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创伤周会联合抢救视频回放对急诊科护士创伤护理知信行的影响,以提升创伤患者护理质量。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医院处理的262例创伤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医院处理的273例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创伤周会+抢救视频回放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30 min内出急诊时间、标本送检时间及两组标本采集率,30 min内急诊输血人次、两组输血总例次及输血率,比较2018年底与2020年底两组急诊科固定护士创伤知识考核成绩。结果观察组患者30 min内出急诊时间,标本采取量、标本送检时间,急诊输血例次以及30 min内急诊输血例次优于对照组,2020年底急诊科固定护士创伤知识考核成绩优于2018年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周会+抢救视频回放能促进急诊科护士知信行落实,可以提升创伤患者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某三甲医院近年来回收式自体输血(intraoperative cell salvage,IOCS)及异体输血的使用情况,评估IOCS对异体输血的影响及其在某三甲医院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现状。方法统计2015年1月~2018年12月某三甲医院剖宫产妇共8 188例,比较未实施期(2015年1月~2016年8月,未开展IOCS)与实施期(2016年9月~2018年12月,开展IOCS)异体血使用情况;并比较实施期每月IOCS使用率与术中自体血回输率变化。结果实施期平均异体红细胞用量、异体血浆用量明显低于未实施期(P均0.05),实施期2016年、2017年、2018年的平均年龄、前置胎盘、既往剖宫产史比例及IOCS使用率逐年升高,但IOCS回输率无明显变化。结论近年来IOCS在临床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降低了异体血需求量,其临床适应症选择方面还存在提高和改进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每月抽查和分析我院临床输血病历,不断改进临床输血病历书写质量,并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方法依据输血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适用于我院的临床输血病历模板,自2019年1月到2019年6月每月随机抽检本院输血病历60份,进行核查、分析、总结,并每月撰写输血病历质量控制简报,上报医务科并向全院公开通报。同时,将2019年1月到6月已进行持续监测的输血病历质量数据与2018年1月到6月未进行持续监测的输血病历质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对比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抽查2019年1-6月已进行持续监测的临床输血病历360份,输血病历质量合格例数及合格率分别为:37(61.7%)、38(63.3%)、40(66.7%)、40(66.7%)、42(70.0%)、47(78.3%);抽查2018年1-6月尚未进行输血病历持续监测的输血病历360份,输血病历质量合格例数及合格率分别为:18(30.0%)、21(35.0%)、19(31.7%)、19(31.7%)、17(28.3%)、19(31.7%);结果显示持续监测临床输血病历后合格率逐月提高(P<0.05)。结论持续监测临床输血病历能有效地提高临床输血病历的书写质量,督促临床医师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对进一步保障临床安全、科学、合理用血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根据检验标本信息闭环管理中的节点数据,分析血液标本转运过程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的管理手段,提高检验分析前血液标本转运的工作质量。方法 通过提取、分析2017年10—11月干预前27 511份样本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液标本转运中的相关数据,发现工作问题;将2018年3—4月33 032份样本数据为观察组,实施多科室联合管理、配送流程再造、信息系统完善等一体化管理措施。通过比较2组配送标本接收漏扫码率、采样-取样时长、取样-送样时长指标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比较,标本接收漏扫码率从15.459%降低至4.829%(P<0.05),检验采样-取样平均时长从(67.13±53.49)min缩短为(53.34±49.35)min,检验取样-送样平均时长从(51.10±81.58)min降至(38.60±49.56)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标本遗失。结论 血液标本转运节点信息追溯能够发现标本转运中的问题,通过一体化管理降低了标本漏扫码率,提高标本转运速度,缩短标本存放时间,保证检验前的标本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回顾性分析紧急抢救时机采血小板ABO血型非同型输血情况及输血前后患者主要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在紧急抢救情况下血小板非同型输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统计本院2016年11月—2018年5月实施机采血小板ABO非同型输血的病例资料,综合观察输血前后患者病情变化、凝血指标改善与否以及患者转归情况,对非同型输血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17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21个机采单位,供者血型AB型11例、A型5例、B型4例及O型1例。输血前、后患者主要凝血指标Plt [(39.53±9.55)×10~9/L、(46.29±8.20)×10~9/L]、PT [(16.38±1.21)s、(15.08±0.85)s]和血栓弹力图凝血反应时间R [(8.39±0.58)min、(8.03±0.56)min]值比较无差异(P0.05);APTT [(68.71±7.02)s、(53.34±4.31)s]和血栓最大幅度MA [(44.16±2.61)mm、(55.37±2.43)mm]输血前后比较有差异(P0.05)。根据患者出血情况及凝血指标改善与否,综合评估血小板输注有效率70.58%,所有病例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紧急救治或抢救患者生命时,若无同型血小板储备或患者血型难以及时准确鉴定,进行非同型机采血小板输血可有效的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输血安全核查表在烧伤科病房风险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方法根据《临床输血制度操作规范》和《输血查对制度》,设计该院输血安全核查表应用于临床输血过程。选取应用输血安全核查表之前(2015年1~12月)遵医嘱输血的264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输血安全核查表之后(2016年1~12月)遵医嘱输血的231例作为实验组,对比研究两组输血不良事件发生率、护士满意情况。结果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护士对输血安全核查表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安全核查表的实施可预防因核查错误或漏项、操作失误而造成的护理缺陷,有效降低输血风险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未破裂颅内单发动脉瘤在动脉瘤夹闭术术前如何合理备血。方法从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未破裂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的患者中,运用倾向性匹配评分的方式筛选出接受输血与未接受输血者各64人,收集其围手术期及手术信息,统计并对比2组患者的差异,筛选术前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术中输血的危险因素。结果输血组与未输血组比较,患者体重(kg)为59.1±8.4 vs 65.2±11.9,动脉瘤体/颈比为1.7±0.9 vs 1.3±0.4,动脉瘤术中破裂率为57.8%(37/64)vs 4.7%(3/64),动脉瘤夹闭时间(min)63.4±10.6 vs 38.6±12.2,术中出血量(mL)811.7±426.8 vs 243.1±117.1(P<0.01),术中出血量/体重13.8±6.9 vs 3.8±1.9(P<0.01)。