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谢孝泉  苏先旭 《华西医学》1992,7(4):428-429
本文对山丘型黑热病140例中15例复发原因进行临床分析。提示黑热病复发与发病年龄小、病程长、巨脾、脾亢、锑剂用量偏小及用法有关。对于有复发因素的病例加大锑剂用量,改每日平均用药为梯级量给药可降低复发率。复发病例给予大剂量锑剂治疗仍有效,连续2个疗程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黑热病患者护理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艳君  李芸 《华西医学》2010,(9):1753-1754
目的探讨黑热病治疗护理方法,总结其诊疗护理经验。方法按循证护理的方法,对患者进行消毒隔离、基础护理、口腔护理、发热护理、锑剂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等多项对症性护理措施。结果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者好转出院;医护人员也掌握和积累了对黑热病患者的临床护理经验。结论运用循证护理的方法对黑热病患者进行科学的护理,是保证黑热病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l例黑热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余小蓉  李嘉佳 《现代护理》2003,9(5):402-402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建国以来 ,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消失 ,但近年来在西北荒漠和山丘地区有散发病例 ,以陇南、川北地区多见。由于黑热病具有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特殊的临床特征 ,其护理必然有其特殊性 ,我科 2 0 0 1年 1 2月 30日收治了 1例黑热病患者 ,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2 7岁 ,因“畏寒、发热、出汗 5 0天”于 2 0 0 1年 1 2月 30日入院。患者 5 0天前从新疆返回后出现畏寒、发热。发热前有畏寒感 ,每日体温波动在 37 5~ 4 1℃ ,热型不规则 …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测定综合医院不同专科的护理工作量,探讨护理人力合理配置方法。方法:对全院37个病区进行护理工时测量,计算各病区护理工作量、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及护士配比,并根据每位患者每日所需平均护理时数对临床科室进行系统聚类。结果:经护理工作量显著性差异比较,合并相似病区,得到33个临床科室,进而根据工作量大小将33个科室聚类为6个水平,其每位患者平均每日护理时数分别为258.63min、200.36min、174.35min、143.46min、116.91min、91.87min。结论:不同专科护理工作量存在较大差异,应根据专科性质合理配置护理人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术前肠道准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本院行巨结肠根治手术的127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将2020年5月—2021年5月在本院行巨结肠根治手术的112例患儿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儿采用常规措施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观察组患儿采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进行术前肠道准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的术前灌肠天数、每日灌肠平均耗时、每日平均灌洗量、术中肠道清洁度以及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儿的术前灌洗天数和每日灌肠平均耗时短于对照组,每日平均灌洗量少于对照组,患儿的术中肠道清洁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儿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可以提高先天性巨结肠症患儿术前肠道准备的效果,缩短患儿的术前灌肠天数及每日灌肠平均耗时,减少每日平均灌洗量,提高术中肠道清洁度。  相似文献   

