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目的观察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及纤溶活性指标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2010年4月至2014年5月收集的134例创伤性骨折手术患者分成DVT组和非DVT组,其中DVT组24例,选取同时期健康人群11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静脉血,观察不同时间点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聚集率(PAgT)、D-二聚体(D-D)、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纤溶酶原活性(PIg)水平变化情况。结果 APTT、PT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FIB、PAgT、D-D、TAT含量DVT组非DVT组对照组,而PIg水平DVT组非DVT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3天,DVT组FIB、PAgT、D-D、TAT明显高于非DVT组,PIg则明显低于非DVT组(P0.05);DVT组FIB、PAgT、D-D、TAT、PIg阳性率分别为83.33%、87.50%、100.00%、95.83%和75.00%,明显高于非DVT组的48.18%、40.91%、64.55%、61.82%和52.73%(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创伤性骨折患者DVT形成的影响因素有D-D和TAT(OR分别为9.578和10.124,P值分别为0.001、0.003),与其他指标无关(P0.05)。结论 D-D和TAT升高与创伤性骨折DVT形成紧密,是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医护患三位一体化护理在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后静脉血栓(DVT)预防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病人92例,根据病人入院时间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例,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凝血指标、下肢胀痛发生率、DVT发生率、DVT知识知晓率及病人治疗满意率。[结果]观察组干预后血浆D-二聚体(D-D)、凝血时间(CT)、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DVT知识知晓率及治疗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下肢胀痛发生率、DVT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患三位一体护理能有效提高创伤性骨折病人DVT预防知识,从而降低病人术后DVT发生,促进病人术后康复,提高病人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微小RNA(miR)-205联合可溶性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0配体(sCD40L)检测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预测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南阳文和骨科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120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n=45)和非DVT组(n=75),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清miR-205、sCD40L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miR-205、sCD40L单独及联合检测对老年创伤性骨折术后发生DV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结果:DVT组血清miR-205、sCD40L水平高于非DVT组和对照组(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miR-205、sCD40L单独检测诊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01、0.855,灵敏度分别为82.2%、75.6%,特异度均为85.3%;两者联合检测诊断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发生DVT的AUC为0.961,灵敏度为90.1%,特异度为94.7%,均高于两者单独检测。结论:血清miR-205、sCD40L在老年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DVT患者中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两者联合检测能提高DVT的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新近入院骨折患者手术前血浆D-二聚体指标的检测对提示并发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性评估.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2年4月新近入院骨折患者1 268例,将其设为观察组,按照骨折创伤程度将其分成三组,A组:肢体单处闭合性骨折(654例);B组: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316例);C组:肢体2处或2处以上骨折伴血管损伤或脏器损伤或下肢大骨折创伤(298例),以同期100名健康体检人员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其血浆D-二聚体(D-D)指标,同时收集观察组中进一步做彩色多普勒超声、螺旋CT、血管造影等影像学检查的骨折患者339例,发现深静脉血栓(DVT)组12例,无DVT组327例,所有数据均用SPSS Statistic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观察组D-D指标水平(2.68±2.53) mg/L明显高于对照组(0.27士0.2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235,P<0.01),其中骨折A组D-D(0.31±0.17)mg/L无明显变化(t=1.564,P>0.05),骨折B组D-D(0.89±0.36)mg/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78,P<0.05),而骨折C组D-D(6.64±2.33)mg/L明显升高(t=9.336,P<0.01);不同骨折组间比较:D-D指标差异也有明显统计学意义(F=18.047,P<0.01);与未并发DVT骨折组D-D(3.23±2.45)mg/L相比,并发DVT骨折组D-D(8.92±5.61)mg/L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1.792,P<0.01).结论 骨折创伤较严重的患者较易并发DVT,其手术前血浆D-D指标的检测对提示并发DVT有很好的评估与预防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创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探讨急性创伤性凝血病(ATC)与DVT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急性创伤急救中心EICU 2014年1月至12月收治的创伤患者资料,记录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创伤严重度评分(ISS)、创伤机制、损伤部位、入院时国际标准化比率(INR)、DVT发生率等指标.根据INR将患者分为凝血病组和非凝血病组(对照组),比较两组间DVT的发生率.结果 入选创伤患者200例,60例(30%)患者出现ATC,87例(43.5%)患者发生DVT.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凝血病组(71.7% vs.31.4%,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凝血病组DVT发生率是非凝血病组的5.74倍(OR=5.74,95% CI:2.80 ~ 11.74,P<0.01).在次危重(9≤ISS< 16)患者中,凝血病组DVT发生率的增加更加显著(OR=9.80,95% CI:2.09~45.90,P=0.004).同时脊髓损伤(OR=4.96,95% CI:1.17~ 20.95,P=0.029)和下肢长骨骨折(OR=4.80,95% CI:1.70~13.5,P=0.003)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伤后24 h内收住EICU的严重创伤患者,ATC的发病率较高.伴有ATC的创伤患者下肢DVT的发病率显著增加,尤其在次危重组(9≤ISS< 16)患者中更为明显.同时脊髓损伤和下肢长骨骨折是下肢DV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检测急性创伤性骨折后血糖(Glu)和糖化血清蛋白(GSP)变化,了解创伤后患者Glu升高是糖尿病还是创伤后机体的应激反应所致。方法将87例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按入院时有无2型糖尿病分为创伤性骨折已知糖尿病组(17例)、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22例,入院后确诊有糖尿病)、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48例),于入院时和治愈出院时分别采集患者外周血,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和果糖胺法检测Glu和GSP水平。