据此构建了术前模型和术中模型。体重(OR=4.59)和动脉瘤体/颈比(OR=4.48)是术前判断未破裂动脉瘤患者术中输血风险的预测指标。体重<55 kg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260 mL;而对于动脉瘤体/颈比>1.4的患者,中位异体红细胞输注量为130 mL。结论患者的体重和动脉瘤的体/颈比为预测未破裂单发动脉瘤在夹闭术中需行输血治疗的重要指标;对于体重较轻以及动脉瘤体/颈比较大的患者,在术前应积极备血,做好输血保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采取PDCA循环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本院2017年4月-2018年3月实施常规管理所得检验样本1139例为对照组。另随机选取2018年4月-2019年3月实施PDCA循环管理所得检验样本1143例为观察组。对两组检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在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健康体检患者标本检验不合率上均低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检验质量控制中实施PDCA循环管理可有效减少样本不合格率,降低检验过程错误发生率,提高了检验结果准确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流程重组在静脉药物调配中心(PIVAS)退药管理中对护士的工作质量及效率的影响,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2017年9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IVAS将流程重组运用在PIVAS退药工作,分别收集流程重组前(2016年8月—2017年8月)和流程重组后(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PIVAS退药护士工作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比较流程重组前后PIVAS中护士的工作质量及效率。结果流程重组后PIVAS工作人员退药工作质量评价中,核对错误(91.79±4.03)分、复审错误(91.23±5.91)分、退药归位错误(92.83±4.03)分,均高于流程重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组后PIVAS工作人员日均消耗工时比较,审方(4.12±0.71)min、审药(4.07±0.67)min、退药(3.99±0.59)min,均短于流程重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PIVAS退药工作中应用流程重组,可有效改善PIVAS流程,增强人员专业素质,提高PIVAS中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靖江市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900例,其中2016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3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2017年1~12月和2018年1~12月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600例均接受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护理干预。比较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实施前(2016年)、后(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工具选择比例、护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以及用药错误、静脉炎等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017年、2018年静脉留置针、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6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均显著低于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8年静脉留置针使用比例均显著高于2017年,一次性钢针使用比例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8.00%、3.67%,均显著低于2016年的15.00%,2018年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017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均显著高于2016年,2018年护士士静脉输液质量考核评分显著高于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输液治疗小组模式在综合医院中应用效果显著,降低了静脉输液治疗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了静脉输液质量以及护士静脉输液治疗的专业水平和职业素质,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前后外周血小板变化及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接待的单采血小板者120例,收集患者基础信息,分别于采前、采后(单采后10~20 min)采集献血者外周血并检测分析血液数据,以明确外周血小板变化,并统计单采血小板冲红患者例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经血液样本分析,单采血小板前、后的外周血小板检测值分别为(208.2±28.4)109/L、(169.2±29.9)109/L,且单采后10~20 min,献血者外周血小板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献血者单采血小板冲红例数为22例,冲红发生率为18.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单采血小板冲红独立危险因素有RBC、HCT及脂肪血水平(P<0.05)。结论单采血小板后(10~20 min)外周血小板值可恢复到采前的(81.1±9.4)%,针对单采血小板冲红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加强防控措施,减少血小板冲红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穿刺间隙腰硬联合麻醉对剖宫产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0月在亳州市中医院接受治疗的100例剖宫产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经L2~3间隙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照组经L3~4间隙穿刺进行腰硬联合麻醉,比较2组产妇麻醉效果、麻醉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血液动力学指标、牵拉反应、胎儿娩出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产妇的麻醉总有效率(74.0%vs. 92.0%)及新生儿娩出后5 min Apgar评分[(9.61±0.29)分vs.(9.82±0.25)分]显著增加(P <0.05),产妇麻醉后感觉阻滞起效时间[(8.08±0.55) min vs.(3.52±0.26)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9.17±0.57) min vs.(4.88±0.80) min]、感觉恢复时间[(18.67±2.27) min vs.(10.79±0.74)min]、心脏指数、加速度指数、左心做功、舒张压、收缩压、心率及心排血量显著降低,胎儿娩出时间[(16.10±3.58) min vs.(11.13±1.60) min]明显较短,探查清理腹腔时产生的牵拉反应[(5.48±2.46)分vs.(1.96±1.28)分]较弱,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6.0%vs. 2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于L2~3间隙对剖宫产产妇实施腰硬联合麻醉,其麻醉效果较好,对产妇血液动力学、牵拉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等均优于L3~4间隙穿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建设的可行性和效果,为急救用血的配送提供新途径。