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导管动脉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方法 将27只健康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A、B、C 3组,每组9只,以微导管超选择至兔眼动脉,注射透明质酸,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建模30 min后,经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分别对A、B及C组兔眼动脉注射尿激酶、玻璃酸酶及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并行眼动脉造影观察各组溶栓情况,观察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兔眼动脉栓塞的价值。结果 建立兔眼动脉栓塞模型耗时12~57 min,平均(23.04±10.05) min。溶栓后10 min,A、B及C组兔眼动脉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44.44%(4/9);溶栓30 min后各组开通率分别为11.11%(1/9)、22.22%(2/9)及55.56%(5/9),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B及C组眼动脉未能开通的兔眼球周围血运较溶栓前明显改善。结论 经导管注射玻璃酸酶联合尿激酶溶栓可用于治疗兔眼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微泡对不同凝龄富血小板血栓(PRT)和富红细胞血栓(ERT)的溶栓效果。方法 分别于体外和大鼠体内颈总动脉制备不同凝龄的PRT和ERT。离体及在体实验均分为4组,即离体PRT 3 h组、离体PRT 24 h组、离体ERT 3 h组、离体ERT 24 h组及在体PRT 3 h组、在体PRT 24 h组、在体ERT 3 h组、在体ERT 24 h组;分别于体外循环装置和大鼠颈总动脉血栓模型中进行超声联合微泡溶栓实验,并采集超声图像。行病理组织学检查以验证血栓成分。离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及溶栓率,在体实验主要分析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结果 溶栓治疗后,离体及在体实验显示:PRT 3 h组与ERT 3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121.12±13.21)% vs (130.09±15.34)%]、溶栓率[(39.83±7.09)% vs (42.14±5.17)%]、血管再通率(83.33% vs 91.67%)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0.21±0.02)m/s vs (0.22±0.01)m/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RT 24 h组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与PRT 3 h组比较、ERT 24 h组与ERT 3 h组比较,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与ERT 24 h组比较,PRT 24 h组管腔横截面积增加百分比、溶栓率、血管再通率及颈总动脉血流速度均下降(P均<0.05)。结论 超声联合微泡对溶解离体及在体大鼠颈总动脉PRT和ERT的效果随血栓凝龄的增加而下降,且以PRT为著。  相似文献   

3.
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15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17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10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2例,截肢率13%,死亡率6.7%。B组13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5.9‰死亡率5.9%。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早期给予维拉帕米治疗急性ST 段抬高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术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 168 例AMI 患者进行直接PCI 术,先行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随机分成两组,A 组(n =86):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100 ~200 μg/次,总量不超过600 μg;B 组(n =82):支架植入发生无复流现象后再通过指引导管向冠状动脉内给予维拉帕米100 ~200 μg/次,总量不超过600 μg.造影评价给药前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分级和TI-MI 心肌组织灌注分级(TMPG),评价术后1 h 心电图ST 段下降情况.结果 术后A 组TIMI 3 级血流比例明显高于B 组(91.86% vs.80.49%,P <0.05);术后A 组TMPG 3 级比例明显高于B 组(88.37% vs.75.61%,P <0.05);A 组心电图ST 段迅速下降比例明显高于B 组(80.23% vs.65.85%,P <0.05).结论 早期经抽吸导管向靶病变远端给予维拉帕米较传统方法进一步减少了AMI 患者P-PCI 术中无复流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并总结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及经验。 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合肥医院介入血管疼痛科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应用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治疗18例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其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所有18例患者均使用了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来处理血管闭塞段,治疗后闭塞段均得到了有效开通,其开通率为100%,术中术后均未出现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Angiojet血栓抽吸系统联合置管溶栓在治疗急性肢体动脉栓塞疾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点,可以作为急性肢体动脉栓塞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介入技术结合改进的下肢动脉取栓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6年8月~2010年6月应用介入技术治疗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49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单纯置管溶栓12例,术后再栓塞率16.67%(2/12),截肢率8.33%(1/12);单纯导管取栓19例,术后再栓塞率21.05%(4/19),无截肢患者;单纯X线引导双腔导管取栓5例,包括心脏瓣膜置换3例,动脉粥样硬化2例,全部治愈;行X线引导双腔导管取栓+斑块剥脱4例,全部治愈;行X线引导双腔导管取栓+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治疗9例,全部治愈。本组再栓塞率为12.24%,截肢率为2.04%,介入技术联合手术治疗13例,无术后再栓塞和截肢患者,无死亡病例。结论介入技术结合传统手术治疗下肢急性动脉栓塞成功率高,且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栓塞率、截肢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7.
