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广州市1995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志明  邱季春 《疾病监测》1997,12(12):445-448
1995年4~11月,广州市发生了Ⅰ型登革热暴发流行,共发病5505例,发病率84.24/10万,无死亡。首例确诊时间是4月10日。病例主要集中于8、9两个月,占总发病数的91%。疫情波及七个区一个县级市,有13个暴发点。主要疫区为番禺沙湾镇,共发病4972例。在急性期病人血清中分离到12株登革Ⅰ型病毒,血清学试验有117例抗体阳性。此次暴发流行,发病人数之多,为广州市历次流行之最,暴发点之多,也是历年罕见。首次在广州市出现乡村型登革热暴发,其来势凶猛,流行强度大,给登革热防治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实践表明,广州市对登革热流行采取的预防监测系统的控制措施,在市区已达到监测散发病例的水平,并已收到明显的效果,但在郊县的实施尚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某大院一起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潘志明  尹君 《疾病监测》1995,10(11):330-332
1994年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广州市某大院发生一起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病原学及血清学调查证实:这是一起由登革血清Ⅰ型病毒引起的登革热小规模暴发,罹患率为12.3%(13/106)。经疫情紧急处理,未引起大院外流行。此次暴发时间之集中,罹患率之高,流行范围之局限,在广州是少见的。流行病学调查提示,传染来源可能来自境外。  相似文献   

3.
登革热广东:2006年9月共报告登革热病例493例,其中广州416例,汕头39例,佛山26例,潮州8例,阳江3例。广州疫情特点:以多起中小规模的暴发疫情为主,病例主要分布在荔湾区逢源街和海龙街、番禺区市桥街、天河区车陂街等,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暴发点主要位于空置房屋及拆迁工地较多的老城区和处于种植水生植物较多的城郊结合部,学校、工地、医院等集体单位未发生暴发疫情。汕头疫情特点:9月23日,汕头市澄海区疾控中心上报一起登革热局部暴发疫情,病毒型别为登革Ⅰ型。疫情主要发生在莲华、东里、盐鸿三个乡镇和广益、凤翔两条街道。疫区居民住宅…  相似文献   

4.
浙江省义乌市一起登革热暴发疫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调查分析2009年浙江省义乌市登革热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影响因素及病原体的可能来源。方法利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报告数据以及病毒分离株的序列信息,分析、阐明本次登革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影响因素;从感染者体内分离病毒并进行病毒序列测定。结果 2009年7月20日至10月4日义乌市共报告登革热确诊病例294例,主要集中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多数病例发生在4个村(社区),共涉及5个镇(街道)的16个村(社区),发病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聚集性特征,病例均具有登革热临床特征,无死亡病例。从病毒分离株的序列分析表明,本次登革热暴发为登革3型病毒引起,该病毒可能来源为东南亚地区。结论本次登革热暴发流行为输入性病例引起的本地流行。外界病毒传入、高白纹伊蚊密度和医务人员对登革热的不熟悉可能是导致该起登革热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登革热传播快 ,发病率高 ,有明显季节性 ,主要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近年来 ,东南亚和我国海南、广东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 1 999年以来福州市近郊发生登革热暴发流行。由于目前登革热尚无有效治疗和特异的预防药物 ,因此 ,主动开展疫情 ,蚊媒监测是控制登革热发生及流行的重要手段。在 2 0 0 0年我们选择了 1 999年发病较多的地区及未发现病例地区共 5个点进行监测 ,现将 2 0 0 0年福州地区的监测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材料 :在 5个监测点共采集正常人群血清35 0份。采集白纹伊蚊共 1 71只。应用C6/36 (白纹伊蚊纯系细胞株 )传代…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浙江省2004年一起输入性登革热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订登革热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确定病例定义进行回顾性病例搜索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登革热抗体检测,用C6/36细胞对急性期病人血清进行病毒分离,以荧光定量RT-PCR方法鉴定。用布雷图指数(BI)法进行蚊蚴密度调查。结果本次疫情流行历时85d,共发病83例,登革热抗体阳性68例,并分离到登革Ⅰ型病毒8株。