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观察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早期CTS患者分为对照组及神经松动组。对照组单纯给予甲钴胺口服治疗,神经松动组在甲钴胺治疗基础上辅以神经松动术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整体症状评分(GSS)对2组患者疗效进行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对2组患者腕部正中神经进行电生理检查,检查指标包括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MAP)及正中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等。 结果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3.95±1.87)分、(3.29±1.51)分]、GSS评分[分别为(14.63±4.76)分、(11.62±4.21)分]、正中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2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4周后神经松动组患者GSS评分及正中神经各项电生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神经松动术联合甲钴胺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甲钴胺口服治疗,电生理检查能客观评价神经松动术治疗轻、中度CTS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甲钴胺球旁注射联合电刺激治疗完全性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的疗效及MRI改变。 方法 共选取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患者1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0例)及对照组(6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激素抗炎、改善微循环药物、营养神经药物、B族维生素、针灸及心理干预等;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甲钴胺球旁注射及调制中频电疗,甲钴胺球旁注射每次注射500μg,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调制中频电疗每次持续20min,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5d。上述治疗均以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恢复情况持续治疗1~3个疗程。于治疗前、治疗后分别观察2组患者患侧上眼睑睁开时间、瞳孔大小、对光反射及眼球运动情况,其中治疗组患者于治疗前、后进行动眼神经MRI快速小角度激发三维成像(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技术(MPR)显示动眼神经脑池段影像,从而了解受损神经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组有8例痊愈,2例显效,对照组有1例痊愈,5例显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眼睁开距受伤时间平均为(2.55±0.69)个月,明显短于对照组患眼睁开距受伤平均时间[(5.08±0.74)个月](P<0.05);治疗组患者经3D-FLASH序列平扫和增强扫描后,发现其脑池段动眼神经由之前增强、增粗、粗糙逐渐恢复至正常形态。 结论 甲钴胺球旁注射联合调制中频电刺激治疗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具有显著疗效,另外3D-FLASH序列增强检查结合MPR技术能清楚显示外伤性动眼神经麻痹损伤程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发病10 d内的脑卒中患者119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只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加用TENS、运动疗法、TENS和运动疗法。治疗前、后均接受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和Barthel指数(BI)评测。 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运动疗法组、综合治疗组FMA和BI评分比治疗前评分有显著提高(P<0.05);各治疗组FMA和BI亦高于对照组(P<0.05),且综合治疗组高于电刺激组和运动疗法组(P<0.05)。 结论对脑卒中患者尽早进行双侧肢体电刺激和运动疗法治疗,可明显改善运动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超声、中频电同步叠加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将100例纤维肌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超声、中频电同步叠加及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对照组则单纯给予阿米替林治疗,分别治疗3个疗程。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禁止应用任何抗精神病药物,但允许使用谷维素和维生素B1。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症状改善情况及疗效进行评定。 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各项症状指标评分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患者分别经3个疗程治疗后,其各项症状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且治疗组患者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超声、中频电同步叠加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具有起效快、疗效佳、不易复发、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微波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2例面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微波综合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并评价其效果.药物治疗组口服强的松,地巴唑,甲钴胺等.微波综合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应用微波、中频脉冲电和运动训练等治疗.结果 微波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有效率和治愈率优于药物治疗,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波综合治疗面神经麻痹疗效确切,可以大大地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臭氧关节腔内注射联合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肌力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68例KOA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84例。治疗组患者给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对照组患者则给予美洛昔康片口服及曲安奈得关节腔内注射。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定患者疼痛情况,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经治疗3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随访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34±0.77)分、(2.12±0.92)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72.31±23.55)分、(68.28±18.29)分]及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57±1.45)分、(4.54±1.18)分]、Lysholm膝关节评分[分别为(60.25±21.38)分、(57.35±22.5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上述时间点均以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臭氧关节腔内注射、中频电药物透入及股四头肌肌力训练治疗KOA患者具有协同疗效,可迅速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活动功能,且治疗过程中副反应较少、疗效较持久,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心理功能及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共选取SCI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处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照组则辅以中频电治疗。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罗森伯格自信心量表(RSES)、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SIA)运动评分对2组患者自信心及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定,并对2组患者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进行检测比较。