下肢动脉血栓栓塞常见。急性动脉血栓形成起病突然,发展迅速,主要表现为5“P”征犤1犦,若处理不当,可造成患肢坏疽,甚至截肢,给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以往采用手术取栓或静脉溶栓,并发症多,效果不满意。我院对8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采用动脉插管经导管滴注脲激酶等溶栓药物溶栓,成功率高,且无严重并发症,值得推广。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我院自1998年6月~2001年9月利用PHILIPS数字减影系统,对8例下肢动脉血栓栓塞患者采用经导管灌注并保留导管缓慢滴注脲激酶溶栓,其中男5例,女3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52岁,平均65岁;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心房纤颤并发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方法与疗效.方法 心房纤颤并发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82例,其中右股动脉栓塞20例,右腘动脉栓塞及腘以下动脉栓塞14例,左髂动脉栓塞4例,左股动脉栓塞27例,左腘及腘以下动脉栓塞17例.急诊采用留置溶栓导管局部溶栓的介入方法治疗.结果 82例患者中44例(53.7%)患者经急诊介入溶栓后栓塞血管完全再通,临床症状消失;29例(35.4%)栓塞血管部分再通,临床症状明显缓解,肢体得以保存,但病程后期及随访有肢体慢性缺血的症状;7例(8.3%)因肢体缺血时间过长发生不可逆性坏死而行截肢术;2例(2.4%)患者因坏死肢体毒素的吸收,终因并发急性肾衰竭及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急诊介入治疗总有效率为89.1%,而截肢率和死亡率较低.结论 急诊介入留置溶栓导管方法治疗心房纤颤并发的下肢动脉栓塞,临床效果良好,截肢率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在老年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中,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对心肌再灌注水平的作用、安全性和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76例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造影证实病变处有明显血栓负荷,将患者随机分组,抽吸组39例患者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抽吸血栓后行PCI治疗,替罗非班组37例患者造影后给予替罗非班+PCI治疗。比较两组心肌灌注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和随访6个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抽吸组和替罗非班组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帧数(TFC)、心肌呈色分级、2h内ST段回落率分别是2.6%vs.16.2%、48.1±10.3vs.63.2±14.3、2.59±0.48vs.1.68±0.43,84.6%(33例)vs.62.2%(23例),抽吸组心肌灌注水平明显优于替罗非班组(均P<0.05)。替罗非班组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抽吸组。随访6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14.7%和3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接受急诊PCI术的老年患者中,对血栓负荷重的病变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与替罗非班相比更安全,并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肌再灌注和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下肢动脉血栓的机械性祛栓结合药物溶栓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OASIS导管流变溶栓和Amplatz血栓消融导管(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浸软溶栓结合基因重组型人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human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或尿激酶(UK)药物溶栓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材料与方法:对18例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实施急诊OASIS导管流变溶栓(12例)或ATD导管浸软溶栓(6例)术,对远端小血管残留血栓给予rt-PA溶栓2例,UK溶栓7例,对4例5处髂股动脉狭窄段采取经皮球囊扩张(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或支架成形辅助治疗。其中髂动脉3例,股动脉13例,腘动脉1例,股动脉、腘动脉、胫前胫后动脉及足部动脉广泛血栓形成1例。结果:18例机械性祛栓技术实施成功率100%,其中14例术中处理后立即完全再通;4例术后留置导管继续溶栓3~5天达到完全再通。其中4例5处动脉狭窄段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后狭窄段的血管腔平均复通率95%,临床表现好转率100%。全部病例均经DSA、B超及临床随访1~45个月,动脉均保持通畅。无血管穿孔并发症和截肢病例,溶栓过程中出现消化道出血1例。结论:采用OASIS导管和ATD导管机械性祛栓结合rt-PA或UK药物溶栓治疗能够快速地祛除下肢动脉血栓,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著。用PTA和支架辅助治疗可有效地解除动脉狭窄,防止血栓再形成,避免截肢。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对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72例晚期肝癌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单纯行TACE,B组行TACE联合3DCRT,观察两组近期疗效及毒性和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原发肿瘤有效率为55.6%(20/36),门静脉癌栓(PVTT)消失率为25.0%,1、2年生存率分别为27.8%(10/36)、13.9%(5/36),B组原发肿瘤有效率为77.8%(28/36),PVTT消失率为50.0%(18/36),1、2年生存率分别为52.8%(19/36)、44.4%(16/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0.01).放射性肝脏毒性反应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联合3DCRT治疗PHC并PVTT近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是PHC并PVTT治疗有效可行的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联合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门静脉癌栓(PVTT)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42例原发性肝癌(HC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患者分为两组,A组(22例)采用HIFU联合TACE进行治疗,B组(20例)单纯采用TACE治疗。结果HIFU联合TACE组治疗后PVTT有5例消失,12例缩小,比TACE组疗效明显(P〈0.05)。HIFU联合TACE组,有11例患者恢复门静脉血流,癌栓内血供较单纯TACE治疗组明显减少(P〈0.05)。联合治疗组中位生存期13.8个月,较同期TACE组中位生存期7.9个月明显延长(P〈0.05)。结论HIFU联合TACE治疗PVTT是一种新的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13.
