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复合rhBMP2的异种骨(ehBMP2/BCB)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在重组合异种骨(RBX)的基础上,以基因重组人BMP2(rhBMP2)与去抗原牛松质骨载体(BCB)复合,制成一种新型植骨材料复合rhBMP2的异种骨(rhBMP2/BCB),并采用兔桡骨干1.5cm缺损动物模型,通过X线、骨密度、生物力学、组织学等检测手段,对rhBMP2/BCB移植治疗节段性骨缺损效果进行研究。结果单纯rhBMP2/BCB移植可在16周使骨缺损基本修复,其机制和过程与重组合异种骨相似。结论rhBMP2/BCB是一种新型理想的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磷酸钙骨水泥(CPC)/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人工骨用于修复骨缺损的效果和材料植入体内后的微观结构变化。方法研制新型CPC并与BMP复合成人工骨,修复兔桡骨干骨缺损,通过X线片、扫描电镜、骨密度测量和X射线电子能谱分析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和材料的微观结构变化。结果CPC/BMP复合物可以有效地修复骨缺损,材料被逐渐降解吸收,而单纯的CPC新骨形成速度的材料降解速度都明显低于CPC/BMP。结论CPC/BMP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新型骨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3.
BACKGROUND: For its extensive sources and specific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heterogeneous deproteinized bone (DPB) as the tissue-engineered scaffold material gets a good application prospect in repair of large segmental bone defects.OBJECTIVE: To prepare scaffold material by compositing modified heterogeneous DPB with 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 (rhBMP2) and evaluate the osteogenic ability in repairing large segmental long bone defects in large-sized animals.METHODS: Twenty-four goats were randomly and even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DPB, autologous bone, and DPB+rhBMP2. Bone defects (20% in length) were made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segments of the right tibia of each goat, and according to group design,different bone grafts were implanted and fixed using semi-ring slot external fixer. At 4-24 weeks after surgery, X-ray examination was performed once every other 4 weeks. At 24 weeks after surgery, newly formed bones were taken out for determining the repair effects of bone defects through duat-energy X-ray analysis,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 and biomechanical analysis.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prepared DPB exhibited a three-dimensional porous structure, with a porosity of (78.5±6.45)% and pore size of (472.5±7.02) μm. Time-dependent bone repair was found in each group. Results regarding anti-compression test, three-point anti-bend test, and anti-torsion test were greatest in the autologous bone group, followed by the DPB+rhBMP2 group, and lastly the DPB group.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ibial bone density, bone mineral content,anti-compression pressure and ultimate pressure, anti-bending load and ultimate toad, anti-torsion torque and ultimate torque between autologous bone group, DPB+rhBMP2 group and normal bone control group.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modified heterogeneous DPB composited with rhBMP2 has osteogenic ability equivalent to autologous bone in repairing large segmental long bone defects in goat tibias. Therefore, it can be applied as tissue-engineered scaffold material.  相似文献   

4.