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RSES、ASIA运动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后2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并且治疗组改善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另外治疗组RSES评分在治疗后亦有明显改善(P<0.05),并且该组患者RSES评分与ASIA运动评分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P<0.05),而对照组RSES运动评分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rt;0.05)。通过肌电检测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股四头肌、腘绳肌及胫骨前肌最大收缩时肌电信号值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提高(P<0.01)。 结论肌电生物反馈训练能提高SCI患者自信心,有助于患者瘫痪肢体运动功能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综合物理疗法治疗妊娠合并周围性面神经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周围性面神经炎患者144例分为观察组与治疗组。观察组为妊娠合并周围性面神经炎66例,采用半导体激光穴位照射疗法、超声波疗法、正弦调制中频电疗法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对照组为单纯周围性面神经炎78例,采用药物治疗、超短波疗法、电针治疗法及运动训练进行治疗。2组患者均持续接受2个月治疗。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面部肌力及Portmann简易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激光穴位照射、超声波疗法、中频电疗法及运动训练是治疗妊娠合并面神经炎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期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不同方案治疗,如重症期患者给予骶管注射、中医推拿治疗,并强调卧床休息及起床后佩戴腰带等;轻症期患者给予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及运动训练等干预。对照组患者则统一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包括牵引、短波、调制中频电、中医推拿等。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采用腰椎疾患治疗成绩评分表对2组患者进行腰椎功能评定。 结果2组患者分别经20 d治疗后,发现治疗组腰椎功能评分[(28.04±2.67)分]及对照组腰椎功能评分[(20.15±3.21)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均P<0.05),并且以治疗组患者腰椎功能评分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治疗组的治愈率(78.0%)及治愈显效率(96.0%)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38.0%和74.0%),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不同时期给予针对性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腰椎功能,缩短病程,抑制病情复发,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上肢周围神经损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6例上肢不完全性周围神经损伤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常规给予营养神经药物甲钴胺(华北制药厂)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图定位定量经皮电刺激治疗,对照组则辅以低频电刺激治疗。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对比2组患者肌电图变化及临床疗效情况。 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率(23.26%)及显效率(51.16%)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分别为6.98%和34.88%),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受损正中神经、桡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分别为(47.99±5.03)m/s和(47.21±5.91)m/s]、潜伏期[分别为(4.04±0.78)ms和(4.21±1.43)ms]及尺神经潜伏期[(3.62±0.88)ms]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肌电图定位定量电刺激治疗周围神经损伤具有定位准确、电刺激参数适宜、安全性好等优点,能进一步促进受损神经修复、改善患者受损神经功能,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沈志祥 跑台运动训练对Ⅱ型糖尿病大鼠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753-756欧阳钢 针刺疗法对去卵巢骨质疏松症模型大鼠生长素和雌二醇及骨密度的影响757-759刘佳 磁场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 760-762兰月 食团体积对健康人咽期吞咽的影响 763-767许志强 脑卒中偏瘫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对视觉代偿依赖的影响 768-772冯慧 背屈踝足矫形器对偏瘫患者骨盆控制影响的运动学分析773-776孟兆祥 可调式肘关节固定器在脑卒中上肢屈肌痉挛患者中的应用776-778罗利俊 卒中单元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认知功能的影响 779-782姜屿 磁脉冲热疗联合肌力训练治疗中老年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783-784张艳 “翁格玛利”激励效应对脑卒中后抑郁及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785-786林进皇 超早期高压氧治疗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恶性脑水肿患者的影响787-790于洋 早期高压氧联合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疗效观察 791-794董明 肌肉能量技术结合关节松动术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795-799邓纬洋 腰痛患者睡眠质量的研究 799-801郁慧杰 电针对神经外科危重昏迷患者盲法留置鼻空肠管及肠内营养实施的影响 802-805李晓裔 不同亚型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听觉事件相关电位随访研究 806-809易峰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述情障碍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相关性分析810-813李雁 不同时机针刺及高压氧治疗对周围性面瘫患者疗效的影响 814-817王俊 调制中频电联合甲钴胺茎乳孔旁注射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817-819张传波 重复经颅磁刺激与无抽搐电休克治疗首发抑郁症的临床对照研究819-821刘钦刚 倾斜综合征的研究进展822-825毕锴 矫形器及矫形操对脊柱侧弯的康复治疗进展827-829云鑫 康复训练联合激光照射治疗中老年肩周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825-826宋清华 太极拳运动对老年人群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829-830许明珠 运动想象和常规康复训练结合早期井穴麦粒灸对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831-83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运动想象疗法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4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于治疗前及治疗7,14,21 d时分阶段观察各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随着治疗进展,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并且以治疗组洼田饮水试验评分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治疗期间治疗组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在常规吞咽训练及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运动想象疗法及神经肌肉电刺激能进一步改善脑卒中患者吞咽功能,减少吸入性肺炎发生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突部电刺激对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将50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恢复期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常规组)和乳突部电刺激治疗组(电刺激组),治疗前、后行单光子发射CT扫描(SPECT)检测并评定认知功能,分析脑局部血流量及认知功能的变化。 结果电刺激组与常规组治疗后SPECT检查显示病灶数均有明显减少,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电刺激组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较常规组高,虽然总体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电刺激组视知觉测试及视运动组织测试的改善优于常规组(P<0.05)。 