狄红彦  陈欣  卢成志  徐建强 《新医学》2012,43(10):722-725
目的:研究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对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接受急诊PCI术的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支架植入前行血栓抽吸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A组,53例)与常规PCI后静脉应用替罗非班(B组,36例)两组的冠状动脉造影、UCG及心电图结果.结果:两组PCI术后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TIMI 3级血流、UCG所示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LVEF、术前及术后1h心电图所示的总ST段回落≥50%比率、梗死相关血管(IRA)无复流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STEMI明显血栓负荷的患者,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内替罗非班后PCI术的治疗方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王芳  颜红兵  周鹏  刘臣  赵博  赵汉军 《临床荟萃》2014,29(4):375-377
目的 采用不同血栓抽吸方法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了解疗效的差异.方法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冠状动脉造影示靶血管可见血栓负荷;术中采用抽吸导管抽吸血栓.排除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支架内血栓形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术后;年龄>75岁;既往脑卒中病史; PCI失败或抽吸导管无法通过病变的患者.所有入选患者根据术中应用手动抽吸导管的情况分为3组:只单独Diver抽吸导管抽吸患者304例,只单独Export抽吸导管抽吸患者452例,以及此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患者203例.记录3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3组间血流分级(TIMI),住院期间及出院后6个月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患者的年龄更大(56.3±14.5)岁 vs (55.7±12.0)岁 vs (58.4±17.3)岁(P<0.01),合并高血压的比例更高(61.3% vs 62.1% vs 65.0%,P<0.01),缺血时间相对较长(4.9±5.3) h vs (4.3±8.7) h vs (5.8±7.2) h(P<0.01).PCI术中3组术前的TIMI0级的患者以两种抽吸导管组合抽吸组居多(51.0% vs 54.8% vs 55.9%,P<0.05),其余各组在术前和术后的TIM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栓抽吸导管组合抽吸未能进一步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邯郸市中心医院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观察术后校正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计帧数(CTFC)、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术后1个月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住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CTFC明显减少(31.4±5.8)帧vs(22.9±7.3)帧(P0.05),术后TMPG 3级比例增高(87.5%vs 62.5%,P0.05);观察组LVEF和LVEDD均好于对照组(58.62±7.13)%vs(45.38±5.28)%;(47.52±3.12)mm vs(57.56±2.68)mm(均P0.05);术后1个月观察组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山莨菪碱可显著增加老年AMI术后心肌组织灌注,改善心功能,减少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老年人吸入性肺炎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改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早期进行支气管镜吸痰27例为治疗组,综合治疗25例为对照组,治疗后对反映肺功能的指标(呼吸频率、动脉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分压)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呼吸频率恢复正常、动脉血氧分压(PaO2)升高及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下降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早期支气管镜吸痰对抢救因吸入性肺炎所致的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是一项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冰刺激治疗方案对脑卒中后吞咽困难的治疗效果的差异,为探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将105例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患者按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 A组)、单次治疗组(B组)和两次治疗组(C组)3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吞咽困难常规治疗,B组和C组再分别增加每日1次和2次的冰刺激治疗。