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探讨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腘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足部功能重建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对19例超过12h以上的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继发的足下垂畸形、足趾下垂畸形,分别进行距小腿关节融合术、跟腱延长术、伸拇、伸趾长肌短缩术及足趾关节融合术。结果:19例足部伤口全部均一期愈合,随访时间2~5年,足下垂、足趾下垂畸形均被矫正,16例患者穿鞋平地行走无跛行,3例轻微跛行,13例足部刺痛或烧灼痛1.0~1.5年后消失,足部无溃疡发生。结论:晚期月国动脉损伤保肢后行足部功能重建术可获得较满意的功能效果。  相似文献   

3.
为痉挛型脑瘫患儿设计的功能性踝足矫形器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方新 《中国康复》2003,18(4):209-209
痉挛型脑瘫患儿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2 5~ 8岁 ,平均 5 5岁 ;双侧外翻平足畸形 4例 ,单侧外翻平足畸形 1例 ,双侧马蹄内翻畸形 3例 ,单侧马蹄足畸形 1例 ,单侧马蹄足及前足内收畸形 1例 ;患儿站立时足跟不能平放 ,额状面跟骨轴线偏离小腿轴线 ,站立平衡能力较差 ,行走时呈程度不同的剪刀步态。 10例患儿均使用功能性踝足矫形器进行站立和步行训练。该矫形器由后片式刚性聚丙烯塑料外壳和置于足底的柔性足托构成。柔性的功能性足托分后足、中足和前足 3个部位 ,分别包容和支撑人体足跟、足弓和足趾。足托的前足部分斜向上升起 ,与…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48岁,已婚,工人,囚右足车撞伤肿痛活动受1h于2005年10月31日入院。该患者于1h前行走时被后面行驶的摩托车撞倒,挫伤右足趾致右拇趾畸形,疼痂逐渐肿胀,话动受限。经拍片以“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脱位,右第二跖骨骨折”收入院。入院后经查,见右足跖趾关:竹背仲约60度位畸形,弹性固定,活动受限。X线片见右足第一跖趾关节远端向背侧成角移位,  相似文献   

5.
患儿男,2岁,自出生就发现双足多趾、并趾畸形,其母亲有先天性右足并趾畸形病史.随着双足逐渐长大,畸形也越来越明显,出现穿鞋困难,多趾受挤、疼痛.经检查:左足7趾,右足6趾,均有独立趾甲及趾骨,双足底略宽,足趾呈扇形分开,双拇趾明显内翻畸形,第1趾蹼增宽,双足第2、3趾,以及右足第5、6趾体均于甲根处以近呈非骨性并连;左足第6趾体外侧多趾,表现为第7趾;双足各趾活动自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检查在胎儿足畸形诊断中的作用及局限性,并分析胎儿足畸形产前超声漏诊原因。方法采用连续顺序超声追踪法对12371例胎儿进行常规二维及三维超声系统筛查,观察胎儿足部发育、有无异常及伴发畸形,产前超声与引产胎儿检查结果对照,总结胎儿足畸形产前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12371例孕妇产前超声检出胎儿足畸形36例,检出率0.3%(36/12371),其中先天性足内翻畸形25例,部分趾缺如1例,足趾完全缺如2例,足缺如1例,裂足1例,小腿及足缺如1例,致死性骨发育不良5例。因足外其他系统严重畸形引产胎儿证实产前超声漏诊足畸形7例,足内翻2例,足外翻1例,多趾1例,并趾2例,趾缺如1例,漏诊率0.06(7/12371)。结论产前二维超声检查在较严重胎儿足畸形的检出、形态分类诊断方面有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产前超声检查时间、合适的胎儿体位、连续顺序追踪超声法结合实时三维超声细致检测可提高胎儿足畸形的产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常速行走时的足底压力特点。方法:选取21例能独立行走的脑卒中慢性期偏瘫患者,17例健康中老年人,测量并分析其常速行走时双足的最大压力、冲量、支撑时间、着地、离地顺序等。结果:1最大压力、冲量:患者健侧中足及足跟、第2—5趾的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第1趾压力较健康人小(P0.05);患侧中足及足跟压力较健康人大(P0.05),前足内侧、第1趾和第2—5趾压力较健康人小(P0.05)。患者健患侧中足及足跟的冲量较健康人大(P0.05),前足内侧冲量较健康人小(P0.05)。患者健侧与患侧各区的足底压力、冲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2支撑相时间:患者健患侧足趾、中足及足跟的支撑时间较健康人延长(P0.05),患者健侧与患侧的支撑时间无差异(P0.05)。