以3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创伤性骨折各组入院时Glu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以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升高最为明显,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GSP水平高于其余3组(P均0.05),而创伤性骨折已知糖尿病组、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GS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创伤性骨折各组治愈出院时Glu水平均恢复正常;而创伤性骨折未知糖尿病组由于前期的高Glu导致GSP升高,因此,GSP结果仍明显高于创伤性骨折已知糖尿病组、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和正常对照组(P均0.05)。创伤性骨折无糖尿病组治愈出院时Glu水平明显低于入院时(P0.05),而GSP水平治愈出院时和入院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Glu检测可以作为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监测病情、评估预后的一种方法。GSP检测结果可以作为鉴别急性创伤性骨折患者Glu升高是属于应激性反应还是糖尿病性升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骨折患者在创伤24h内血浆中一些指标的变化,探讨对诊断早期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有价值的实验指标.方法 选择117例骨折患者,分为两组.DVT组57例(创伤24h内发生DVT);未发生DVT组60例(创伤后未发生DVT).健康对照组:为健康查体者50例.分别检测三组血浆中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蛋白C(PC)、抗凝血酶Ⅲ(AT-Ⅲ)等指标.用ROC曲线评价对诊断早期DVT有价值的指标.结果 PAI、t-PA、PC、AT-Ⅲ在三组中均有显著的差异.而FDP未发生DVT组与DVT组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均与健康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AI、t-PA、PC、AT-Ⅲ的ROC曲线下的面积(AUC)分别是:0.811、0.800、0.649、0.583.灵敏度分别是:73.68%、64.91%、66.67%、61.40%.特异性:66.67%、63.33%、50.00%、56.67%.结论 PAI、t-PA、PC、AT-Ⅲ对早期DVT有诊断一定价值,尤其PAI和t-PA,是诊断DVT较好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ICARE沟通模式对创伤性骨折病人负性心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7年6月在医院骨伤科就诊的60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为对照组,选取2017年7月—2017年12月就诊的60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模式,观察组采用CICARE沟通模式,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入院后2 h、术前1 d、出院前1 d病人心理进行评估,在病人出院前1 d采用自制的满意度评价表测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手术前1 d、出院前1 d 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评分为(98.01±3.0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9.31±10.01)分(P0.05)。[结论]护理人员采用CICARE沟通模式能改善骨伤科创伤性骨折病人焦虑、抑郁情绪,提高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老年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DVT)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方法 分析2012年7月至2017年5月在我院首次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217例髋关节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患者根据术后30d内是否发生DVT分为DVT组和非DVT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合并症、手术相关指标,血常规、血凝、生化以及血液纤溶相关指标。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217例患者,其中DVT组患者24例,非DVT组患者193例。DVT组患者的年龄、糖尿病、房颤、冠心病比例、手术时间均显著高于非DVT组患者(P<0.05);DVT组患者的Alb、TAFI显著低于非DVT组,而D-二聚体及PAI-1水平则显著高于非DVT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AI-1为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9,95%CI:1.05-1.31,P=0.012)。结论 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术前PAI-1水平的升高是术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物理预防在骨科创伤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收治行骨科创伤手术治疗的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65例采用物理预防术后下肢DVT,观察组患者采用药物联合物理预防方式,对比两组患者预防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17.33%,对照组为45.33%(χ2=19.898,P0.05);对照组中央型、混合型下肢DVT比例高于观察组,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药物联合物理预防骨科创伤手术后PTS效果显著,因此非常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4例创伤性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干预组实施舒适护理方案。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期间舒适度和满意度。结果:干预组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应用广泛且疗效显著,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及满意度,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应用于创伤性骨折手术后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6年8月于我院实施手术治疗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2例,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中医组各46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中医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中医疼痛控制护理。比较两组康复效果及护理1、3、5 d后的疼痛程度。结果:中医组护理1、3、5 d后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常规组,且康复效果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给予中医疼痛控制护理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提高康复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疼痛干预优化的护理模式在创伤性骨折护理中的应用效果及其对患者术后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8年12月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78例,根据入院序号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开展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则接受疼痛干预模式,统计各组干预前后疼痛评分、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骨折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睡眠质量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应用疼痛干预模式对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在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0例创伤性骨折科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生理、心理等舒适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时舒适度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舒适度及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能有效降低创伤性骨折患者不适程度,提高满意度,有助于保持良好护患关系和促进患者顺利康复,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5.
