细胞作为相应的对照组。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RT-PCR 检测成骨分化标记性基因的表达,茜素红染色检测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生成的矿化结节。结果与结论:培养4,7,14,21 d,相对于二维的细胞培养,磷离子的促细胞生长作用在三维聚苯乙烯培养支架上表现更明显(P 〈0.05)。相对与三维培养对照组,培养7,14 d时,胶原蛋白Ⅰ基因的表达在4,8 mmol/L磷离子三维培养组显著增加(P 〈0.05);培养14 d时,碱性磷酸酶基因的表达在4,8 mmol/L磷离子三维培养组显著增加(P 〈0.05);培养14,21 d时,骨钙素基因的表达在4,8 mmol/L磷离子三维培养组显著增加(P 〈0.05)。培养21 d时,在4,8 mmol/L磷离子三维培养组可生成矿化结节,在三维培养对照组无矿化结节生成。结果说明,磷离子可以促进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对于二维的细胞培养,磷离子的促生长作用在三维聚苯乙烯培养支架上表现更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3.0 T MR T2 mapping成像技术对膝关节早期软骨病损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采用3.0 T高场强MR成像仪分别对膝关节病变组(A组)和健康对照组(B组)各100例进行MR T2 mapping成像,将膝关节软骨分为11个区(股骨内侧中区、内侧后区、外侧中区和外侧后区,胫骨内侧前区、内侧中区、内侧后区、外侧前区、外侧中区和外侧后区、髌骨软骨面区),测量其T2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组关节软骨T2平均值为(44.39±15.28) ms,B组关节软骨T2平均值为(31.70±8.33) ms,A组关节软骨T2值高于B组,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2值与WORMS评分具有的相关性(r=0.405~0.847,P<0.01)。结论 MR T2 mapping成像可以有效反应早期关节软骨损伤T2值的变化,是评价膝关节软骨病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表明使用生长因子直接或间接刺激新生血管形成可以促进皮瓣远端缺血部分的成活。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家兔侧腹制作跨区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方法:取24只健康家兔制作侧腹壁跨区轴型皮瓣,随机分组:实验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微球,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空微球悬浊液,空白对照组术前5d皮内注入生理盐水。5d后掀起皮瓣原位缝合。结果与结论:①皮瓣成活率: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1),②皮瓣组织学变化:实验组新生血管增生明显,以毛细血管为主。③CD34+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实验组新生血管大量形成,平均血管数目高于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表明术前5d局部注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球可促进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皮瓣血运,促进皮瓣成活。  相似文献   

19.
三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修复方案包括后侧钢板螺钉、外侧钢板螺钉和前后拉力螺钉内固定;选择何种内固定方法主要是靠医师的临床经验,研究结果也大多是临床报道,缺乏力学实验的依据。目的:从生物力学角度比较外侧钢板螺钉组、后侧钢板螺钉组、前后拉力螺钉组3种固定方式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生物力学变化。方法:采用6具成年男性防腐尸体胫骨标本共12个进行干骺端骨密度测定。电动摆锯建立胫骨平台后外侧1/2骨折模型,模型随机分3组进行前后拉力螺钉固定、外侧钢板螺钉固定、后侧钢板螺钉固定。利用有限元法和生物力学方法在250,500,1000 N的轴向载荷下测试骨折块的轴向位移值及最大位移值分布区。结果与结论:3组标本干骺端平均骨密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轴向载荷为250 N时,有限元实验中骨折块的位移值,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小,为0.013521 mm;后侧钢板螺钉组居中,为0.016991 mm;外侧钢板螺钉组最大,为0.138200 mm,在500,1000 N时情况类似。实验生物力学结果显示,前后拉力螺钉组的位移值明显小于外侧钢板螺钉组和后侧拉力螺钉组(P〈0.05);后侧钢板螺钉组与外侧钢板螺钉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测试方法最大位移值分布区域都在近侧胫腓关节交界区。提示在生物力学稳定性方面,前后拉力螺钉组最具优势,外侧钢板螺钉组较差。临床可以考虑将前后拉力螺钉固定作为修复胫骨平台后外侧骨折的首选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