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患者血浆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49例左向右分流CHD患儿,其中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25例(ASD组),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defect,VSD)24例(VSD组),另选同期在门诊体检的19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利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与比较3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通过心导管检查测定ASD组与VSD组的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以及肺体循环血流比值;分析NT-proBNP和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以及肺循环、体循环血流比值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CHD患儿的血NT—proBNP水平较高;ASD组、VSD组的血浆NT—proBNP水平与肺动脉收缩压、平均肺动脉压以及肺体循环血流比值呈正相关。结论:血浆NT—proBNP水平是反映左向右分流CHD患儿肺动脉压力敏感指标,临床可用其作为检测CHD患儿有否肺动脉高压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Tei指数评价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的价值.方法 病例组为60例接受经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儿,包括动脉导管未闭(PDA)15例,室间隔缺损(VSD)25例,房间隔缺损(ASD)20例.分别于介入治疗前后应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右心室Tei指数,观察患者心功能的变化.另选取年龄匹配的30名正常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①PDA患儿术前左、右心室Tei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3个月恢复至对照组水平;ASD、VSD患儿术前左、右心室Tei指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②左、右心室Tei指数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应用Tei指数评价儿童先心病介入治疗前后心功能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中文版Griffiths发育评估量表(GDS-C)对2~4岁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进行发育情况评估,探讨其发育规律及特点。 方法 采用GDS-C量表分别对2~4岁ASD患儿(共88例)、发育性语言障碍(DLD)患儿(共80例)及正常发育儿童(共82例)进行发育评估,对比分析3组儿童在运动、个人-社会、语言、手眼协调、表现等各个领域的发育水平,并进一步比较ASD组与DLD组在个人-社会领域及语言领域相关条目失分率情况。 结果 ASD组与DLD组患儿在语言领域发育商无明显差异(P>0.05),ASD组患儿在除语言以外其他各领域的发育商均显著低于DLD组及正常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ASD组患儿各领域的发育情况极不均衡,表现为语言领域、个人-社会领域发育商明显低于运动领域、表现领域及手眼协调领域发育商水平。在语言领域,ASD组患儿接受性语言及非语言表达这两个结构模式的相关条目失分率均显著高于DLD组(P<0.05);在个人-社会领域,ASD组患儿社会技巧(包括交际技巧、做家务技巧)、自我技巧(如自我照顾)及听指令结构模式中的相关条目失分率均显著高于DLD组(P<0.05)。 结论 GDS-C量表能有效评估2~4岁ASD患儿发育水平及规律,尤其是语言、个人-社会领域的发育特点,为早期诊断及治疗ASD患儿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正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以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临床已大量开展的可应用介入治疗的先心病为房间隔缺损(ASD)、动脉导管未闭(PDA)、室间隔缺损(VSD)、肺/主动脉瓣狭窄等,先心病新的治疗手段-介入治疗(包括VSD封堵术、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经皮球囊主/肺动脉瓣成形术、PDA封堵术等),以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的应变、应变率参数评价室间隔缺损(VSD)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的价值.方法:单纯VSD患儿40例按是否合并肺动脉高压(PH)进行分组:分为VSD无PH组及VSD伴PH组.以3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组.测量右室常规参数.应用2D-STI测量右室游离壁的峰值应变,收缩期应变率.结果:VSD伴PH组与VSD无PH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右室的舒张末期面积及收缩末期面积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各节段及整体的峰值应变、峰值应变率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SD无PH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合并PH时右室收缩功能减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的应变、应变率参数对VSD患儿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凌云清  周淑英  王静  马力  张小燕 《全科护理》2012,10(17):1537-1538
[目的]调查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择260例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患儿进行调查,对其术后生活质量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非紫绀型患儿和紫绀型患儿在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不同年龄段的生活质量家长汇报的结果除焦虑问题及心脏疾病和治疗问题得分外,其他均存在一定的差异性(P〈0.05),患儿汇报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心理及生理发育水平,提供优质的健康卫生服务和和谐的家庭与社会环境,可使患儿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2013~2015年儿童保健门诊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6岁以下儿童的筛查量表及发育商,实现ASD患儿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方法对91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Ⅴ)诊断标准的ASD儿童(ASD组),及年龄、性别匹配的70例心理行为发育正常儿童(对照组),运用DSM-Ⅴ、孤独症行为量表(ABC)、改良婴幼儿孤独症量表(M-CHAT)及Gesell发育量表对被试儿童进行临床评估。结果 M-CHAT阳性筛查结果与临床诊断标准一致性较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ASD组适应性、精细动作、大运动、语言、个人-社交5个能区的发育商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ASD组1~3岁与3~6岁比较,随年龄增长,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D患儿社会沟通、社会交往能力缺陷,行为发育偏离,使用临床量表早期筛查,辅助ASD的临床诊断,实现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促进患儿早期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3年9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共17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复合畸形为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ASD并发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VSD并发PDA 5例.