魏冀荣  章莹 《中国临床康复》2012,(47):8880-8884
背景:骨移植是治疗骨缺损的重要方法,骨移植支架材料一直是骨科学的研究热点。目的:综述骨移植支架材料的研究进展。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0至2009年CNKI(医学版)数据库和外文生物医学期刊整合系统中有关骨移植支架材料与骨缺损修复方面的文献。结果与结论:理想的骨移植支架材料应具备的条件包括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多孔三维立体结构、可塑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骨诱导性、易消毒性。目前常见的骨移植支架材料基本归为自体骨、异体骨、异种骨、人工骨4类,重组合异种骨、组织工程骨等可归为异种骨及人工骨的衍生物。一些衍生物还可以复合抗生素等其他物质。尽管各类骨移植材料品类繁多,但各有优点与不足。临床治疗骨缺损,尤其大量或节段性骨缺损,迫切需要一种适宜的填充材料,作为最有潜力的异种骨移植,尚需进一步研究来评价其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同种 /异种骨粉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 (FS)及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新西兰兔 35只 ,随机自身对照分为三组 ,行双侧桡骨中段截骨制成骨缺损模型。A组左侧 :同种骨 +FS +BMP ;右侧 :同种骨 +FS。B组左侧 :异种骨 +FS +BMP ;右侧 :异种骨 +FS。C组左侧 :空白对照 ;右侧 :同种骨 +FS。A、B组在术后 4、8、12周各处死 5只 ,C组 5只于 12周时处死 ,以大体观察、X线摄片及组织学评分进行评估。结果A组左侧在 12周时完全修复了兔桡骨节段性骨缺损 ,各项评定指标均优于A组右侧及B组左侧(P <0 .0 5 )。结论同种骨 +FS +BMP复合骨是一种具有优良的塑形能力、良好的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高生物相容性、易于吸收替代的植骨材料。去抗原异种骨是一种良好BMP载体 ,可以和纤维蛋白组织粘合剂混合制成可塑形植骨材料 ,用于治疗骨缺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rhBMP-2/明胶复合材料修复兔长骨节段性骨缺损的能力。方法手术造成桡骨中上段15mm骨缺损,实验组植入rhBMP-2/明胶复合材料片,其中rhBMP-2的含量为1.0mg,对照组植入单纯明胶片。通过影像学、组织学观察及骨密度测定。结果影像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缺损区有大量新生骨痂形成,术后8周时新生骨痂将缺损区桥接,术后12周时达到皮质骨连接;对照组无骨痂形成。组织学检查示实验组术后4周时的骨痂为编织骨,术后8周时骨痂外层为板层骨,中央为编织骨,内有骨髓组织,术后12周时骨痂外层为皮质骨,中央为髓腔组织;对照组缺损区为结缔组织和肌组织充填。骨密度测定示术后12周时骨痂密度达到正常值的76%。结论rhBMP-2/明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诱导成骨活性,1.0mg的rhBMP-2能够很好的修复兔桡骨15mm的骨缺损。  相似文献   

7.
背景:大段骨缺损修复多以植骨为主,如果能将带血运的组织与人工骨同时植入,理论上更有利于新生组织血运建立及人工骨的爬行替代重建。目的:观察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自体肌肉移植修复大段骨缺损的效果。方法:手术造成30mm绵羊大段桡骨缺损,抽签随机分为3组:实验组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及自体带血运的屈指长肌,对照组仅植入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空白对照组未植入任何材料。3组均以钢板固定骨缺损区,术后24周进行X射线检测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实验组桡骨缺损处完全成骨修复,皮质骨与髓腔轮廓清晰,骨痂为较成熟板层骨;对照组骨缺损基本完全修复,但新生骨密度及髓腔轮廓清晰度及骨痂成熟度均不如实验组;空白对照组无有效骨痂形成,缺损区被大量纤维组织填充。说明聚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磷酸三钙-骨形态发生蛋白2人工骨结合自体带血供肌肉移植能够很好修复绵羊桡骨30mm的大段骨缺损。  相似文献   

8.
背景:仿生纳米复合材料具有与自体骨相似的组成和结构,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的:观察肝素-壳聚糖-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修复兔胫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取20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制作胫骨上端15mm×8mm的腔隙性临界性骨缺损。随机数字表分为实验组(n=16)和空白对照组(n=4)。实验组植入课题组研制的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骨修复材料新型复合材料,空白对照组不进行干预。分别于植入后2,4,8,12周行大体观察、X射线平片及组织学观察新型骨修复材料的骨修复效果。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实验组植入后8周后缺损已经融合,12周时塑形接近正常。X射线平片显示随着时间延长,实验组骨缺损骨痂增多,12周基本愈合,塑形完成,空白对照组未见骨性修复,形成骨不连。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植入后4周材料开始吸收,8周后降解被新生骨取代,12周完全修复,空白对照组各时间点均由纤维组织充填。提示新型肝素-壳聚糖复合体-羟基磷灰石-米诺环素仿生纳米复合材料能有效促进临界性骨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9.
