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总结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体会。【方法】采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手术方法,对89例心脏病患者进行手术。其中房间隔缺损58例。室间隔缺损31例。平均转流时间为32min。【结果】89例病例均手术顺利。无气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方法较简便,患者恢复快,对较简单心脏病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3.
背景:人工心脏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脏不停跳技术对机体的保护效果可能与减轻体外循环心脏手术诱发的炎症反应有关.目的:观察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对体外循环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与心肌局部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将二尖瓣机械瓣膜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实验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结果与结论:两组瓣膜置换过程中心肌局部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均较置换前显著升高;实验组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和肿瘤坏死因子а、肌钙蛋白Ⅰ水平升高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心脏不停跳手术可减少体外循环期间心肌局部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减轻心肌局部炎症反应,保护心肌.两组体外循环结束时核转录因子κB表达增加,实验组较对照组增加幅度较小,说明浅低温心脏跳动手术有利于抑制心肌组织释放促炎性细胞因子.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可能是该手术方式保护心肌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心内直视手术中意外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 198 8~ 1999年共施行体外循环 45 0例 ,其中发生严重意外 4例 ,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例 1:冠状动脉空气栓塞。男 ,6岁 ,体重 2 0 kg。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开放升主动脉辅助循环 6分钟 ,血压下降 ,心电图监护示窦性心律 ,ST段抬高 ,心脏饱满 ,心脏颜色呈暗红色 ,跳动无力 ;检查发现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中串珠状气栓 ;因灌注压低 ,按摩挤压无效 ,再次阻断升主动脉 ,加压灌注停跳液 10 0 ml,驱赶冠状动脉内气栓 ,开放升主动脉后 ,心脏自动复跳 ,心跳有力 ,心肌红润 ,顺利停机 ,痊愈出院。例 2 :大量动脉气栓。女 ,44岁 ,体…  相似文献   

5.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室间隔缺损修补术11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介绍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室问隔缺损(VSD)修补术的应用体会。方法 111例VSD患在不使用心脏停搏液于心脏跳动下手术。常规建立体外循环,降温至31—35℃并维持,仅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体循环动脉灌注压在7—9kPa,在心脏空跳条件下完成VSD修补术。结果 2例术后36-48h出现脑空气栓塞,经高压氧舱等治疗2wk后恢复。1例术后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药物治疗得以纠正。全组无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结论 浅低温心脏不停跳下VSD修补术是一种简便、安全和可靠的心肌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转机时间最长为58 min,最短为29 min,平均转机(36.86±21.14)min。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手术后2~3 h清醒、术后3~10 h撤离呼吸机,全组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发生。患者1 d后拔出引流管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住院3~6 d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损伤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评价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的损伤情况。方法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defect,ASD)和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患者共48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实验组在浅低温(31~34℃)体外循环、心脏跳动状态下施术;对照组在冷晶体停搏液停跳、中度低温(28~30℃)体外循环下手术。比较两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和术后住院日数;分别在术前,术后2、6、24小时采集两组动脉血标本,检测血清中AST、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kinaseMB,CK MB)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活性;分别在心内操作开始和结束时剪取小块右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并测量线粒体横截面积。结果实验组体外循环时间、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胸腔引流量均少于对照组(P<0.05或P<0.01),术后住院日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AST、CK MB活性均较术前明显升高,而以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或P<0.01);SOD活性均较术前降低,对照组降低较实验组明显(P<0.05)。实验组心内操作完毕时心肌超微结构改变不明显,线粒体横截面积明显较对照组为小。结论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损伤较轻。  相似文献   

