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和治疗方法,增强对该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CVST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结果21例患者年龄16~57岁,男女比例为1:0.61。头痛、呕吐、抽搐、偏瘫为早期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最常见的病因是妊娠。磁共振血管造影(MRA/MRV)和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表现为一处或多处静脉窦闭塞或不完全闭塞。经脱水、低分子肝素抗凝、尿激酶局部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后,21例患者中14例(66.7%)痊愈,6例(28.6%)好转出院。结论CVST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无特异性,容易误诊。MRA/MRV确诊阳性率高,而DSA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抗凝及强有力的脱水治疗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血管介入治疗对改善重症CVST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120例经临床和CT诊断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股动脉穿刺插管进行选择性的全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部分病因明确病例进行栓塞治疗。对所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120例血管造影术显示:正常8例(6.7%),阳性112例(93.3%),其中颅内动脉瘤79例(70.5%)、血管畸形17例(15.2%)、脑动脉狭窄及闭塞16例(14.3%),均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结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的最直接和最可靠的检查方法,并能为血管内栓塞治疗或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可靠解剖形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14g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脑血管病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01例住院患者的脑血管造影与血管内介入治疗的资料,分析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介入技术、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130l例患者均经造影诊断为脑血管病,其中132例患者选择介入治疗且治疗均成功,术后DsA检查,30例出血性疾病经栓塞后动脉瘤或动静脉畸形病灶完全消失,未见术后并发症。102例缺血性疾病患者,支架释放后动脉狭窄程度均减少90%以上,脑血流明显改善。介入治疗的132例患者随访3个月至2年,平均7个月。缺血组102例患者头晕89例完全缓解、13例明显减轻;出血组30例无再出血病例。【结论IDSA脑血管造影诊断及介入治疗对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孙海滨  包华  许哲  王闯 《临床医学》2015,(1):105-107
目的通过对颅外段脑血管狭窄患者进行介入诊断及治疗,了解呼伦贝尔地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血管情况,并评价介入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8月至2014年1月入住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的7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对其进行介入诊断,并选出符合介入治疗的38例患者进行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观察介入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预后情况。结果 70例颅外段脑动脉狭窄患者中有介入治疗指征的有38例,总共病变血管43支,均成功放置支架,成功率达到100%,血管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扩张,缺血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1例出现心率变缓的不良反应。结论对颅外段脑动脉狭窄进行DSA介入诊断及治疗,是一种有效的介入治疗手段,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83例脑动脉瘤临床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83例脑动脉瘤临床资料,探讨脑动脉瘤的治疗方法。方法:2006年10月~2010年4月,我院对126例经颅脑CT或MRI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或疑似动脉瘤的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其中83例证实脑动脉瘤患者,43例采用脑动脉瘤夹闭术(开颅组),21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介入组),19例采用内科治疗(内科组)。结果:内科组的死亡率最高,开颅组致残率最高,介入组则死亡率、致残率均最低,三组愈后有明显的差异性。结论:脑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成功率最高,并发症少,是一种完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报告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15例患者行血管内介入诊治的临床观察和护理,其中脑梗死85例,TIA 3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术109例,造影加血管内支架置入治疗术6例.经过对血管内介入诊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115例患者的术前相关评估、术中配合、术后的病情观察和护理等,115例患者康复出院,无1例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症状性前循环脑动脉狭窄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经脑动脉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及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患者46例,均行血管内支架成形介入手术,术后随访。结果46例患者成功置入支架共52枚,其中42例血管狭窄减少>80%,3例减少>70%,l例患者球囊扩张时出现血压、心率骤降,经处理后好转,支架置入顺利。1例患者术后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处理后好转。随访6~18个月,均无症状复发。结论血管内支架介入治疗颅脑前循环动脉狭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因分析及其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小平  余翔  梁辉 《医学临床研究》2007,24(12):2193-219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病因以及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和神经介入治疗对诊断和治疗TIA的作用.[方法]选择TIA患者198例,全部行经颅多普勒(TCD)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159例行全脑DSA检查,37例行脑供血动脉支架植入术.[结果]198例患者中TCD血流异常186例,颈部血管彩超血流异常131例、颈部血管斑块117例,脑血管造影血管狭窄125例,支架植入37例.[结论]脑供血动脉斑块狭窄所致的低血流量和斑块脱落所致的脑栓死是TIA发作的主要原因,狭窄部位的支架植入是解除斑块所致TIA发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在小儿缺血性脑血管病中介入治疗的价值及护理方法.方法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均经DSA确定部位后,再通过导管注入尿激酶、右旋糖酐以观察注药后血管影像学变化,同时检查临床症状及体征有否改善.结果 31例疑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儿,有24例占77.4%示脑血管异常改变,21例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者行介入灌注治疗后,即刻观察肌力变化有不同程度提高,无一例发生护理并发症.