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2.
血细胞输注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是细胞治疗的主要手段,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疾病、感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重症免疫缺陷、AIDS、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肿瘤放化疗后的造血支持治疗等领域.但目前临床用血来源依然十分紧张,加上HIV、 HCV等病源的污染使临床用血的安全性也受到极大的挑战.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样也面临供体短缺问题,骨髓采集和外周血的动员分离等步骤复杂,对于多次化疗的患者也难以进行有效的动员和采集,而脐带血中所含有的CD34+细胞比应用于成人骨髓移植的数量少10~15倍.一直以来人们期望更为安全、有效和经济的血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资源.随着干细胞研究及其相关领域的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造血干细胞工程,尤其是以胚胎干细胞为启动细胞的造血干细胞工程为临床输血和干细胞的移植带来了新希望.  相似文献   

3.
黄绍良  周敦华 《新医学》2007,38(11):761-763,769
1 引言 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transplantation,HSCT)已成为治疗小儿血液系统肿瘤、骨髓衰竭性疾病、遗传性血液病、遗传性代谢病及免疫缺陷病等疾病的一种有效手段.HSCT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的不同分为:自体HSCT和异基因HSCT.  相似文献   

4.
贺文凤 《江西医学检验》2006,24(2):165-168,98
造血干细胞(hemapoietic stem cell,HSC)是最早被认识也是至今研究得最清楚的干细胞。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骨髓中只存在一种干细胞即造血干细胞,1867年Cohnheim提出了骨髓中可能存在另一类干细胞即非造血干细胞的观点,但直到1960年.Friedenstein才证实了骨髓中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并称之为多能基质干细胞。此后.陆续有一系列的研究证实骨髓中确有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因为它们的形态呈成纤维样细胞外观.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移植前供、受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对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临床结果的影响.方法对我院1986年10月~1998年12月间进行HSCT前供、受者感染HBV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移植后3例患者发生VOD,发生率(11.5%)明显高于供、受者无HBV感染的患者(1.4%)(P<0.05);②5例输注HBsAg(+)供者造血干细胞患者2例发生乙型肝炎;③4例异基因HSCT者发生肝功能衰竭(LF),均发生在异基因移植后环孢菌素A(CsA)减量或停药过程中,LF的发生率(15.4%)明显高于供、受者未感染HBV的患者(0.8%)(P<0.01);④4例HBeAg(+)患者中,2例异基因HSCT者死于肝功能衰竭,而2例自体HSCT者均生存.结论供、受者HBV感染不是HSCT的禁忌证,但异基因HSCT后CsA减量或停药时有发生LF的危险,而HBeAg(+)的患者可能适合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幼儿急性非淋巴性白血病的可行性。方法:患儿,男,3岁,于2005-07-18为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入本院血液科骨髓移植病房,入院诊断为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M5b。经抗肿瘤药物治疗病情获得完全缓解。患儿首先接受清髓性预处理,然后接受同性别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①移植预处理包括马利兰、阿糖胞苷和环磷酰胺。移植前依次用药为马利兰3.2mg/(kg·d)×4d,口服,于移植前6,7,8,9d给药;阿糖胞苷3.2g/(m2·d)×2d,于移植前4,5d给药;环磷酰胺54mg/(kg·d),于移植前2,3d给药。②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用药包括环孢菌素A和氨甲蝶呤、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及吗替麦考酚酯。供者接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4d后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供、受者间HLA全相合,患者血型A,供者血型B,主次要均不合。结果:①患儿移植后早期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0.5×109L-1和血小板>50×109L-1的天数分别是12d和11d。②移植后1个月经DNA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性分析证明为供者型完全植入,移植后3个月查骨髓象正常。③移植后3,6个月定期行淋巴细胞亚群检查表明除CD19 ,CD4 细胞未恢复外,自然杀伤细胞在移植后3个月恢复正常,T淋巴细胞CD3 与CD8 、体液免疫球蛋白在移植后6个月中均获得重建。④整个移植过程顺利,未出现明显感染和重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96d时出现Ⅰ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经加用激素治疗,皮疹消失。移植术后已随访观察12个月,患儿正常生活。