介入治疗的顺序依次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6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17例复合畸形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9% (1/17),1例VSD并ASD术后发生残余分流伴溶血经治疗后停止,余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安全可行、有效,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超声随访小儿房间隔缺损及室间隔缺损的自然愈合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分析小儿房间隔缺损(ASD)及室间隔缺损(VSD)自然愈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定期对89例ASD及56例VSD患儿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患儿ASD及VSD的缺损大小、部位及自然愈合的情况。结果89例ASD患儿自然愈合45例。直径≤3mm者全部在1岁内自然愈合,直径〉3mm有17例;≤1岁自然愈合35例,1~3岁10例,〉3岁未见自然愈合。56例VSD患儿自然愈合14例。直径≤5mm有8例自然愈合,直径〉5mm有6例。≤2岁自然愈合7例,2~3岁4例,〉3岁3例。所有自然愈合的ASD均为中央型,VSD均为膜周型,且缺损口无断端回声增强。结论小儿ASD及VSD自然愈合率较高,其自然愈合与患儿年龄、缺损的部位、大小及形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谢德群  陶蕾  邝华慧  孔习相 《妇幼护理》2023,3(10):2372-2375
目的 探讨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实施言语训练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 2020 年 5 月至 2022 年 6 月我院收治的 52 例语言发育 迟缓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 26 例。对照组常规实施言语训练和康复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言语训练 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语言发育,语言能力、发育商和护理满意度。结果 研究组的 S-S 法检查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基本 操作能力、交流态度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语言行为 VerBAS 量表交流性、接受性及描述性维度评 分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的语言、适应能力、社交行为发育商和总体发育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研究组的大运动、精细动作发育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语言发育迟缓儿童实施言语训练综合护 理,可有促进语言发育,提升患儿语言能力和发育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等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中的应用。方法:6例VSD,4例ASD、1例PDA在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缺损大小后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结果:11例患者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放置封堵器9例获得成功,无封堵器漂移、栓塞、心律失常、心内膜炎、心包填塞等并发症。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对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术中的病例选择、术中监测及术后复查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合并心力衰竭患儿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肾上腺髓质素(ADM)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心功能的相关性,并分析各项指标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例CHD患儿,根据《小儿心衰诊断改良ROSS标准》分为心衰组95例和非心衰组105例,另选取同期行检查的健康儿童1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GDF-15、ADM、血浆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A峰E峰流速比值(E/A)水平及对照组与CHD患儿治疗后的心功能,分析血清GDF-15、ADM、血浆BNP水平与LVEF、LVFS、E/A之间相关性。结果 心衰组、非心衰组、对照组血清GDF-15、ADM及血浆BNP水平呈逐渐降低趋势,LVEF、LVFS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三组E/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CHD患儿心功能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 d与对照组、治疗后3个月相比,差异显著(P<0.05);血清GDF-...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磁共振 (MRI)在小儿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天性心脏病 (先心病 )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2例均行超声心动图及MRI检查 ,其中 6例作心血管造影 (ACG) ,5 7例行手术。结果  82例中单纯室间隔缺损 (VSD) 6 0例 ,VSD合并房间隔缺损 (ASD) 11例 ,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PDA) 2例 ,ASD合并PDA 1例 ,VSD合并ASD、PDA 3例 ,ASD 2例 ,PDA 3例。MRI检查出超声心动图漏诊的伴有主动脉弓病变 18例。结论 小儿常见左向右分流先心病的MRI诊断结果与超声相符 ,能显示心外大血管异常是MRI的优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外科微创封堵术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治疗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或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两种技术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方法:我科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25例(A组),2001年11月至2010年6月体外循环直视ASD、VSD修补术133例(B组).比较两组病例手术时间、住ICU时间、切口长度等.结果:经胸微创非体外循环ASD、VSD封堵术各项指标均好于传统体外循环直视手术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技术均是治疗房间隔缺损或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方法.经胸微创封堵术是一种微创技术,操作简单,术后恢复快,安全可靠,优于体外循环直视修补术,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经胸超声指导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心病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TTE)指导Amplatzer封堵器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及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应用TTE筛选封堵术适应症33例先心病,其中23例ASD、6例VSD、4例PDA。