方法:研究于2019年4月至2021年1月在杭州完成,主要参与单位为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省血液中心和杭州迅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首先构建城市急救用血无人机配送系统,研制无人机专用血液储存箱。利用无人机系统从浙江省血液中心运送血制品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获取以下指标:(1)无人机送血的飞行时间;(2)血制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实时温度;(3)利用百度地图软件测出道路交通的送血时间,并与无人机飞行时间进行比较。结果: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由智能物流无人机、低温血液储存箱、无人物流枢纽站、云端运行控制平台等部分组成。浙江省血液中心到浙大二院滨江院区的无人机航线距离(2.36±0.06)km,地面距离5.8 km,从2019年4月12日到2021年1月29日共飞行27架/次,飞行时间为(6.37±0.35)min,小于人工取血来回双程所需道路行驶时间(17.00±1.94)min。在一天的不同时间点,无人机送血可以节省15.98-4.28 min,平均节省(10.62±1.87)min。结论:城市无人机血液配送系统具有速度快、不受地面交通状况影响等优点,并能保证运输过程中血制品的安全,值得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二胎政策后产后出血的变化趋势,分析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变化,探索性提出干预措施,以减少产后出血发生。方法回顾性选取2014—2018年在某三甲医院常规产检并住院分娩的8784名产妇,收集产妇的一般情况、产检记录、分娩记录等资料,分析其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趋势及相关高危因素变化趋势。结果2014—2018年产妇各年间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其中2017年的产后出血率(16.9%)、严重产后出血率(6.1%)、出血量(540.1±758.2)ml为各年间最高。2014—2018年,高龄产妇、多胎妊娠、产次≥2次、剖宫产史≥2次所占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产前血红蛋白含量≤110 g/L的产妇呈下降趋势,顺产比例整体呈下降趋势(P<0.05),急诊剖宫产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胎盘娩出时间延长在15~30 min的占比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0 min及以上未发现明显趋势。结论2014—2018年某三甲医院产妇产后出血率、严重产后出血率、出血量变化趋势整体呈不增加趋势,但高危孕产妇所占比例逐渐增加,因此,应对孕产妇进行妊娠风险评估分级,并结合我国生育人群结构的变化,制订合适的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评估工具,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18.
BACKGROUND: To transfuse blood products safely, health care workers must accurately identify patients, blood samples, and the blood components. A comprehensive bar code-based computerized tracking system was developed and implemented to identify and prevent transfusion errors. STUDY DESIGN AND METHODS: A data network, wireless devices, and bar-coded labels were pilot tested before the system was introduced hospitalwide. The system provided a complete audit trail for all transactions. Data from before and after implementation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cident reports decreased from a mean of 41.5 reports per month in the 6 months before the system was implemented to a mean of 7.2 reports per month after implementation. The blood sample rejection rate decreased from 1.82 percent to a mean of 0.17 percent after implementation. Errors detected by the new system were sorted into misscans, skipped steps, wrong steps, and prevented identification errors (PIEs). Misscans and skipped steps were the most common errors in the first 10 months after implementation. During the final transfusion step, PIEs occurred at the rate of about one per month and scans were omitted approximately 1 percent of the time. Therefore, it is estimated that mistransfusions could occur about once every 100 months on average with the new system. CONCLUSIONS: The bar code-based computerized tracking system detected and prevented identification and matching errors, thereby reducing the proportion of blood samples rejected and increasing patient safety.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缩短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的效果。方法回顾2018年1月~2019年3月本院产后出血量≥1000 mL产妇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按照品管圈活动的十大步骤,针对术中紧急用血的环节开展质量改进活动,比较品管圈活动前、后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和手术室对急诊用血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品管圈活动前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为(53±11)min、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为70%;品管圈活动开展质量改进后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为(33±8)min(t=7.5,P<0.05),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为95%。结论针对术中紧急用血环节开展品管圈活动进行质量改进,能有效缩短严重产后出血患者术中紧急用血等候时间,提高手术室对急诊用血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为了有效执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确保临床用血的安全,降低护士人力成本。医院建立了护理送血站,对送血站的环境设施、信息化管理的基本配置、组织架构做了明确界定,对送血站的运行和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送血站灵活的工作模式、标准的配送流程、安全及时的配送和对输血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了临床用血的安全与有效;严格执行了《临床输血技术规范》;有效利用了人力资源;缓解了输血科的压力;提高了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科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