结论:如果患儿有HLA完全相合的供者,非亲缘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高危白血病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对国内独生子女家庭拓宽供者来源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胡晓蓉  廖巧芬  陈欣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11):1011-1013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HSCT)是目前能够治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及某些遗传性免疫性疾病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选择恰当的预处理方案是HSCT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供、受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受者HBV血清学标志变化及对临床结果 的影响.方法 对2002年9月至2008年11月79例alloHSCT治疗前供、受者HBV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①移植前供、受者HBV感染对受者预后无明显影响.②HBsAg阳性组患者20例,13例(65.0%)出现HBV激活,时间为移植后1(0.5~10)个月,9例(45.0%)并发乙肝相关肝炎.③HBsAg阴性组患者35例,4例(11.4%)移植后HBsAg转为阳性,即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其中1例伴随严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④HBsAg阳性组患者移植后出现HBV激活及移植后100 d内肝功能损害的比例均明显高于HBsAg阴性组患者(P<0.05).⑤2例(10.0%)HBsAg阳性患者在移植后清除体内HBV,其供者乙肝血清学标志均为HBsAb阳性.结论 供、受者HBV感染不是allo-HSCT的禁忌证;HBsAg阳性是移植后发生HBV激活的高危因素,对于这类患者应进行规范性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HBcAb/HBeAb阳性患者移植后可能出现乙肝血清学转换,在免疫抑制剂减量过程中应密切监测其乙肝血清学标志变化;alloHSCT可以通过过继免疫治疗清除患者体内HBV.  相似文献   

9.
造血干细胞表面的粘附分子可介导干细胞与骨髓造血微环境之间的联系,调节干细胞的定位、增殖和分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动员和归过程中,粘附分子也有相应变化,对干细胞出入髓具有重要作用。本就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0引言 造血干细胞是存在于造血组织中的一群原始造血细胞,也可以说它是一切血细胞的原始细胞.造血干细胞的理论基础是造血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及分化成熟为各种血细胞和免疫活性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non myeloablativeallogeneicstemcelltransplantation ,allo 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10例 ,慢性髓性白血病 14例 ,多发性骨髓瘤 2例 )中 14例采用FAC预处理 (Fludara ATG CY) ,12例采用MAC预处理 (马法兰 /马利兰 ATG CY) ,用G CSF 6 0 0 μg/d或G CSF 30 0 μg/d GM CSF 30 0 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 ,第 5天开始采用Cobe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 2 - 3次 ;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 ;移植后第 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 ,首剂 1×10 7/kg ,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 ,每 4周 1次 ,剂量逐级递增 ;以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 (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表明 ,植入率 84 .6 2 % ,其中 18例已转为完全供体型 ;aGVHD发生率 11.5 4 % ,cGVHD发生率 2 3 0 7% ;感染、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 :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 ,毒副作用小 ,但相关技术 ,如适应证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植活患者骨髓源间充质干细胞(MSC)的来源,选择临床上供受者性别不同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临床植活的3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取骨髓,进行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传代,利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患者MSC的表面抗原表达特征,利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患者MSC的釉基质基因表达情况以确定其性别来源,利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进一步证实患者MSC的性别来源。结果表明:34例患者中有31例患者的MSC原代培养能达到融合,其中24例患者成功传代5代以上,且可进行PCR及FISH检测;FCM结果显示,第5代MSC的CD14^+CD45^+细胞表达低于0.04%;PCR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源于患者本人;FISH结果显示,移植后患者的MSC 100%源于患者本人。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骨髓中的MSC仍源于患者本人。  相似文献   

13.
