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瘫肌痉挛患儿50例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的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足底支持面积和足底压力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踝关节P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降低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联合低频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6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8例。2组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均给予BTX-A局部注射,观察组患者于BTX-A注射后辅以低频ESWT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伪体外冲击波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4周后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关节活动度、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发现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MAS评分[(2.15±0.56)分]及PROM[(44.37±8.0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MAS、下肢FMA、MBI评分及PROM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改善(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TX-A联合低频ESWT治疗可显著缓解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降低肌张力,改善患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可作为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有效手段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rESWT)对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22例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rESWT组和对照组,每组11例.rESWT组给予有效刺激1次,参数设置为压力强度100kPa,频率8Hz,冲击次数3000次.对照组仅给予安慰刺激1次.比较治疗前、治疗结束后即刻、治疗后1周、4周两组患者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改良Ashworth分级(MAS)及胫神经H反射的H波最大波幅和M波最大波幅比值(Hmax/Mmax值).结果:rESWT组治疗结束后即刻及治疗后1周、4周评估PROM及MAS,均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1周、4周,rESWT组PROM及MAS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Hmax/Mmax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试验过程中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改善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联合肌内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痛患者90例,随机分为体外冲击波组、肌内效贴贴组及与联合治疗组,每组30例。3组均给予常规内科治疗与常规康复训练,肌内效贴组另进行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冲击波组运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仪治疗,联合治疗组采取体外冲击波与肌内效贴联合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4周后评估3组患者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肩关节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和临床疗效。结果:3组治疗前VAS、FMA、MAS评分及肩关节P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的VAS、FMA、MAS评分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联合治疗组的VAS、MAS评分低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FMA评分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P0.05)。治疗后3组的肩关节PROM均低于其治疗前(P0.05),其中联合治疗组的肩关节PROM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组的肩关节PROM低于体外冲击波组(P0.05)。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体外冲击波组和肌内效贴组。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采取与肌内效贴联合冲击波治疗能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的疼痛,缓解上肢痉挛,改善肩关节活动度及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持续静力性牵张(CSS)联合体外冲击波(ESWT)治疗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小腿三头肌痉挛患者64例, 根据患者所选治疗方法的不同, 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1例)、冲击波治疗组(21例)、联合治疗组(22例)。常规康复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方法, , 包括神经促通技术(30 min)、小腿三头肌泥蜡疗法(20 min)、下肢气压治疗(20 min)、步态训练(20 min), 共治疗90 min, 1次/日, 6日/周, 连续6周;在常规康复组治疗的基础上, 冲击波治疗组实施体外冲击波治疗, 联合治疗组则在持续静力性牵张状态下行体外冲击波治疗;冲击波参数设置均为压力强度1.4~2.5 bar(1 bar=100 kPa), 频率6~10 Hz, 均以小腿三头肌肌腹纵轴中线为中心, 分别从外侧、中间、内侧匀速由近端向远端移动探头, 经过3条线依次滑动探头, 分别进行1000次冲击, 共完成3000次冲击治疗, 2组治疗频率均为2次/周, 连续6周, 共12次。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F...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观察放散式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痉挛,步态时空、对称性参数以及运动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4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试验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和患侧下肢放散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2次),连续3周,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和安慰性冲击波治疗。分别于治疗前、第三周全部治疗结束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改良Ashworth分级(MAS)评分,以及患侧下肢的Fugl-Meyer(FMA)评分。 结果:在第三周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组间对比显示,治疗后试验组患者步幅、步频、步速、步态周期、步长偏差、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腘绳肌、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患侧下肢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1,P<0.05)。 结论: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运动学、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同时可以降低患侧下肢的痉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0例伴有上肢痉挛的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对照组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每周1次,共4周。ESWT前和每次ESWT后以及4周后随访时,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评定法(FMA)上肢部分进行评定。结果组内比较:治疗组在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MAS、FMA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1);对照组MAS、FM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仅在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每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MAS均较对照组改善(P<0.01),第4次ESWT后及随访时,治疗组FMA较对照组改善(P<0.01)。