结论乳突部电刺激可改善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最适合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类型及神经肌肉电刺激的作用方式。 方法60例经电视透视吞咽检查确诊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疗程10 d,比较2组的误吸、喉上升、食物残留、进食量评分,将2组患者按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标准分为轻、中、重3个亚组,比较各亚组间的疗效。 结果治疗前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误吸、喉上升、食物残留、进食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误吸、喉上升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进食量、食物残留量评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第10天,治疗组中度吞咽障碍患者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3),2组轻、重度吞咽障碍患者的电视透视吞咽检查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效肯定,主要通过改善喉上升减弱、误吸程度起作用。中度吞咽障碍的患者最适合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轻度患者无优势,重度患者具有疗效较好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T)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疗效。 方法将53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按病历号奇偶数排序,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及对照组。肌电生物反馈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42~85岁,其中病灶基底核区18例、枕叶4例、脑干4例,脑出血7例,脑梗死19例,有14例留置鼻饲管;对照组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44~79岁,其中病灶基底核区16例、枕叶6例、脑干5例,脑出血11例,脑梗死16例,有13例留置鼻饲管。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及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对照组则给予电刺激治疗和吞咽训练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洼田饮水试验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吞咽功能评定。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吞咽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生物反馈组的治疗有效率为76.9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55.56%;生物反馈组的吞咽功能改善幅度较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吞咽评级显示生物反馈组吞咽功能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吞咽障碍患者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反馈训练,能明显提高患者的吞咽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调制中频电疗对开胸手术围手术期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70例开胸术后72 h内的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与护理的基础上,利用中频电疗对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股总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腘静脉和胫前静脉在术前、术后4 h、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15 min和30 min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低血流速度(Vmin)和均时平均流速(TAVM)。 结果观察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比较,调制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的3个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其他时间点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对照组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调制中频电疗治疗20 min后即时观察组和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点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开胸手术患者可选择中频电疗对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进行干预,以达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频电刺激(LES)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37例早期脑卒中患者经minimize软件分层后随机分为电刺激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2组常规治疗相同,对照组不行电刺激治疗,电刺激组采用LES治疗,电极置于偏瘫侧胫前肌及腓骨长、短肌的运动点上,刺激参数为频率30 Hz,脉宽200 μs,通电/断电比5 s/5 s,波升/波降为1 s/1 s,电流以患者最大耐受强度为限。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中下肢部分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ADL能力。 结果2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2周和3周后,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的FMA评分及MBI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刺激组与对照组在MBI各项中的床椅转移、平地行走及上下楼梯等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LES能提高早期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能力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老年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40例老年脑卒中患者分为FES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基本的康复训练。FES组加用FES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次30 min,共3周(15次)。对照组在治疗期间不接受任何电刺激。2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周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Barthel指数(BI)进行功能评定。 结果FES组患者上肢FMA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上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下肢FMA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下肢FM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BBS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FES组BBS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FES组患者BI评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FES组BI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FES治疗能提高老年脑卒中早期患者偏瘫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进而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的疗效。方法以临床表现、面肌肌电图及面神经传导速度为指标。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观察40例急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疗效,并以40例常规治疗作对照。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症状比较,相差显著;治疗组与对照组平均治疗次数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前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不显著;两组治疗后患侧神经传导速度比较相差显著;两组治疗后肌电图结果比较相差显著。结论茎乳孔内注射药物治疗急性面神经麻痹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