在常规化疗无明显改善多发性骨髓瘤(MM)无病生存率和总的生存率的情况下,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近十多年来广泛应用于MM治疗。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曾广泛用于MM治疗,可提高患者的缓解率,并延长生存期,但复发率高影响了其疗效。二次移植可再次提高患者的缓解率,但需进一步评价。异基因干细胞移植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可使1/3的患者达到分子学缓解,但移植相关死亡率高限制了其应用。正在临床广泛研究的非清髓性干细胞移植的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存在移植物抗骨髓瘤效应,这可弥补以上不足。  相似文献   

14.
15.
为了研究骨髓腔内注射(IBM)异基因间充质干细胞(MSC)对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大鼠骨髓MSC重建的作用,研究供体MSC植入状态以探讨MSCs的作用机制,将雌性F344胎鼠及新生鼠外周血(FNPB)及雄性F344大鼠BrdU标记骨髓MSC共移植入经致死量^60Coγ射线预处理的雌性Wistar大鼠,其中FNPB均由IBM输注,MSC则通过IBM或尾静脉注射。观察受鼠存活状况、供体HSC植入水平及骨髓MSC恢复情况,并以PCR检测Y染色体和免疫荧光法检测受鼠骨髓MSC的来源。结果显示:两个FNPB+MSCs共移植组大鼠移植后60天均100%存活,两组比较生存率和供体HSC植入水平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优于单纯FNPB移植组;移植后30天时各移植组受鼠骨髓MSC的增殖能力均未达正常水平,但MSC骨髓腔共移植组集落数(66.0±10.6)明显优于MSC骨髓腔和静脉共移植组及单纯FNPB移植组(P〈0.01);移植后60天时,免疫荧光法检测供体BrdU标记的MSC显示仅在少部分受体发现供、受体源性MSCs嵌合,但两个共移植组存活受鼠均检测到供体MSC来源Y染色体。结论:异基因MSC输注可促进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骨髓MSC恢复,尤以IBM输注为佳。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可行治疗方案及疗效。1999年9月-2007年2月采用清髓性预处理allo—HSCT治疗6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4例接受同胞HLA配型全相合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2例接受单倍体相合异基因骨髓移植(hi—alloBMT)。预处理清髓方案为:全相合移植采用Bu+Cy,单倍体相合并基因骨髓移植采用Cy4-TBI+Ara—C。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采用联合免疫抑制剂的方法预防,全相合移植应用环胞菌素A和短程氨甲碟呤,单倍体相合并基骨髓移植除以上药物外还加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CD25单克隆抗体及霉酚酸酯。结果表明,全部患者移植后均有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0.5×10^9/L及血小板数〉20×10^9/L的平均时间分别为15(11—20)天及20.3(12—28)天,植入证据检测证实为完全供者造血。仅1例发生急性1度皮肤移植物抗宿主病,其他患者未发生急性或慢性GVHD,1例移植后20个月死于疾病复发,1例移植后18个月死于肺部并发症,其余4例无病生存,中位存活时间51.8(18—108)个月。总之,allo—HSCT治疗MDS可行、有效,提高了年轻MDS患者疾病治愈及长期生存的机会。  相似文献   

17.