术中用TTE监测指导释放封堵器,即刻观察疗效。术后进行定期随访。结果21例ASD、5例VSD、4例PDA封堵成功,2例ASD及1例VSD封堵失败,总成功率为90.91%(30/33)。21例ASD 病例中,14例选用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与球囊测量最大伸展径比较,TTE测量缺损最大径与球囊测量最大伸展径比较有明显相关性(r=0.563,P<0.05)。7例选用TTE测量缺损最大径基础上加3-4 mm作为封堵器大小的选择。筛选6例膜周部VSD,5例封堵成功,1例封堵失败。VSD例数虽少,但发现VSD形态变化多,VSD右室面形态各一。筛选4例PDA封堵成功。30例成功封堵术封堵即刻无残余分流为93.33%(28/30),6.67%有低速少量分流(2/30)。术后一周复查心脏均有一定缩小,6个月复查心脏恢复至正常范围。结论TTE可用来筛选ASD、VSD、PDA封堵术病例,术中检测指导Amplatzer封堵器定位和释放,观察即刻疗效,治疗可靠;术后进行疗效评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超声诊断及心血管造影在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方法分析139例经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确诊并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术的CHD患者,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74例。介入术前均行心血管造影检查并测量VSD右室出口和PDA狭窄处最小直径;介入术后重复造影及超声检查评价封堵器位置、形态、有无残余分流等。结果超声检查及心血管造影均能明确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对其位置部位、形态均能良好显示。上述两种方法测量65例VSD缺损直径分别为(5.46±2.64)mm和(4.26±2.23)mm,测量74例PDA最窄处直径分别为(5.53±1.45)mm和(4.37±1.27)mm,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对VSD及PDA术前病例筛选及术后疗效评评估更具优势,而在VSD和PDA介入封堵术中心血管造影对病变直径测量及封堵器选择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婴幼儿室间隔缺损(VSD)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PH)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技术及围术期的处理.[方法]46例VSD耍幼儿,均合并重度PH,合并卵圆孔未闭(PF0)及房间隔缺损(ASD)32例,2例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主动脉瓣下VSD 30例,膜周部VSD16例.全部患儿均在中低温、中低流量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VSD均采取补片修补,ASD和PDA予以直接缝合.[结果]死亡3例,手术病死率为2.9%,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1例存在3 mm残余漏.所有患儿术后3个月至1年随访,生长发育好.[结论]合并重度PH的VSD患者儿,尽早行手术治疗,并且手术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叶酸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检测在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 2017 年 3 月 ~2020 年 3 月 56 例 ASD 患儿作为观察组,按 1:1 比例,另纳入同期 56 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技术(CM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叶酸和 BDNF 水平,比较两组儿童血清叶酸和 BDNF 水平。采用儿童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记录 ASD 患儿病情状态,并分析血清叶酸和 BDNF与 CARS 评分的关系。分析血清叶酸水平对判断 ASD 及病情程度的价值,比较不同患儿血清 BDNF 水平,分析 BDNF水平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患儿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15.39±7.41 nmol/L vs 19.61±6.09 nmol/L),BDNF显著高于对照组(25.88±11.05 pg/ml vs 20.48±10.30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941,2.670,均 P<0.05)。不同病情程度 ASD 患儿血清叶酸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4.797,P<0.05)。轻中度 ASD 患儿 BDNF 显著高于重度患儿及健康对照组儿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833,3.130,均 P<0.05)。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显示CARS 评分与血清叶酸水平呈显著负相关性(r = -0.317,P=0.000)。CARS 评分与血清 BDNF 水平无显著相关性(r =0.074,P=0.132)。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叶酸对判断ASD和重度ASD均具有一定应用价值(AUC=0.779,0.768;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1.214,P<0.05)、家族史(b=2.927,P<0.05)及病情程度(b=3.210,P<0.05)是影响血清 BDNF 水平的独立因素。结论 叶酸和 BDNF 与 ASD 关系密切,叶酸检测可作为 ASD 早期诊断和病情程度判断的指标,BDNF 则是 ASD 的保护因素,但其水平受患儿年龄、家族史及病情程度等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正确抱姿对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及异常姿势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分为矫正组(42例)及对照组(42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矫正组患儿在此基础上指导其家长采用正确抱姿,对照组家长仍采用日常习惯抱姿。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分别采用Gesell发育量表对2组患儿总运动发育水平发育商(DQ)及粗大动作(GM)能力进行评分,观察对比2组患儿异常姿势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矫正组共有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患儿25例,中度9例,重度7例,极重度1例,治疗后共有37例患儿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前对照组共有轻度运动发育迟缓患儿26例,中度9例,重度8例,治疗后轻度运动发育迟缓3例,中度6例,极重度2例,治疗后共有31例患儿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治疗前2组患儿DQ、GM值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DQ、GM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矫正组患儿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矫正组及对照组姿势正常者分别有37例、31例,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以矫正组患儿异常姿势的改善情况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正确抱姿能有效纠正运动发育迟缓患儿异常姿势,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运动发育迟缓患儿运动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