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艳  徐珊  杨建娜  陈敏红 《疾病监测》2004,19(12):445-448
目的分析福州地区2000—2003年登革热疫情监测结果,为控制登革热流行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各区、县正常人群血清检测登革热抗体;捕捉白纹伊蚊分离登革病毒;调查媒介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结果正常人群血清登革热抗体阳性率逐年下降,分别为4.9%,0.4%,0,0。各监测点年平均布雷图指数均超过5,分别为17.7、9.6、8.3、8.1,且晋安、长乐两地7月份的布雷图指数超过了200结论4年来仅发现3例登革热病例,经流行病学调查系境外感染。人群免疫力下降,布雷图指数相对较高,一旦有传染源输入,极可能导致登革热流行,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相似文献   

2.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广东省登革热流行特征,为防控措施的制订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2005-2010年登革热基本信息,以及登革热病例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与实验室检测结果,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发病的时间、空间、人群分布及血清学、病原学特征。结果:2005-2010年全省共报告登革热病例1718例,包括1568例本地感染病例和150例境外输入病例。共报告25起暴发事件,累计1311例病例,暴露总人数190余万。20~39岁成人发病率最高[(4.75~5.67)/100万],20岁以下低年龄组发病率较低。输入病例全年各月均有发生,94.7%的病例分布于广州、深圳等珠三角地区;本地感染病例则主要集中在8~10月,随年份不同分布于珠三角、粤东和粤西部分地区。2005-2010年从138份急性期血标本分离到67株登革热病毒,其中登革1型63株、登革2型2株、登革3型1株、登革4型病毒1株。期间采集监测点流行前、后期正常人血清标本2327份,检出登革热特异性抗体IgG阳性51份,总抗体阳性率2.19%。结论:广东省2005-2010年登革热输入病例与本地病例均有发生,发病患者群的流行病学与健康人血清抗体水平均没有体现登革热呈地方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分析广东省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方法 收集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实验室检测和蚊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年湛江雷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205例,年发病率为14.8/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3个镇,乌石镇占91.2%(187/205),该镇在9月30日 至11月22日先后出现2个发病高峰。所有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年龄以30~60岁为主(63.9%),职业以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84.9%),临床症状以发热(99.4%)和头痛(76.5%)为主。从18份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其中1例患者血清病毒基因序列与2007年珠海市某登革热病例的同源性为99.8%。埃及伊蚊是该地主要的传播媒介,居民家中的水缸则是主要的孳生地。结论 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由登革热1型病毒引起,居民家中水缸的伊蚊繁殖是导致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广州市1995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共发病5505例,发病率84.24/10万,无死亡。首例确诊时间是4月10日。病例主要集中于8、9两个月,占总发病数的91%。疫情波及七个区一个县级市,有13个暴发点。主要疫区为番禺沙湾镇,共发病4972例。在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12株登革Ⅰ型病毒,血清学试验有117例抗体阳性。此次暴发流行,发病人数之多,为广州市历次流行之最,暴发点之多,也是历年罕见。首次在广州市出现乡村型登革热暴发,其来势凶猛,流行强度大,给登革热防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在市区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并已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在郊县的实施尚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8.
广州市1995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志明  邱季春 《疾病监测》1997,12(12):445-448
1995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共发病5505例,发病率84.24/10万,无死亡。首例确诊时间是4月10日。病例主要集中于8、9两个月,占总发病数的91%。疫情波及七个区一个县级市,有13个暴发点。主要疫区为番禺沙湾镇,共发病4972例。在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12株登革Ⅰ型病毒,血清学试验有117例抗体阳性。此次暴发流行,发病人数之多,为广州市历次流行之最,暴发点之多,也是历年罕见。首次在广州市出现乡村型登革热暴发,其来势凶猛,流行强度大,给登革热防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在市区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并已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在郊县的实施尚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分析浙江省海岛地区首起登革热本地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开展岛屿登革热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对岱山县江南岛和医疗单位进行病例搜索,对发现的病例进行流行学调查处置;采集病例血清检测登革热核酸和抗体,对病毒核酸扩增E基因序列测序并构建进化树,追溯可能传染源。结果该起暴发疫情共报告9例病例,均为登革病毒1型( DENV-1),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疫情共持续15 d,男女性别比1∶8,年龄最大77岁,最小25岁;DENV-1 E基因序列与2017年分离自越南的4株序列(LC428079、LC428073、LC428062、LC428059)相似度99.81%,与2019年3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河南省的序列(MK905537)相似度99.75%,与2016年分离自新加坡的序列(MF033254)相似度99.68%及与2019年6月由柬埔寨输入至我国浙江省丽水市的序列(MN444624)相似度99.62%。结论本次疫情是由 DENV-1引起的本地暴发疫情,调查结果提示相关部门应大力开展清除蚊媒滋生地,降低蚊媒密度的爱国卫生运动,以及加强临床医生对登革热临床鉴别诊断培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2017年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登革病毒(DENV)流行株血清型和遗传进化特征。方法收集登革热病例资料,采集2017年该地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标本,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DENV C/PrM和E基因核苷酸序列,用MEGA 5.0软件构建系统发生树。结果2017年西双版纳州共确诊登革热1 348例,包括本地感染病例1 231例和输入病例117例。 景洪市、勐腊县和勐海县均有来自老挝和缅甸的输入性病例,其中景洪市和勐腊县发生本地流行,病例数分别为1 030例和201例。 流行期为5 — 12月,病例年龄以20 ~ 54岁为主,男女性别比为1∶1.16。 从患者血清中获得48株DENV的C/PrM区基因核苷酸序列进化分析结果表明,其中46株为登革1型病毒(DENV-1;景洪市33株、勐腊县10株和勐海县3株),2株为登革2型病毒(DENV-2;勐腊县和勐海县各1株)。 2017年西双版纳州的老挝输入病例和本地感染病例的DENV -1流行株间高度同源,与近几年德宏州瑞丽市和临沧市耿马县及东南亚国家的DENV-1流行株具有较近的遗传进化关系。 DENV-1的E基因进化分析结果与C/PrM一致。结论DENV-1是引起2017年西双版纳州登革热暴发疫情的主要病原。 来自老挝的登革热输入性病例是导致2017年西双版纳州本地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原因,应加强中国?老挝和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登革热跨境传播的防控。  相似文献   