3着地和离地顺序:健康人表现为从足跟、中足至足趾的连续推进过程,脑卒中患者则无统一规律。4脑卒中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曲线形态异常。结论: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健侧与患侧足底压力特征相同,前足的压力及冲量小于健康人,中足及足跟的压力及冲量大于健康人。慢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前足、中足及足跟的支撑时间较健康人增加。足的着地、离地顺序差异较大,无统一规律。足底压力曲线形态不规则。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减压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疗效和前足感觉及运动功能的康复。方法:于1996-05/2003-04选择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骨科收治的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患者17例,利用whiteside测压装置进行前足部筋膜间隙内压监测,间隙内压>3.99kPa,均经前足背侧入路进行筋膜间隙切开减压术,同时行复位内固定恢复足的纵弓及横弓。固定48h后,进行功能康复训练,主、被动地活动前足各关节及短波红外线治疗。结果:术后1个月进行第一次随访,前两年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随访1次。17例患者均随访3.5以上。术后6个月随访时评估疗效,足外形正常,活动范围正常,负重行走无不适,X射线片显示正常11例;足活动轻度受限,不影响行走、工作,可进行适当的体育活动,X射线片显示跗跖关节移位<2mm4例;行走或站立过久时前足部有轻度疼痛4例,其中3例前足增宽,足弓较健侧减小,2例两点辨别觉、痛觉略减退。无一例出现前足僵硬、爪形趾、软组织萎缩及运动功能异常。结论:减压是治疗跗跖关节骨折脱位合并前足筋膜间隙综合征的有效方案,减压后应及时进行进行功能康复训练,并辅以短波红外线治疗,能有效地恢复前足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背景:繁忙的工作和快速行走的严格要求势必造成护士足部压力增高,甚至引起足部疾病。目的:分析护士平地自然行走下的步态特征和足底压力分布。方法:采用比利时RSscan INTERNATIONAL公司生产的足底压力分布测试系统对73名护士进行动态足底压力测试。结果与结论:护士步态分析中足底压强、冲量、支撑时间数据分析一致:在自然步态下,护士足部最大压强部位在第2、3跖骨区;足部最大冲量部位在前足;支撑期时间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前足离地阶段;加上护士步速较快,足底压力相应增高,前足压力也随其增大。提示护士前足压力较高,易疲劳而发生运动损伤。因此,护士要科学的选择护士鞋或鞋垫,调整足底压力分布和足底冲量,加强对前足、特别是前足第2~3跖骨区的保护,尽可能避免足部疲劳和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例1女性,24岁。右足6趾,自出生起3、4趾明显肥大,且逐渐增大。患者踝关节及趾运动功能基本正常,足部感觉功能正常。行右足3、4趾切除术。例2女童,7岁。生后6个月即发现右足1、2趾均大于其余各趾,并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大,影响行走及穿鞋,左足正  相似文献   

11.
基于步态分析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足内外翻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痉挛型脑瘫患儿步态特征,对其足部内外翻情况及其机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Footscan 7型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40例痉挛型脑瘫儿童和40例健康儿童进行步态检测,测量其足最初触地部位、足不同部位触地时间占站立相百分比及足不同部位在触地时发生翻转的程度,并对两组的各特征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瘫组患儿步态站立相足首先触地部位与对照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出现足趾区、跖趾区先触地及全足同时触地的情况;足前部、足中部触地时间占站立相百分比高于对照组(P<0.05);在足前部触地阶段,脑瘫组与对照组相比出现明显足部过度翻转(外翻情况多见)。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站立相足前部承受压力时间长且易出现过度外翻,应在康复治疗中予以积极矫正。  相似文献   

12.