8.
胸部不同部位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184例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报道胸部不同部位小切口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的体会。方法采用右腋下、右前外侧胸、胸骨右侧旁及胸骨下段小切口 ,在常温或浅低温体外循环下施行心脏手术共 184例。结果 2例 ( 1.1% )患者分别死于消化性溃疡出血 (胸骨下段切口 )及重型肺炎 (右腋下切口 )。术后并发胸骨后出血、 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及右侧胸腔积液各 1例 ,经处理后均康复出院。结论以上 4种小切口开胸体外循环下行心脏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术野显露好 ,病变矫正满意 ,创伤小 ,痛苦轻 ,并发症少 ,恢复快 ,美观效果好。临床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用。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引起的心肌损害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原因,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有明显的心肌保护作用,对某些高危患者尤为有益.目的:观察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瓣膜置换对老年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方法:选择年龄≥60岁择期行二尖瓣人工瓣膜置换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根据治疗方式分为2组,停跳组在中度低温心脏停跳下完成心脏瓣膜置换,不停跳组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中完成心脏瓣膜置换.结果与结论:在转机30 min、术中关闭右心房前,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8、心肌肌钙蛋白Ⅰ浓度较转机前时升高(P < 0.05),其中以停跳组明显(P < 0.05).关闭右心房时两组核转录因子κB的表达增加,以不停跳组增加幅度较小(P < 0.05).提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技术可以减轻老年患者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的心肌损害,该作用可能与减轻心肌的局部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中最常见的一种心脏畸形,约占先心病发生率的20%[1],是由于心脏在胚胎发育中,两心室之间的间隔发育异常,在左右心室之间形成的异常通道.缺损可单独存在,也可以与肺动脉狭窄、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及大动脉错位等畸形并存.小儿室间隔缺损一般在体外循环直视下行缺损修补术.现将我院106例室间隔缺损患儿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微创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外科技术和心肌保护的效果。方法 应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微创技术施行各种心内直视手术138例。右胸前外侧小切口58例,胸骨下段小切口35例,胸骨全切口45例。修补房室间隔缺损97例,部分房室通道8例,其他先心病18例;左房粘液瘤2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成形1例,换瓣12例。结果 手术死亡1例,为术后低心排综合征,余无严重心律失常及空气栓塞,均痊愈出院,无远期死亡。结论 微创心脏不停跳技术可安全有效地应用于大部分心脏手术。联合应用小切口手术的优点有切口小、创伤轻、出血少、恢复快、保持胸廓连续性和良好的心肌保护等效果,符合微创外科的原则。  相似文献   

12.
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介绍可简化心内直视术操作,缩短心肺转流时间的心脏不停跳法。对不停跳法心内直视术的应用机制,优缺点和适应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背景:心脏移植供心保护方法有向心脏正常生理状态改进的趋势,以期延长供心保存时间,改善供心的保存质量。理论上供心常温不停跳灌注保存是一种最接近生理状态的保存方法,有良好的发展潜力。目的:观察连续灌注不停跳供心常温长时间保存心肌超微结构和左室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广西巴马小型猪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不停跳连续灌注组和冷保存组,每组各6对。不停跳连续灌注组供心在顺行连续灌注跳动状态下切取,应用氧合血37℃、保存8h后移植。冷保存组供心应用UW停搏液灌停后,0-4℃UW液保存8h后移植。移植主动脉开放3h观察供心左心室收缩压、左心室舒张压、左室平均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记录移植后心律变化,需要除颤例数,以及主动脉开放3h后能否脱离体外循环。主动脉开放3h后取供心左心室前外侧壁心肌组织,观察线粒体及肌膜改变。结果与结论:不停跳连续灌注组供心移植后左心室收缩压、左室平均压、左室舒张末压、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均优于冷保存组(P〈0.05);主动脉开放后不停跳连续灌注组均可保持窦性心律,冷保存组仅1例自主恢复窦性心律;主动脉开放后3h不停跳连续灌注组5例可顺利脱机,冷保存组1例可以脱机;不停跳连续灌注组心肌超微结构保存良好。提示供心常温灌注不停跳方法有良好的心肌保护效果,适于供心的长期保存。  相似文献   