背景: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在骨软骨代谢过程中的协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目前复合细胞生长因子修复软骨缺损报道较少,且修复效果尚无定论。目的:探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联合应用修复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24只日本大耳白兔建立骨软骨缺损模型后随机等分为4组,对照组缺损处仅填塞明胶海绵,其他3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缺损处分别注射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结果与结论:大体观察显示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后,软骨缺损面基本修复但稍不平整,单独使用其中1种细胞因子缺损面未完全修复,对照组无明显修复。联合应用2种细胞因子缺损部位软骨细胞数多于其他3组(P<0.05),且Ⅱ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深于其他组。提示联合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可以促进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疗效优于单独应用骨形态发生蛋白或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10.
ThelecturesaboutcarriermaterialsofBMP(bonemorphogeneticprotein)areveryusual.ThecompoundmaterialscombinedwithBMPshouldhavefinemoldingability,biomechanicsandboneinductivecapability.Bonecementhasbeenusedwidespreadinartificialjointsurgery.WeusethecompoundmaterialofDBM(decalcifiedbonematrix)particleswhichwascombinedwithrhBMP-2(recombinedhumanbonemorphogeneticprotein)impregnatedwithbonecementtorepairtherabbitbonedefectandstudythechangesofcirculationandconstructionofthecompoundmateri…  相似文献   

11.
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修复兔皮质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目的通过磷酸钙骨水泥(CPC)复合同种异体脱钙骨基质颗粒(DBM)及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修复皮质骨缺损,探讨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方法在兔前肢桡骨制作长1cm的骨缺损,填充CPC与复合bBMP异体同种的DBM的复合物,应用大体标本观察、X线摄片、组织学观测、印度墨汁灌注等方法观察其对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对侧以单纯的CPC做对照。结果第2周开始复合材料组有血管长入,第4周X线片上显示可见、骨痂形成,12周后,复合材料与两端的骨质愈合良好,局部板层骨致密,哈夫氏系统排列整齐。结论磷酸钙骨水泥复合bBMP及同种异体脱钙骨颗粒修复、皮质骨缺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背景:异种冻干骨具有很好的骨引导性及低抗原性,但骨诱导性相对较差;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具有很好的诱导成骨能力。目的: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在修复种植体周骨缺损及骨整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取新西兰大白兔12只,于双侧下颌无牙区造极限骨缺损模型。在两侧缺损区的近中、远中端骨壁各植入1枚钛螺纹钉,使种植体临近缺损侧无骨支持,右侧缺损区填压入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作为实验组;左侧缺损区填入异种冻干骨,作为对照组。植入4,8,12周后取完整下颌骨标本进行大体形态观察、植体扭矩测试及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植入4周时,实验组可见新生血管,成骨细胞数量多,呈单层紧密排列在新生骨小梁的表面;对照组可见炎性细胞浸润,纤维组织增多,新生血管稀疏,成骨细胞及新生骨数量较实验组少。植入8周时,实验组见大量新生血管,骨小梁密集,呈网状连接,部分已逐渐融合成岛状;对照组新生血管较实验组少,骨小梁纤细,散乱。植入12周时,实验组新生骨组织成熟,骨小梁钙化程度高,可见形成板状新骨;对照组骨小梁融合成片,趋向成熟,但成熟度不及实验组。实验组不同时间点种植体-骨结合强度高于对照组(P 〈0.05)。表明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异种冻干骨复合物具有很好的骨修复与骨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复合塑形人工骨修复不规则骨缺损的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用复合塑形人工骨治疗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建立双侧桡骨缺损模型,分为3组骨粉/纤维蛋白原(FS)/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骨粉/FS,空白对照,植入骨缺损后4、8、12周时行大体观察,X线摄片及病理学检查。结果12周时人工复合骨修复了骨缺损,其大体、X线摄片及组织学评分都较对照组为优(P<0.05)。结论,该人工骨具有优良塑形能力。良好的骨传导及骨诱导能力,是修复不规则骨缺损的良好材料。  相似文献   

14.