甲沟炎是外科感染的常见病,系甲沟或其周围组织的感染。多因微小刺伤、挫伤、倒刺(逆剥)或剪指(趾)甲过深等损伤引起。致病菌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甲沟炎可发生在手指和足趾。发生在足趾的甲沟炎病因以嵌甲、趾甲修剪不良而引起感染为主,且多发生在足大趾,经传统方法治疗复发率较高。因炎症行走困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从1990年6月至2004年8月,我们采用甲沟成形术治疗足趾甲沟炎176例195趾,取得了优良的效果,经长期随访无1例复发,有3例轻度感染经对症治疗痊愈,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运用足的外轮廓间接测量方法,对生长期大学生足型进行间接测量,了解其足形的发育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同类资料进行对比,以积累中国足型间接测量的人类学资料。方法:实验于2000-04/06选取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99级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男156名,女163名,受测者身体健康,无残疾及运动障碍。参照国外有关项目的测量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中有关足的间接测量方法进行实验。受试者采取站立姿势,双足裸足,以自然放松状态踩踏于A3纸上,体质量均匀分布于两足,运用足外轮廓间接测量仪画出左、右足的外部轮廓图形。测量项目包括左右足的足长、前足长、第1趾足长、第2趾足长、第5趾足长、内不踏长、外不踏长、足宽、足跟宽、内半足宽、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趾端角度、第1趾侧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外侧角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的发育状况、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和左右足差异用u检验,左右足差构成比的性别检验行χ2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外轮廓间接测量项目的基本统计值:除角度项目、内外半足宽比和不踏长比外,左右足各测量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男性内不踏长、足宽和外侧角度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前足长、外不踏长、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不踏长比和前足长/足长指数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或P<0.05)。女性内不踏长、足宽、内半足宽、外侧角度、第1趾侧角度和内外半足宽比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外不踏长、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不踏长比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②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拇外翻畸形情况:男性足拇外翻畸形发生率为5.8%,女性为8.0%。③辽宁籍163名汉族女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资料的比较:辽宁籍汉族女大学生的足部外轮廓各间接测量项目平均值均比东京和伊沙贝拉的相应值小(P<0.05)。结论: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形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相对较短且窄,形态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4.
足下垂是由于脊髓损伤后引起下肢胫骨前肌群肌力降低,小腿三角肌痉挛引起足跟腱挛缩等原因使踝关节不能背曲。足下垂一旦发生,矫正过晚将会发生足部的内翻、畸形,影响患者下地行走,严重者给患者造成终身残疾。所以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足的外轮廓间接测量方法,对生长期大学生足型进行间接测量,了解其足形的发育现状,并与其他国家的同类资料进行对比,以积累中国足型间接测量的人类学资料。方法:实验于2000-04/06选取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99级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男156名,女163名,受测者身体健康,无残疾及运动障碍。参照国外有关项目的测量方法,采用《人体测量手册》中有关足的间接测量方法进行实验。受试者采取站立姿势,双足裸足,以自然放松状态踩踏于A3纸上,体质量均匀分布于两足,运用足外轮廓间接测量仪画出左、右足的外部轮廓图形。测量项目包括左右足的足长、前足长、第1趾足长、第2趾足长、第5趾足长、内不踏长、外不踏长、足宽、足跟宽、内半足宽、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趾端角度、第1趾侧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外侧角度。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部形态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的发育状况、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性别差异和左右足差异用u检验,左右足差构成比的性别检验行x^2分析。结果:按意向处理分析,实验选取辽宁籍汉族大学生319名全部完成测量内容而进入结果分析。①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外轮廓间接测量项目的基本统计值:除角度项目、内外半足宽比和不踏长比外,左右足各测量指标男性均大于女性(P〈0.01)。男性内不踏长、足宽和外侧角度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前足长、外不踏长、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内侧角度、第5趾侧角度、不踏长比和前足长/足长指数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或P〈0.05)。