病例主要集中在某镇的城镇所在地。男性29例,女性54例,发病年龄最小7岁,最大76岁,以20~60岁占78.31%。疫情发生时疫区布雷图指数高达326。经采取以快速杀灭成蚊和清除伊蚊孳生地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后,疫情很快得到控制,发现疫情10d后未再出现新发病例。结论本次疫情是由登革Ⅰ型病毒引起。媒介伊蚊大量繁殖,传染源输入是引起此次登革热流行的主要因素。早期病例被误诊,传染源未被及时发现是导致疾病传播的重要原因。迅速灭蚊和消除伊蚊孳生地是控制疫情的有效措施。有必要加强输入病例监测和蚊媒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广东省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方法 收集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的流行资料、实验室检测和蚊媒资料,并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年湛江雷州市报告登革热病例205例,年发病率为14.8/10万,无死亡病例。疫情涉及3个镇,乌石镇占91.2%(187/205),该镇在9月30日 至11月22日先后出现2个发病高峰。所有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1.11,年龄以30~60岁为主(63.9%),职业以家务待业人员和学生为主(84.9%),临床症状以发热(99.4%)和头痛(76.5%)为主。从18份患者血清中分离到登革热1型病毒,其中1例患者血清病毒基因序列与2007年珠海市某登革热病例的同源性为99.8%。埃及伊蚊是该地主要的传播媒介,居民家中的水缸则是主要的孳生地。结论 湛江雷州市2007年登革热暴发流行由登革热1型病毒引起,居民家中水缸的伊蚊繁殖是导致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6年中国登革热疫情监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监测资料,为加强登革热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6年全国网络直报登革热疫情及登革热监测点资料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年全国共14个省份报告登革热病例1044例,无死亡报告。除广东省有本地感染外,其他地区均为输入性病例;输入性病例全年均有分布,主要来自东南亚和美洲等地区;输入病例最多的前3位国家是柬埔寨、缅甸和新加坡。广东省登革热多点暴发,发病时间集中在8-11月。媒介伊蚊监测显示广西、海南、云南地区所有监测点和福建省(86.7%)、广东省(55.8%)布雷图指数(BI)均超过5的安全水平;尤其6-10月,BI普遍较高。福建、广东、云南和广西地区媒介蚊种均为白纹伊蚊,海南省媒介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监测点健康人群登革热抗体阳性率为0%~14.5%。开展病原学检测的监测点没有从媒介伊蚊中检测到登革病毒核酸或分离到病毒。 结论 中国南方登革热监测省份具有登革热流行的媒介伊蚊和易感人群,夏秋季节可由输入病例引发本地暴发流行。应普遍建立灵敏的早期登革热预警监测系统,早期发现病例,防蚊灭蚊,控制疫情的扩散。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2017年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暴发疫情情况及原因,为今后开展登革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通过对社区、医院进行主动搜索,对2017年杭州市拱墅区登革热病例进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掌握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并对疫情暴发原因进行分析。结果本次疫情共报告登革热病例327例,发病高峰为8月21日至9月15日,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运河沿线的4个街道,以>50岁人员为主,占全部病例的61.16%,职业以离退人员(123例,占37.61%)及家务及待业(76例,占23.24%)为主。 病例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平均为5.20 d,其中住院病例为3 d(2 ~ 5 d),非住院病例为5 d(3 ~ 7 d),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Ζ=6.383,P<0.001)。结论本次暴发疫情可能是由登革热输入病例或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本地传播,建议加强医疗机构登革热诊断水平,提高登革热监测敏感性,长效运行登革热“网格区域责任制”,确保及早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0.
霍环成 《疾病监测》1997,12(11):430-431
一起麻疹暴发的调查报告甘肃省天水市北道区防疫站(741020)霍环成1997年2月26日至1997年4月10日,麦积乡卧虎村发生了一起麻疹暴发流行,波及全村5个自然村,全村共626人,发病121例,发病率为19.33%,发病率最高的是卧虎村陈庄,发病...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