背景: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各自有着良好的成骨能力,冻干硬脑膜内骨形成蛋白和自固化磷酸钙复合移植存在优化成骨效能的可能性.目的:以冻干硬脑膜为膜材料,观察膜内充填材料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移植修复节段性骨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设计,动物体内组织病理学对照观察,于2006-07/2007-07在广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室完成.对象: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8只,雌雄不限,体质量1.5~2.5 kg.方法:实验兔28只,其中4只用于取硬脑膜.其余24只随机分成A,B两大组,每组12只.A组制造双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一侧骨缺损用骨形成蛋白、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为骨形成蛋白组, 另一侧不予处理作为空白对照组.B组制造单侧兔桡骨中段10 mm的骨缺损,用骨髓、自固化磷酸钙、冻干硬脑膜复合移植修复称骨髓组.主要观察指标:于术后第1,2,4,6,8,10,12周分别行双侧桡骨X射线检查.观察骨缺损处的新骨形成及骨修复情况.并于术后第2,4,8,12周切取标本行组织学检查及成骨面积分析.结果:在术后第4,8,12周,骨形成蛋白组的成骨面积大于骨髓组(P<0.05),而在实验早期(术后2周)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实验的各个时期,骨形成蛋白组和骨髓组的成骨面积均明显大于空白组(P<0.01).X射线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0~12周出现明显骨痂塑形现象;组织学病理切片结果显示,骨形成蛋白组在12周时桡骨可见成熟骨髓,骨缺损处为成熟的板层骨连接.结论:骨形成蛋白复合自固化磷酸钙与冻干硬脑膜移植具有良好的成骨作用.  相似文献   

15.
背景: 异种骨修复动物大段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的报道较少.目的: 验证异种脱蛋白骨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修复长骨大段缺损成骨过程中的血管化特点.设计、时间及地点: 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7-02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材料: 山羊24只,体质量(22.5±2.5)kg,右侧胫骨中下段截除胫骨总长度20%形成节段性骨缺损.方法: 24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6只动物植入异种脱蛋白骨 自体间充质干细胞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用半环槽式外固定器固定;以另8只植入自体骨为对照.术后每隔4周进行股动脉墨汁灌注后,取新骨组织制成厚切片.主要观察指标: ①大体解剖及影像学观察新骨血管化情况.②厚切片观察新骨血管网,并用Image-proplus真彩图像分析软件测量血管数目和面积.结果: 所有实验山羊术后伤口无溃烂、流脓,无死亡.①动物肌肉和软组织已经被墨汁黑染,皮下、肌肉筋膜和骨膜可见血管大小、分支、走行方向及相互吻合呈网状.术后4周骨缺损区出现植入物边缘毛糙,8周出现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透光性骨吸收区.12周以后,两组骨缺损区两断端之间高密度钙化影,新生骨与两断端完全相连接.②术后4~24周,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管表现数目逐渐增多,排列渐趋规则,血管大小、分布区域趋向均匀.两组血管数目和面积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异种脱蛋白骨复合物材料修复大动物大块骨缺损过程中血管化程度与自体骨相当.  相似文献   

16.
背景:感染性骨不连是目前创伤骨科治疗的难题,既要彻底清除感染病灶组织控制感染,修复缺损软组织闭合创面,又要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最大程度恢复肢体的功能。由于自体微小颗粒骨取材方便,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来源广泛,其混合植骨模式成骨可靠、安全性高,适于修复感染性骨不连。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修复感染性骨不连的治疗效果。 方法:采用自体微小颗粒骨(髂骨、长骨干骺端松质骨)混合骨形态发生蛋白2修复感染性骨不连23例,股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7例,胫骨骨髓炎清创外固定固定后骨缺损16例,其中11例患者因瘢痕挛缩或软组织条件差继续使用外固定支架,患者12例改用内固定钢板固定,固定后1,3,6个月和1年复查X射线评价骨折愈合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评估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3.4个月,骨折愈合,骨不连均得以修复,创面均闭合,无感染复发。Johner-Wruhs 评分优良率为95%。提示骨形态发生蛋白2混合自体微小颗粒骨移植模式,在感染性骨不连修复中来源广泛、成骨可靠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 观察以聚乳酸(polylactic acid)、β-磷酸三钙(β-TCP)制备的复合材料对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 利用溶液浇铸法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聚乳酸复合材料。将2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等分为两组,手术造成右股骨髁部直径8mm腔洞状骨缺损,实验组植入直径8mm复合材料,对照组作空白对照。