6.
黑热病也称为内脏利什曼病,主要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由于黑热病临床表现多样,鉴别比较困难,需要特殊的诊断方法才能确定病原。除了典型临床表现,黑热病患者可能有自身免疫性指标异常或类似血液系统疾病症状等,很容易误诊。本文报道1例以未分化结缔组织病为首发临床表现的特殊黑热病病例,分析其临床特点和诊治过程,总结临床经验,旨在增强临床医师对黑热病的认识,提高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86例黑热病患者相关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86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情况及转归.结果 四川地区有黑热病流行疫区,发热、肝脾和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明显增高为黑热病主要临床表现.予葡萄糖酸锑钠正规治疗,总治愈率为95.3%(82/86),脾切除2例(2.3%),复发1例(1.2%),初始误诊率达30.2%.好转后自动出院3例.结论 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误诊率较高,对疑诊患者应及早行骨髓涂片或组织活检,查找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结合39 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有利于及时诊治,减少并发症.葡萄糖酸锑钠仍是治疗黑热病安全、有效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分析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就诊于我院的2例黑热病患儿误治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诊疗经过。结果2例患儿均因发热、肝脾大就诊于我院,完善相关检查考虑噬血细胞综合征,给予激素治疗效果欠佳。进一步完善检查,1例骨髓涂片可见大量利什曼原虫;另1例查病原微生物高通量基因检测示婴儿利什曼原虫,查重组抗原rk39免疫层析试验阳性,确诊为黑热病。给予锑剂治疗,体温正常、肝脾缩小,复查血常规、凝血四项均正常。结论对临床接诊以发热、肝脾增大、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的患者,应详细询问流行病学资料,尽早行黑热病相关病原学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9.
叶曼  赵丽萍  李乐之  黄金 《护理研究》2011,25(35):3270-3272
[目的]以临床科室平均每日护理工作量为基础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方法]调查6个临床科室不同职称护士进行每项护理技术操作的工时及各科室每日各项护理技术操作平均频次,统计各科室每日平均护理总工时,采用2种计算公式计算各科室实际所需护士数及床护比。[结果]不同科室护士实施各项护理操作使用的时间、不同职称护士实施大部分护理操作使用的时间、不同科室每日护理总工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科室实际所需护士人数及床位比高于现有编制。[结论]要实现优质护理服务,需要补充护理人力资源并以临床科室实际护理工作量为基础科学合理地配置护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10.
刘英  郭正印  孙磊  张东东 《疾病监测》2023,(9):1134-1137
目的 了解新发黑热病的传染源,传途径,易感人群,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方法,药物治疗及预防措施,为医务人员提供黑热病的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法,根据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市县两级医院临床病历统计分析整理。结果 患者以不规则发热为主、全血细胞减少、白球比倒置为主要临床表现,骨髓和脾脏穿刺检出利什曼原虫,rK39免疫层析试纸条抗体阳性,PCR扩增和测序显示为婴儿利什曼原虫。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传播黑热病的媒介中华白蛉。本村犬监测黑热病抗体虽为阴性,但邻村犬只黑热病血清学阳性率为10%。葡萄糖酸锑钠治疗黑热病人后痊愈,疗程短效果好。结论 疫区要定期监测白蛉和犬只感染情况,及时提供科学防治数据。医务人员应提高对黑热病的再认识,减少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1.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黑热病28例临床分析刘惠莲,王德成华西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科大约全世界已有一千二百万人新近被感染利什曼病[1]。近年来黑热病疫情在亚洲数处均有回升。我国自1985年以来的4年间,全国黑热病的新发病例数远较前4年(1981-1984年)为高[2]...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回顾分析黑热病误治为噬血细胞增多综合征3例的临床诊疗经过。结果本文3例均因不规则发热,脾和(或)肝增大,在外院经相关检查诊断为噬血细胞综合征,予足叶乙苷(VP16)方案化疗,疗效差。转我院后经骨髓涂片检查找到大量利杜小体,重组抗原γK39免疫层析试验阳性,确诊为黑热病。给予锑剂治疗,体温正常,肝和(或)脾脏缩小,出院后复查血常规、腹部B超无异常,重组抗原γK39免疫层析试验阴性,痊愈。结论临床接诊以发热、肝脾增大、全血细胞减少为主要表现者,应详细询问流行病学资料,尽早行黑热病相关病原学检查,以减少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3.
我国于1958年基本上消灭了黑热病[1],但近二十年在甘肃环县境内偶而可以见到.我们对近10年来收治的10例黑热病患者进行外周血、骨髓细胞学和骨髓组织学检查,并对临床表现及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道黑热病累及骨髓3例,探讨黑热病的组织学特点、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3例黑热病患者的骨髓穿刺标本行HE、PAS、免疫组化染色,结合临床表现进行光镜分析,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利什曼原虫的确诊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结论黑热病目前的患病率相对较低,如果患者来自疫区,有高热反复不退的症状需考虑黑热病的可能性,需要注意与组织胞浆菌和马尔尼菲青霉菌进行鉴别,本病预后较好,大部分可治愈。  相似文献   

15.
摘要:对1例黑热病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在做好消毒隔离和基础护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发热护理、皮肤护理、锑剂治疗护理及健康教育,是保证黑热病治疗成功的因素。关键词:黑热病; 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5;R512.9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4152(2007)01-0070-02  相似文献   

16.
1例黑热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热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一种地方性传染病.建国以来,在广大平原地区已基本消失,但近年来在西北荒漠和山丘地区有散发病例,以陇南、川北地区多见.由于黑热病具有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特殊的临床特征,其护理必然有其特殊性,我科2001年12月30日收治了1例黑热病患者,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陈谦  李清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12):1821-1824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利什曼病中的一种,利什曼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 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1-2].国家加大了防控力度,基本控制了该病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目前主要集中在我国新疆、甘肃、四川等地区[3-4].近年来,该病在本地区时有发生,为此,本文对本院 2016—2020 年通过骨髓涂片检查检出利什曼原虫而确诊的 6 例重庆地区黑热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本地区黑热病的诊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张广业 《疾病监测》1996,11(9):344-344
甘肃省1995年黑热病发病情况分析甘肃省卫生防疫站(730000)张广业甘肃省是我国目前黑热病主要发病区。每年均有发生,但近几年发病处于逐年下降趋势。现将1995年我省黑热病的发病情况分析如下。1.发病情况及流行特征:1995年我省共报告黑热病66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职业用声者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为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在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就诊的92例声带良性增生职业用声者及同期就诊的无声带良性增生的122例职业用声者进行问卷调查,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在是否工作在噪声环境、平均每日吸烟量、平均每周饮酒次数、每日吃辛辣刺激食物次数、每日用声时间、是否有嗓音滥用、是否有变应性鼻炎病史、是否有上消化道反流性疾病病史和最近1个月是否有上呼吸道感染9个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工作在噪声环境(OR=2. 630)、平均每日吸烟量(OR=2. 682)、平均每周饮酒量(OR=1. 697)、每日吃辛辣刺激食物次数(OR=1. 623)、每日用声时间(OR=10. 122)和嗓音滥用(OR=4. 959)是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 05)。[结论]医务人员应针对声带良性增生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加强对职业用声者的嗓音卫生宣教及防护指导。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杜氏利什曼原虫病属人兽共患疾病,临床上以长期不规则发热、进行性脾脏肿大、消瘦、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及血浆球蛋白增高为特征[1]。2011年4月,我院收治1例黑热病患儿,经积极治疗与精心护理,患儿治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