11.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登革IgG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凤屏  文建华 《疾病监测》1996,11(10):368-371
1995年广东省番禺等市发生登革热流行,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58份待测登革IgG的标本,38份阳性,阳性率65.52%(38/58);检测疑似登革热患者早期血标本51份,用C6/36细胞分离出28株登革I型病毒,阳性率54.90%(28/51),证实本次流行是登革I型病毒所引起,二者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Xsup2/sup=1.28,P0.05)。IgG最早检出于发病后第三天,一周后达高峰,患者血清中各型登革lgG呈高度交叉反应,不能分型,其平均几何滴度在1:100以上。此外,1FA检测确诊登革病人血清9份.Iga阳性率为100%,滴度范围为1:160~1:1280;检测非登革血清336份,滴度1:40有15份,1:80有1份,阳性率为4.76%。此法检测登革IgG,方法简单、敏感、快速、经济。结果表明:病后一周取检,IgG抗体滴度达1:80以上,对诊断为登革热感染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02年广州地区暴发的登革热流行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2002年广州地区暴发登革热(DF)的流行特点,为其诊断、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间接酶联免疫(ELISA)法、免疫斑点法、免疫层析法,对3 716例发热待查、疑似患者的血清特异性抗体IgM、IgG进行检测。用C6/36细胞对DF病例176份标本进行病毒分离,以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RT-PCR方法鉴定。结果 本次广州地区暴发流行的登革热血清学确诊病人为886人。流行开始于5月份,8、9、10 月份达高峰期,11月有明显下降。发病以青壮年为主。在3 716例发热待查、疑似患者中,血清IgG、IgM抗体阳 性886例,阻性率27.84%。病毒分离阳性46份,阳性率26.1%。经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McAb-IFA)、 RT-PCR检测鉴定为I型登革热病毒。结论 在疾控工作中,应加强Ⅰ型登革热病毒的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某大院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志明  尹君 《疾病监测》1995,10(11):330-332
199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血清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罹患率为12.3%(13/106)。经疫情紧急处理,未引起大院外流行。此次暴发时间之集中,罹患率之高,流行范围之局限,在广州是少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传染来源可能来自境外。  相似文献   

14.
1992~1995年广东省登革热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梁凤屏  潘捷云 《疾病监测》1997,12(11):405-409
1992~1995年,在广州市珠海区和海康市各选择1个既往登革热(简称DF)流行区和非流行区作为DF监测点,并对省内临床疑似DF病人进行监测。从104份疑似DF患者急性期血清分离出34株病毒。分离阳性率为32.69%,分别是1993年的登革2型和1995年的登革1型。1316只蚊分为116组,经C6/36白纹伊蚊细胞培养和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全部未分离出DF病毒。198份疑似DF患者血清作登革IgG抗体(DV-IgG)检测,检出阳性55份,检出率为27.78%,2份是1993年同一患者双相血清。53份是1995年单份血清,与各型DF病毒抗原呈高度广泛交叉反应,不能判定流行型。5例病后约100天的DF患者其IgG抗体滴度普遍下降。检测972份健康人血清DV-IgG,检出131份阳性,检出率为13.4%,阳性抗体滴度大多在1∶40。但1994年抗体滴度1∶80~1∶160的有19份,明显高于其它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7年1-2月我国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监测资料,为以登革热为代表的媒介伊蚊传播疾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依据我国登革热中转支付项目媒介伊蚊监测系统上报的媒介伊蚊监测数据,分析研究期内南方重点省份媒介伊蚊的幼蚊密度(布雷图指数,BI),筛选不同省份登革热传播不同风险等级的市或县(区),并计算出不同省份媒介伊蚊控制水平达标率。结果 截至2017年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景洪市、勐腊县城区、澜沧县口岸、耿马县清水河口岸、景洪告庄口岸BI超过5,存在由输入登革热病例引起暴发的风险。2017年云南省平均BI高于2016年同期水平,而海南省平均BI低于2016年同期水平。我国云南省BI控制达标率超过90%,而海南BI控制水平达标率不超过20%。结论 2017年1-2月,我国海南省平均BI达到登革热传播中风险,云南省重点地区城区和部分口岸BI达到低度风险。建议以海南、云南为代表的南方重点省份应继续加强媒介伊蚊监测、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为我国媒介伊蚊传播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