结论 DSA能够提高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检出率,是评价脑血管狭窄、闭塞和选择治疗方案的金标准,它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进一步治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护理配合是小儿DSA成功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3年我科79例已行介入诊疗的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的DSA表现和介入疗效。结果 79例急性外周动脉出血患者均行DSA检查,75例行动脉栓塞术,余4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未行栓塞术。75例介入治疗后66例出血立即停止,即刻止血率88%(66/75)。56例平均随访30 d未再出血,且未出现相关严重并发症,失访10例;余9例动脉栓塞治疗效果不理想。结论对于大多数急性外周动脉出血的患者,DSA能明确出血部位及责任动脉,介入治疗具有定位准、创伤小、疗效高等优点,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下消化道出血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1例下消化道出血患者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出血部位行超选择性动脉栓塞或经导管持续灌注血管加压素止血治疗.结果:DSA诊断阳性率为85.7%(18/21),介入治疗成功率88.9%(16/18),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介入放射学对下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和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旋转DSA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目的 评价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血管造影诊断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应用传统DSA、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进行检查,对比不同方法对动脉瘤病变的显示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常规正侧位DSA能显示存在动脉瘤病变或可疑存在动脉瘤,仅极少数病例能明确显示瘤颈形态(2/8)和载瘤动脉与瘤体的关系(1/8)。旋转DSA显示病变复杂结构的能力较常规DSA明显提高。8例血管三维重建处理的图像都清晰显示了脑动脉瘤瘤体、瘤颈形态及载瘤动脉关系。结论 旋转DSA及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病变结构显示极佳,明显有助于提高对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狭窄的DSA诊断与血管内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介入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结果 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颈动脉造影显示全部患者颈动脉均有不同程度的狭窄,其中面积狭窄百分比≤50%者26例,狭窄程度>50%而≤70%者66例,狭窄程度>70%者50例.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血管内支架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 (64%~100%)下降到约32.4% (0~58%).结论血管内介入技术在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下肢动脉损伤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必要性以及观察在急性期行介入治疗后的疗效。方法采用Sddmger's技术经健侧股动脉插管,在透视下引入5-FCobra导管或单弯导管至患侧股动脉作DSA检查,对血栓形成患者,引入5-F溶栓导管至病变部位外接微量泵行床旁溶栓治疗,严密监测凝血酶原时间(PT),定期造影复查以观察疗效;对伤口大出血患者,直接用栓塞材料经造影导管行血管腔内栓塞治疗。结果12例患者通过DSA检查均得到明确诊断,接受腔内溶栓治疗的9例患者,有8例血管再通并成功保肢,有1例治疗效果不著,经两天溶栓治疗后转外科行血管切开取栓治疗,另1例为外伤致截肢治疗后残端渗血不止,行DSA检查后经导管栓塞治疗获止血。结论DSA检查应视为下肢动脉损伤诊断的金标准,血管腔内介入治疗创伤小、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行腔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与有效性。方法:对142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的血管内介入诊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2例DSA检查均能获得明确的诊断,主要狭窄段位于颈总动脉14例,颈内动脉128例。狭窄段长度8-65mm.平均14.5±2.5mm。38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拟行腔内介入治疗者,37例成功地置入了血管内支架,1例患者因严重狭窄与扭曲,导丝无法通过而改行外科手术治疗。即刻DSA显示狭窄程度由术前的78.7%(64%-100%)下降到约32.4%(0%-58%)。2例患者在支架置入过程中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在平均6个月的随访中,无1例再发生短暂性脑缺血或脑梗死。结论:腔内介入治疗是颈动脉狭窄患者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诊断方法 的选择以及开颅直接手术或采取血管内介入手术的取向等问题.方法 190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中术前均行颅脑CT检查,MRI检查37例、MRA31例,通过重建CT血管成像技术(CTA)及三维CTA(3D-CTA)确诊134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3D-DSA确诊142例;直接手术96例,其中因血管内手术失败而开颅4例;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92例,其中ONYX胶栓塞2例,其余均采用GDC栓塞手术.另6例因再次出血,病情恶化等原因家属放弃治疗.结果 死亡9例,死因:2例再出血、3例严重血管痉挛,肺炎等并发症死亡4例;其余均痊愈出院.结论 CT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诊选择,MRA可作为无出血史患者的检查,但不宜以此直接手术;CTA/3D-CTA在相当患者中可以确定动脉瘤的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及破裂点,并依此直接手术;DSA尤其3D-DSA对复杂性的动脉瘤的血供情况可清晰提示并指导手术.血管内栓塞治疗和直接开颅夹闭手术各有优点,我们主张急性期脑肿胀患者应首先行急诊介入治疗,但血管痉挛明显的患者应果断早期手术,其中多发性动脉瘤的重点是判断责任动脉瘤.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1例MSCT平扫确诊为SAH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其中8例MSCT检查后进行DSA检查,3例进行手术治疗。结果MSCT造影显示11例自发性SAH中,9例为动脉瘤出血,1例脑动静脉畸形。11例病例均经DSA或手术证实。结论多层CT血管造影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诊断准确性高,无创伤性,快速,简便。可作为一种首选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消化道出血的血管造影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消化道出血行DSA血管造影患者92例,观察造影表现,评价其诊断价值。结果 造影阳性者4 8例,占5 2 .2 % ,急诊组31例,择期组17例,其中,有出血直接征象者18例,占19 5 %(18/ 92 ) ;行介入治疗2 8例,其中,灌注法2 0例,栓塞法8例。结论 血管造影是消化道出血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7例因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行DSA的患者的临床资料。DSA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肠系膜下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腹腔动脉造影,分析造影征象以对出血部位和病因作出诊断。根据不同出血原因采用栓塞、药物收缩血管等方法进行介入治疗,并对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例采用导丝或导管进行术前定位。结果:DSA检测出血病灶的阳性率为43.3%,其中小肠出血占37.9%,结肠出血占62.1%。手术和造影证实,肿瘤性出血8例(27.6%),非肿瘤出血21例(72.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DSA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好的诊断和治疗价值;并且在造影中发现出血部位后置入标记物,可以为手术中寻找病变部位提供很有效的定位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