薛芳群  冯彬  柳玉芳  林旺 《全科护理》2021,19(36):5160-5163
目的:探讨心理韧性对创伤性骨折病人急性应激障碍(ASD)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追踪设计,对101例创伤性骨折病人使用斯坦福急性应激反应问卷(SASRQ)以及心理韧性量表(CD-RISC)进行术前以及术后2周的二次评估.结果: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前ASD检出率为32.7%,术后ASD检出率为18.8%,术前CD-RISC得分为(50.23±11.76)分,术后CD-RISC得分为(57.54±12.76)分;相比较于术前,术后ASD检出率降低(χ2=5.07,P<0.05),CD-RISC得分则显著增加(t=-4.51,P<0.01);术前的心理韧性能够显著负向预测病人术后的ASD(β=-27,SE=0.13,P<0.01),但术前ASD则不能够预测病人术后的心理韧性(β=-0.09,SE=0.17,P=0.43).结论:创伤性骨折病人术前的心理韧性对其术后的ASD具有延时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IGF结合蛋白3(IGFBP3)、白介素-17(IL-17)、网膜素-1(Omentin-1)与骨密度、骨代谢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0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胸腰椎骨质疏松患者102例作为对照1组,健康体检者102例作为对照2组。分析各组血清指标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及BMD、骨代谢相关性。结果血清IGFBP3、Omentin-1: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IL-17:观察组>对照1组>对照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IGFBP3、IL-17、Omentin-1与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显著相关(P<0.05);观察组血清IGFBP3、Omentin-1高表达患者BMD、BGP高于低表达患者,PⅠNP、β-CTX低于低表达患者,IL-17高表达患者BMD、BGP低于低表达患者,PⅠNP、β-CTX高于低表达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IGFBP3、Omentin-1与BMD、BGP呈正相关,与PⅠNP、β-CTX呈负相关,IL-17与BMD、BGP呈负相关,与PⅠNP、β-CTX呈正相关(P<0.05)。结论IGFBP3、IL-17、Omentin-1可作为反映胸腰椎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密度、骨代谢情况的重要因子,为临床评估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更多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疼痛护理对创伤性骨折患者疼痛、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厦门市中医院骨二科收治的创伤性骨折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术后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疼痛护理。比较2组护理前后的肿胀情况、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情绪状态[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护理后观察组的肿胀程度、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及PSQ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疼痛护理可显著改善创伤性骨折患者术后康复过程中的疼痛、不良情绪及睡眠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血栓分子标志物的变化,分析其对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及疗效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19年5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64例为DVT组,未诊断为DVT患者39例为非DVT组;同期体检健康者28例为健康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并检测初诊时及利伐沙班抗凝治疗1个月后血栓分子标志物,即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α_2纤溶酶抑制剂复合物(PIC)、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复合物(t-PAIC)及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TM),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DVT组血浆TAT、PIC、t-PAIC、sTM水平均高于非DVT组(P均0.05),DVT组血浆TAT、PIC、t-PAIC水平均高于健康人对照组(P均0.05),DVT组血浆sTM水平与健康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AT、PIC、t-PAIC诊断DV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7、0.980、0.758,约登指数最大时取cut-off值,cut-off值分别为2.45 ng/mL、0.715μg/mL、0.758 ng/mL;根据测定值cut-off值为阳性,测定值cut-off值为阴性,抗凝治疗1个月前后患者组TAT、PIC、t-PAIC水平及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能有效发现下肢DVT,同时对评估DVT患者抗凝疗效有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危险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将2016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3例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对其中发生下肢DVT的26例患者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并制定相应护理干预措施;将2017年1~12月心胸外科收治的77例手术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对照组的危险因素制定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及血小板计数,下肢DVT发生率、肺栓塞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对照组发生DVT患者年龄、BMI指数、高血压及糖尿病比例均高于未发生DVT者(P0.01);观察组DVT、肺栓塞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下肢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及长期卧床为心胸外科术后患者下肢DVT的高危因素,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降低术后下肢DVT及肺栓塞发生率,提高下肢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