女性内不踏长、足宽、内半足宽、外侧角度、第1趾侧角度和内外半足宽比右侧均大于左侧(P〈0.01),而外不踏长、外半足宽、第1斜角角度、第2斜角角度、第5趾侧角度和不踏长比右侧均小于左侧(P〈0.01)。②辽宁籍319名汉族大学生足拇外翻畸形情况:男性足拇外翻畸形发生率为5.8%,女性为8.0%。③辽宁籍163名汉族女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资料的比较:辽宁籍汉族女大学生的足部外轮廓各间接测量项目平均值均比东京和伊沙贝拉的相应值小(P〈0.05)。结论:辽宁籍汉族大学生足形外轮廓间接测量指标相对较短且窄,形态指标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左右足差异以及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侧,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脓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3],(28.1±1.5)℃,P<0.01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0.80),(3.2±0.53)kPa,P<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剖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剖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对下肢缺血性疾病截肢率及截肢平面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11/2004—07解放军第四六三医院30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已行单侧下肢截脚术3例,均经药物治疗疼痛及创面无改善,经彩色超声多普勒和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有不同程度的下肢血管闭塞,临床已诊断以闭塞部位确定截肢平面。施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观察移植治疗后截肢率和截肢平面的降低情况,以及经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后足部皮温、踝眩比、经皮氧分压、疼痛的改善及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按实际处理分析,3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降低截肢率情况:27例患者移植后截肢8例,截肢率为30%(8/27),截肢率降低了70%。②截肢患者降低截肢平面情况:3例已截肢患者行再次截肢。8例移植后截肢,移植术后截肢患者11例中拟截肢平面为大腿6例、小腿2例、足3例,实际截肢平面为大腿3例、小腿4例、足趾3例、趾1例。降低截肢平面者8例。③移植前后患足皮温和经皮氧分压变化情况:移植后患者皮温较移植前明显升高[(32.5&;#177;1.3),(28.1&;#177;1.5)℃,P&;lt;0.01],移植后经皮氧分压测定较移植前明显增高[(4.0&;#177;0.80),(3.2&;#177;0.53)kPa,P&;lt;0.01]。④移植后3个月局部疼痛及创面愈合情况随访:疼痛消失、创面愈合11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减少5例;疼痛减轻,创面面积无明显变化7例;无效7例。结论: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下肢缺血性血管病,可促进创面愈合,降低截肢率和降低截肢平面,无明显副作用及并发症,可望成为一种简单的、有效的治疗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高弓足是指以足纵弓异常增高为主要改变的足部畸形。高弓足常合并其他一个或多个部位的畸形,如爪形趾,前足的旋转、内收,中足的跖屈、背侧骨性隆起,后足的内翻或轻度外翻,伴或不伴马蹄足等[1]。本科于2015年3月19日收入1例脊髓灰质炎后遗症合并高弓足畸形患者,现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背景:研究表明足横弓的完整和稳定对足部功能的实现至关重要,前足过度承重是导致足横弓变形的主要因素,关于国人足横弓承重类型研究至今少有报道。目的:探讨步行时足部冲量峰值区域,区分足横弓承重类型,为足部损伤的预防和康复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采用Footscan高频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对1000名女大学生自然行走时的动态足底压力分布进行测试分析,观察其步态及支撑期冲量、时相、足内外翻等指标。结果与结论:通过聚类分析,第1跖骨承重类型109例、第2、3跖骨承重类型213例、第3跖骨承重类型517例、第3、4跖骨承重类型161例。第1跖骨承重类型离地阶段时间百分比大于其他3类,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第1跖骨承重类型在离地阶段过度足外翻的比例最大,第2,3跖骨,第3跖骨,第3,4跖骨承重类型的足外翻比例依次减小。基于足底压力分析,正常人步行时足横弓负重可分为4类承重类型,为解释足步行时的足部功能提供帮助,其中第1跖骨承重类型易前足发生足部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改良Ludloff截骨法治疗足拇外翻畸形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1年到2008年这期间我科所采取的改良Ludloff截骨法手术治疗的方式的足拇外翻畸形患者共32例48足的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剖析。结果将畸形进行矫正好后,并没有发现什么不舒服的地方,能够充分地回到以往的工作以及生活当中21例33足;将畸形矫正好后,当足部行走的时候依旧会有疼痛的现象发生,然而,相比手术之前有着较为显著的效果2例4足。但是也存在着1例1足的手术后复发的例子,经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使得第一跖骨及足拇趾在向外移位的同时亦有向跖侧的移位,使得足纵弓及横弓下塌得以改善,为足部功能的恢复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