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ESWT对偏瘫患者上肢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4周随访时,疗效持续存在,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输出压力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对脑卒中患者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差异及可能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脑卒中后偏瘫侧小腿三头肌痉挛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1和治疗组2,各30例。3组均予基础和常规康复治疗,两个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ESWT治疗,输出压力分别为1.5 bar和2.0 bar,共4周。治疗前后采用踝关节综合痉挛量表(CSS)、踝关节被动活动度(PROM)、10米步行时间(10MWT)和神经电生理(H反射潜伏期、Hmax/Mmax)进行评定。两个治疗组在每次ESWT治疗结束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治疗时疼痛。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CSS评分、PROM和10MWT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t 7.261, P 0.001),两个治疗组CSS评分和10MWT均低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2 10MWT低于治疗组1 (P 0.05)。治疗后,两个治疗组H反射潜伏期显著延长(t 15.025, P 0.001),Hmax/Mmax均显著下降(t 14.850, P 0.001),治疗组1 H反射潜伏期长于对照组(P 0.01)。两个治疗组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0.735, P 0.05)。结论 2.0 bar和1.5 bar ESWT均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小腿三头肌痉挛,提高步行功能,2.0 bar较1.5 bar对步行功能的改善更大。其电生理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PNF)技术对卒中后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36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波组、PNF组和联合治疗组三组, 每组12例。冲击波组只接受体外冲击波治疗, PNF组只接受PNF技术治疗, 联合组同时接受体外冲击波和PNF技术治疗, 体外冲击波冲击压力强度2.5 bar, 频率10 Hz, 每块肌肉冲击2000次, 每周2次, 共治疗4周;PNF技术治疗每周不少于3次, 每次30 min, 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 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MAS)、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足偏角、10 m步行时间(10 MWT)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对3组患者的肌张力及下肢运动功能等指标进行治疗效果评定。结果①治疗后, PNF组和冲击波组分别出现8例和9例的小腿肌张力下降, 联合治疗组12例患者张力均出现下降;PNF组、冲击波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后的肌张力评分分别为(1.25±0.62)、(1.17±0.58)和(0.33±0.49)分, 均较组内治疗前[PNF组(1.92±0.67)...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12 例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患者分成对照组(n=6)和治疗组(n=6)。治疗组予单次体外冲击波治疗,对照组予安慰性治疗。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即刻采用改良Ashworth 量表(MAS)、上肢肩肘部分Fugl-Meyer 评分(FMA)进行评定,表面肌电图测定肘伸展最大等长收缩时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的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结果治疗组治疗后MAS、FMA评分,肱二头肌积分肌电值及协同收缩率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并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即刻缓解脑卒中后肱二头肌痉挛,降低肘伸展时肱二头肌的协同激活水平及协同收缩率,改善上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肢体痉挛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进行运动疗法治疗;治疗组在运动疗法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ESWT),1次/周,共4周。ESWT前和治疗4周后,应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和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评分对偏瘫肢体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组内比较:有效率达到96.67%,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组间比较:治疗组MAS、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均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ESWT配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具有一定的疗效,且安全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作用于腓肠肌肌腹或肌肉-肌腱接合处对脑卒中患者下肢痉挛及步行能力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肌腹冲击组和肌-腱冲击组, 每组28例。3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 肌腹冲击组和肌-腱冲击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冲击波作用于腓肠肌肌腹部或肌肉-肌腱接合处。于治疗前、治疗1周、2周、3周后分别采用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MAS)、踝关节被动活动范围(PROM)测试、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WS)测试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同时对比上述时间点各组患者步频、步幅变化情况。结果经3周治疗后对照组踝关节PROM、疼痛评分, 肌腹冲击组及肌-腱冲击组PROM、MAS、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肌腹冲击组PROM、MAS、疼痛评分及肌-腱冲击组MAS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同时肌腹冲击组疼痛评分亦显著优于肌-腱冲击组(P<0.05)。治疗1周、2周后肌腹冲击组、肌-腱冲击组10MWS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周后肌腹冲击组10MWS亦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中药包热敷联合体外冲击波在卒中后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8月入住康复医学科的68例脑卒中伴肌肉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加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包热敷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治疗后8周由固定的康复治疗师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两组患者的痉挛状态,采用FMA量表评定患者的运动功能,采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两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FMA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4、8周,观察组的改良Ashworth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包热敷联合体外冲击波和单纯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能改善患者卒中后肌痉挛,但中药包热敷联合体外冲击波的疗效更加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脑卒中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病程≤3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电针拮抗法,观察组则给予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疗程为3周。利用下肢简式Fugl-Meyer运动评分量表(FMA)、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及表面肌电(iEMG)技术分别评估患者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及踝背屈时胫骨前肌与小腿三头肌的协同收缩率(CR)。