通过影像学、组织学、图像分析技术观察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材料的降解情况。结果 影像学结果表明,实验组术后8周新生骨痂将缺损修复,术后16周骨痂塑形良好;对照组术后16周内均无骨痂形成,缺损未修复。组织学显示:实验组术后8周载体材料降解成较大的数块,有新骨形成;术后16 周正常骨材料之间形成贯通的髓腔;对照组为少量纤维组织连接。术后8周和16周材料降解率分别是30. 3%和52. 2%。结论 以聚乳酸、β-磷酸三钙制备的骨修复材料对骨缺损具有良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骨肿瘤性骨缺损,以往多采用取自体髂骨移植修复。目的:以自体髂骨移植修复骨肿瘤或瘤样病变引起的腔洞性骨缺损为对照标准,观察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封闭残腔以及新生骨密度的情况。设计:随机分组设计、对照观察。单位: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对象:选择1993-07/1998-07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骨科收治骨缺损患者125例。随机分为实验组63例,患病时间(6.2±2.1)个月,骨缺损(136±30)mm3。对照组62例,患病时间(6.1±2.3)个月,骨缺损(133±37)mm3。方法:实验组接受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对照组接受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首先彻底刮除肿瘤组织,用体积分数为0.95的乙醇烧灼创面后,再刮除烧灼面致出血,然后植入骨移植材料,植入的骨量要充足、紧密。以术后第1周的X射线片作为新骨生长的密度对比标准,术后第3,6,8个月分别摄X射线片,以术后8个月指标为两组比较标准。主要观察指标:比较骨缺损愈合情况,以残腔封闭及新生骨密度为标准。结果:两组患者平均随访20个月。随访6个月时,实验组失访1例。随访18个月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失访2例。术后8个月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骨缺损残腔消失,新骨组织与母骨融合为一体,密度和正常骨相同或高于正常骨,实验组44例,对照组46例;骨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于正常骨,实验组12例,对照组10例。与自体骨移植材料相比,脱蛋白牛松质骨与自体红骨髓结合后对修复腔洞性骨缺损疗效相当。结论:应用脱蛋白牛松质骨结合自体红骨髓移植与自体骨移植修复腔洞性骨缺损,均可使腔洞性骨缺损残腔基本消失,新生骨密度接近正常骨,两种方法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9.
背景:动物实验证实骨基质明胶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小,可在早期促进软骨及骨形成。目的:观察骨基质明胶吸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节段性骨缺损病例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2组治疗,一组将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充分嵌合于骨断端,另一组仅将骨基质明胶嵌合于骨断端,并行牢固内外固定。术后拍摄骨缺损部位正、侧位X射线片。结果与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软骨及纤维骨痂填充,可见骨细胞、骨组织和骨小梁,已形成骨髓腔。骨基质明胶组骨折端可见大量纤维组织、少量新生不规则骨纤维组织及骨骼肌组织,伴有多核巨细胞和少量炎性细胞,缺损区边缘带有骨痂组织。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组术后愈合时间较骨基质明胶组缩短(P<0.05);治疗期间患者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说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骨基质明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吸收性,在骨缺损愈合过程中起骨引导和骨诱导作用,效果优于单纯骨基质明胶移植。  相似文献   

20.
背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向多种间质细胞谱系分化的能力,且支架材料的性能对骨缺损的修复有重要影响。目的:观察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三维多孔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骨缺损。方法:对骨缺损模型兔分别采用空白植入、髂后上棘自体松质骨移植、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移植和复合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移植修复缺损部位。结果与结论:至移植12周,移植复合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的实验兔的缺损处有骨组织生成,支架材料降解,已完成缺损修复,其修复情况接近松质骨组;髂后上棘自体松质骨移植的实验兔的缺损修复完好,新形成的骨组织较规则;只植入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多孔支架的实验兔有少量骨组织形成,材料部分降解;空白植入的实验兔缺损处无新生骨组织生成,主要由纤维结缔组织填充。说明新型的生物支架材料聚左旋乳酸/壳聚糖纳米纤维三维多孔支架与来源于新西兰大白兔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复合培养后,植入同种异体兔股骨髁缺损处,使骨缺损的修复速度加快,表现为较好的体内诱导成骨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