背景: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单纯化学治疗效果极差,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该类疾病的惟一有效方法。研究显示单倍体移植与同胞相合及非亲缘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效果接近,甚至优于后者,且父母作为供者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依从性好,能够保证移植干细胞数量及预防原发病复发,明显提高了患者移植成功率及长期无白血病生存率。目的:回顾分析父母供者单倍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的疗效。方法:入选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采用"改良1,4-丁二醇二甲磺酸酯/环磷酰胺+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预处理方案和环孢素、吗替麦考酚酯及甲氨蝶呤三联短程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结果与结论:35例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均植入成功。135例患儿回输单个核细胞中位数为5.82(3.23-8.45)×108/kg,其中CD34+细胞中位数为4.52(2.37-11.51)×106/kg。2干细胞回输后100 d内,移植相关死亡率为14.3%。33-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4.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37.1%,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总发生率为42.9%。42年无白血病生存率为42.9%,2年总生存率为51.4%,2年原发病复发率为34.3%,中位生存时间为24个月。提示对于无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同胞供者及不能及时寻找到非血缘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供者的儿童复发难治急性白血病,父母供者外周血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是一种高效可行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non-myeloablative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及相关技术,选择2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急性白血病10例,慢性髓性白血病14例,多发性骨髓瘤2例),其中14例采用FAC(fludarabin+ATG+Cy)预处理,12例采用MAC(melfalan/maleran+ATG+Cy)预处理;用G-CSF 600 μg/d或G-CSF 300 μg/d+GM-CSF 300μg/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于第5天开始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连续采集2-3次;用环孢菌素A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GVHD;移植后第4周开始供体淋巴细胞输注,首剂1×107/kg,之后依据临床反应及嵌合体形成情况,每4周1次,剂量逐级递增;微卫星短串联重复序列(STR)分析、Bcr/Abl融合基因、Ph染色体、HLA位点分析、性染色体及ABO血型等为植活检测指标.结果显示 植入率84.62%,aGVHD发生率11.54%,cGVHD发生率23.07%;感染和出血等毒副反应发生率低、反应轻.结论非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但相关技术,如适应症的选择、预处理方案、移植过程中的免疫治疗等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一种简便的外周血干细胞冷冻保存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简化传统的细胞冷冻方法。即用10%二甲基亚砜(DMSO)作为冷冻保护剂并用程控降温仪-196℃液氮保存,研究了用5%DMSO,3%羟乙基淀粉(HES)和4%人血白蛋白(HSA)作为冷冻保护剂,而不用程控降温仪直接-80℃冰箱冷冻细胞的方法。对比了不同方法冷冻保存外周血干细胞(PBSCs)的细胞活性,单个核细胞数,CFU-GM和CD34^ 细胞回收率。结果发现,简便冷冻法可获得更高的单个核细胞(MNC)和CFU-GM回收率,无凝集现象;并且经长达24个月冷冻保存后仍可获得满意的CFU-GM和CD34^ 细胞回收率,37℃融冻和20℃室温融冻法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别。细胞融冻后在室温下暴露于5%DMSO中1小时,CFU-GM回收率并不降低。而细胞活性从93.2%降至84.5%,所以,这种简便的细胞冷冻保存法简便易行。可替代传统的液氮保存法,对于没有程控降温仪的单位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可减少病人DMSO输入量第一线决策。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HSCT)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ALL)的疗效,分析相关预后因素。对114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AL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auto-HSCT共70例,allo-HSCT共44例,比较CRI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移植相关死亡率(transplantation-related—motality,TRM)及长期随访无病活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复发率。结果表明:全体患者8年OS和DFS分别是(40.89±5.27)%和(39.50±5.22)%。CR1期行移植患者和移植时为CR2或CR3及复发患者的3年DFS分别为(47.63±5.63)%和(17.65±9.25)%(P=0.0034);44例allo—HSCT发生Ⅰ/Ⅱ度aGVHD者2年DFS是(62.75±12.30)%,Ⅲ/Ⅳ度aGVHD者6个月DFS为0,无aGVHD者2年DFS是(29.35±9.70)%(P=0.005);auto—HSCT后有维持化疗患者与无维持化疗患者3年DFS分别是(55.12±7.89)%和(33.33±11.11)%,二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499);在CR1期行auto—HSCT与allo-HSCT患者的5年DFS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allo—HSCT患者移植后的复发率明显低于auto—HSCT患者,但差别未达到统计学意义;TRM高于auto—HSCT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313)。诊断时伴有髓系表达和血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倍正常值是预后差的危险因素。结论:成人ALL患者CR1期选择auto—HSCT和allo—HSCT做为巩固治疗手段可以改善ALL患者预后,二者疗效无显著差别;发生Ⅰ/Ⅱ度aGVHD的allo—HSCT患者有较高的DFS;auto—HSCT患者移植后维持化疗可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