14.
目的用体视学定量法对比分析两种二尖瓣置换术(MVR)对心肌超微结构的影响,旨在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心肌保护效果作进一步客观的评价。方法将40例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20例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MVR(不停跳组),20例在中低温冷血停搏液灌注心脏停跳下行MVR(停跳组)。两组均分别于体外循环前后切取少许心肌组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心肌超微结构的体视学定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线粒体各参数在转流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停跳组在转流中、后线粒体平均直径(-↑Dmit)、平均截面积(-↑Amit)较转流前增大,但体密度(Vmit)、面数密度(Namit)、比表面(δmit)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P〈0.01);两组肌原纤维体密度(Vvmyo)在转流前、转流中变化不大,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而转流后停跳组肌原纤维Vvmyo、比表面(δmyo)均较不停跳组减少,差异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中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心肌缺血、缺氧损伤,避免再灌注损伤,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细胞形态结构的完整性,从而获得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葛根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在langendǒrff离体心脏体外灌注模型复制基础上,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50只雄性SD大鼠平均分为5组: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小剂量葛根素预处理组、大剂量葛根素预处理组,记录每只大鼠平衡灌注15 min、再灌注153、0 min的心功能变化,包括心率(HR)、左室最高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压力升高速率(+dp/dtmax)、左室压力降低速率(-dp/dtmax)。并于平衡灌注15 min、复灌1、3、5、10、15、30 min测定冠脉流出液中肌酸激酶(CK)的含量。测定心肌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NO)的含量,并作电镜检查。结果缺血再灌注组可引起HR、LVSP、+dp/dtmax、-dp/dtmax下降,LVEDP升高以及CK释放增加,心肌MDA产生增多、SOD及NO含量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缺血预处理组及葛根素预处理组均能显著改善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心功能损伤,降低CK的释放,减少心肌组织MDA的生成,并增加心肌组织中SOD和NO含量,减轻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大剂量葛根素预处理组比小剂量葛根素预处理组对上述指标的改善更为显著。结论葛根素预处理能减少脂质过氧化,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心肌组织对后续缺血的耐受性。这种保护作用存在量效关系,其产生与心肌中SOD增高减轻了氧自由基损伤和NO增高扩张冠脉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及近期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65例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心肌梗死康复法对患者实施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入组前、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后收缩压、Killip分级、心率、左室收缩功能、每博量,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的运动耐力(步行试验、踏车实验),比较2组患者入组后6个月内心律失常率、再梗死率、病死率。结果 2组患者入组前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Killip分级、心率、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较入组前有显著改善,每一个观察时间点,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左室压力上升最大速率、每博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Killip分级、心率均小于对照组,上述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入组后4周、3个月、6个月步行试验完成率、踏车实验完成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入组6个月后心律失常率、心急再梗死率及病死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老年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患者预后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左旋精氨酸(L-Arg)和1,6-二磷酸果糖(FDP)联合应用对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拟行心内直视手术的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或房间隔缺损患者加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L-Arg组(B组)、FDP组(C组)和联合用药组(D组),每组各10例。根据L-Arg和FDP作用机制的不同,B组于主动脉开放后给予L-Arg200mg/kg;C组于主动脉阻断前给予FDP 200mg/kg;D组联合应用这两种药物。分别于主动脉插管时及主动脉开放后30min、2h、6h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 治疗各组与对照组比较,可显著降低血浆cTnT、LDH、CK-MB和MDA的上升幅度,提高SOD活性(P〈0.05或P〈0.01),且D组与B组、C组比较可显著降低血浆cTnT的上升幅度(P〈0.05)。结论 L~Arg和FDP对心内直视手术中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联合应用优于两药单用。  相似文献   

18.
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跳动下修补房间隔缺损(ASD)的手术效果。方法30例房间隔缺损患者经胸骨下段小切口,在心脏跳动下修补房间隔缺损(Pt组),直接缝合22例,自体心包补片修补8例。选择同期经常规胸骨切口心脏跳动下行房间隔缺损直视手术36例作为对照(Med组)。结果切口长度(Pt组6~12 cm;Med组9~15 cm);平均体外循环时间[Pt组(35.7±8.4)min;Med组(44.7±16.0)min,P<0.01];平均手术时间[Pt组(151.0±86.4)min;Med组(175.6±29.7)min,P>0.05],无死亡和任何并发症,术后随诊时间12~46个月。所有患者心功能NYHAⅠ级。结论胸骨下段小切口心脏跳动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对体外循环未成熟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60例法洛四联征或室间隔缺损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高钾冷晶体心脏停搏液(St.Thomas’s停搏液),观察组St.Thomas’s停搏液中加入磷酸肌酸。比较2组术前、术后24h心肌酶谱指标、能量物质及心肌细胞凋亡率。结果观察组术后24h肌酸激酶((452.24±123.65)u/L)、肌酸激酶同功酶-MB((21.78±11.10)u/L)、乳酸脱氢酶((458.34±123.45)u/L)、肌钙蛋白T((1.81±1.02)μg/L)及心肌细胞凋亡率((6.58±1.2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568.57±135.36)u/L、(38.42±5.36)u/L)、(647.12±162.33)u/L、(2.98±1.12)μg/L及(14.21±1.63)%)(P〈0.05);术后三磷酸腺苷、二磷酸腺苷、一磷酸腺苷、磷酸激酶及各物质能量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可有效维持缺血期间能量供应,提高心肌细胞抗氧化能力,减少心肌细胞凋亡率,对婴幼儿未成熟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