结果:治疗后2组FMA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MAS分级优于治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FMA评分提高则更为显著(P<0.05),观察组MAS分级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治疗前(均P<0.05)、踝背屈CR低于治疗前(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胫骨前肌和小腿三头肌iEMG 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踝背屈CR 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痉挛肌牵伸模式下的电针拮抗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小腿三头肌张力,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功能,促进下肢运动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观察减重步行训练(BWSTT)后脑卒中患者小腿肌肉形态结构及运动功能的改变,从肌肉层次探讨BWSTT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影响的生物力学机制。 方法:将15例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8例)和对照组(7例),实验组进行BWSTT加常规的物理治疗,对照组仅进行常规的物理治疗,并保证两组训练量相等。连续训练3周,每周5天,每天1次,每次60min。两组患者健侧、患侧在训练前后均进行以下评定:①用B型超声检测不同踝关节角度下胫骨前肌(TA)、腓肠肌内侧头(MG)的形态结构参数,包括羽状角、肌肉厚度及肌纤维长度;②用便携式肌力与关节活动测试仪测量踝关节的肌力和活动度;③下肢采用Fugl-Meyer量表(FMA)评分;④下肢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 结果:训练后,实验组患侧TA的羽状角、肌肉厚度和MG的肌纤维长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小腿肌肉参数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患侧的踝关节肌力显著增加(P<0.05),而对照组踝关节肌力在训练前后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训练后实验组下肢FMA评分显著提高(P<0.05),下肢M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下肢FMA评分和MAS评分在训练前后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 结论:BWSTT较传统的步态训练方法更能有效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FMA评分和MAS评分及踝关节肌力,通过改变患者肌肉肌腱的形态结构可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DM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组30例和B组30例,A组接受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加常规物理治疗,物理治疗为每日1次,每次1 h,每周5次,持续训练8周。B组在A组基础上加DMS治疗,选择性刺激患侧下肢痉挛肌肉,刺激部位分别为小腿三头肌、股四头肌,刺激频率以患者耐受为准,每日1次,每次10min,每周5次,连续8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进行Barthel指数(BI),改良Ashworth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下肢部分(FMA-L)评分和Gaitwatch步态参数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A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双支撑相、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B组治疗4周与治疗前比较,患侧下肢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肌群MAS,FMA-L,BI和Gaitwatch步态参数中的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双髋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双髋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各参数比较均有明显变化(P0.05),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4周比较,BI、FMA-L、股四头肌和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除双膝伸展最大角度平均值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组间、同时间点比较:治疗前各参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4周,股四头肌MAS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8周,BI,FMA-L,小腿三头肌MAS,Gaitwatch步态参数中步幅、步速、行走步数、双支撑相和双膝屈曲最大角度平均值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结合深层肌肉刺激可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徒手定位、超声定位和肌电图定位下进行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脑卒中后足下垂内翻患者被随机分成3组。徒手定位组(n=19)采用徒手触诊引导技术,超声定位组(n=21)采用彩色超声引导技术,肌电图定位组(n=19)采用肌电引导技术,三组患者均接受BTX-A 300 U腓肠肌、比目鱼肌和胫骨后肌注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进行以下评定:改良Ashworth量表(MAS)、医生评价量表(PRS)、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被动活动范围(PROM)。结果组内比较:三组患者的MAS评分、PRS评分、步行速度、踝关节背屈和外翻的PROM,在治疗后2周、4周、8周、12周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超声定位组在4周的MAS评分,4周和12周时的踝外翻PROM改善优于肌电图定位组(P=0.046,P=0.008,P=0.038);超声定位组在4周时MAS评分(P=0.015)、PRS评分(P=0.01)、踝背屈和外翻PROM(P=0.003,P=0.011),8周时的MAS评分(P=0.002)、踝背屈PROM(P=0.022),12周时的MAS评分(P=0.011)以及踝外翻PROM(P=0.018)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肌电图定位组在4周时的PRS评分、4周和8周时的踝背屈PROM改善优于徒手定位组(P=0.048,P=0.08,P=0.026)。但三组间各评价指标随时间改变的趋势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三种定位技术引导下注射BTX-A均能改善患者痉挛和步行能力,超声引导比肌电图引导在改善足内翻方面稍有优势,均优于徒手定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应用体外冲击波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蹲伏步态的疗效分析。方法:30例痉挛性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治疗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对2组患儿的膝、踝关节的最大角度和关节活动度、肌张力、步长、步速和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进行评定。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和踝关节屈曲最大角度和最小角度都明显改善(P0.05);腘绳肌群和小腿三头肌群的肌张力明显下降(P0.05),但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两组患儿GMFM评分、步速、步长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效果更明显。结论:体外冲击波可以降低脑瘫患儿腘绳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能够改善患儿的蹲伏步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中药气泡浴对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在常规康复的基础上,对照组13例患儿行单纯气泡浴;实验组14 例行中药气泡浴。治疗前和治疗10 周后,使用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66)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分别评定患儿的运动功能和小腿三头肌肌张力。结果治疗后,两组GMFM-66 总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01),MAS 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实验组GMFM-66 的B、D、E 区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后实验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气泡浴能改善痉挛型双瘫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功能,降低小腿三头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A型肉毒毒素(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将20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小腿三头肌BTX-A局部注射治疗,于治疗前后给予下肢改良Ashworth评分(MAS),并评定伸膝踝关节背屈度.结果:治疗1、2、3个月后,观察组MA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P<0.01,0.05);2组伸膝踝关节背屈度均较治疗前及同时间点对照组明显提高,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0.05);对照组在治疗3个月后MAS评分才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BTX-A局部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比单纯康复训练治疗小腿三头肌痉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