观察3组患者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和吞咽功能恢复率。结果 C组吞咽困难恢复总有效率为91.43%,高于A组和B组的54.29%,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86,P<0.01);C组吸入性肺炎发生率为11.43%,明显低于A组和B组的37.14%,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06,P<0.05)。结论每日2次的冰刺激治疗更有助于改善吞咽功能,并可有效预防吸入性肺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患者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intervention,PCI)过程中血栓抽吸导管不能到达或通过病变(即使用失败)实现有效抽吸的影响因素。方法AMI住院行急诊PCI并于术中准备应用血栓抽吸导管患者722例,根据抽吸导管可否到达或通过病变分为抽吸失败组79例和抽吸成功组(对照组)643例,观察2组临床特征,分析抽吸导管到达或通过病变失败的原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抽吸失败组前降支为梗死相关动脉(infractionrelatedarteries,IRA)、直接支架置人率、术后ST段回落显著降低(P〈O.05).年龄、回旋支为IRA、多支病变、手术操作时间、就诊距血管再通时间、钙化病变、病变近端迂曲明显增加(P%0.05),分叉病变比例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60岁、病变近端迂曲、钙化病变、回旋支为IRA是血栓抽吸失败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钙化、迂曲病变及回旋支闭塞所致的AMI可能是导致抽吸导管通过失败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陈然  杨涛 《医学临床研究》2013,(12):2411-2413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选择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62例,随机分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血小板膜蛋白Ⅱb/IlIa(GPⅡb/llI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组(治疗组,32例)和常规PCI联合静脉内注射大剂量替罗非班组(对照组,30例),评估两组PCI前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分级、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及术后出血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无复流或慢复流现象显著减少,6个月MAcE、围术期出血发生率明显下降,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冠脉内血栓抽吸联合冠脉及静脉内小剂量注射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STE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改善患者预后,并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DIVER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其对心肌组织灌注、心脏功能及9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的影响。方法86例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的ST段抬高型AMI患者,造影证实病变血管完全闭塞。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使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的43例患者为抽吸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PCI的43例患者为非抽吸组,比较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罪犯血管TIMI血流、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术前及术后血B型钠尿肽原(Pro-BNP)水平、术后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心脏功能以及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结果两组2h内ST段回落率[(95.35%(41/43)与79.07%(34/43),χ^2=11.862,P=0.0006];抽吸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抽吸组[93.02%(40/43)与81.40%(35/43),χ^2=6.06,P=0.0335];抽吸组TIMI 2级血流(慢血流)、TIM10—1级血流(无复流)发生率明显低于非抽吸组[分别为6.98%(3/43)与13.95%(6/43),χ^2=3.12,P=0.0495,及0与6.98%(3/43),χ^2=5.29,P=0.0352];抽吸组术后1d超声心动图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无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20±0.054)%与(0.408±0.052)%,t=1.0496,P=0.766;(56.5±4.5)mm与(57.6±4.4)mm,t=1.0419,P:0.7832);抽吸组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高于非抽吸组[(0.452±0.050)%与(0.432±0.049)%,t=3.3957,P=0.0482;(0.469±0.053)%与(0.413±0.052)%,t=4.9457,P=0.0336];术后1个月及9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小于非抽吸组[(49.6±5.1)mm与(53.4±4.6)mm,t=3.4548,P=0.0473,(46.5±4.4)mm与(50.2±4.8)1/1/13,t=3.7260,P=0.0421]。随访9个月,两组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因性死亡)发生率分别为0和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9个月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抽吸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低于非抽吸组(2.33%与6.98%,χ^2=4.4351,P=0.0463)。结论AMI患者行急诊PCI术中应用DIVER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安全有效,可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减少支架内再狭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